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8:00:27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兰根,巨鹿下曲阳人也。兰根身长八尺,仪貌奇伟,泛览群书,机警有识悟。起家北海王国侍郎。丁母忧,居丧有孝称。将葬常山郡境,先有董卓祠,祠有柏树。兰根以卓凶逆无道,不应遗祠至今,乃伐柏以为椁材。人或劝之不伐,兰根尽取之,了无疑惧。遭父丧,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忧毁殆于灭性。出除本郡太守,并有当官之能。
正光末,尚书令李崇为本郡都督,率众讨茹茹,以兰根为长史。因说崇曰:“缘边诸镇,控摄长远。昔时初置,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入仕次叙,一准其旧,文武兼用,威恩并施。此计若行,国家庶无北顾之虑矣。”崇以奏闻,事寝不报。
孝昌初,转岐州刺史。从行台萧宝寅讨破宛川,俘其民人为奴婢,以美女十人赏兰根。兰根辞曰:“此县界于强虏,皇威未接,无所适从,故成背叛。今当寒者衣之,饥者食之,奈何将充仆隶乎?”尽以归其父兄。朝廷以兰根得西土人心,加持节、假平西将军。寻入拜光禄大夫。
庄帝之将诛尔朱荣也,兰根闻其计,遂密告尔朱世隆。荣死,兰根恐庄帝知之,忧惧不知所出。时应诏王道习见信于庄帝,兰根乃托附之,求得在外立功。道习为启闻,乃以兰根为河北行台,于定州率募乡曲,欲防井陉。时尔朱荣将侯深自范阳趣中山,兰根与战,大败,走依渤海高乾。属乾兄弟举义,因在其中。高祖至,以兰根宿望,深礼遇之。及高祖将入洛阳,遣兰根先至京师。时废立未决,令兰根观察魏前废帝。帝神采高明,兰根恐于后难测,遂与高乾兄弟及黄门崔?固请于高祖,言废帝本是胡贼所推,今若仍立,于理不允。高祖不得已,遂立武帝。废帝素有德业,而为兰根等构毁,深为时论所非。兰根虽以功名自立,然善附会,出处之际,多以计数为先,是以不为清论所许。?
(选自《北齐书·魏兰根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忧毁殆于灭性殆:几乎
B.控摄长远摄:控制
C.事寝不报寝:平息
D.深礼遇之遇:对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魏兰根“机警有识悟”的一组是 (3分)
①庐于墓侧,负土成坟?②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
③文武兼用,威恩并施?④尽以归其父兄
⑤遂密告尔朱世隆?⑥走依渤海高乾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兰根准备在常山郡安葬母亲,但那里先建有董卓祠堂,他认为董卓是叛逆,于是不顾他人劝阻,坚决砍伐了董卓祠堂的柏树为母亲做了棺木。
B.将军萧宝寅攻破宛州时,将俘获的十个美女送给了魏兰根,兰根认为这里的百姓是无奈从匪,应该慰问安抚,就把十个美女送还其家。
C.魏兰根曾经将孝庄帝要诛杀尔朱荣的消息密报给尔朱世隆,结果尔朱荣被杀后,他因怕此事被孝庄帝知道,就忧虑畏惧想不出什么办法来。
D.在拥立废帝这件事上,魏兰根表现出精于算计的一面。他为了讨好巴结高祖,而说废帝不当立,最终使很有德才的废帝未能即位。
小题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当寒者衣之,饥者食之,奈何将充仆隶乎?(5分)
(2)废帝素有德业,而为兰根等构毁,深为时论所非。(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现在应该给寒冷的人衣服穿,给饥饿的人食物吃,为什么要把他们充做奴仆呢?
(2)废帝向来有功德业绩,却被兰根等陷害诋毁,(兰根)很被当时的议论否定(或“非议”)。
本题解析:
小题1:寝:息,止,有扣住不发之意
小题1:①表明魏兰根尽孝;⑤是表现魏兰根“多以计数为先”的;⑥是失败后的无奈之为。
小题1:主要是“帝神采高明,兰根恐于后难测”,所以阻止废帝即位。
小题1:(1)译出大意给2分,“衣”、“食”、“奈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素”、“构毁”、“非”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魏兰根,是巨鹿下曲阳人,兰根身长八尺,仪表堂堂,博览群书,机智敏锐,有见识,悟性高。离家出仕,任北海王国侍郎。母亲去世,守丧时以恪守孝道出名。他将要把母亲葬在常山郡内,常山郡原先有董卓的祠堂,祠堂旁边植有柏树,兰根认为董卓是汉代凶恶的叛逆之人,不行正道,不应该把他的祠堂保留到今天,就砍倒了柏树,为母亲做棺木。有人劝他不要砍,而兰根却全把柏树砍倒用做棺木材料了,毫无疑心畏惧。他的父去世时,他结草棚陪伴在墓旁守孝,背来土垒成坟,哀毁过度,几近于丧失性命。又出朝为官任本郡太守,并显示了当官的才能。
正光末年,尚书令李崇被任命为本郡都督,统帅军队讨伐茹茹,用兰根作长史。他趁机劝说李崇:“边境各镇控制的地方很长很远。过去刚设置时,地广人稀,将领等有的是从中原征调来的大姓子弟,有的是朝廷大臣安排的爪牙。现在应该将镇改为州,分别设置郡县。凡是府户,都免为平民,做官的顺序,一律按过去的规定,文武兼用,恩威并施。这个办法若能实行,国家大概就没有北顾的忧虑了。”李崇把兰根的建议奏报朝廷,征讨的事就被压了下来。
北齐魏孝明帝孝昌初年,兰根转任岐州刺史,跟随行台萧宝寅,讨伐攻破宛州(今河南省),萧宝寅把俘虏来的人当作奴婢,并把十个美女赏给魏兰根,兰根推辞说:“宛州县处于盗匪横行地段,朝廷的威势未达到这里,老百姓无所适从,因而被迫背叛。现在应该给寒冷的人衣服穿,给饥饿的人食物吃,为什么要把他们充做奴仆呢?”于是派人将十位美女一一送回家团聚。朝廷因为兰根深得西部百姓爱戴,加封他为持节、代理平西将军。不久又被授予光禄大夫。
北齐庄孝帝准备诛杀尔朱荣,兰根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把这个消息密告给尔朱世隆。尔朱荣被杀死后,兰根担心庄孝帝知道这件事,忧虑害怕想不出办法来,当时,应诏王道习被孝庄帝信任,兰根便托他说情,请求率兵外出立功。道习为他向上说情,朝廷就让兰根任职河北行台,在定州率领招募来的乡勇,准备防守井陉。当时尔朱荣的将领侯深从范阳进逼中山,兰根和他交战,失败了,逃奔渤海依附高乾。适逢高乾兄弟举义,于是兰根就留在他们那里。高祖到来,因兰根过去的威望,对他以厚礼相待。等到高祖将要进入洛阳时,派遣兰根先到京师。当时废立之事还未决定,命令兰根观察魏前废帝。废帝神采高明,兰根担心日后难以揣测,于是与高乾兄弟和黄门崔?在高祖面前坚决请求,说废帝本是胡贼推立的,如今若仍立废帝,于理不符。高祖不得已,就立了武帝。废帝向来有功德业绩,却被兰根等陷害诋毁,(兰根)很被当时的议论否定(或“非议”)。兰根虽因功名而自立,然而善于附会,进退之际,多以谋略权术为先,因此不被公正的评论所赞许。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蒋琬二三事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我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我言,则显我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场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且不如,则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耶?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非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作事愦愦 愦愦:___________
