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8:59:07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橘颂》是屈原的一篇很重要的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首咏物诗,它以独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志趣,因而也是我们了解屈原的一篇佳作。但是关于它的创作时间,直到现在学者们的看法仍有分歧。有的认为它是屈原最早的作品,如诗中有“年岁虽少”句;有的以诗中整体意象表达为远大志向为据,认为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有的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出使齐国时作(援引《列子》中“橘生淮南而为枳”的说法);有的则认为它作于顷襄王早期,或认为作于顷襄王后期;还有的认为该作品是诗人遭馋被疏、闲赋郢都时期作,或是早于晚年自沉之前所作。而曹大中先生则撰文断定它是屈原的绝笔。看法如此分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可靠的史料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屈原的作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把握或有不够准确、深入的地方。在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中,我们也可看出王逸对屈原作品包括《橘颂》认识的模糊、矛盾。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说,《九章》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后作,也就是说《九章》都是顷襄王时的作品。其《橘颂》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句注文却说屈原“言己虽幼小,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则又认为《橘颂》乃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下又注曰:“屈原亦以修饰洁白之行,不容于世,将饿馁而终。”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虽不确切,却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以往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自己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缺乏具体、可靠的硬性证据,故楚辞学家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从《礼仪?士冠礼》之祝辞中找到外证,从而作出《橘颂》乃屈原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的结论。……
赵先生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中的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橘颂》尽管有这样的一些与《士冠辞》的相似之处,可能屈原在写作《橘颂》时的确借鉴了《士冠辞》的立意和词语,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这就一定是屈原在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因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何况《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从其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根本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而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一生志行的总结、肯定和自勉。
小题1:《橘颂》的创作时间众说纷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列各句对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距今时代久远,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可靠的史料太少。
B.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对《橘颂》的认识也存在模糊矛盾之处,这也深刻影响着后世。
C.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而各家对《橘颂》每句文义的理解又各不相同。
D.至今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或有认识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的地方。
小题2:本文作者对赵逵夫的观点提出异议,最重要的一条依据是(?)
A.《橘颂》借鉴了《士冠辞》,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这并不能表明《橘颂》是屈原在行冠礼之后的抒怀之作。
B.《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
C.从《橘颂》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
D.屈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橘颂》的创作时间,作者的结论与曹大中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B.引用王逸的观点是为了说明《楚辞章句》对后世影响极大。
C.作者虽不同意赵逵夫的结论,但完全承认《橘颂》确实受了《士冠辞》的影响。
D.作者认为,赵逵夫寻找外证的研究方法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C (在文中没有“各家对《橘颂》每句文义的理解又各不相同”的信息,第2段中“缺乏具体、可靠的硬性证据”才是造成观点不同的一个原因。)
