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9:31:43
1、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的“语”与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吾语女
A.琵琶声停欲语迟
B.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D.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还谒,春申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与其使都饮,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见乎?”曰:“可”。于是李园及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知其有身,李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后,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李园既入其女弟,立为王后,子为太子,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迨後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寿州城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来春申君之家,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
(《史记?春申君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谒归,故失期失期:过了期限
B.今妾自知有身矣有身:怀孕
C.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承间:趁着机会
D.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徒然:白白地,不起作用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B.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C.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D.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申君本对楚王很忠诚,千方百计想让他有一个继承王位的儿子,但在私欲的驱使下,参与蒙骗了考烈王,最后招致杀身之锅。
B.李园和女弟劝说春申君时,先是分析了考烈王无后对春申君和不利因素,后用共同推翻楚考烈王来诱惑他,最后终于打动了春申君。
C.楚考烈王十分信赖春申君,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李园的女弟,后将她生下的儿子立为太子。
D.李园本来就想借春申君来谋取私利,一旦阴谋得逞,就对可能构成自己某种威胁的春申君下了毒手。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仅仅这样
小题2:D?均为承接连词;A 介词“被”/介词“比”;B 助词/代词;C 介词“凭”/连词“因为”
小题3:B?文中“用共同推翻楚考烈王来诱惑他”的说法没有根据。
参考译文:
考烈王元年,让黄歇做丞相,封为春申君,赐给他淮北地盘地十二县,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很担忧,寻求能够替楚王生儿子的妇女进献给楚王,听说楚王不能生儿子,怕时间长了失宠,李园请求侍奉春申君做他的舍人,过了些时候拜客回家,故意误了与春申君约定的时间。回头再次拜见,春申君次拜见,春申君问他原因,他回答说:“齐王派使者来求取我的妹妹,我和他的使者渴酒,所以误了时间“春申君说:“订婚并进宫了吗?”李园回答说:“还没有。”春申君说:“可以让我见见她吗?”李园说:“可以。”于是李园就进献了他的妹妹,随后就受到了春申君的宠幸。知道她已经怀孕,李园就和他的妹妹商量了一个计谋。李园的妹妹找了个机会劝春申君说:“楚王对您的器重和宠爱,即使是兄弟也比不上。现在您做楚国的丞相20多年,但楚王却没有儿子,假如他去世后再立他的兄弟为王,那么楚国再立新王以后,(新王)就会器重他原来亲近的人,您又哪里能长期受到楚王的宠爱呢?不仅仅是这样,您地位高掌权时间长,有很多地方对楚王的兄弟们失礼,他的兄弟真的立为新楚王,灾祸就会降临到你的身上,您凭什么来保住自己的相位和江东的封地呢?现在我自己知道已经怀孕了,但别人不知道。我被您宠幸时间不长,如果确实能够靠您的威望向楚王进献我,楚王必定宠幸我;我靠天助有了儿子,那就是你的儿子做了楚王,楚国就可以全部得到,这与您将要面临难于预测的灾祸相比,哪一个合算呢?”春申君认为她说得非常对,于是献出了李园的妹妹,小心地让她住下,并向楚王说了,楚王召见她进宫宠上了她,于是生了了儿子,拥立为太子,把李园的妹妹立为王后。楚王器重李园,李园掌了权。
李园安插了她的妹妹,被立为王后,妹妹的儿子被立为太子,怕春申君透露见声更加骄横,于是暗中养了敢死的人士,想杀春申君来灭口,而很多楚国人知道这件事。
过了十七天,楚考烈王死了,李园果然最先进入,在棘门之内埋伏下了不怕死的人。春申君一进棘门,李园派出的不怕死的侠客就直刺春申君,砍下了他的头,丢到棘门外。于是就派官员杀光了春申君全家。而李园妹妹当年被春申君宠幸怀孕后献给楚王所生的孩就立为王,这就是楚幽王。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
B.此岂近于人情哉 人情: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冀:希望
D.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贼:残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兹六年矣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若屡为之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C.约其自归以就死木欣欣以向荣
D.乃罪大恶极臣乃敢上璧
小题3: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
B.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C.大意其必来而纵之
D.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小题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见的一项是(?)
