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五)

时间:2017-01-13 18:15:0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杲,字景初,汶上人。正德九年进士。授临汾知县。擢御史,巡视陕西茶马①。帝遣中官②分守兰、靖。杲言穷边饥岁,不宜设官累民,不报。
嘉靖三年,帝将遣中官督织造于苏、杭,杲疏而谏,不纳。久之,擢太仆少卿。改大理,再迁左副都御史,进户部右侍郎。河南大饥,命杲往振。杲请急发帑金③,诏赉临清仓银五万两以行。既至,复请发十五万两。全活不可胜计。事竣,赐银币。寻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故事,缮运艘,军三民七。总兵官顾寰以军民用敝,请发两淮余盐银七十万,户部尚书李如圭不可,杲请改折两年漕运十之三,以所省转输费治运艘,勿重困军民,报可。
踰年,入为户部尚书。后父安平侯方锐乞张家庄马房地。杲言此地二千余顷,正供所出,不可许,宜以大恩寺入官地二十顷予之。帝从其议。时国储告匮,诸边请增饷无虚月,四方多水旱,给事中李文进请议广储蓄。杲列九事以献,已又上制财用十事,帝咸纳之。旧制,岁漕四百万石。杲以粟有余而用不足,遇灾伤率改折以便民。一日,帝见改折者过半,大惊,以诘户部,杲等引罪。敕自今务遵祖制,毋轻变。
杲掌邦计,事无不办,帝深倚之。后有诏买龙涎香,久不进,帝以此不悦。给事中马锡劾杲及巡仓御史艾朴受贿,给事中历汝进言仓场尚书王炜亦然,并下狱。杲、朴遣戍,炜斥为民。杲竟卒于雷州戍所。隆庆初,给事中辛自修等讼杲冤。诏复官,赐祭葬,赠太子太保。
[注]①茶马,即茶马司,主管榷茶,买马。 ②中官,宦官,太监。?③帑金,公款。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宜设官累民累:劳累
B.勿重困军民,报可报:回答

C.再迁左副都御史迁:调动
D.杲等引罪引:引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杲竞卒于雷州戍所
B.以所省转输费治运艘
得复见将军于此公亦以此自矜

