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9:04:36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之孙。其先自北海内徙。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
知再迁侍御史。大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节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法,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已,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
永徽元年,拜御史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天子所以议之之意。在律有八。王族戮于隐,议亲也;刑不上大夫,议贵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
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轻囚久系系:关押
B.再迁侍御史再:又
C.俄持节按狱交州按:巡查
D.起为潮州刺史起:起用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临善于执法的一组是
① 大夫亦乱班 ② 出冤系三千人?③临占对无不尽?④独临所讯无一言⑤?唐卿断囚不冤,所以绝意。 ⑥临奏许祎为江南巡察使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临为人宽仁。对于一些犯罪不重被拘押的罪犯,当农时到来,农活较多的时候,他敢把这些人放出去,并约定他们自动回来的日期。
B.唐临为人正直。当着众大臣的面,他敢于指责江夏王道宗乱了秩序,还指出韦挺也乱了秩序,这让韦挺和众人非常害怕。
C.唐临执法严明。他断案无冤案产生,就是因为他执法严明,皇帝认为执法者都应该像唐临一样,“形如死灰,心如铁石”。
D.唐临节俭少贪欲。他不喜欢置办房屋地产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为官清廉。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国之要在用法,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朕意。
(2)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治国的关键在于法律的执行,严苛则百姓受迫害,宽松则让有罪之人漏网,只有折中,才符合我的心意。
(2)陛下认为萧龄之与其他囚犯不一样,所以交付官员讨论,又命令将其处死,这不是尧舜等明君使用刑法的本意呀,不能作为后世的典范。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B项解释不准确,从原文第三段“永徽元年,拜御史大夫”和第四段“临累迁吏部尚书。”可判断出,“再迁侍御史”中,“再”应为“两次”的意思。所以选B。
小题2: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善于执法”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①体现的是唐临敢于指出大夫韦挺乱了秩序,故排除;③体现的是唐临为人宽仁执法折中,故排除;⑥体现的是唐临举荐人才,故排除。所以选B。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皇帝认为执法者都应该像唐临一样“形如死灰,心如铁石”,”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所以选C。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要、残、失、以、所以、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菌不知晦朔?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B.穷发之北?发:毛,文中指草木。
C.绝云气,负青天?绝:阻挡
D:彼且奚适也?适:到……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且焉置土石
D.夫列子御风而行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题3: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奚以知其然也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4:下列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菌,朝生暮死之菌;蟪蛄,即寒蝉;此二者是“小年”之物。而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
B.彭祖不过活了八百岁,他的寿命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也很短吗?而世间众人每每与他相比,不也太可悲吗?
C.文段中“汤之问棘”一段话看似与课文中第一段的内容重复,其实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并与文章开头部分形成呼应和应证。
D.这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观点。
小题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⑴奚以知其然也。
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⑴凭借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⑵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本题解析:
小题1:绝:横穿,穿越
小题1:两个“而”均表修饰。
小题1:C与所给例句句式都是宾语前置句
小题1:手法错,论证的观点错。
小题1:(1)计分要点:宾语前置句;“然”(2)计分要点:“是”第三个“知”字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魏延传
陈寿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欲案亮成规,使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节选自《三国志》)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咸壮其言壮:以……为壮,钦佩
B.唯杨仪不假借延假借:容忍
C.祎绐延曰绐:告诉
D.延士众知曲在延曲:理亏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②羝乳乃得归
B.①退而告人曰②毕礼而归之
C.①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②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D.①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②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小题3:把第I卷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3分)
(2)延遣人觇仪等,欲案亮成规,使诸营相次引军还。(3分)
小题4:简要概括传主魏延被追斩的原因。(答出三点即可)(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1)(魏延)率领私人部队跟随刘备入蜀,多次立下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以”“数”“迁”各1分,共3分。)(2)魏延派人去观察杨仪等人的动静,(发现杨仪)打算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计划,命令各营依次率领军队撤退。(“觇”“案”“次”各1分,共3分。)
