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8:10:15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世事艰”暗指什么?从章法上看,它有什么作用?下文哪一句和它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中诗人是如何“以诗写志”的?略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自己壮志难酬。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也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也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斥责。由此可见,诗人为“投降派把持朝政”而愤,为“自己空有报国之志”而愤。
(2)首联写早年的壮志;颔联,诗人用“楼船雪夜…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将恢复之志具体化;颈联抒发风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尾联以诸葛亮自况,表明恢复中原的志向。通篇都是围绕“志”写的。透过诗篇,我们看到诗人虽已62岁,但恢复中原的志向不改,诗人那颗爱国之心炽热灼人。(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尤 袤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1)第一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首诗中的“安得”二字反映了诗人内心怎样的矛盾?如此作结,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后两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画笔如见真山水,好像已置身于潇湘之上。
(2)画中的境界确实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之上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尘俗的纷繁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的确是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如此作结,可谓一箭双雕,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又表现了对米元晖更高的评价: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之清高绝俗不言可知。(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小题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4分)
小题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小题1: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本题解析:小题1:先表明观点,再阐述理由。不矛盾。这首诗是抒发征人思念亲人之情的。抓住“边愁”“别情”就能体会到征人的思乡之情。首句“琵琶起舞换新声”与“总是关山旧别情”构成对照。“新声”无法排遣战士的“旧别情”。而“旧别情”就是“边愁”。我们已经知道“旧别情”就是“边愁”,“新声”无法排遣边愁别情,两相对照只能使思念之情更加沉重,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小题2: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小题1:毛泽东说项羽“沽名”。请根据《鸿门宴》说明项羽“沽”的是什么“名”,项羽“沽名”的结果如何。(6分)
小题2:毛泽东说“不可沽名学霸王”有什么深刻意义?(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沽“仁义”之名,具体说有“义气”和“仁慈”两方面。结果:项羽“不追穷寇”,放走刘邦,变主动为被动,最终被刘邦灭亡。
小题1:用项羽沽名钓誉的历史教训教育革命人民:不能怜悯行将灭亡的敌人,重蹈项羽的覆辙;要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猛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
本题解析:
小题1:项羽(曾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同时起兵反秦。刘邦先据秦都咸阳拒项羽。项羽歼灭了秦兵主力,拥四十万大军入咸阳。他当时为了避免“不义”之名,没有利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后来反为刘邦所消灭。
小题1: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不可学霸王沽“仁义”之名而放走敌人。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
朝耕
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
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小题1:映衬(如动静、声色等)是古诗常用手法,试以此诗为例加以分析。(4分)
答:?
?
小题2:全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月色皎洁显静,出屋、经过树林有滴水声为动,动静映衬;②雾气露水、东方未亮显静,霞光灿灿、叱牛声、白鹭惊起都为动,动静映衬。③白如素的月色、东方霞光,与农夫叱牛、惊起白鹭声交织在一起,互相映衬。
小题1:通过迷人的乡村晨景和诗意的叱牛早耕图景,表现了作者对安闲自得的农家、纯朴清新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仰慕、赞美)之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