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8:24:31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小题1: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小题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小题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二字。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小题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诗歌鉴赏。(10分)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①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分析。(5分)
?。
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1分)。
(2)①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3分)②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2分)
本题解析:
(1)“客子光阴诗卷里”,我寓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安于贫贱,甘于淡泊,表现了情趣的高雅;“杏花消息雨声中”,杏花时节,伴随着窗外稀稀落落的雨声,我时常探听远方好友的音讯,“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西庵所居住的智老精于禅学,但病魔缠身;北栅所居住的天经精于儒学,又安于穷困。我忽然想念他们,于是就荡舟寻访这二位老友(重友情);“纶巾鹤氅试春风”,在春风的吹拂下,我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是何等的风流俊逸。
(2)这一联写诗人观赏杏花,以诗自娱,以自然清新的笔触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却并未道出诗人是喜是悲,是苦是乐,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就对仗来说,此联除了“里”、“中”外,其余都不算工对,但也正因为如此,反映了作者在古典诗歌的对仗艺术上所作的探索,“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上句写客中吟咏送日的宁静、淡泊,下联写一个杏花春雨的清丽境界,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古诗文阅读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山又几重。
小题1:下面选项是对此诗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本诗首联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突然。
B.颔联是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是完全相同的。
C.颈联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D.尾联转入“言别”。“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
小题2:下面选项是对此词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中的“寒”字突出了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翠”字是词人特意为了配合这种寒凉的秋意而虚想出的颜色。
B.“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向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C.“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
D.“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
小题3:.给诗歌最后一句的空格上选一最佳选项?(①晓 ②秋 ③千)(1分);请说出理由?(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②秋。 理由:①点明时令;②秋天与悲伤联系紧密,这里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
本题解析:
小题1:两者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
小题1: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小题1:理解季节与情感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满?江?红
题范尉梅谷
刘克庄
赤日黄埃,梦不到清溪翠麓。空健羡、君家别墅,几株幽独。骨冷肌清偏要月,天寒日暮尤宜竹。想主人杖履绕千回,山南北。
宁委涧,嫌金屋;宁映水,羞银烛。叹出群风韵,背时装束。竞爱东邻姬傅粉,谁怜空谷人如玉?笑林逋何逊漫为诗,无人读。
小题1:这首词上阕写“梅”,却不着一“梅”字。请简要分析这一写法。(4分)
小题2:前人评词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请联系下阕对此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阕用衬托写梅,先用“赤日黄埃”的环境来反衬梅谷的清幽,再用月、寒、暮、竹等梅谷的环境烘托梅的资质,最后用范尉对梅谷的钟情来衬托梅的可爱。(4分。写法2分,具体分析2分)
小题2:下阕借对“涧”“水”和“金屋”“银烛”的取舍态度,高度赞扬了梅的高洁和不合流俗的品质,也暗示出作者与范尉的精神境界;借“姬傅粉”和“人如玉”的对比,凸显出作者对范尉清雅的人格。(每点2分,共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考核手法的题目,对象是“梅”又没有正面描写,只有侧面,锁业应该是烘托、衬托等手法,注意对生长环境的分析,和主人的人格的分析。
小题2:这是一道探究诗歌诗歌主旨的题目,探究主旨时抓住题目,注释和表情达意的词语,注释注意“范尉梅谷”,重点词语注意对“宁”“委”“嫌”“宁”“羞”“叹”“背时”“谁怜”“竞爱”等词语的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