小题4:①魏延“性矜高”;②“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③诸葛亮临终前,令魏延断后,魏延不从命;④蒋琬、董允“保仪疑延”;⑤在南谷口,魏延“遣兵逆击仪等”。(每点1分,可用原文,也可自己概括,意思基本一致即可,答对任意3点满分,共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绐:欺骗。根据前句“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的意思“于是同费祎一起作出留下的行动安排,让费祎写出文告与自己一起署名,告诉手下各位将领”可以推测“绐”的意思为“欺骗”。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A.①副词,却,竟然;②副词,才。B.①②连词,表承接。C.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替。D.①副词,于是;②副词,趁机。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翻译第一句时注意“以”译为率领、带领,“数”译为多次、屡次,“迁”译为升迁、被任命等均可;第二句时注意“觇”译为侦察、观察,“案”通“按”,译为按照,“次”译为依次。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小题4:抓住第2段“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这些关键句子加以筛选整合即可。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称筛选、整合,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参考译文: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他率领私人部队跟随刘备入蜀,多次立下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刘备担任汉中王时,把治所迁往成都,需要一位重要将领来镇守汉川,大家都议论认为一定是张飞,张飞也心想必定是自己。刘备却提拔魏延担任督汉中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全军都感到惊讶。刘备大宴群臣,问魏延:“现在把重任委托给你,承担后打算怎么办?”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带领天下兵马前来,请允许我替大王抵抗他们;如果是副将带领十万人马前来,请让我替大王吞并他们。”刘备闻言叫好,众人都认为他的言语豪壮。刘备称帝后,又升魏延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又被封为都亭侯。建兴五年,诸葛亮在汉中驻军,又任命魏延为督前部,兼任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派遣魏延西进羌中,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在阳溪交战,魏延大败郭淮等,被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赐予假节的称号,晋封为南郑侯。
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总想请求单独率领一万人马,与诸葛亮分兵两路在潼关会和,像韩信的旧例,诸葛亮制止不答应。魏延常认为诸葛亮胆小,慨叹遗憾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魏延既善于养兵,勇猛过人,性格又自大高傲,当时大家都对他避而远之。只有杨仪不宽容他。魏延对杨义十分仇恨,两人关系如同水火。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从北谷口出兵,任命魏延为先锋。魏延在距离诸葛亮营地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晚上梦见自己头上生角,于是问善于占梦的赵直,赵直骗他说:“麟麒有角但它不用角,这是不战而敌人自破的征兆。”赵直退下后告诉别人说:“角这个字,刀下加用;头上用刀,这是很可怕的凶象!”
当年秋,诸葛亮病重,秘密地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筹划他死后退军的安排,让魏延断后,姜维在魏延前面;假如魏延不服从军令,军队就自己行动。诸葛亮刚去世时,暂时不向外宣布死讯,杨仪令费祎去探听魏延的意图。魏延说:“丞相虽然死了,我还在,府中的亲属和官员可把尸体运回埋葬,我自然应当率领各军去进击敌人,为什么要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耽搁国家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什么人,能被杨仪约束,作断后的将军么!”于是同费祎一起作出留下的行动安排,让费祎写出文告与自己一起署名,告诉手下各位将领。费祎欺骗魏延说:“我应当为你回去向杨长史解释说明,杨长史是文官,很少经历战事,一定不会反对您的意见。”费祎一出营门就骑快马而去,魏延随即就后悔了,追费祎却已经来不及了。魏延派人去观察杨仪等人的动静,(发现杨仪)打算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计划,命令各营依次率领军队撤退。魏延大怒,趁杨仪尚未发令撤军,自己率领所属部队直接先行南归,烧毁所过地方所有的栈道。魏延、杨仪各自上表控告对方叛变,一日之内,文书交替传递到朝廷。刘禅拿这件事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董二人都为杨仪担保而怀疑魏延。杨仪等人率军劈山开道,昼夜兼行,也随魏延之后到达。魏延先期到达后,就占据了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等,杨仪等让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斥责魏延先行南归,说道:“丞相归天,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竟敢如此!”魏延的兵士知道魏延理亏,没有谁替他效命,部队全都散去。魏延只与他的儿子等几个人逃跑,奔往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马岱砍下魏延的脑袋交给杨仪,杨仪起身用脚踏踩魏延的头说:“庸奴!还能干坏事吗?”于是诛杀魏延三族。起初,蒋琬率领宿卫各营扶丧北行,走了几十里,魏延被杀的消息传来,他就返回了(成都)。推究魏延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向南返蜀的原因,只不过想要杀掉杨仪等人。平日各将领之间一向不和睦,魏延希望当时(的将领们)一定支持由他接替诸葛亮。魏延的本意是这样,(他其实并)不想背叛蜀国。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康熙戊寅,噶尔丹败亡,固始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入朝,封和硕亲王。其子罗卜藏丹津袭爵,自以青海、西藏旧皆为领土,思恢复先业。会世宗御极,乃于雍正癸卯叛。世宗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以四川提督岳钟琪参赞军务,征之。
昊人某,少无赖,好勇,被仇诬作太湖盗,逃塞外,随蒙古健儿盗马久,性遂爱马。一日,见岳所乘,名马也,夜跳匿厩中,将牵其缰。未三鼓,岳起视,自饲马,某不能隐,被擒。岳上下视,问:“行刺乎,盗马乎?”曰:“盗。”问:“白日阑入乎,夜逾墙乎?”日:“逾墙。”岳微瞠,若有所思。秣马讫,命随入室,赐以杯酒,随解衣卧。迟明,岳起,唤盗马人同往大将军府,岳先入,良久,开军门传呼曰:“岳将军从者某,赏守备衔,效力辕下。”岳旋出,上马顾日:“壮士努力,将相宁有种耶!”
