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3 18:15:00
1、阅读题
谢德权字士衡,福州人。归宋,补殿前承旨。咸阳浮桥坏,命德权规画,乃筑土实岸,聚石为仓,用河中铁牛之制,缆以竹索,由是无患。咸平二年,宜州溪蛮叛,命陈尧叟往经度之,德权预其行。以单骑入蛮境,谕以朝旨,众咸听命。尧叟以闻,加阁门祗候,广、韶、英、雄、连、贺六州都巡检使。代归,提点京城仓草场。先是,廥积多患地下湿,德权累甓为台以藉之,遂无腐败。
京城衢巷狭隘,命德权广之。既受诏,则先撤贵要邸舍,群议纷然,有诏止之。德权面请曰:“臣已受命,不可中止。今沮事皆权豪辈,吝屋室僦资耳,非有他也。”上从之。因条上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之制。
会有凶人刘晔、僧澄雅讼执政与许州民阴构西夏为叛者,诏温仲舒、谢泌鞫问,令德权监之。既而按验无状。翌日,对便殿,具奏其妄。泌独曰:“追摄大臣,狱状乃具。”德权曰:“泌欲陷大臣邪?若使大臣无罪受辱,则人君何以使臣,臣下何以事君?”仲舒曰:“德权所奏甚善。”上乃可之。
未几,又命提总京城四排岸,领护汴河,兼督辇运。前是岁役浚河夫三十万而主者因循堤防不固但挑沙拥岸址或河流泛滥即中流复填淤矣。德权须以沙尽至土为垠,弃沙堤外,遣三班使者分地以主其役。又为大锥以试筑堤之虚实,或引锥可入者,即坐所辖官吏,多被谴免者。植树数十万以固岸。建议废京师铸钱监,徙西窑务于河阴,大省劳费。改崇仪副使,兼领东西八作司。先时,每营造患工少,至终岁不成。德权按其役,皆克日而就。
德权清苦干事,好兴功利,多所经画。见官吏徇私者,必面斥之,所至整肃。
(《宋史·谢德权传》)
注:殿前承旨,阁门祗候,都是宋代官名。
5.对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权累甓为台以藉之?藉:垫起
B.吝室屋僦资耳吝:舍不得
C.讼执政与许州民阴构西夏为叛者 构:连结
D.德权须以沙尽至土为垠 须:等待
6.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用河中铁牛之制?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①尧叟以闻,加阁门祗候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①对便殿,具奏其妄②其皆出于此乎
D.①追摄大臣,狱状乃具?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谢德权善于干事的一组是( )
①缆以竹索,由是无患??②累甓为台以藉之
③则先撤贵要邸舍④泌欲陷大臣邪
⑤又为大锥以试筑堤之虚实?⑥德权按其役,皆克日而就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德权很有才干,会想办法,让他规划咸阳浮桥,管理京城仓草场,他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从根本上解决了浮桥易坏,粮草腐烂的问题。
B.谢德权很有胆量,陈尧叟受命去处理宜州少数民族叛乱问题,谢德权干预他的行动,陈尧叟只好单人独骑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将朝廷旨意告知他们,使他们都愿意听从朝廷的命令。
C.谢德权不惧权贵,他受命扩宽京城的街巷,首先撤除权贵们的邸舍,众人议论纷纷,皇帝下诏停止。他向皇帝请求说,权豪们只是吝惜出租房屋的租金罢了。终于说服皇帝,坚持把事情办完。
D.谢德权敢于直言,当坏人状告执政为叛时,谢德权监督案件的审理,查明所告没有依据,第二天向皇上汇报。都说背叛的事是假的,唯独谢泌说捉拿大臣进行审问,案件才能弄清楚。谢德权据理驳斥,维护了大臣的人格。
9.断句翻译。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前是岁役浚河夫三十万而主者因循堤防不固但挑沙拥岸址或河流泛滥即中流复填淤矣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或引锥可入者,即坐所辖官吏,多被谴免者。
译文:??
②见官吏徇私者,必面斥之,所至整肃。
译文:
2、填空题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④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⑥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左右”,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遍干诸侯/干:求取
B.王公大人,许与气义/许:允许、应承
C.笔参造化,学究天人/究:穷尽
D.惟君侯图之/图:考虑、切磋
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白“才能”的一组是( )
①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②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
③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④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⑤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⑥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A.②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文开篇引用谈士们所说的“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其目的主要是突出韩荆州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B.文中李白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等,意在表明他有如此高的修养,一定能够识拔像自己一样的贤能之士。
C.文末作者用了薛烛、卞和的典故,主要目的是赞美韩荆州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高尚品德。
D.本文虽是干谒之作,但作者并没有露出卑屈之态,而是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翻译下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楚狱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之?”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 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邪?”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成共言妖恶大故,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以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为忠、平所诬——诬:诬陷
B.冀以自明——冀:希望
C.左右方引去——引:拉
D.帝意解——解:解释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 ②(屠)以刀劈狼首
B.①乃上言建等无奸 ②陈胜、吴广乃谋曰
C.①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 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寒朗执法严明、实事求是的一组是(???? )
①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
②乃上言建等无奸
③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
④是以考一连十
⑤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A.①④⑤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寒朗和三府的属官一起审查处理楚王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到耿建等四位大臣。皇上知道后大怒,令寒朗等把与案子有关的人一律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等四人否认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了他们编造假供诬告四人的情况。
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等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供的动机,并解释审查完耿建等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受楚王一案牵连,已经有不少人蒙冤,而大臣怕负责任,不敢说真话。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敢以情恕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