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三)

时间:2017-01-13 20:08:1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填空题  阅读例题中的选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春申君大之_____________
(2)不君之圣,孰与尧也_____________
(3)先生过矣,臣何足以尧_____________
(4)夫以贤舜圣尧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通“悦”,喜悦,高兴。
(2)知道。
(3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选自《赤壁之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鲁肃俱诣孙权诣:到……去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国:中原地区,当时曹操占领的地方。
C.必蹶上将军蹶:跌倒
D.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机:关键
小题2:选出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写因形势危急,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分析曹、刘情况,坚定孙权抗曹的意志。
B.诸葛亮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他直言曹军的强大,也不讳言刘备打了败仗,他采用激将法劝告孙权
C.孙权心怀疑虑,诸葛亮说曹操已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刘备以逸待劳,必将击溃曹军,打消了孙权的顾虑。
D.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番劝说,又加上他也不甘心降曹,于是与臣下谋划抗曹事宜。
小题4:用“/”给下列文段断句。(2分)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小题5:把下列出自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


本题解析:
小题1:C 蹶,在这里是挫败的意思
小题1:B.若均为连词,释为“如果”。A 向/对于?? C代词“他”/助词,不译? D 再说/将要
小题1:C诸葛亮其实是说若孙刘齐心协力,是可以打败曹操的
小题1:略
小题1:略
附译文
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与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的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于是攻破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绝裂;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现在将军外表上假托服从的名义,而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大祸没几天就要临头了!”孙权说:“假若如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人敬仰、倾慕他,就象水归大海一样。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怎能再居于其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受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了(同我一齐)抵挡曹操的了,可是刘豫州在刚打败仗之后,怎能抗得住这个大难呢?”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刘琦收拢江夏的战士也不也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听说追逐刘豫州,轻装的骑兵一日一夜跑三百多里,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说‘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况且北方的水兵,不习惯在水上作战;还有,荆州的民众所以归附曹操,是被他武力的威势所逼,不是发自内心的顺服。现在将军当真能派锰将统领几万大军,与刘豫州协同规划、共同努力,攻破曹操的军队就是必然的了。曹操的军队被打败,势必退回到北方;如果是这样,荆州、吴国的势力就会强大,三国分立的形势就会出现。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孙权听说非常高兴,就同部下们谋划这件事。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对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秦曲。——负,使动用法,使……承担。
B、相如虽驽,畏廉将军哉?——独,只。
C、武留匈奴十九岁。——凡,总共。
D、大将军邓骘其才。——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陈大受,字占成,湖南祁阳人。幼沉敏,初授内则,即退习其仪。既长,家贫,躬耕山麓。同舍渔者夜出捕鱼,为候门,读书不辍。乾隆元年,授编修。二年,大考翰林诸臣,日午,上御座以待。大受卷先奏,列第一,超擢侍读。四年,授安徽巡抚。初视事,决疑狱,老吏骇其精敏。庐、凤、颍诸府时多盗,有司多讳匿,大受定限严缉,月获盗五十辈,得旨褒美。淮南、北饥,发仓谷赈之。谷且尽,继以麦。又告粜江南、广东,且发且储。时频岁饥民掠米麦以食,有司以盗论。哀其情,奏原六十馀人。麦熟,禁造酒及大商囤积。又以高阜斜陂不宜稻麦,福建安溪有旱稻名畲粟,不须溉灌,前总督郝玉麟得其种,教民试艺有获。因令有司多购,分给各州县,俾民因地种植。事闻,上谕曰:“诸凡如此留心,甚慰朕怀。”
  是年,常州、镇江、太仓三府州被水灾,发仓治赈。江南旧多借堰圩塘,或有久废者,被水后尤多溃败,工钜费重,民力不能胜。大受出官粟借之,召民兴筑,计时而成。于江浦缮三合、永丰、北城诸圩,于句容复郭西塘黄堰,苏州、太仓疏刘家河,灌溉潴①泄,诸工毕举。七年秋,黄河决古沟、石林,高、宝、兴、泰、徐诸州县罹其患,大受驰视以闻。乃命多具舟,候水至分栽四出,舳舻②数百里。
  十年,有旨蠲③明年天下钱粮,大受疏请核准漕项科则,晓谕周知;汇核地丁耗羡,同漕项并完;酌定业户减租分数,通饬遵行。得旨嘉奖。常州俗好佛,家设静堂,自立名教。江宁、松江、太仓渐染其习。大受疏请饬有司防禁,移佛入庙;堂内人田屋产,量为处置。上谕曰:“此等事须实力,不可欲速。不然,则所谓好事不如无也。”
  大受清节推天下。以微时极贫,禄不逮亲养,自奉如布衣时。十六年,以病乞解任,未几,卒,谥文肃。(《清史稿》卷三百七)
  [注]①潴(zhū):蓄积。②舳舻:首尾相接的船只。③蠲(jiān):免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事,决疑狱,老吏骇其精敏——视:治理
B.又告江南、广东,且发且储——粜:卖粮食
C.水后尤多溃败——被:遭受
D.酌定业户减租分数,通遵行——饬:整理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陈大受“做官为民”的一组是(???? )
①为候门,读书不辍
②淮南、北饥,发仓谷赈之
③哀其情,奏原六十馀人
④工钜费重,民力不能胜
⑤候水至分栽四出
⑥酌定业户减租分数
A.①③④⑤
B.①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大受年幼时沉着机敏,长大以后,家境贫寒,亲自在山脚下耕种。在等候为渔人开门时仍不忘读书学习。
B.陈大受在安徽巡抚任上,判决疑案,精明敏锐。当时庐、凤、颍各地多盗贼,他限定期限严加缉拿,当月捕获盗贼五十人。
C.常州、镇江、太仓一带遭受水灾,陈大受考察灾情,体恤民力,打开官仓赈济百姓,并号召百姓修筑堤防,按时完工。
D.陈大受作官为民,饥荒时开仓赈济百姓,发生水患时,一边开仓放粮,一边号召百姓兴修水利。一生提出无数的建议,全部得到皇上的赞同和奖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频岁饥民掠米麦以食,有司以盗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微时极贫,禄不逮亲养,自奉如布衣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D
4.(1)当时接连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①。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遂与大夫十日 期:约定 B.天疾风 会:适逢 C.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敌人旦暮至击汝 且:并且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D
4.(1)有君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