及岳征西藏,某从行。天暮,岳立营门,谕日:“此行非征西藏也,青海酋罗卜藏久稽天诛,昨其母与弟红台吉二酋密函乞降,机不可失。”收珠宝一囊,金二饼,顾某日:“先遣汝召贼母来,贼所居穹庐,外有网城,结金铃于上,动辄人知,非善逾者不能入。贼营帐四,上有三红灯者,其母也,对面帐居罗卜藏,左右居丹津、红台吉二酋。珠宝与金将以为犒。此大事,汝好为之。”解腰下佩刀授之。
某受命出,天大雾,行三十余里,至贼网城。腾身入,帐烛荧然,母上座,二首侍侧,叱问:“何人?”某日:“年大将军以阿娘解事,识顺逆,故遣奴来问好,囊宝贝奉赠,金二饼馈两台吉。”二人闻之,喜谢。吴乃诈日:“将军在十里外待阿娘,阿娘速往!”三人相顾犹豫,某解佩刀厉声日:“去则去。不去,我复将军。”其母日:“好蛮子,行矣。”上马,与二酋随十余骑,行不十里,岳来迎。须臾,前山火光起,夹道炮发,斩母与二酋回,入军营。次日,谍者来报,罗卜藏丹津已逃准噶尔部落,岳命竿三头徇,三十三家台吉皆震悚,乞降。
岳兵至哈达河,袭守地贼,追奔一昼夜,士马饥渴。塞外严冻,忽涌泉成溪,万马腾饮。遂追入崇山,歼贼二千。罗卜藏丹津穷窘无计,乃放平日所养野骡,使直奔岳军前。骡尾有焰上腾,诸军大惊骇,岳日:“此火牛故法耳,可一不可再。”乃命士卒各持长矛向前直奔,又以强弩百余尽力射之,骡怀痛,皆反奔,罗卜藏丹津阵大乱,遂歼焉。
(《清稗类钞》)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顶是(?)
A.秣马讫,命随入室讫:结束
B.岳旋出,上马顾日旋:转身
C.青海酋罗卜藏久稽天诛天诛:朝廷的讨伐
D.年大将军以阿娘解事解事:通情达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A.随蒙古健儿盗马久,性遂爱马遂遣相如奉璧西人秦
B.珠宝与金将以为犒不赂者以赂者丧
C.去则去,不去,我复将军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乃放平日所养野骡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
小题3: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达什巴图尔被清廷加封为和硕亲王,其子罗卜藏丹津承袭爵位,却趁世宗刚刚登基之时,发动叛乱。
B.对盗马贼吴人某的任用,体现了岳钟琪的胸襟与远见;吴人某出色地完成任务,说明岳钟琪的用人之当。
C.征讨青海一役,岳钟琪巧妙利用三十三家台吉间的矛盾,杀一儆百,震摄敌顽,取得胜利。
D.“塞外严冻,忽涌泉成溪,万马腾饮”的描写,使岳钟琪平定青海叛乱的故事具有了传奇色彩。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旋:马上,立即。?
