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12-28 09:03:5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小题1: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小题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1分);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1分)。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思妇)形象(3分)。
小题2:借景抒情(2分)。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2分),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本题时先要通读全词,明确大体意思。“在天涯”表示远行,“恨极在天涯”,恨远在天涯之人。“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意思是:山上的明月,却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竟故意把我眼前的花吹落;天边的碧云,还是恣意地摇曳横斜。“山月”这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这样第“恨极在天涯中”的“恨”自然就是一种思念至极却又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了。
小题2: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回答本题,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景句,是承上两句写景而来。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写景时选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 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 ①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中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本词上片中的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2)虚写(或“想象”)路途遥远,朋友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3)“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喜迁莺 晓行
刘一止
  晓光催角。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①不禁,重染风尘京洛。
  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寒漂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著。这情味,望一成②消减,新来还恶。
  [注]①悄:宋人口语,简直的意思。②一成:宋人口语,一点点地,渐渐地。
1.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表现“晓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新来还恶”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听觉角度。角声催促,鸟还未被惊醒,邻户的鸡已啼鸣,这是凌晨在驿站客舍听到的情景,点明题中的“晓”字。
  ②视觉角度。连绵村庄,晨烟未散,行人起,丛林中残月在天,这是晓行所见的情景。
  ③感觉角度。眼泪被寒霜微微凝结,为御寒而喝的酒,还不够抵抗天气的寒冷,这是写晓行的感触和感受。(意对即可)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人的惆怅和羁旅漂泊的倦怠。诗人原本希望这伤感惆怅的“情味”会随时间渐渐“消减”,却不料近来的愁情更加浓重,这“新来还恶”四字,总结了诗人所有的哀愁,强化了此愁之浓。(只要答出“总结或强化诗人浓愁”之意便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这首明诗,同答问题。(8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小题1: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小题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一句一景,(2分)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2分)
小题2: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2分)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题干确定了鉴赏范围“中间两联”,从“一鸟”“数帆”“雨下归舟”“暮风吹红叶”“残云”“旧楼”这些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间两联是写景的句子。景色凄凉,由此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凄凉沉重。
小题2:题干中“怎样表达”“凄凉心境”,就是在提示学生考虑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小题1:可以明白是人借景抒情,尾联中“谁与问”直抒胸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作者是如何将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结合诗歌前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乱入” 一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比喻的手法。首句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前两句作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意思相同即可)
2.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被 “乱入”一词诠释得恰到好处。(意思相同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