(2)杨敏曾毁琬 毁: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我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我言,则显我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的话概述短文所写的三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蒋琬正确处理这几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糊涂
(2)诋毁
2.人心不同,就像他们各自的面孔一样;当面服从,背后又说反对的话,这是古人劝诫的毛病。杨敏想称赞我说我是对的,就不是他的本心;想反对我的话,就又显示我的不对,因此不出声,这是戏的快啊。
3.蒋琬不听对杨戏的诋毁;蒋琬不听对杨敏的诋毁;蒋琬没有挟私报复杨敏。
4.蒋琬对几件事的处理说明,做人应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有正确的认识,能听得进批评的意见,同时还要能秉公办事,不挟私报复。(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加粗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6分)
①子曰:“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注】厚:重,与“薄”相对。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 孙丑上》)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参考答案:(1)(2分)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意思对即可)(2)(4分) 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解答此题,必须先把原文读懂。题中的文段可译为:(1)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2)孟子说:“实行仁政,就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在此基础上,找出两个文段内容的共同之处就不难了。至于第二问,孔子强调的是“远怨”,而孟子强调的是“正己”。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A。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戚姬幸,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 ,太子得毋废。吕后为人刚毅(毅:残酷),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吕后大怒,乃使人复召赵王。孝惠亲迎灞上,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孝惠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瘖药 ,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强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 ,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强计。太后说,其哭乃哀。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歃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 ,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有删改)
(二)吕后当高帝临危时,问萧相国后孰可代者,是固以安国家为急也。孝惠既立,政由母氏,其所用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无一非高帝注意安刘之人。是惟恐孝惠之不能守业也,非如武后以嫌忌而杀太子弘、太子贤也。后所生,惟孝惠及鲁元公主,其他皆诸姬子。使孝惠而在,则方与孝惠图治计长久。观于高祖欲废太子时,后迫留侯画策,至跪谢周昌之廷诤,则其母子之间可知也。
(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微时妃也微:低贱,卑下
B.高帝属臣赵王属:托付
C.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殖:生长
D.至跪谢周昌之廷诤谢:感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惠帝“仁弱”和吕后“刚毅”的一组是(?)
A.①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
②长兄周吕侯死事。
B.①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 ,太子得毋废
②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C.①是惟恐孝惠之不能守业也
②发丧,太后哭,泣不下。
D.①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②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点明了吕后的两个哥哥都在刘邦身边为将,“长兄”还为建立汉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吕后本人更辅佐高祖平定天下。
B.吕后为人“刚毅”,作风蛮横,稍不如意便大发雷霆,而且一定会采取严厉的手段。她把戚夫人制成“人彘”,连其亲生儿子都认为这不是人做得出来的。
C.司马迁没有简单地对吕后持一概否定的态度。司马迁认为,吕后的主要功绩体现在刘邦死后的一段时期,为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D.赵翼认为吕后的行为是保全其子孝惠帝。而高祖为了废掉太子,曾逼迫留侯等人为自己出谋划策,达到离间吕后母子亲密关系的目的。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