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12-28 09:22:0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见”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相常日稀
②君既若
③路转溪桥忽
④风吹草低牛羊
⑤渐愁煎迫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⑤/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七门庙记 (宋)刘攽
嘉佑二年,予为庐州从事,始以事至舒城,观所谓七门三堰者。 问其居人,其溉田几何?对曰:“凡二万余顷。”考于图书,实魏扬州刺使刘馥所造。自魏至今七百有余年矣。予于是叹美其功。
后二年,校书郎包君廓为县主簿,尝与予语及之。包君谓予曰:“馥信有功,然吾问于耆老,而得羹颉侯信①焉。初,汉以龙舒之地封信为列侯。信乃为民浚畎浍②以广溉浸。信为始基,至馥时废而复修耳。昔先王之典,有功及民则祀之。若信者,抑可谓有功者乎?然吾恨史策之有遗,而怜舒人之不忘其惠也。今我将为侯庙祀之,而以馥配,子幸为我记之焉!”予因曰:“诺!”
顷之,包君以书告曰:“庙谨毕事。”予曰:“昔高帝之起,宗族昆弟之有才能者,若贾以征伐显,交以出入传命谨信为功。此二人者,裂地为王,连城数十。代王喜以弃国见削,而子濞以力战王吴。独信区区仅得封侯,而能勤心于民,以兴万世之利。其惠爱岂与贾、濞相侔③哉!夫攻城野战,灭寇屠邑,是二三子之所谓能杀人者也。夫辟地垦土,使数十万之民世世无饥馁之患,所谓养人者。于以相譬,犹天地之绝悬也。然而贾、濞以功自名,信不见录,岂杀人易以快意,养人不见形象哉!周公之书曰:民功曰庸。藉使信生当周公之世,其受赏非贾、濞之所敢望也。虽然,彼贾、濞之死泯灭无闻久矣,而信,至今民犹思而记之,此所谓得乎丘民。而世之宠禄,当时则荣,没则已焉者乎。夫事有可继之道,不必肇于己,而后为功也。若刘刺史起于三国乱亡之余,蒸庶扫地,顾独以农为先,事功一立,迄今长存,虽曰修复,是可谓功矣。”予既嘉包君之能徇于民,使侯信之美不忘,及其建祀合于先王之法,于是书之,遂以为记。            (选自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艺文》)
【注释】①羹颉侯信:羹颉侯刘信,刘邦长兄之子。②畎浍(quǎn kuài):田间灌溉水渠。③相侔:相等同。侔(móu),相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馥信有功信:诚信。
B.然吾恨史策之有遗恨:遗憾。
C.而怜舒人之不忘其惠也怜:喜爱。
D.养人不见形象哉形象:犹“形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始以事至舒城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①信乃为民浚畎浍以广溉浸②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C.①宗族昆弟之有才能者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①没则已焉者乎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能体现“而信,至今民犹思而记之”的一组是(? )
①予于是叹美其功?②若贾以征伐显,交以出入传命谨信为功
③然吾问于耆老,而得羹颉侯信焉?④包君以书告曰:“庙谨毕事。”
⑤事功一立,迄今长存?⑥于是书之,遂以为记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小题4:下列有关文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叙述并赞美了西汉羹颉侯刘信辟地垦土、勤心为民,首建舒城七门水利工程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澄清了一个被长期误传的事实。对贪功夺美,夸大自己的贡献的魏刺史刘馥予以了揭露。
B.舒城县主簿包廓在弘扬前人的惠政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考证了七门堰的首建者,二是为刘信、刘馥建庙立祀,三是诚请作者写记永志。
C.从文中反映的信息来看,汉初四分天下是按功论封,这个功主要是征伐平定之功,而刘信在这方面功小,所以只封得列侯。但作者却从“七门三堰”对后世吏治 的启迪和警示上提出了以是否惠泽人民为尺度的功劳观,这是难能可贵的。
D.本文以叙述为铺垫,以议论为主体。其叙事以作者陆续了解七门堰历史的过程为线索,语言简洁,叙事清楚;其议论,则联系汉初宗室王族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借题发挥,以此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信为始基,至馥时废而复修耳。(3分)
