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21:25:07
1、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周行逢,朗州武陵人。少无赖,不事家人生产,尝犯法,配发静江军卒。以骁勇,累迁裨校。王逵攻边镐,行逢别破益阳,杀唐兵二千余人,执其将李建期。当是时,隶朗州刘言麾下者指挥使十人,咸以知兵名,行逢能谋,张文表善战,潘叔嗣果敢,三人多相须成功,而行逢与王逵则又情款甚昵焉。及逵为武安节度使,拜行逢集州刺史,为逵行军司马。
周行逢,是朗州武陵人。年少时游手好闲,不顾家人和生产,曾经违犯法律,(脸上刺字)发配到静江充军。凭着骁勇,多次升迁后做了裨校。王逵攻打边镐时,行逢分兵攻破益阳,杀了唐兵二千多人,抓获了唐兵的将领李建期。在这个时候,隶属朗州刘言部下的指挥使有十个,他们都凭着通晓军事而知名,行逢善于谋划事情,张文表善于战斗,潘叔嗣行事果断勇敢,三人大多互相依靠成就功名,而行逢和王逵又感情深厚非常亲近。等到王逵做了武安节度使,任命行逢为集州刺史,做王逵的行军司马。
显德元年,拜行逢武清军节度使,权知潭州军府事。潘叔嗣既杀逵,遣其客将李简率朗人迎行逢为帅。行逢入城,或请以潭州与叔嗣,行逢曰:“叔嗣杀主帅,罪当死,若与武安,是吾使之杀主公也。”召以为行军司马。叔嗣怒,称疾不至。乃阳以武安与之,召使至府受命。至则遣人执之立庭下,责之曰:“汝为小校,无大功,王逵用汝为团练使,一旦反杀主帅。吾未忍斩汝,乃敢拒吾命乎!”遂杀之。
显德元年,任命行逢为武清军节度使,暂时管理潭州的军政事务。潘叔嗣已经杀了王逵后,派他的客将李简率领朗州人迎接行逢为主帅。行逢进城后,有人请求把潭州交给叔嗣,行逢说:“叔嗣杀了主帅,(按法律)应该判死罪,如果给他武安,这(表明)是我指使他杀害了主公啊。”拿行军司马的职位征召叔嗣。叔嗣发怒,称病不到任。于是假装把武安给他,下令让他来自己的官府接受任命。叔嗣到了就派人逮捕他让他站在庭下,责备他说:“你作为小小的校官,没有大功,王逵任用你做团练使,(你却)突然反过来杀了主帅。我不忍心杀你,你竟然敢抗拒我的命令吗!”于是杀了他。
行逢,故农家子,起微贱,知民间疾苦,励精为治,公而无私。婿唐德求补吏,行逢曰:“汝才不堪为吏。吾今私汝,则可矣;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与之农具而遣之。辟署僚属,皆取廉介之士。约束简要,吏民便之。
行逢以前是农家子弟,出身低微,知道民间疾苦,振奋精神进行治理,大公无私。他的女婿唐德请求补充为官吏,行逢说:“你的才能不胜任做官吏。我现在偏袒你,是可以的;你做官不像样,我按法律不敢宽恕你。”给他农具送走了他。他征召任命幕僚和下属,都选择廉洁正直的读书人。政令简明扼要,吏民都感到很方便。
又性勇敢,果于杀戮,将士恃功骄慢者,一以法绳之。大将十余人,谋为乱;行逢召宴诸将,酒半,呼壮士曳下斩之,一军皆畏服。民过无大小俱死,妻勋国夫人严氏谏曰:“人情有善恶,安得一概滥杀?”行逢怒曰:“此外事,妇人何知!”严氏不悦,绐曰:“家田佃户,以公颇贵,不力农,请往视之。”至则营居以老,岁时衣青裙押佃户送租入城,行逢行止之,不从曰:“税,官物也,若主帅自免其家,何以率下?”一日行逢往就之,劳曰:“吾贵矣,夫人何自苦?”严氏曰:“公思做户长时乎?民租后时,常苦鞭抶,今贵矣,奈何忘陇亩间邪?”行逢命群妾强拥升肩舆,严氏卒无留意,因曰:“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仓卒祸起田野间易逃死尔。”行逢为之稍损。?(选自《春秋十国》有删节)
他的性格勇敢,对于杀戮很果决,倚仗功劳骄横傲慢的将士,他全部用法律惩治他们。有十多个大将,阴谋作乱,行逢召集宴请诸将,酒喝到一半的时候,叫来武士把这些人拖下去杀了,全部军中都害怕他服从他。老百姓犯了过错无论大小都判死罪,他的妻子勋国夫人严氏进谏说:“人之常情有善有恶,怎么能够一律滥杀呢?”行逢发怒说:“这是家外的事情,你这个妇女知道什么!”严氏不高兴,欺骗说:“家里种田的佃户,因为您非常富贵,不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请让我去巡视一下。”到了那里就营造居室用来养老,过年时穿着青色的裙子押着佃户送租税进城,行逢过去阻止她,她不听从,说:“税是官府的东西,如果主帅自己免除自家的租税,用什么统率下面的人?”有一天行逢去接她,慰问她说:“我富贵了,夫人为什么使自己这么辛苦呢?”严氏说:“您想起做户长的时候吗?老百姓交租税迟于规定的时间,(您)常常苦于被鞭打,现在富贵了,怎么忘了当时在民间的事情呢?”行逢命令小妾们强行抱着她登上轿子,严氏最终没有留下来的意思,趁机说:“您执法太严格因而失去人心,我不想留下来的原因,(是如果)仓猝之间灾祸发生,田野间容易逃命罢了。”行逢因为她的话而稍微克制自己。
6.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骁勇,累迁裨校迁:调职
B.吾今私汝,则可矣私:偏爱
C.辟署僚属,皆取廉介之士署:任命
D.严氏不悦,绐曰绐:欺骗
7.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阳以武安与之?乃敢拒吾命乎
B励精为治,公而无私?与之农具而遣之
C至则营居以老?咸以知兵名
D此外事,妇人何知?若主帅自免其家,何以率下
8.小题3: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所不欲留者仓卒祸起田野间易逃死尔
A.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 / 所不欲留者 / 仓卒祸起田野间 / 易逃死尔
B.公用法太严而失 / 人心所不欲留者 / 仓卒祸起田野间 / 易逃死尔
C.公用法太严而失人心 / 所不欲留者 / 仓卒祸起 / 田野间易逃死尔
D.公用法太严而失 / 人心所不欲留者 / 仓卒祸起 / 田野间易逃死尔
