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3 20:05:34
1、阅读题 李纲,字文纪。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大业末,贼帅何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骂曰:“卿为潘仁长史,而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选自《新唐书》第九十九卷,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纲抚棺号恸,为瘗讫讫:完毕
B.后勇废,文帝切让让:责备
C.歆事王浅,有阙必诤诤:纷争
D.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幸:希望
小题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正面表现李纲是“直士”的一组是(3分)
①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②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③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④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⑤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⑥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纲自幼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他先后在(北朝)周、隋、唐三朝为官,期间他都表现出了“直士”之风,其行为都得到了历朝统治者的肯定和嘉奖。
B.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时,遭逢刘武周叛乱,李元吉在宇文歆的建议下弃城逃跑,并州很快沦陷。高祖对此很生气,要杀掉宇文歆,幸得李纲劝阻才作罢。
C.因太子不听劝谏,李纲申请退休。但是遭到了皇帝的反对,皇帝希望他能在有生之年辅佐太子。为表达对李纲的尊重,皇帝亲自写敕令时从来不曾直呼其名。
D.在担任太子洗马期间,李纲极力主张将失职且误导太子的唐令则治罪,但是遭到了太子的阻拦。为避免让唐令则继续祸害太子,李纲将这件事禀告了皇帝。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
(2)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C(诤:直言规劝)
小题2:A(①③⑤四句都能表现李纲是“直士”。第④句主要是表现皇帝能听取意见,知错能改;第⑥句只能表现李纲受倚重,还可侧面表现他有治政才能,与“直士”无关。)
小题3:B(A. “其行为都得到了历朝统治者的肯定和嘉奖”有误,第一段写他在周任职,没有文字表明他得到肯定和嘉奖;D.“李纲将这件事禀告了皇帝”有误,原文没有信息表明是李纲检举告发的;C.“皇帝希望他能在有生之年辅佐太子”有误,原文“幸卒辅吾儿”意思是“希望您自始至终辅佐我的儿子”。)
小题4:(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中人”、“善”、“不肖”、“导”、“特”各1分,句意1分。(2)这个句子中“陈”、“毅然”、“夺”各1分,句意1分。
点评:本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比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第2个小题,首先要理解“直士”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李纲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是“直士”。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参考译文
李纲,字文纪。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崇尚高风亮节。在周朝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宣帝准备杀宇文宪,召来他的僚属诬陷编造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的言辞。等到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帏盖的车子载着宇文宪的尸体。宇文宪生前的属吏都躲得远远的,李纲扶着棺材嚎啕恸哭,为他安葬之后才离开。
李纲侍奉隋朝担任太子洗马。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又唱《武媚娘曲》。李纲说:“唐令则是调教辅佐太子的官员,却将自己当作歌伎,进献淫声,惑乱太子的耳目,如果让皇上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太子杨勇说:“你别管这事,是我自己想听音乐而已!”后来杨勇被废黜,文帝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没人敢插话,惟独李纲说:“陛下平常不教育太子,所以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为什么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呢?”皇帝说:“是朕的过失啊!”提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强迫他出任长史。
