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21:25:50
1、阅读题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雄
立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
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蒙眬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
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小题1: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请概括小说的这两条线索。(4分)
小题2:文中划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小题4: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6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之?缘
胡盛梅
不久前,在美国国家美术馆学会为到访的中国博物馆专家们举行的招待会上,我偶然结识了柯珠恩女士。她是一位高大的艺术大师。相互介绍后,柯珠恩告诉我: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美术馆正举行一场中国现代美术展,并递给我展览的目录。
翻开印刷精美的目录,我顿时被刘海粟的《松树》、叶浅予的《拉萨舞步》、陈家泠的《荷》、宋文治的《黄山》等作品所吸引。而真正让我对柯珠恩产生兴趣的是,这些参展的30多件中国现代美术作品,全部来自柯珠恩和她的丈夫科恩教授的私人收藏。最近,他们夫妇将这些珍藏多年的作品全部赠送给柯珠恩的母校——史密斯学院美术馆永久收藏。此次展览正是为了庆祝他们的这一善举而举办的。
交谈中我得知,柯珠恩是一位美术史学家兼摄影师。虽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她却对中国艺术有着长久的深厚感情。早在1960年她就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史。那时候,虽然美中两国还互不往来,但美国一些博物馆里的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柯珠恩。同时,她也渴望了解中国的现代美术,甚至梦想到中国去亲眼看看那里的艺术景象。直到1972年,也就是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后不久,柯珠恩有幸随当时仍在哈佛大学执教的丈夫科恩到访中国,有机会在中国欣赏到了中国的现代艺术。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柯珠恩成了中国的常客,还在北京住过两年。在中国的那些日子里,她的丈夫科恩教授忙于讲学,她则忙于研究中国的绘画艺术。她到过中国许多地方,走访了许多画家,深为这些画家们的精湛技艺和纯朴气质所打动。她感慨地告诉我,中国的很多画家尽管绘画技艺精湛无比,但待人谦和,对待她这位中国绘画的热爱者是那样热情和宽厚。她的很多珍贵藏画都是画家们赠送的。
柯珠恩想把中国的现代绘画和画家们介绍到美国。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绘画在美国几乎无人问津,她却坚信这些艺术作品会在美国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欣赏。1982年,在母校史密斯学院美术馆,她第一次组织举办了中国现代绘画展,让中国画家有机会向美国人民展示中国绘画的美妙,让美国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中国的现代绘画艺术。除了多次在美国组织举办中国绘画展,柯珠恩还于1985年参与筹划了一项富有意义的活动,即在北京展出一组关于纽约的摄影作品,让北京人了解纽约的市民及市容,藉此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的艺术交流和相互了解。
柯珠恩崇尚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同是也赞赏中国画家对中国画的创作所做的创新,包括绘画的媒介、技巧和构思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她还把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变化编辑成书在美国发表。1987年,她撰写出版了《新中国绘画:1949—1986年》一书,成为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行者之一。
中国的绘画艺术也为柯珠恩的摄影创作提供了无穷灵感。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她常看到烟雾缭绕的山峰、栩栩如生的花鸟、盈盈袅娜的美女、温文儒雅的学者……渐渐地,中国的山山水水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了她摄影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最近,她的一组摄影作品被命名为“荷之眼”。她说,古往今来,荷花始终是中国绘画大师们非常喜欢的一个主题,一幅幅水墨画所描绘出的荷花的千姿百态令人神往,“荷之眼”这组作品的选题也源于此。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为目录的印刷精美所吸引,更为这位高大的艺术大师柯珠恩女士的善举所感动。
B.柯珠恩女士虽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但她对中国艺术有着长久的深厚感情。