⑵代王喜以弃国见削,而子濞以力战王吴。(3分)
⑶夫事有可继之道,不必肇于 己,而后为功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A“信”:的确。)
小题2:D(A “以”均为介词,因为。B “乃”均为副词,于是。C “之”均为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定语后置的标志。D①副词,就;②连词,表转折,却。)
小题3:C(①叹美的是刘馥。②言刘贾、刘交以征伐立名,与刘信得百姓心无关。⑤说的是刘馥。)
小题4:A(“也澄清了一个被长期误传的事实。对贪功夺美,夸大自己的贡献的魏刺史刘馥予以了揭露”错,应该是对乱亡之际以农为先,复修七门堰的刘馥给予了赞扬。)
小题5:(10分)⑴刘信是这项工程最先奠基的人,到刘馥的时候他只是因七门堰荒废而重修罢了。(3分。“始基”最先奠基1分,“废”荒废1分,语句通顺1分。) ⑵代王刘喜因为弃国逃跑而被削除王位。可是他的儿子刘濞靠奋力拼杀被封为吴王。(3分。“见”表被动1分,“王”活用动词1分,语句通顺1分。) ⑶大凡事物有承继之理,不一定要在自己手里开创然后才算作是功劳。(4分。“肇”开始、开创1分,“于己”介宾后置1分,“而”然后1分,语句通顺1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嘉佑二年,我担任庐州的从事吏,才因事到了舒城,考察所谓的七门三堰。询问当地的住户这项水利工程能灌溉多少亩田,他们回答说:“总共两万多顷。”从书籍中考证,这项工程实际上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扬州刺史刘馥建造的。从魏国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历史了。我因此感叹赞美他的功劳。
随后两年,校书郎包廓担任县里的主簿,曾经跟我谈及此事。包廓对我说:“刘馥的确有功劳,但是我向当地受人尊重的老人问及此事,却得到这事是羹颉侯刘信所为的说法。当年,汉朝拿龙舒这块地方封给刘信做列侯,刘信于是为老百姓修筑田间水渠,扩大灌溉。刘信是这项工程最先奠基的人,到刘馥的时候他只是因七门堰荒废而重修罢了。过去先王的法定,对老百姓有功劳就要祭祀他。像刘信,不可以说是有功劳的人吗?然而我遗憾史书上对刘信的记载有遗漏,并且我喜爱舒城人不忘他的恩泽。现在我将建造王侯庙来祭祀他,而拿刘馥设位附祭,希望你为我记下这件事。”我因此答应说:“好!”
不久,包廓写信告诉我:“刘信的庙已经恭敬地建成了。”我说:“过去高祖兴起的时候,有才能的同宗兄弟当中,刘贾靠征战攻伐而显贵,刘交靠进出传令谨慎守信而建立功劳。这两个人,割地封王,毗邻的诸城有几十个。代王刘喜因为弃国逃跑而被削除王位。可是他的儿子刘濞靠奋力拼杀被封为吴王。唯有刘信只封到一个小小的列侯,却能对老百姓勤于用心,兴修惠及千秋万代的水利。他对百姓的仁爱恩惠怎能与刘贾、刘濞相等同?大凡攻占城池野外打仗,消灭敌国,屠戮城邦,算是这些人能杀人。开辟土地,让几十万老百姓世世代代无饥饿的忧虑,这就是所谓的养育人民,如果相互比较的话,那就犹如天与地一样相差很远啊。
然而刘贾、刘濞靠战功为自己树立了威名,刘信的事迹却不被史官采录,这难道是杀人容易称快于内心,而养育百姓却不能显现形迹吗?周公的书里说:治民有劳绩就叫做功劳。假使刘信生于周公的那个时代,他接受的奖赏不是刘贾、刘濞所能期望的。尽管如此,刘贾、刘濞死后湮灭消失不被后人所知已经很久了,可是,刘信到现在老百姓还思慕并且记着他。这就是所谓得到老百姓的拥护爱戴呀。然而,世上的恩宠与禄位当时是很荣显,但死了就烟消云散了啊!大凡事情有承继之理,不一定要在自己手里开创然后才算作是功劳。像刘馥刺史起用于三国混乱灭亡之际,百姓生计被破坏无余,但仍然把农业当作优先的事情。事业、功绩一旦建立,到现在永久长存,虽然只是修复之力,但这也可以算是功劳啊。”我既赞扬包廓能够顺从民心,让列侯刘信的好处不会被人忘记,又由于他建庙祭祀刘信合乎先王的法度,因此写下它作为记。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
长策而御宇内?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俯首系颈,命下吏?委: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尊而制六合?履: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词语与其它三项意思不同的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临不测之渊,以为
