时间:2017-01-13 20:33:29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开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戚,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 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轶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纪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逃末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卒所告,皆不实,凡治状愈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C
4.(1)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划8处)(4分)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日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倦,所以治人也。??(刘向《说苑》)
参考答案: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题归属为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因为此类试题必须在理解断句文段尤其是关键词并能大致翻译的基础上才能作答。答题时注意联系上下文和文中句末语、提示语,本题还有句式相同的句子反复出现,应该断开。
[断句译文]
士大夫的志向是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迁移,也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讲求信用,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私利的人,比不上那些虽然愚笨但一心为公的人,所以说巧妙的伪装比不上愚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古文观止检测(每题2分,共10分)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王加惠,以大易小易:改变
B.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广:扩大
C.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抢:撞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道歉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活用现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D.左右欲刃相如
小题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长跪而谢之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C.虽千里不敢易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小题4:下列选项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人物性格鲜明是本文的一大特点。秦王先胁迫威逼安陵君、唐雎,当唐雎以死相搏时又长跪而谢, 恃强凌弱又色厉内荏的性格跃然纸上。
B.情节波澜起伏是本文的另一特点。唐雎寸步不让,据理力争,既驳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也表示了对秦王的蔑视。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C.作者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来烘托气氛,同时对秦王和唐雎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点染,精心营造了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D.本文用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作者剪裁材料的眼光和胆识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易”在此做动词,应为“交换”的意思。“易”有多种用法可作动词、形容词、名词,属于典型的一词多义,在判断时一定要根据其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它的用法和意义。
小题2:
试题分析:例句中“缟素”为名词活用做动词,穿着白色的丧服。A项 “斗”为使动用法,使……争斗。B项“兄”意动用法,以兄之礼。C项“奇”意动用法,认为……奇。
小题3:
试题分析:A项前一个“之”结构助词,可以解释为的;后一个“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前一个“而”做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C项两个“虽”都是即使的意思;D项前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后一个“以”是用来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例句属于状语后置。A项中“见……于”表被动,属被动句;B项“求人可使报秦者”属于定语后置,“可使报秦者”用来修饰“人”,意思是寻求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C项属于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余”做宾语;D项属于状语后置。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文章人物形象塑造的内容。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语言描写和人物之间的对比来突出塑造人物形象,动作描写虽有却不是文章大量使用的方法。故错在选项D的第一句话“本文用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真是太好了,即使这样,但是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希望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
秦王(立刻,马上)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会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参考答案:1.D
2.C
3.B
4.(1)适逢审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出理屯田,言:“北人不知水利,一年而地荒,二年而民徙,三年而地与民尽矣。今欲使旱不为灾,涝不为害,惟有兴水利一法。”因条上三因十四议:曰因天之时,因地之利,因人之情;曰议浚川,议疏渠,议引流,议设坝,议建闸,议设陂,议相地,议筑塘,议招徠,议择人,议择将,议兵屯,议力田设科,议富民拜爵。其法犁然具备,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jù凑集)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及忠贤定《三朝要典》,“移宫”一案以涟、光斗为罪魁,议开棺僇尸。有解之者,乃免。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三十二》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发:揭发
B.忠贤诇知诇:侦查
C.长兄光霁坐累死坐:定罪
D.疏趣之趣 :催促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左光斗慷慨忠义的一组是(3分)
①捕治吏部豪恶吏???②北人不知水利???③今日安敢私受???
④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⑤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⑥赠光斗右都御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光斗做御史时,曾经一举缴获恶吏私刻伪印七十多枚,拘捕伪官一百多人,京城上下震惊。
B.左光斗向朝廷呈交了疏文,主张北方效仿南方,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并提出"三因""十四议"
C.许显纯诬蔑左光斗等人收受杨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人起初不承认,后来诸人都无辜而服罪。
D.左光斗一生忠义,为国家殚精竭虑,死后被追授右都御史、太子少保,并且儿子受到重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法犁然具备,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4分)
(2)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1、C因为
2、②北人不知水利?是讲北人的不懂水利;⑤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讲左光斗得到百姓的拥护;⑥赠光斗右都御史讲的是左光斗死后的追封的事。
3、D魏忠贤死后,左光斗才被追授右都御使。
4、重点词:犁然:明确的样子。悉:都;始:开始;艺:种植。
节:名词做动词有气节;以:因为;“有德于畿辅”状语后置;醵:聚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