A.《纵囚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
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C.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D.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小题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
(1)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
(2)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来求得好名声。
(3)我这样做(退让)的原因,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先而以个人恩怨为后啊!
本题解析:
小题1:贼:揣度,揣摩。
小题1:B若:均作连词,表假设。A于:前句的,介词“到”,后句的,介词,“在”。C以:前句的,连词表目的,译为“来”。后句的,连词去修饰,相当于“而”。D乃:前句的,判断词“是”,后句的,副词“才”。
小题1:而又纵之,而又来”是作者对君王施恩考量所作的合乎情理的推断。
小题1: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表达过了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1)上下、相贼、乌、夫,(2)异、以为、干誉(3)所以、先、后。
【参考译文】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
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么?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①款其门,愿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於官府,吾受禄叁倍;作於私家,吾收其宜大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其後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成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 ,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於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於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後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
(柳宗元《梓人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愿佣隙宇而处焉处:相处
B.吾善度材度:测算
C.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
D.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名:写名字
小题2:下列各组中,最能表现裴封叔技术高超的一项是(3分)
①有梓人款其门,愿隙宇而处焉②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③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④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⑤食於官府,吾受禄叁倍;作於私家,吾收其宜大半焉⑥画宫於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匠师傅在裴封叔那里租空屋居住。他随身带有量尺、圆规、曲尺、墨线和墨斗等东西,用以测量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以计算建筑材料,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
B.木匠师傅没有技术,他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而他自己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明他是一个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C.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任用他们,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
D.做天下宰相的人要懂得从宏观上制定纲纪,整顿法度;要能够见微知著,懂得类推;不必事必躬亲.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画宫於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5分)
(2)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他在墙上画出房屋图样,这一尺见方的图样却完全合乎规格,依据图上的尺寸建造高大的屋宇,没有一点儿差错。
(2)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
本题解析:
小题1:丞相
小题1:①有木匠想要找个地方住,还未表现高超技艺。④表现他不能自己修理床脚。
小题1:说明他是一个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错。这说明他不是一般的木匠,为后文做铺垫。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点:(1)堵:墙,?曲:完全,详尽,?进退:差错,失误(2)舍:放弃,?体:掌握, 体察 , 要:关键问题。
参考译文: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住。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问他的技能,他说:“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
有一天,(我)到他的屋里去,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打算请别的木工来修。”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他)估量房屋的规格,观察哪根木头可以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那些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怎么干。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他在墙上画了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的面积,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
接着,我感叹道: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体察)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
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使他们专心工作。观察了京城就了解乡野,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各地,观察了各地就能了解全国。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重用他们(并发挥他们的本领) ,使(他们)不必对任何人感激;没有才能的人就辞退,停止他们的工作,也没有人会怨恨自己。
这样以后,做宰相的道理才算懂得,各诸侯国才得到了治理。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呀!”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呀!”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列名的。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
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之保存起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课内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1:对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
B.直好世俗之乐耳直:只是。
C.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蹙:收紧。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诸侯王。
小题2:下列句子按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暴见于王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③不若与众 ④今王田猎于此 ⑤何以能鼓乐也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②④/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用庄暴不懂得音乐与政事的关系,说明音乐在政事上的重要性。
B.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C.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其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D.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言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快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是因为“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这两件事,都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注意学习中要积累古今异义、通假字、活用。D项,王,名词用作动词,成就王业。
小题2:文言文中掌握常见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理解句式和含义,并注意在翻译中的落实。①为被动句;②④为状语后置句;③是省略句;⑤⑥是宾语前置。
小题3:理解全文,分析人物对话、作者的表达的主题。A项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制造议论悬念。
【译文】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齐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他人(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成就王业,统一天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