C.柯珠恩谦虚好学,到过中国许多地方,走访了许多画家,她的很多珍贵藏画都是画家们赠送的。
D.中国的绘画艺术为柯珠恩的摄影创作提供了灵感,中国的山水民情成了她的创作源泉。
E.柯珠恩在增进美中艺术交流和相互了解方面做了积极的工作,是唯一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行者。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一位高大的艺术大师”?(6分)
小题3:柯珠恩对中国艺术的深厚感情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分条陈述。(6分)
小题4:“艺术没有国界”,就此说法请你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何藩台听了这话,越想越气。本来躺在床上抽大烟,站起身来,把烟枪一丢,豁琅一声,打碎一只茶碗,泼了一床的茶,褥子潮了一大块。三荷包见他来的凶猛,只当是他哥动手要打他。说时迟,那时快,他便把马褂一脱,卷了卷袖子,一个老虎势,望他哥怀里扑将来。何藩台初意丢掉烟枪之后,原想奔出去找师爷,替他打禀帖给抚台告病。今见兄弟撒起泼来,一面竭力抵挡,一面嘴里说:“你打死我罢!”起先他兄弟俩斗嘴的时候,一众家人都在外间,静悄悄的不敢则声。等到后头闹大了,就有几个年纪大些的二爷进来相劝老爷放手;一个从身后抱住三老爷,想把他拖开,谁知用了多大的力也拖不开。还有几个小跟班,不敢进来劝,立刻奔到后堂告诉太太说:“老爷同了三老爷打架,拉着辫子不放。”太太听了,这一吓非同小可!也不及穿裙子,也不要老妈子搀,独自一个奔到花厅。众跟班看见,连忙打帘子让太太进去。只见他哥儿俩还是揪在一块,不曾分开。太太急得没法,拼着自己身体,奔向前去,使尽生平气力,想拉开他两个。那里拉得动!一个说:“你打死我罢!”一个说: “要死死在一块儿!”太太急得淌眼泪说:“到底怎么样!”嘴里如此说,心上到底帮着自己的丈夫,竭力的把他丈夫往旁边拉。何藩台一看太太这个样子,心早已软了,连忙一松手,往旁边一张椅子上坐下。
那三荷包却不陡防他哥此刻松手,仍旧使着全副气力往前直顶;等到他哥坐下,他却扑了一个空,齐头拿头顶在他嫂子肚皮上。他嫂子是女人,又有了三个月的身孕,本是没有气力的,被他叔子一头撞来,刚正撞在肚皮上。只听得太太啊唷一声,跟手咕咚一声,就跌在地下。三荷包也爬下了,刚刚磕在太太身上。何藩台看了,又气又急:气的是兄弟不讲理;急的是太太有了三个月的身孕,自己已经一把胡子的人了,这个填房太太是去年娶的,如今才有了喜,倘或因此小产,那可不是玩的。当时也就顾不得别的了,只好亲自过来,一手把兄弟拉起,却用两只手去拉他太太。谁知拉死拉不起。只见太太坐在地下,一手摸着肚皮,一手托着腮,低着头,闭着眼,皱着眉头;那头上的汗珠子比黄豆还大。何藩台问他怎样,只是摇头说不出话。何藩台发急道:“真正不知道我是那一辈子造下的孽,碰着你们这些孽障!”三荷包见此光景,搭讪着就溜之乎也。
1.三荷包为什么采取“先下手为强”?结合第一段文字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弟二人打架,旁人有何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集中表现了二人的矛盾冲突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后的沐浴
(1)为母亲沐浴,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
(2)母亲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闭着,嘴角含着一朵淡淡的笑容,仿佛刚刚睡去。
(3)哦,母亲即将远行,去那一片永远宁静的净土,作为儿女的我们来为她做临行天的梳洗。 ?
(4)默默地松开蓬松的发髻,我的手在颤抖,心更无法平静。沐浴过多少阳光风雨,堆砌过多少羞怯秀丽,编织过多少人生梦幻的秀发云髻,全都被漫漫的岁月漂白了。
(5)我知道辛勤而省俭的母亲似乎从来都没善待过自己的头发,平日连香皂都舍不得多抹几下。今天我们特意住了一锅清香四溢的檀木热水,掺合这飘柔香波。轻轻搓揉,洗去发髻间每一颗结垢,剔去云髻上每一粒沙尘?,让她一尘不染地上路,去寻找等待他多时的夫君。
(6)骨骼本来就粗壮的手脚,因为肌肉萎缩,青筋暴涨,更峥嵘如古松了。渔家女出身的母亲,三岁丧父,九岁失母,从小跟着叔叔在风波浪涛中涛海为生。当过童养媳,放过牛羊,后来,又随着逃荒大军躲过日本鬼子的炮火,跋涉过万水千山。看着手掌上的每一朵茧花,脚板上的每一道裂痕,无不在诉说着生命的艰辛和苦难。 ?
(7)凑忽,脚踝上一道长长的伤疤,如同一团火焰酌亮了我的眼睛。记得我考上中学那年,大哥正在读大学,弟妹又笑,这是勉强糊口的我们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再苦,孩子的书一定要念,我们眼睛瞎,可不能误了孩子的前程”母亲斩钉截铁的对父亲说。于是父亲风雨无阻地奔波在乡间小路上。母亲更是起三更睡半夜,跑码头,摆地摊,种菜养猪,一有空闲别了柴刀上山砍柴卖。一天傍晚,刚从溪边码头卸货会俩的母亲,顾不上满头汗水,拿起柴刀又要上山去。我忍不住跟了去,母亲去砍一棵高大的木荷树,那树长得东倒西歪的,倒下时,一根粗壮的树丫打在她的脚踝上,顿时鲜血如注…… ?
(8)是的,这伤疤将永远被母亲带去了,我轻轻地用湿毛巾擦拭着,泪水又一次模糊了双眼。 ?
(9)大姐小心翼翼地?揭开母亲身上的蓝布衫,啊,母亲裸露在我们的面前,蜡黄的肌肤,起伏的胸廊,那丰满秀美的曲线哪里去了?母亲说过,我小时像羊羔一样,喜欢跪在地上吃奶,母亲曾很自豪地向左邻右舍夸我,说这孩子将来一定孝顺。作为女儿的我,真的懂孝道,真的孝敬过父母吗?“古来父母多痴心!”母亲,世上所有的母亲,都曾经用自己圣洁的乳汁哺育过子女。那丰满的乳房却被我们一群兄弟姐妹吸干了,变得那么干瘪、松散,紧紧贴在瘦骨嶙峋的胸脯上,我小时候喂奶,常常顽皮地用乳牙咬着喷香的奶头,让母亲痛的怜爱地打着我粉嫩的脸蛋。母亲,还能让我吸一口那甘甜的乳汁,接受一次你怜爱的打么?