小题2:A中两个“遂”皆译为“就”;B中前一个“以”是介词“把”,后一个是介词“因为”;C中前一个“则”,是“就”,后一个是“但是,却”,表转折;D中前一个“乃”是“于是就”,后一个是“才”。
小题3:“巧妙利用了三十三家台吉间的矛盾”错,原文“昨其母与弟红台吉二酋密函乞降”,应是罗卜藏丹津与其母、弟间的矛盾。
文言文翻译
康熙戊寅年间,噶尔丹被朝廷打败并死亡,固始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接受朝廷辖制,被封为和硕亲王。他的儿子罗卜藏丹津承袭爵位,罗卜藏丹津自己认为青海、西藏过去都是他们的领地,企图恢复先人基业。正赶上世宗刚刚登上皇位,他就在雍正癸卯年发动叛乱。世宗命令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让四川提督岳钟琪参赞军务,征讨罗卜藏丹津。
吴地有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强横无礼,喜好勇力,被仇家诬陷为太湖盗,逃亡塞外,跟随蒙古健儿干盗窃马匹的勾当时间很久,于是自已也就非常喜爱马。一目,他看见岳钟琪骑的是一匹名马,于是就在夜里翻墙跳入藏匿于马厩中,准备盗走那匹马。不到三更天的时候,岳起床巡视,亲自喂马,某不能继续隐藏,被擒拿。岳上下打量他并问:“你是行刺的还是盗马的?”某回答说:“盗马的。”岳又问:“你是白天擅自闯入的还是夜里翻墙而入的?”回答说:“翻墙而入。”岳微微地盯着他看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喂完马,岳命令他跟随进入房中,赐给他一杯酒喝,随后脱下衣服休息。天刚亮的时候,岳起床,招呼盗马人一同去大将军府,岳先进入大将军府,过了好久,有人打开军门高声传呼:“岳将军的随从某某,接受赏赐担任守备一职,应当效力于将军部下。”岳钟琪很快走了出来,上马回头对他说:“壮士好好努力吧,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
等到岳钟琪征讨西藏时,吴人某也从行。傍晚时,岳站在营门,下命令说:“这次出征并非征讨西藏,而是因为青海首领罗卜藏长入以来就应当要受稽朝廷的讨伐,昨天他的母亲和他的弟弟红台吉两个首领秘密来函乞求投降,机不可失。”于是拿出珠宝一袋,黄金二饼,回头对吴人某说:“先派你去把叛贼的母亲召来,叛贼所住的帐篷,外面有网绳结成的城墙,上面挂满了金铃,稍有触动就有人知道,不能善于逾越的人是不能进入的。叛贼营中有四顶帐篷,上面挂有三盏红灯的,是他们母亲的,对面的大帐中住着罗卜藏,左右的大帐分别住着丹津、红台吉二个敌首。珠宝和黄金将要作为对他们的犒赏。这是重大的事情,你要好好地去干呵。”解下腰中的佩刀交给了他。
某接受命令出营,天降大雾,走了三十余里,到了叛贼的网城。腾身越入,见大帐中灯烛明亮,叛贼母亲坐于上座,二个敌酋侍坐一旁,他们见了吴人某大声喝问:“什么人?”吴人某说:“年大将军认为阿娘通情达理,知道事情的顺逆,所以派奴才我来问好,带来宝贝奉赠阿娘黄,金二饼馈赠给两位台吉。”二人听说以后,非常高兴表示感谢。吴人某于是就骗他们说:“将军在十里外的地方等待阿娘,阿娘赶快去吧!”三人面面相觑有些犹豫,他解下腰中佩刀厉声说:“去就要快去,如果不去,我还要回去禀报将军。”他们的母亲说:“好一个蛮子(北方少数民族对当时南方人的称呼),我们一起走吧。”翻身上马,争二酋以及随行十余个骑兵同行,走了不到十里,岳来迎接。很快,前山火光起,两边山道的大炮击发,清军斩杀了叛贼母亲与二个敌首领回到军营。第二天,密探者来报,罗卜藏丹津已经逃往准噶尔部落,岳钟琪令命用长竿挑叛贼的三颗人头示众,其余三十三家台吉都震惊恐惧,乞求投降。
有人说,岳钟琪兵至哈达河时,攻打守地的叛贼,追击奔跑一昼夜,士卒马匹饥渴,塞外严寒地冻(四处无水),这时,忽然见地上涌出泉眼流成溪流,万马欢腾饱饮一顿,于是能奋力追入大山之中,歼杀叛贼二千名。罗卜藏丹津陷入绝境无计可施。于是就放出平日所养的野骡,驱赶它们直奔岳军阵前。骡子尾巴上有火焰腾起,众军非常吃惊恐慌,岳说:“这是火牛阵的老办法罢了,只能用一次而不能角两次啊可。”于是命令士卒们各拿长矛向前直奔,又用强弩一百余把尽力射杀它们,骡子感到疼痛,都反身往回奔跑,罗卜藏丹津军阵一片大乱,于是就歼灭了他们。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④小数,靡不为之,竞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日:“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日:“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篓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且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与?