高祖受禅即位后,任命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李元吉任并州总管,放纵身边的人四处掠夺,百姓忧愁苦恼,宇文歆劝谏,李元吉不听从。刘武周攻入太原,李元吉害怕,扔下军队逃回京城,并州陷落。皇帝发怒,对李纲说:“齐王年龄小,不熟悉政事,因此我派宇文歆和窦诞辅助他。太原,是我大唐王朝兴起的地方,陈兵十万,粟米可支付十年,为什么这么快就丢了?宇文歆建议齐王丢下军队逃跑,我应当在军中杀了他。”李纲说:“齐王有罪过,是窦诞一手造成的。宇文歆侍奉齐王的时间很短,齐王有过失他必定直言规劝。如今幸亏宇文歆这个计策,才使陛下没有失去爱子,不但无罪而且有功,怎么能加罪呢?”第二天,皇帝醒悟过来了,于是释放了宇文歆。
太子建成渐渐开始亲近无赖,胡乱猜忌与朝廷有了隔阂,李纲频频进谏不被听从,于是请求退休。皇帝骂道:“你能担任何潘仁的长史,却羞于担任朕的尚书郎吗?”李纲叩头说:“何潘仁,是贼帅,志在残杀,然而臣每次进谏他都能停止杀戮,任他的长史,所以心中无愧。陛下大功告成,常常自以为是,臣说的话就好像拿石头扔进水里,我敢长期担任尚书郎吗?而且臣侍奉太子,太子又不听臣的劝告,所以要上交官印。”皇帝道歉说:“朕知道你是个正直的人,希望你能自始至终辅助我的儿子。”于是授予李纲太子少保之职,让他仍旧担任尚书郎、太子詹事。皇帝认为李纲是隋朝的名臣,亲自写敕令时从来没有直呼过他的名字。
贞观四年,李纲又任太子少师。每次皇帝临朝听政,必然令李纲与房玄龄、王珪陪同坐在身边。李纲发表言论陈述事理态度坚决不可改变。后来患病,皇帝派房玄龄到他家里慰问。第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贞”,太子为他立碑。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苏秦起先想要推行连横战略,游说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耕田肥沃,百姓殷实,战车逾万辆,武士上百万,千里沃野,资源非常充足,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说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作用,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来统治全国。希望大王稍许留意,我请求奏明为秦王效力的策略。”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先生一本正经不以千里为远前来在朝堂上指教我,我愿在来日再听教诲。”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游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但苏秦的主张未被采纳,他的黑貂皮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用完了,钱财缺乏、断绝,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他背书挑袋,身形枯萎,面容黑瘦,脸上有愧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当晚翻找书,在几十只旧书箱里,找到了姜太公讲用兵谋略的《太公阴符》,伏案诵读,拣选、习练、拿来研究、推求。读书想要睡时,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上,说:“哪有游说人主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而让自己取得卿相尊位的呢?”过了一年,研习完成,说:“现在真的能够凭借它(用兵之法)去游说当代的君王了!”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①,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这种情况下,苏秦就登临赵国的燕乌集宫殿,在华丽的殿堂中拜见游说赵王,两人击掌侃侃而谈,赵王十分高兴,封他为武安君,授予相印。华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两,(所有赏赐)跟随在后面。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做相,秦函谷关就交通断绝。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②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在这个时候,天下广大,人民众多,王侯威望,谋臣权力,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在苏秦显赫尊荣时,黄金万镒被他花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在道路上炫耀,崤山以东各国,像顺从风倒下一样(迅速)服从,使赵国地位很受尊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官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苏泰将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清扫道路,安排乐队设置酒宴,在城郊三十里外迎接;妻子侧着眼睛来看,侧着耳朵来听;嫂子像蛇一样爬行匍匐在地,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说:“嫂子为什么先前傲慢后来谦卑呢?”他嫂子回答说:“因为小叔子(季子,苏秦的字)现在地位尊贵、钱财富裕的缘故。”苏秦说:“唉!人如果贫穷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一旦富贵亲戚都感到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啊!”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注】①燕乌集阙:宫阙名。②炫熿:张扬炫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请奏其效奏:演奏
B.简练以为揣摩简:选择
C.于是乃摩燕乌集阙摩:接近
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倨:傲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