小题2:C (从“特别是从其诗句的涵义并联系……”中的“特别是”可以得出答案。)
小题3:D(A项错在“二人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上。从原文看,作者认为是晚年之作,曹大中认为是屈原的绝笔;B项引用王逸的观点说明了众说纷纭原因之一是对屈原思想感情特点及发展变化把握不准,不够深入的地方,并非说王逸对后世的贡献;C项中根据文意,应是作者认为《橘颂》“可能”受了《士冠辞》的影响,而并非“确实”。从全文看,D项中作者对赵逵夫寻找外证的研究方法是应该肯定的,因为文中有这些句子:“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中的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墓碑后面的字
鲍尔吉·原野
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
树叶散落乡路,被马车轧进泥里。枝条裸露着胳膊,如同雨水中赶路的精疲力尽的女人。这儿的秋天比别处更疲惫。行路中,我被一丛野果吸引,桔色的颗粒一串串挂在树上,像用眼睛瞪人。我摘下一串看,正想能不能尝尝,脚下差点被绊倒。
——一块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碑文写道:刘素莲之墓。
荒地之间,遇到坟茔。我想不应抽身而走,坐一会儿也好。这就像边地旅行,见对面来人打招呼一样。坐下,不经意间,看到水泥制的石碑后面还有一行字:
妈妈我想……
“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这个字被埋在雨水冲下的土里。我伸手摸了摸,字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字大,歪歪扭扭,如奔跑、踉跄、摔倒。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
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代为1966-1995。碑后写字的人该是她的孩子。
这么一想,心里不平静,仿佛孩子的哀伤要由我来担当。她是怎么死的?她死的时候孩子多大?我想,她如果死于分娩,孩子也没什么大的悲伤,但不像这个人的情况。孩子分明和母亲度过了许多日夜。母亲故去,他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候,特别在黄昏——人在一天中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常常想到母亲。
儿时,妈妈不在身边,我特别害怕呼啸的风声,和树梢夹缠,一阵阵起伏不定;害怕不停歇的夜雨;害怕敲门声、狗吠和照明弹——那时老有人放照明弹。
现在这个孩子比我害怕和忧伤的事情会更多。我和母亲仍然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远行了。在节日,在有成绩和挨欺负的时候,或者不一定什么时候的时候,他都要想起母亲。我仿佛看到一双儿童的眼睛,泪水沿着眼眶蓄积,满满的,顺眼角流下。他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写下:
——妈妈我想你
“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的确,“你”被黄土永远埋在这里,这是他家人早已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
我想的是,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对我来说,仿佛如此。人常说,颜真卿《祭侄稿》字含血泪,说书法家心境和艺境相合之时的惊心动魄。还说司马迁、方苞的文字含恨如石。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人打倒。
如今词语泛滥,换句话是到了一个不尊重语文的时代。人们在使用汉字——不需要交费、不需要限制——的资源时,尽量挥霍、歪曲、作假,这在网上和官样文章中随处可见。中国没有《法兰西语言文字法》那样具有刑事约束力的法律,可以不尊重语言的尊贵、纯洁、源流和规范。套用“物欲横流”这句话,如今是“乱话横流”,不真诚、不优美的文字像污水一样在下水道畅行。
然而尊重文字的人还在,视它为心声,写字的时候会流泪。刘素莲的孩子正是流着泪一笔一笔写下这五个字。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
一位身居海外的中国诗人说:“不知为什么,我一看到‘沧海’、‘中秋’这些汉字就想流泪。”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
大树在风中呼号,我走进邻近的村子,牧草一堆一堆金黄。农妇直起腰,看我进入哪一家投宿。我想的是,文字和周围的山川草木一样,因为真实而有力量。它们结结实实地钻进人的心里,做个窝呆下去,像墓碑后面那几个字。
1.①解释以下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 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解释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它们结结实实地钻进人的心里,做个窝呆下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粗的一段话,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看来,墓碑后面的字“妈妈我想你”包含着哪些足以打动人心的真实信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看到墓碑后面的字,有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汉字受到使用者的尊重,被赋予真实的思想感情内涵,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 ②具有真实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动人力量的文字能进入并影响人的心灵,且会与它们承载的思想感情价值一起,留存在人们的内心。
2.在这一段中,作者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妈妈不在身边时,自己内心充满不安,害怕风声,雨声,敲门声,狗吠声,照明弹等的情景。作者借此与文中那个写下“妈妈我想你”的孩子的遭遇类比。表明:作为一个孩子,依恋母亲,把母亲当作最重要的精神依靠,是正常,普通,真实的;那五个字,体现了孩子对母亲真挚的依恋和思念,具有感人的力量。
3.①这些文字出自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孩子之手