C.杲言此地二千余顷,正供所出
D.杲以粟有余而用不足
秋毫不敢有所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小题3:下列各组,全都能够直接表明王杲体恤百姓的一项是
 ①杲言穷边饥岁,不宜设官累民  ②帝将遣中官督织造于苏、杭,杲疏而谏
 ③请发两淮余盐银七十万??? ④杲请改折两年漕运十之三,以所省转输费治运艘
 ⑤杲言此地二千余顷,正供所出,不可许?? ⑥后有诏买龙涎香,久不进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王杲对中官出任地方官吏,一直持反对态度;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由此深获信任得以加官进爵。
B.赈济河南大饥,王杲得到朝廷支持,先后发放赈济灾银二十万两,使很多灾民避免了饥饿致死的命运。
C.在户部尚书任上,针对社会边穷库虚的实际,王杲献言献策治国,深得信任;积极治政安民,却不尽合乎帝意。
D.阻止安平侯请地一事成功,被劾受贿下狱而又无力自雪其冤,王杲命运的起伏,反映了封建人臣仕途难以自主的社会现实。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3+3=8分)
(1)授临汾知县,擢御史,巡视陕西茶马
(2)故事,缮运艘,军三民七。
(3)时国储告匮,诸边请增饷无虚月。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B
小题:C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B(A使动;C迁升;D领)
小题:B(B用,因为。A均为“在”;c均为“……的地方”;D均为“却”,表转折)
小题:c(②其原因不明;③主语是顾寰;⑥“久不进”的原因不明)
小题:A(“由此”两字没有根据)
小题:
(1)得分点,授,擢,巡视
(2)得分点:故事,缮,军三民七,每点1分,共3分
(3)得分点:匮,诸,无虚月,每点1分,共3分
译文:
王杲,字景初,是汶上县人。正德九年考中进士。(朝廷)任命他作临汾知县。(后来)提拔为御史,掌管查实陕西茶马事务。皇帝派遣太监出任兰、靖两地茶马经营。王杲上书说边疆穷苦,年成歉收,不适合再设置官吏让老百姓受累,没有得到回答。
嘉靖三年,皇帝将要派遣太监到苏州杭州督办织造业,王杲上书劝说(不要这样做),皇帝没有采纳。过了很久,王杲提升为太仆少卿,改任大理官,第二次升为左副都御史,提拔为户部右侍郎。河南地方出现严重的粮食歉收,(皇帝)委派王杲前往赈济。王杲请求紧急调发公款,皇帝命令拿出临清仓库银五万两资助这次行动。(王杲)到后,又请求调发十五万两白银。(老百姓中)得以保全性命的人数都没有办法计算。赈济事情办完后,皇帝赏赐银币。接着,王杲以右都御史的身份总督漕运事务。先例是,修缮漕运船只(的费用),军队负责十分之三,老百姓负担十分之七。总兵官顾寰认为军队和老百姓穷困衰败,请求调发两淮地区的结余的盐银七十万两(来承担),户部尚书李如圭不同意。王杲改变作法,以两年漕运的十分之三来折合,那省下的转移搬运费用来修理运输船只,不再加重军民的困苦,得到回答可以。
过了一年,王杲担任户部尚书。皇后的父亲安平侯方锐求讨张家庄马房一块地方。王杲说这块地方面积有二千多顷,是出产法定赋税的田产,不能够答应,应当拿大恩寺属于官府掌控的土地二十顷给他。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国库储备上报匮乏,各处边疆请求增加军饷(的要求)没有一个月没有,全国各地水旱灾害的情况又比较多,给事中李文进提请讨论增加储备和积蓄。王杲陈列了九项措施拿出来献给皇上,随即又献上节制财用的十项措施,全被皇帝采纳。过去的成法,每年水道运粮四百万石。王杲认为粮食有余但是开支不足,(所以)遭遇天灾人祸大致上都会改用银两折抵,用来方便老百姓。一天,皇帝看见改用银两折抵的人数都超过了一半,非常吃惊,就拿这件事责问户部,王杲等人承认罪责所在。皇帝告诫从今以后必须遵守祖上的成法,不要轻易改变。
王杲掌管邦国大事,没有他不操劳的事情,皇帝极为倚重他。后来,皇帝发布诏书购买龙涎香,王杲好久都没有购进,皇帝因为这个而不高兴。给事中马锡弹劾王杲还有巡仓御史艾朴受贿,给事中历汝进说仓场尚书王炜也受贿,(几个人)一并送下监狱。王杲、艾朴发派去戍守边疆,王炜废弃为一般老百姓。王杲最后死在雷州戍守的地方。隆庆初,给事中辛自修等人替王杲雪洗冤屈。皇帝发布诏书,恢复王杲的官职,享受祭葬的待遇,赠与太子太保的头衔。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映阶碧草春色
天生丽质难弃三频烦天下计
君臣相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知忠州,俗畜蛊①杀人,尚宽揭方书②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俗。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③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④陂⑤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言耳。”众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朝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积官至司农卿,卒,诏赐钱五十万。
【注释】①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②方书:记载药方的医书。③谭:通“谭”,与…商谈④召信臣: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⑤陂(bēi):池塘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宽趣尉出捕????????????????????????????????趣:催促
B. 募索为蛊者穷治??????????????????????????????穷:彻底
C. 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交:交结
D. 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像:立……的塑像
9. 下列句子编为4组,全都说明赵尚宽“勤于农政”的一组是
①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②揭方书市中,教人服药
③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
④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
⑤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
⑥田日加辟,户日益众
A. 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 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尚宽善于地方治理。他任平阳县令时,临县有十几名重囚逃逸,杀死居民,且将犯平阳。赵尚宽利用罪犯们嚣张、麻痹的心态,抢先下手,果断派出尉官和士兵,将罪犯全部抓获。
B.治理忠州时,赵尚宽传播医药知识,查究法办蓄蛊者,改变了当地蓄蛊杀人的恶俗;还果断拿出官币为当地百姓垫付盐银,然后再慢慢将盐转卖给百姓,使百姓生活不受干扰。
C.治理唐州时,赵尚宽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垦辟荒田,彻底改变了当地先前土旷民稀的状况,受到了仁宗的的褒奖。在他领导下新开垦的田地和新修建的水渠,得到了王安石、苏轼作诗赞美。
D.在同州、宿州任职期间,赵尚宽对河中府神勇卒与他们的校尉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妥善处理,既扑灭了士兵中动乱的苗头,也让贪婪暴虐的校尉尝到了苦头。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5分)
(2)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5分)