B.乃夜发书,陈箧数十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
D.妻侧目而视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A.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B.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C.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D.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揣摩天下形势,相中富强的秦国:企图说服秦惠王采用连横策略并吞诸侯,但秦惠王以不愿“高飞”为由,拒绝了苏秦。
B.苏秦游说秦王落空,知耻发愤,回家精研太公兵法,他顺应山东诸国合纵抗秦的大势,说服赵王而有了“约纵散横”的局面。
C.苏秦失意时愧对家人,见于颜色;得志时感慨世情,流于言辞。而大嫂“位尊而多金”的表白,撕开了家庭间温情脉脉的面纱。
D.苏秦推行合纵连横的谋略,或“抑强秦”或“并诸侯”,外交政策相反而目的相同,最终是要获取个人的尊位,而不顾忌手段。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O分)
(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3分)
译文:
(2)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4分)
译文:
(3)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进言)
小题1:(乃:均作连词,表承接,于是。A.者:前者作代词,的人;后者作助词,的原因。C.为:前者作介词,被;后者作动词,演奏。D.而:均作连词,前者表修饰;后者表因果,因而。)
小题1:苏泰日:“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小题1:(秦惠王不愿“高飞”,错。原文是“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史万岁,京兆杜陵人也。父静,周沧州刺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年十五,值周、齐战于芒山,万岁时从父入军,旗鼓正相望,万岁令左右趣治装急去。俄而周师大败,其父由是奇之。
尉迥之乱也,万岁从梁士彦击之。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万岁谓士彦曰:“请射行中第三者。”旣射之,应弦而落,三军莫不悦服。及与迥军相遇,每战先登,邺城之阵,官军稍却,万岁谓左右曰:“事急矣,吾当破之。”于是驰马奋击,杀数十人,众亦齐力,官军乃振。及迥平,以功拜上大将军。
尔朱绩以谋反伏诛,万岁颇相关涉,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其戍主甚骁武,每单骑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辄大克获。突厥无众寡,莫之敢当。其人深自矜负,数骂辱万岁。万岁患之,自言亦有武用。戍主试令驰射而工,戍主笑曰:“小人定可。”万岁请弓马,复掠突厥中,大得六畜而归。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辄入突厥数百里,名詟北夷。窦荣定之击突厥也,万岁诣辕门请自効。荣定数闻其名,见而大悦。因遣人谓突厥曰:“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突厥许诺,因遣一骑挑战。荣定遣万岁出应之,万岁驰斩其首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复战,遂引军而去。由是拜上仪同,领车骑将军。平陈之役,又以功加上开府。
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万岁率众二千,自东阳别道而进,踰岭越海,攻陷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余战,转斗千余里,寂无声问者十旬,远近皆以万岁为没。万岁以水陆阻绝,信使不通,乃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汲者得之,以言于素。素大悦,上其事。高祖嗟叹,赐其家钱十万,还拜左领军将军。
开皇末,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上令晋王广及杨素出灵武道,汉王谅与万岁出马邑道。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等出塞,至大斤山,与虏相遇。达头遣使问曰:“隋将为谁?”候骑报“史万岁也”。突厥复问曰:“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骑曰:“是也。”达头闻之,惧而引去。
节选自《隋史?史万岁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周、齐战于芒山值:恰逢
B.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次:驻扎
C.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表。坐:定罪或因犯……罪
D.万岁诣辕门请自效诣:拜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尉迟迥之乱也②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
B.①万岁以水陆阻绝②尔殊绩以谋反伏诛
C.①乃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②汲者得之,以言于素
D.①其戍主甚骁武②素大悦,上其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万岁十五岁时,北周和北齐交战,双方旗鼓正相望时,史万岁就预见北周要失败。