? ②它们可以让人想见这些孩子曾依恋着母亲幸福地度过了许多日夜
? ③它们是孩子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渴望向母亲倾诉时写下的
? ④它们是孩子流着眼泪,独自一笔一划写下的
? ⑤它们表明了这些孩子失去母亲的悲剧性命运
? ⑥它们是孩子的心声,体现了孩子对母亲真挚的依恋和思念
4.作者看到墓碑后面的字,被一个孩子痛失母亲的诚挚哀伤和对母亲真挚的依恋、思念所感动,真切感受到了“妈妈我想你”这简单质朴的文字中所具有的真实动人的力量,由此作者联想到当今人们不尊重汉字,致使“乱语横流”,不真诚,不优美的文字泛滥成灾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否定的批判,希望人们尊重汉字的尊贵纯洁,源流和规范,使汉字承载真实的思想感情,使汉字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黄老先生认为我国不应该被称为“支那”,应当正名为“中华”。其理由是:“支那”这个字,在荷兰语、英语字典上都解释为“瓷器”。以“瓷器”来称中国,这是侮辱的称谓。所以,这位黄老先生主张我国的外文名称应改为“中华”而抛弃“支那”。
②这件事,我想,这位黄老先生似乎有点误会。经《报刊文摘》一转载,我恐怕国内可能有许多人也跟着糊涂起来。
③我国的外文译名,是统一用的China,英国、美国人读作“查艾那”,法国、西班牙等拉丁语系的国家读作“希纳”。译成中文,就是“中国”,而不是“支那”。只有日本人从前称我国为“支那”,但这也不是China的译音。“支那”这个名称,起源于印度。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脂尼”,这是见于唐以前的佛经译本中的。印度古代的“脂尼”(Chini),向东流传到日本,成为“支那”,向西从阿拉伯传到西欧,成为“希纳”。英国人又用他们的缀音读法,把中间的i读成长音,就成为“查艾那”。我们只能说China是“支那”的音译,不能说“支那”是China的音译。现在,印度还有人称中国为“脂尼”,日本也还有人称我国为“支那”,但在公文书上,已经都不用这个旧名了。
④“脂尼”这个名词,过去有人说是“秦”字的音译,但苏曼殊曾经否认过。他说过“支那音非秦转”。不过我们如果注意到这个名词早已见于古梵文的佛经,可以推测印度和中国的交通始于中国的秦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已记录了“天竺”“身毒”等名词,都是指印度的。
⑤只有对日本人来说,“支那”可以说是Chia的译音,但对欧美人来说,他们没有“支那”的概念,故不能说欧美人称中国为“支那”。
⑥契丹蒙古人称中原人为汉人,因为他们最早接触中国是在中国的汉代。中国人移民到南洋去,始于唐代,故南洋人称中国人为唐人。这个名称流传到美洲,至今旧金山、纽约等地还有唐人街。可是,其英文译名却是“中国城”而不是“唐代人的街”。俄罗斯人最早接触的中国人是东北的契丹民族,故俄文中称中国为“契丹”。这个字,现在当然已译为“中国”而不能译为“契丹”了。
⑦西欧人在最初见到中国瓷器的时候,大为惊异。当时他们还没有瓷器,不知道这东西叫什么名字,于是以中国国名称之。这是瓷器因国而得名,并非国名因瓷器而得。况且,意指瓷器的china第一个字母是小写的,作为国名的China,第一个字母是大写的。区别很清楚,怎么能说支那(或中国)这个名词的意义是瓷器呢。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印度人还称中国为“脂尼”。
B.china因China而得名,并非China因china而得名(瓷器因国而得名,并非国名因瓷器而得)
C.China(支那)的意思并非瓷器,而是指中国(中华)。
D.“支那”这个名称,起源于印度。
小题2: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是否矛盾?对此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矛盾。两个“支那”意思相同,两个“China”意思也一佯,前面说不是译音,后面又认为可以说是译音,前言不搭后语。
B.不矛盾。前面说不是China的译音,是从翻译角度严格辨析的;后面又认为可以说是China的译音,是从日本人自身认识说的。
C.不矛盾。前面说不是China的译音,是因为“支那”译自“脂尼”(Chini);后面又认为可以说是China的译音,是因为“支那”与中国(中华)的外文译名China音近义同。
D.不矛盾。因为统一用China作为我国的外文译名,是后来的规定,所以日本人从前称我国为“支那”,不是China的译音,而现在则是译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为依据,确定印度和中国的交往始于中国的秦代。
B.从第4段和第6段来看,作者是倾向于认为“脂尼”是“秦”字的音译的。
C.文中说英国人称中国为“查艾那”,是用于证明英国与中国的交往可能始于中国的秦代。
D.作者辨明“支那”并非侮辱称谓,实际上是主张我国的外文名称不妨沿用“支那”。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现在,印度还有人称中国为“脂尼”。以偏概全
小题1:第3段和第5段划线句子中的“支那”都是日本人对中国(中华)的称呼。前面说“但这也不是China的译音”,是因为“支那”译自“脂尼”Chini,并非先有China后有“支那”;后面说“可以说是China的译音”,是因为Chini、China音近,所指都是中国,不是瓷器。对于日本人称呼中国来说,“支那”是译自“脂尼”Chini,还是译自目前国际通用的中国外文译名China,是不必区别的。A“前言不搭后语”说法失当。B说法笼统。D“现在则是译音”不准确
小题1:A作者推测印度和中国的交通始于中国的秦代,列举《史记》的史料仅是推测而非确定。C强加关系,不符合作者第3、4段的分析。D主观臆断,原文无此意。参考原文“已经都不用这个旧名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呱呱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然后伏案写道:“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力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道: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恳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来,伏在珀蒂帕的桌上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话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5分)