D.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3.下列加粗词语不属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吞二周而诸侯
B.以黔首
C.以天下之民
D.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下列各句已补出的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振:举起。
  ②委:交付。
  ③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
  ④履:登上。
2.D
3.D
4.B
5.①优秀的将领手握强有力的弓箭守住关隘,可靠的大臣,精壮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缉查盘问过往行人。
  ②胡人不敢南下来放牧牛马,士人不敢拉起弓箭来报仇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梓人①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注] 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愿隙宇而处焉     佣:做佣人
B.吾善材度:计算
C.然后知其术工大矣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D.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感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梓人能力高于一般工匠的一组是(3分)(  )
①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②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 ③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④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⑤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⑥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①②③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看到梓人在正梁上写上他的名字,感到很吃惊,因为他知道还有其他建造房屋的工人。
B.作者认为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与梓人建造房屋的做法是一样的。
C.梓人虽然不会修理自己的床腿,但他在建造房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是个能者、智者。
D.作者通过塑造梓人的形象提出了对宰相治国的美好设想:不要事事亲自去做,而要把握方针大计,善于用人,“相道得而万国理矣”;而且还要制定并坚决执行既定的法规,像梓人依绳墨规矩指挥匠人、建好房屋一样。
小题4:(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士 君 子 处 世 贵 能 有 益 于 物 耳 不 徒 高 谈 虚 论 左 琴 右 书 以 费 人 君 禄 位 也 国 之 用 材 大 较 不 过 六 事……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①所以,我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钱(是一般工匠的)三倍;到私人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得分点“食、直”和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语言1分)
②这完全可以让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得分点:“为、法”各1分,语言1分)(2)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


本题解析:
小题1:佣:租。
小题2:④是“我”对梓人的赞赏,不是直接表现梓人的才能。⑤说的是为相之道。⑥是天下人对处理好相道的一国之相的赞赏。
小题3:作者吃惊之处在于梓人的能力高超,而不是因为他没写其他工匠的姓名。
小题4: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安成康王秀,字彦达,文帝第七子也。天监元年,封安成郡王。京口自崔慧景乱后,累被兵革,人户流散,秀招怀抚纳,惠爱大行。仍属饥年,以私财赡百姓,所济甚多。
