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7-01-13 18:11:4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四句中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神明:神清气爽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骐骥:骏马
D.鸡豚狗彘之畜畜:蓄养
小题2:下列加点的字的用法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描述了发展生产的措施及效果,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的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
B.第二段文字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两方面来“劝学”,阐明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C.第一段文字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具体说包括以下几层意思:发展生产、关心民生、兴办教育、招贤纳士、广开言路。
D.第二段文字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用心专一。
小题4:翻译题(10分)
(1)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离娄上》)
[注]①节文:礼节,礼仪,在这里用作动词。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在于明白仁和义的道理且在行动上不背离。
B.孟子认为能恭敬地遵循礼仪侍奉父母,是礼的实质之一。
C.孟子认为,乐的实质是乐于依礼侍奉父母、顺从兄长。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手舞足蹈,是因为由礼、智产生了快乐并消除了厌恶的情绪。
(2)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结合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孟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他们分别怎样阐述这一观点?



3、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②入不测之强秦?????③今日之事何如
B.①邻之厚,君之薄也???????②臣之壮也?????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①使工以药淬之???????②为之奈何?????????????③秦王购之金千斤
D.①顷之未发????????②夫晋,何厌之有????????③行李之往来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仕鲁传
李仕鲁, 字宗孔, 濮人。少颖敏笃学, 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 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 洪武中, 诏求能为朱氏学者, 有司举仕鲁。入见, 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 除黄州同知, 曰: “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 治行闻。十四年, 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 颇好释氏教, 诏征东南戒德僧, 数建法会于蒋山, 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 皆拔擢至大官, 时时寄以耳目, 由是其徒横甚, 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 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 未闻缙绅缁流, 杂居同事, 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 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 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 视萧何、韩信, 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 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 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 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 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 “陛下方创业, 凡意指所向, 即示子孙万世法程, 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 亦不听。仕鲁性刚介, 由儒术起, 方欲推明朱氏学, 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 遽请于帝前曰: “陛下深溺其教, 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 乞赐骸骨, 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 命武士搏之, 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游:求学
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济:渡过
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视:和……比较
D.皆高其品秩高:提高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仕鲁“刚介”的一组是(3分)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鄱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3分)
②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3分)
③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小题1: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2)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小题2:为什么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仁矣”?你从“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看出什么?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