小题3: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爱慕虚荣;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小题2: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小题3:示例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
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
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失去“保护”,体现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示例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
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
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示例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
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解析:虽然这篇小说直接或者间接写到的人物不下八个,但是只有玛兰是小说着力刻画的艺术形象。要认识和把握玛兰的性格特点,就必须从他的语言、行为举止、对神父的态度的前后反差,以及小说情节的转变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小题2:
试题解析: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通过玛兰之口读了出来。原来,玛兰主动去保护的桑蒂尔神父,竟然是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或者用珀蒂帕的话来说,是个“老阴谋家”。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快速推进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正是在这段叙述文字中,把玛兰与桑蒂尔之间、玛兰与部长之间、玛兰和舆论之间、部长和舆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把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集中呈现出来,增强了小说情节结构的内在张力,为情节的内在逻辑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合理性,为认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从整篇小说来看,这里插入的报道,改变了小说近乎平铺直叙的叙事节奏,使小说进入高潮,强化了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作者所作的这一精心安排,使小说的情节主线显得更加突出、集中,极大地节约了小说的笔墨,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小题3:
试题解析:政法院参事玛兰和神父桑蒂尔是这篇小说中出场的两个主要人物,前者是“保护人”,后者是“被保护人”,他们之间“保护”与“被保护”关系的展开构成了小说情节的主干。我们发现,随着小说的推进,原来给他人充当保护人的玛兰本人也需要保护。当时的法国上层社会,特别是法国官场,官官相护、纷纷寻求保护人是一种流行的弊病。由此看来,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的确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结构方式等多方面的考虑。题干在这些方面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提示作用,意在启发考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就自己感受较多、体会较深的一个方面稍作分析。题干提示了三个思考方向,每一个都是有理可讲、有话可说的,也是能够从文本中找到足够的分析依据的。
如果从“保护人”与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入手思考,可以作如下论述和分析:小说中的保护人实际上是作者讽刺的对象。玛兰这样的行政法院参事,主要是靠了老同学的关系,才得到任命的。这意味着,就官员的选拔与任用来看,当时的法国社会存在着任人唯亲的弊端。靠着溜须拍马上台的玛兰,首先想到的不是去主持正义与公道,而是如何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权势。他时时处处主动、热情、甚至毫无原则地给他人提供帮助,表面上看来是在关心他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获得幸福感。待报纸披露了神父桑蒂尔的劣迹之后,玛兰便换了一副嘴脸,在归罪于神父的同时马上想到要采取惩办对方的措施,意在确保自己的地位与前途不受影响。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所导致的后果,他竟然文过饰非,指鹿为马,不愿也不敢承认自己的责任。作家选取这样一个题材,以小见大地揭露当时法国社会的多种可悲现实,对法国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给予了辛辣的嘲讽。由此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这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对于莫泊桑这样一个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小说家来说,关注社会现实,揭露生活中的种种怪现状,批判人性中的弱点,表达对正义等问题的思考与追求,是其小说创作的一贯追求。
