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8:42:55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这是《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各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玉露:秋天的霜露,白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C.兼天涌:波浪滔天。塞上:指夔州的山。接地阴:风云盖地。砧:捣衣石。
D.故园,此处当指夔州。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3.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此为主体意象。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试分析此诗是如何借这两个意象表达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寄寓了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2.D
3.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帐夜
吴兆骞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家。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二十余年,此时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苹:草;笳:一种乐器。④北庭: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小题1:诗歌的颔联(第二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动静角度(动静结合),“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2)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视听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3)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任答两点即可满分)
小题2:原因:妻子即便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寒意浓浓,“春衣”无法穿在身上。(3分)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抓住描写边地景物的角度,本联中使用多种角度写景。“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视听结合;“白”“黄”的色彩点染,色彩角度。
小题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情感。解答第一问要抓住“空”字分析,结合后一句“五月近城未著花”,写出边地五月仍然寒意浓浓,“春衣”无法穿在身上。解答第二问要结合注释内容和前文“梦回孤客尚天涯”,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题目。(8分)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襄邑道中
南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
小题1: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4分)
小题2: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李诗巧用地名表现“舟行江上”。后两句中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途经三峡前往渝州。陈诗以景物衬托舟行。前两句是静景生动(化静为动)以两岸的花与树来表现舟行之快。后两句是动景生静(化动为静)。以江上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物与我俱静,写出平原行舟平稳的特点。
小题2:(2)李诗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陈诗表现了风华正茂的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前程充满信心,抒发了豪迈俊发而又沉稳自信的襟怀。
本题解析:
小题1: 李诗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陈诗第一句“飞花两岸照船红”,写船在红花夹岸的河道上走。由于船只顺风航行,船速较快,就产生了这种“飞花两岸”的错觉。第二句“百里榆堤半日风”,直接写船只顺风航行。“半日风”告诉我们,行船半日,是有风力相助的;由此我们可以猜想,这船是在扬帆航行。“百里榆堤”又告诉我们,船才走了半日,就走过“百里”了,可见船速之快。第三四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人写的是仰望天上云朵时的感受。我的船在向东走,天上的云朵也随着风势,和我同步向东飘移啊!——这句诗,其实说的也是说他的船行速度很快。
小题2: 李诗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陈诗写他在从开封到襄邑(现在河南睢县)去的一次旅行。通观全诗,这是一首很好的记游诗,既写了船行河道中时所看到景象,也通过描写,抒发了自己在航行时欢快的感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洼。
注: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1.这首诗是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人蜀时所作。首联“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与李白的《蜀道难》一诗中相照应的诗句是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赏析“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两句描写的意境,并点明这两句诗的“诗眼”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送朋友入蜀,写蜀道之险,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还要写“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二句?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这两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2.参考答案: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升起翻腾。“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是诗眼,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异,境界奇美。
3.参考答案: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前句写山上蜀道景致,后句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如在眼前。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人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写“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作了铺垫。(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驿①?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宿于驿站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 本诗的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4分)
(2) 在尾联中作者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的残酷现实,表达出诗人无所依托、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