B.史万岁随梁士彦前往征讨尉迟迥,在冯翊驻军,弯弓射雁,让三军无不心悦诚服。
C.史万岁以配敦煌,勇武的敦煌戍主令其骑马射箭,见果有功底,开始对史万岁友善。
D.突厥达头可汗侵犯边塞,听说对方隋朝将领是原来的敦煌戍卒史万岁,害怕而领兵退去。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诣”在这里是“到……去”的意思)
小题2:B(B中两个“以”都是表示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A前一个“之”是语气助词.不翻译。后一个“之”是代词“他”。C第一个“于”相当于介词“在”,第二个“于”相当于介词“向、对”。D中的两个“其”分别是“那里的”和“这”的意思。)
小题3:C(敦煌戍主令其骑马射箭,见果有功底后并没有就开始对他友善,而是等史万岁请要弓马,又单骑驰马人突厥境内,夺取六畜而归后,戍主这才开始对史万岁友善,)
参考译文:
史万岁是京兆杜陵人,父亲史静,力北周沧州刺史。史万岁“少英武,善于骑射,骁勇敏捷如飞:好读兵书,并且精于占卜。十五岁时,正赶上北局和北齐战于洛阳城北之北芒山。史万岁当时随父从军,双方旗鼓正相望时,史万岁命令左右迅速换装离去。不久,周军果然打败。他的父亲因此对他感到很谅异。
尉迟迥作乱的对候,史万岁随梁士彦前往征讨。军队驻扎在冯翊,看见有群雁飞来,史万岁对梁士彦说:“请让我射杀雁行宁第三只”。发弓射去后,雁应弦而落。三军,无不心悦诚服:等到与尉迟迥军相遇,史万岁每战必身先士卒。邺城之战,官军初战不利,稍稍退却,万岁对左右的人说。情势危急.我去破敌”于是飞马奋勇敢击杀,连杀几十人。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官军士气复振,。平定尉迟迥后,史万岁因功被授予为上将军。
大将军尔朱绩谋反被杀而受牵连,万岁深受牵连,犯罪除名,发配敦煌为戍卒。敦煌戌主很勇武,常单骑深入突厥境内,夺取羊马,总能大有收获。突厥人无论多少都不敢敢抵挡。这个人非常自负,多次辱骂史万岁。史万岁非常忧虑.于是说自己也精于骑射。戍主令其骑马射箭,见果有功底,笑着说:“小人也一定能这样”。史万岁请要弓马,又单骑驰马入突厥境内,夺取六畜而归。戍主这才开始对史万岁友善.常与他同行,总是深入突厥境内数百里,名振北夷。窦荣定攻打突厥的时候,吏万岁到辕门请求效命。荣定多次听说他的名声,见后非常高兴。于是派人对突厥曰:“士卒有什么罪过,让他们互相攻杀,应当各派一名壮士一决胜负罢了。”突厥许诺,于是派一骑兵挑战。荣定派万岁出来应战,万岁纵马斩那人的头颅首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再战.于是引军而去。因此被授予上仪同,兼任车骑将军。平陈的战役,又因功加封上开府。
等到高智慧等作乱江南时,以行军总管身份跟随杨素征讨他们。万岁率众二千,从东阳别的道路进军,翻山越海,攻陷的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多次战斗战,转战一千多里,中间没有音信十旬,远近的人都人人为万岁全军覆没。万岁因为水陆阻绝,信使不通,于是放置书信在竹筒中,让它在水上漂浮。打水的人得到了.告诉了杨素。杨素很高兴,上奏他的事。高祖赞叹,赐给他家钱十万,回朝后拜为左领军将军。
开皇末年,突厥达头可汗侵犯边塞,皇上让晋三广及杨素从灵武出师,汉王谅和史万岁从马邑出师。史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太将李药王、杨义臣等出塞,到大斤山,与突厥相遇。达头派使者问:“隋将是谁?”侯骑报称:“史万岁也。”突厥又问曰:“莫非是那个敦煌戍卒吗?”候骑曰:“是。”达头听了,害怕而领兵退去。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8分)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公孙丑上》)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孟子认为如果尊重贤人,任用能人,让杰出的人在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而且愿意到那个朝廷去做官。
B.要让商人愿意把货物存放在市场上,就要提供场地存放货物而不征租赁税,并依照规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不使货物积压。
C.孟子认为,要让天下的农夫高兴并愿意在自己国家的田野里耕种,就要他们助耕公田,只征收少量的私田的赋税。
D.如果尊重贤士,爱护百姓,施行仁政,即使邻国想要率领百姓来攻打他,也像是率领子弟去攻打他们的父母,是不能成功的。
小题2: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孟子认为,当官为政者要尊重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用假设法与代入法,可发现原文为助而不税,所以C “只征收少量的私田的赋税”理解有误,应是不征收。
点评:本题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难度一般,只要掌握了假设法与代入法,仔细与原文相对照就可选出答案。
小题2:试题分析:原文提到,“如此,则无敌于天下”。说明此代指上文,那么综合分析上面的内容即可。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不但要正确理解原文,还要有一定的整合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翻译(8分)
(1)?? 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
(2)?? 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
课内翻译——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参考答案:(1)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提问。
(2)已经做到既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