参考答案:8. C
9. A
10.C
11.(1)


本题解析:8. 交:“皆”“都”意,或“交互”“交相”意。
9.(①②⑤都不属于“勤于农政”的表现。
10.王安石、苏轼作诗赞美赵尚宽,而不是赞美“在他领导下新开垦的田地和新修建的水渠”。
11.(1)得分点:“谓”“方”“易”“散漫”“为害”每点1分,共5分。
(2)得分点:“旷”“垦辟”“何废郡之有”“按”“故迹”每点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是参知政事安仁的儿子。管理平阳县时。邻县有十几个重囚徒挣破镣铐夜里逃了出来,杀死居民,将要跑到平阳境内,尚宽急忙派出武官抓捕,并说:“贼人以为我们不能(及时)赶到,正在偷懒,正好容易抓捕。应该赶紧去,不要使他们散开了,再做坏事。”武官出发后,(尚宽)又派巡查兵跟在后面,把贼盗都拿获了。后来管理忠州时,当地有放畜蛊杀人的恶俗,尚宽在集市拿着药方教人服药治病,并且彻底地追查那些放蛊的人,交给执法官员处置,这样大大改变了这种恶俗。转运使持有十万斤盐,叫百姓用白银来交换,约定的时间越来越接近了,尚宽先拿出储备的官币帮助交付了所需要的费用,再慢慢地卖给百姓,这样就没有扰乱百姓的生活,一切都很安定。
嘉祜年间,赵尚宽凭借考核第一出任唐州郡守。唐州一向土地肥沃,经历五代战乱,有的田地不再耕种,土地荒芜,百姓稀少,(收缴的)赋税不能满足填补徭役,官员商议想废郡为邑。赵尚宽说:“土地荒芜可以增加开垦,百妊稀少可以增加招引,哪有废除郡制的呢?”于是查看地方志。找到议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沟渠遗迹,于是增发兵卒重新疏通三处湖泊一处沟渠,灌溉农田万余顷。又指导百姓自发开挖数十条支渠,互相灌溉.四方百姓蜂拥而至,赵尚宽又请求把荒地按照人口分给他们,并且用官方的钱贷给百姓让他们购买耕牛.等到三年后,长满丛杂草木的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人口增加万余人。赵尚宽勤于农政,治理有超出一般人的功劳。三司使包拯和部下的使者向皇上上奏他的事迹,仁宗听说以后很赞赏他,颁布诏令赞扬他,多次(为他)增加官俸、赏赐银两。在唐凡生活了五年,百姓在祠堂为他建了一尊塑像,而王安石、苏轼也写下《新田》、《新渠》等诗作来赞美他。
后来调到同州、宿州做官,河中官府勇猛的士卒苦于校尉贪婪、暴虐,匿名上书告校尉叛变,尚宽下令烧掉上告的文书,说:“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话。”众人才安定下来。不久就上奏罢免那个校尉,并分散士卒到其他的军营。不久有调到梓州。尚宽离开唐凡几年,农田每天不断开垦,百姓一天比一天众多,朝廷推举功劳,让尚宽从少府监做到直龙图阁掌管梓州,后来做官一直做到司农卿,死后,皇上下诏赏赐钱币五十万贯。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称呼
B.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言:字
C.盖将解惑于里人解:解除
D.知信乎古信:相信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小题3:下面对这篇赠序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
B.文章首段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从而显示世俗的谬误。
C.作者行文的意图是为了表明对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谓 予 之 迂 为 善 则 其 患 若 此 谓 为 不 善 则 有 以 合 乎 世 必 违 乎 古 有 以 同 乎 俗 必 离 乎 道 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3分)
(2)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称赞)
小题1:(A陈述/判断。B把/来。C取独。D却/并且。)
小题1:(见原文“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
参考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并获得正确的东西。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3分)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
(《韩非子?说林下》)


参考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鼻、目、也、举、则”,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参考译文:
雕刻的技巧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事情很少会失败了。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