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01-13 20:12:4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题西林寺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隐含着丰富的哲理,它使我们领悟到:一方面,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另一方面,有时置身太近,反而无法认清事物的真貌。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首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 3、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参考答案: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寺壁》所讲的哲理近似于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人们所处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去全面理解认识;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所以文章应该围绕这一人生哲理来立意写作。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14分)
鹧鸪天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1)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2)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小题1: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作,请结合具体句子谈谈词人在上下阙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6分)
小题2: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阕:春入平原,荠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词的上下阙中找出描写的自然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如“平原”“荠菜花”“雨”“群鸦”“牛栏”“桑麻”等,描绘的是一幅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美好景色。
小题2:
试题分析:可抓住描写景物及人物的关键词,分析其表现手法,根据营造的景物氛围来体会其情感。这首词采用了以景写人、以事写人,故侧重的是心情和遭遇。由注释可知,此时的词人被罢官而闲居,“春无奈”“酒”“生涯”表现了词人的政治生涯不顺,借酒浇愁的无奈,由此可体会出,作者描写春天的美好,是为了反衬自己内心的哀愁,故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7分)
贺圣朝①
五代·无名氏
白露点,晓星明灭,秋风落叶。故址颓垣,冷烟衰草,前朝宫阙。
长安道上行客,依旧利深名切。改变容颜,消磨今古,陇头残月。
[注]①贺圣朝:词牌名。
小题1:“故址颓垣,冷烟衰草,前朝宫阙”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朝宫阙故址上一片残垣断壁,荒草枯黄,凄冷的


本题解析:小题1:(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白露星星点点,晓星若隐若现,前朝宫殿已成断壁残垣,隐没在衰草冷烟之中。(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描绘了一幅凄凉寂寥衰败的晚秋晨景图)。
作用:为下阕表现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作铺垫。
小题2:(1)作者认为,功名利禄如过眼烟云。
(2)劝戒诗人珍惜短暂人生,不要被名利所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②。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释①亦写作“水沈”,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②同“燃”。
小题1: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描写景和人,请就一种手法作具体分析。(3分)
小题2: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这首词却写出了别样的闺情。请作简要阐释。(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1:动静结合的手法。采用动态描写,如“小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此题范围宽泛,题干要求就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中的一种进行分析。我们首先要弄清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选择其中比较好回答的一种加以分析。此词表现了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营造出一种清丽欢快的情调,显得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全词以描写手法为主,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就具体表现手法来说,1、上片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触觉(熏风)、嗅觉(水沉烟)综合运用,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2、以声衬静,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3、动静结合,静景动写。“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榴花本是静物,但一个“然”(通“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4、比喻。“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写作特色。题干要求简要阐释苏轼这首写女性的闺情词别于之前同类题材的独特风格,即苏轼词离开了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来写闺情。此词塑造的女主人公,并不是伤春悲秋、多愁善感的女子,从她被棋声惊醒后“玉盆纤手弄清泉”的行动表明,她单纯天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小题1:“杨花如雪”这—写景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4分)
小题3:“一日三秋,寸肠千结”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交代了离京的时间(即暮春)(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这是诗歌中写景的句子,主要用于借景抒情,此外还用于交待写作时间和渲染气氛。
小题2:
试题分析:
上片写伤别之情。“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开门见山,写离别之状,写离别之时。“忍泪”表明作者对离别的伤心烦乱。“杨花”既指离别在杨花纷飞的三月,又借杨花纷乱喻作者离别心乱如麻的心绪。“惆怅天涯又离别。”一句“又离别”表现“忍泪”“惆怅”的原因。“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远远望去,要去的碧云西畔,群山层叠,行路艰险。“据鞍归去也,情凄切!”虽离别之心伤,虽路程之艰险,而君命难违,只能“据鞍归去”,凄然而走。
小题3:
试题分析: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一日三秋”语出《诗经·王风》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形容离愁之痛,思念之苦。“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既是一种夸张,又形象表现出作者与京友难舍难分的情谊。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用前人诗词较多,然而并不令人感觉到是有蹈袭之弊,所借之笔顺手拈来,又别出新意,为我所用,如同己出,可见作者驾驭词艺的表达能力可称一绝。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