如果从“保护人”与人物塑造手法之间的关系入手思考,可以作如下论述和分析:? “保护人”无疑是这篇小说重点描写的艺术形象。如何准确地刻画保护人的性格特点,不仅关系到小说主题思想的传达,也关系到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败。读完整篇小说,读者不难感受到弥漫在字里行间的讽刺意味。在把握了小说的这一整体艺术特色之后,再来分析小说在人物刻画上的具体手法,就会有豁然亮敞的感觉。对于一个高明的讽刺作家来说,他自然不会站出来直接陈述自己对于其笔下人、事、物的褒贬,也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判断告诉读者。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家,尤其是像莫泊桑这样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王来说,利用语言和动作描写上的夸张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或者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中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或者正话反说,将自己对于笔下人、事、物的褒贬和判断暗寓其问,是其取得突出艺术成就的重要保证。高明的作家让人物自己出来说话、自己行动、自己表演;低劣的作家则不分场合地总想着代人物说话、代人物行动、代人物表演。不仅如此,低劣的作家还好为人师,随时随地发表对人、事、物的看法,会像天真的孩子一样把自己的美丑好尚公诸于众;而高明的作家则如同睿智的哲人、高深的禅师、巧妙的棋手,布下迷,设好局,等着理想中的读者去猜想,去闯关,去冥思苦想,然后在会心一笑中悟出神机,参透妙意。
如果从“保护人”与结构方式之间的关系入手思考,可以作如下论述和分析:“保护人”的行为举止,其命运的变化无疑是这篇小说重点叙述的故事。换句话说,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就是围绕玛兰如何成为保护人,如何充当他人的保护人,又如何在无意间充当被保护人的帮凶来安排结构的。这一主要故事情节,构成了小说的明线。与此同时,小说还安排了一条暗线:表面上的保护人玛兰,其实是在部长的保护之下,才获得充当他人保护人的资格的;当玛兰的前程受到威胁的时候,他本身也不得不去寻求保护。小说结构上的明暗两条线索,既有平行,也有交叉,二者相辅相成,使得小说收放自如,结构有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护人”不仅是小说在结构上编织明、暗两条线索的重要纽带,而且是整篇小说中各种矛盾汇集的中心:小说中矛盾的集中呈现因它而起,小说表面上没有写出的人物之间的矛盾的最终解决,也必将要从它这里着手。整篇小说围绕保护人安排叙事结构,使得故事情节主干突出,不枝不蔓,在高潮部分出现情节的陡然转变,达到了平中见奇的效果。以小说中人物的行状或者命运的变化为布局谋篇的中心,是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结构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从莫泊桑的其他小说,如《我的叔叔于勒》《项链》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除了以上三个角度外,考生还可以另立新说,别为解读,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太阳梦?晓?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浆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紧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木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咱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小题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化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
小题2: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小题3:文章写老刘作画,又写了朝佛者、战士、大学生和“我”的事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4:现实与梦的交织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指出其具体表现。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老刘的画中没画太阳,却是以太阳照耀为背景。
(2)画中蕴含着他对理想境界——“太阳梦”的追求。
小题2:(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2) “梦”的实现——从太阳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小题3:(1)以更多寻梦者不同方式的寻梦,表现了不同人生的共同追求。
(2)以更多美丽感人的梦想,丰富了“太阳梦”的内涵。
(3)表现寻“梦”过程的艰辛,表达了对寻“梦”精神的赞美。
小题4:(1)拉萨的美景,既是现实,又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梦想;人们寻梦 的过程又是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如:老刘作画是现实,老刘的 理想是梦)。
(2)对拉萨的热爱,对寻梦者的崇敬。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理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从实到虚,画中蕴含了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思想,思考这些,结合文本进行总结。
小题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梦“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寻梦——实现——再寻梦,按着意思归纳整理即可。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审题时抓住“文眼”二字,即可找到突破口。文眼的作用不外乎“线索”“主要描写对象”“表达作者情感”等。
小题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判断一篇文章的主旨主要依据有两方面:一是写作主体的态度,二是作者对主体的态度,或者说是情感与价值观。“太阳梦”是文章的题目,也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内容,一定要深入思考,既要答出表层意思,又要答出深层意蕴。本题难度较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