(10)岁月无情,人生如露。母亲静静躺在灵床上。没有花花绿绿的贡品,没有凄凄惨惨的挽联,甚至不敢大声放悲。浮云,悲啼会使死者的灵魂贪恋尘世,进不了圣洁的天国。眼前唯有三炷清香,一缕若有若无的诵经声,和着两行无声的泪。但人又怎能不依恋尘世?回望生命的轨迹,无论甘甜还是艰辛,不值得回味、眷恋吗?
(11)我慢慢地跪下去,跪在母亲身旁,泪水滑过她的胸脯,母亲即将去那追求了一生的净土,此时此刻,我们在为她作最后一次熟悉,尽最后一次孝心。 ?
1、请用简短的语言写出第(2)段“眼皮微微闭合着,嘴角含着一朵淡淡笑容,仿佛刚刚睡去”一句所蕴含的意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巧妙地勾勒了母亲的生命轨迹,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母亲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文章两次写到“我”流泪的细节,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文章线索、记叙顺序两个方面对文本进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1)大约几十万万年以前,当地球还是非常年轻的时候,地面上尽是高山和岩石,既没有平地,也没有泥土。大地上是一片寂寞荒凉的景象,毫无生命的气息。
(2)白天,烈日当空,石头被晒得又热又烫;晚上,受着寒气的袭击,骤然变冷。夏天和冬天相差得很厉害。几千万年过去了,这一热一冷,一胀一缩之间,终于使石头产生了裂缝。
(3)有的时候,阴云密布,大雨滂沱,雨水冲进了石头裂缝里面,有一部分石头就被溶解。
(4)到了寒冷的季节,水凝结成冰,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大,更容易把石头胀破。
(5)狂风吹起了,像疯子一样,吹得飞沙走石,连大石都摇动了。
(6)还有冰川的作用,也给石头施上很大的压力,使它们破碎。
(7)就是这样:日晒、雨打、风吹和冰川的作用,几千万年过去了,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大石块变成了小石块,小石块变成石子,石子变成沙子,沙子变成泥土。
(8)a、日子久了,山谷就变成平地。b、这是风化过程。c、这些沙子和泥土,被大水冲洗而下,慢慢地沉积在山谷里。d、从此,漫山遍野都是泥土。
(9)但是呀,泥土还不是土壤,泥土只是制作土壤的原料。要泥土变成土壤,还得经过生物界的劳动。
(10)微生物是第一批土壤的劳动者。在生命开始那一天,它们就参加建设土壤的工作了。微生物是极小极小的生物,它们的代表是原虫、藻类、真菌、放线菌和鼎鼎大名的细菌。
(11)这些微生物繁殖力非常强盛,只要有一点水分和养料,就会迅速地繁殖起来。它们对于养料的要求并不高,有时有点硫磺和铁粉就可以充饥,有时能吸取到空气中的氮也可以养活自己,于是泥土里就有了氮的化合物的成分。同时,泥土也变得疏松了些。这是泥土变成土壤的第一步。
(12)但是,微生物的能力究竟有限,它们身子很小,不能改变泥土的整个面貌,只能为比它们大一点的生物铺平生活的道路。经过若干年以后,另外一种比较高级的生物——像地衣之类的东西——就在泥土里出现了。它们的生活条件稍微高一点,它们死后,泥土里的有机质和腐植质的成分又多了一些,泥土也变得更肥沃一些。
(13)随着生物的进化,苔藓类和羊齿类的植物相继出现了。
(14)每一次更高一级的生物的出现,都给泥土带来了新的有机质和腐植质的内容。
(15)这样,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泥土就变成了土壤。
(16)如果没有生物界的劳动,泥土变成土壤是不能想象的。
(17)不过,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泥土、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生物,都会影响土壤的性质。
(18)对于植物的生活来说,随着自然的发展,有时候土地会变得更加肥沃,有时候土壤也会变得贫瘠。
(19)农民带着锄头和犁耙来同土壤打交道,要它们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要它们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在人的管理下,土壤正在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
1、第(7)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其中的“日晒”、“雨打”、“风吹”和“冰川”四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
?
2、阅读第(8)段,仔细揣摩句间的联系,将打乱顺序的a、b、c、d四句按正确的程序排列应该是 ?
3、读完全文,你知道了泥土变成土壤必须的条件是??,哪些因素会影响土壤的性质呢?
4、“但是,微生物的能力究竟有限,它们身子很小,不能改变泥土的整个面貌,只能为比它们大一点的生物铺平生活的道路。经过若干年以后,另外一种比较高级的生物——像地衣之类的东西——就在泥土里出现了。”这段话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