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兴师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请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②,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厌禳(rang):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②暴巫投魃(ba):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祈雨,驱赶旱鬼。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厌禳小数,靡不为之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B.吾分然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C.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D.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其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且水旱之事,岂其所知斥鹅笑之日:彼且奚适也
B.吾生不幸为异类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寓言的形式寄托作者的见解,即通过某年大旱无雨而后久涝,庄稼不生的事实,写出灾情严重,揭露官吏无能的现实,可谓独具匠心。
B.文章写白驴托梦给镇阳帅属下,义正词严地驳斥了灾由怪说和官吏举措的荒谬,构思巧妙。
C.妙为自己蒙冤之辩,分四个层次:先诉身世不幸;再诉镇阳帅听信怪说之荒唐;三诉古今救旱方法之多,焚“我”之法荒唐;四诉只要“有利于民”死不足惜。层层深人,理直而气壮,将怪诬之说驳得体无完肤。
D.文章结尾以“未几而雨,潦溢伤禾,岁卒以空,无人复议驴”作结,呼应开头,不仅说明白驴之诉是有力的控诉,也使读者深思。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C解析:A.小方术、小技艺,天数、命运。B名词,本分;动词,分裂。C.动词,睡醒。D.名词,镇阳帅;动词,带领。
小题2:B解析:B动词。A.连词,放在句首,表示另提一事;副词,将要。C.动词,与“存”同义;介词,通过。D.与“元”连用;副词,竟。
小题3:C解析:分五个层次。先辩不应当受“致旱之由”的诬陷。因为“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
《焚驴志》参考译文
己未年间,黄河以北发生大旱,远近的庄稼都被烈日烤焦,老百姓没有依靠。镇阳帅自己说他很为老百姓的生计忧虑。于是就急急忙忙地督促下属求雨。祭神消灾这类大小法术,没有不做的,最终也没有效果。日子长了,一些怪畀荒诞的说法就产生了。碰巧有户百姓家里生了一头小白驴,有人指着这头白驴说:“这就是旱灾的祸根。云刚刚出现,白驴就仰头朝天呜叫,于是云就四散不留。这东西不杀死,旱灾怎么能结束?”一个人主观倡议,数万民众随声附和。
镇阳帅听说后,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就吩咐赶快把白驴捉来,把它烧死。
一天晚上,白驴托梦给帅府中的某个属僚,说:“大帅要烧死我,实在是冤枉啊!天灾流行,百姓受苦,这怎么跟我有关系呢?我不幸投胎成为了异类,又不幸落到了禽兽家畜的行列。
负重驾车,任人吩咐;挨打受骂也只好承受,辛苦劳累、忍辱负重地一直工作到死,这是我的本分。再说这水旱之类的灾祸,哪里是我所能知道的,却要我受这样酷刑呢?不知是谁在诬陷我,可大帅却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灾祸有的是来源于上天,有的是人为的,人为的灾祸可以寻找追究责任,来源于上天的只好听之任之了。殷代大旱,商汤有桑林之祷,刚一开始祷告就下雨了;卫国大旱,是提醒卫国去讨伐无道之邢,军队刚出征就下雨了;汉时大旱,卜式奏请处死桑弘羊;唐时大旱,李中敏奏请斩杀郑注。能抗击旱灾的办法多的是啊,为什么不从这些历史往事中寻找办法呢?如果找下到办法,又无处归罪,那么就把责任推给上天,听之任之吧。不从人身上寻找原因,不把责任推给上天,根据那些无稽之谈,把旱灾说成是我的过错。咳,真是太不讲道理呀!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底下祁雨,驱赶旱鬼,就已经很迂腐了,现在这样做的话恐怕就更荒唐了吧?如果杀了我对百姓有利,那么我为什么吝惜生命呢?如果事情不是这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来增加罪恶呢?滥杀无辜是不仁的,轻信谣言是不明智的,这种不仁不智的事情,大帅为什么要做呢?您是他的属僚,所以,我斗胆私自向你申诉。”
属僚连忙向白驴道歉,睡醒起床之后,向镇阳帅请求放了白驴。起初,人们都很不高兴。
过了不久就下起了犬雨。整整一个月,也没有停止,于是又发生了水涝,伤害了庄稼,直到年底,一点收成都没有。从此以后,人们再也不议论白驴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