六年,为江州刺史。将发,主者求坚船以为斋舫①。秀曰:“吾岂爱财而不爱士?”乃教以牢者给参佐,下者载斋物。既而遭风,斋舫遂破。及至州,闻前刺史取征士②陶潜曾孙为里司,叹曰:“陶潜之德,岂可不及后胤③?”即日辟为西曹。时夏水泛长,津梁断绝,外司请依旧僦度,收其价。秀教曰:“刺史不德水潦为患可利之乎?”给船而已。
寻迁荆州刺史,加都督。立学校,招隐逸。辟处士河东韩怀明、南平韩望、南郡庾承先、河东郭麻等。是岁,魏县瓠城人反,杀豫州刺史司马悦,引司州刺史马仙琕,仙琕签荆州,求应赴。众咸谓宜待台报,秀曰:“彼待我为援,援之宜速,待敕非应急也。”即遣兵赴之。
及沮水暴长,颇败人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使长史萧琛简州贫老单丁吏,一日散遣百余人,百姓甚悦。荆州常苦旱,咸欲徙市开渠,秀乃责躬,亲祈楚望。俄而甘雨即降,遂获有年。及去任,行次大雷,风波暴起,船舻沦溺,秀所问唯恐伤人。
十三年,为郢州④刺史,加都督。郢州地居冲要,赋敛殷烦,人力不堪,至以妇人供作。秀务存约己,省去游费,百姓安堵,境内晏然。
夏口常为战地,多暴露骸骨,秀于黄鹤楼下祭而埋之。一夜梦数百人拜谢而去。每冬月,常作襦裤以赐冻者。
迁雍州刺史,在路薨。武帝闻之,甚痛悼焉。初,秀之西也,郢州人相送出境,闻其疾,百姓商贾咸为请命。及薨,四州人裂裳为白帽哀哭以迎送之。
秀美容仪,每在朝,百僚属目。性仁恕,喜愠不形于色。左右尝以石掷杀所养鹄,斋帅请按其罪。秀曰:“吾岂以鸟伤人?”在都旦临公事,厨人进食,误覆之,去而登车,竟朝不饭,亦弗之诮也。
秀精意学术,搜集经记,招学士平原刘孝标,使撰《类苑》,书未及毕,而已行于世。
(节选自《南史·列传·梁宗室下》,有删改)
【注】 ①坚船以为斋舫:南朝梁武帝时佛教达到鼎盛,故视斋物为圣物。②征士:不接受朝廷征聘做官的人。③胤:后代。④郢州:隋以前的郢州一般指后来的鄂州,治今武汉市武昌区。南朝宋分荆、湘、江、豫四州置。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累兵革,人户流散      被:遭受
B.迁荆州刺史,加都督寻:不久
C.使长史萧琛州贫老单丁吏简:挑选
D.百姓安,境内晏然堵:安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萧秀“敬重士人”的一组是(3分)(  )
①京口自崔慧景乱后,累被兵革,人户流散,秀招怀抚纳,惠爱大行 ②秀曰:“吾岂爱财而不爱士?”乃教以牢者给参佐,下者载斋物 ③(秀)叹曰:“陶潜之德,岂可不及后胤?”即日辟为西曹 ④使长史萧琛简州贫老单丁吏,一日散遣百余人,百姓甚悦 ⑤左右尝以石掷杀所养鹄,斋帅请按其罪。秀曰:“吾岂以鸟伤人?” ⑥招学士平原刘孝标,使撰《类苑》,书未及毕,而已行于世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重点表现了萧秀仁惠爱民的事迹,萧秀每到一处就任,都招纳难民,安抚民众,抚恤百姓,以私人财物供给百姓,救济了很多人。
B.文章介绍了当时京口、郢州、夏口百姓多次遭受兵祸,人户流散、赋敛繁重、不堪重负的情况,客观地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百姓生活的艰难。
C.萧秀到江州任刺史时,不按崇佛的时俗办理,将坚牢的船拨给参谋僚佐,用下等的船运载斋物,这是因为他预测到船队会遭遇风暴,下等的船要毁坏沉没。
D.萧秀容貌仪表俊美,引人注目。他精心留意于学术,搜集经籍与相关记载,招揽学士编撰《类苑》;性情仁慈宽容,不计较下属的过错。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秀教曰:“刺史不德,水潦为患,可利之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而登车,竟朝不饭,亦弗之诮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萧秀教导他说:“我这个刺史并无恩德,水涝为患,怎么可以因此而获利呢?”
(句意对、语言通顺,1分;“潦”意为“水灾”,1分;“利之”,意动用法,“以之为利”,1分)
(2)他登车离开了,到上朝结束了也没有吃饭,也没有指责那个厨师。(句意对、语言通顺,1分;“竟”,意为“结束”,1分;“弗之诮”,宾语前置,即“弗诮之”,没有批评他,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堵,本义为“墙”,文中引申为“家”。
小题2:①④⑤是表现萧秀爱民惠民的,不是“敬重士人”。
小题3:C项“这是因为他预测到船队会遭遇风暴,下等的船要毁坏沉没”有误,原文仅说到“吾岂爱财而不爱士”,意即萧秀仅仅是出于“爱士”的原因,才把好船给参谋僚佐。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