9.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行逢出生于低微的农家,年轻时不务正业,曾因犯法被发配充军,后凭着勇敢和谋略成了当时有名的军事将领。
B.潘叔嗣和周行逢都曾经是王逵的部下,叔嗣杀了王逵后请行逢为主帅,后因不听从安排被行逢骗离驻地加以杀害。
C.周行逢为官公正无私,以清廉正直和有才能为标准选拔官吏,即使对自己的女婿也不例外,确实难得。
D.周行逢的妻子劝谏丈夫不要滥杀无辜,却遭责怪,后来又提醒他富贵后不要忘本,他仍没有接受意见。
10.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三人多相须成功,而行逢与王逵则又情款甚昵焉。(4分)
译文:??
(2)汝居官无状,吾不敢以法贷汝。(3分)
译文:?
(3)将士恃功骄慢者,一以法绳之。(3分)
译文:?
参考答案: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1)三人大多互相依靠成就功名,而行逢和王逵又感情深厚非常亲近。
(2)你做官不像样,我按法律不敢宽恕你。
(3)倚仗功劳骄横傲慢的将士,全部用法律惩治他们。
本题解析:小题1:迁:升迁.
小题2:.D均为疑问代词,什么;A于是/竟然B,均为连词,前者表并列关系/后者表顺承关系;C表目的的连词,用来/介词,凭。
小题3:C.
小题4:D.“滥杀无辜”错误,依据原文“民过无大小俱死”可知;“仍没有接受意见”错误,依据原文“行逢为之稍损”可知。
小题5:(1)三人大多互相依靠成就功名,而行逢和王逵又感情深厚非常亲近。(得分点:“相须”“成功”“款”“昵”各一分) (2)你做官不像样,我按法律不敢宽恕你。(得分点:“居官”“无状”“ 贷”各一分) (3)倚仗功劳骄横傲慢的将士,全部用法律惩治他们。(得分点:“一”“绳”、定语后置句式各一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快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曾言,则白:“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它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王曾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寇准奇之奇:认为……奇异
B.出知应天府知:主持、掌管
C.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怏不悦班:排列、位次
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解:解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而君幸于赵王
B.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余不敢以戏也皆以美于徐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认为他是奇才。
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
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在个人感情上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抵制,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
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D(此处意为“开脱’’)
小题2:B (B顺接连词,就;A介词,到、向/介词,被;C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这;D连词,相当于“而”/动词,认为)
小题3:A(慨叹是大臣王亿发出的)
参考译文
王曾,字孝先,膏州府益都县人。少年丧父,从师于本地学者张震,善.一写文章词赋。宋代成平年间,以单人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大臣杨亿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宰相寇准认为他是奇才,特地在政事堂考验他的才华,授予他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的职务。皇帝曾经有一次晚上在承明殿处理政务,召见他并跟他对谈很长时间,王曾回到寓所后,皇帝派太监传达口谕跟他说:“因为早些时候十分想念爱卿,所以来不及穿戴朝服见你,爱卿不要以为我是傲慢了。"他受到朝廷的尊重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
(后来)他外任应天府知府。天禧年问,民间传言说有个形状像帽子的妖怪。夜里袭扰百姓,从京师往南的地方,百姓都很惊慌。王曾命令夜里打开城门(以安民心),(发现)那些胆敢散布谣言的人立即速捕?,最终也没有发现什么妖怪。天圣四年夏天,天降大雨。有人传言说汴河决口,洪水很快就要到京师了,京城的人很惊恐,想往东选难。皇帝问王曾怎么办,王曾说:“汴河决口,却没有奏书报上来,(看来这)只是民闾的传言耍了,不值得忧虑。”不久证明果然是这样。陕西转运使设立管理食醋的部门,通过食醋专卖来谋利,而且请求在全国推行这个咖法,王请示朝廷取消了这种做法。
大臣曹利用嫉妒王曾地位在自己之上,曾经流露出不满情绪。等到1I『利用因事犯法,太后很生气,王曾却为他开脱。太后说:“爱卿曾经说过曹利用专横跋扈,现在为何却替他开脱?"王曾说:“曹利用向来依仗朝廷恩宠(而专横跋扈),所以我曾经以理驳斥专回击他。现在加给他很大的罪名,我就不理解了。”太后的怒气这才稍稍缓解,最后从轻发落曹利用。
(后来)以彰信军节度使的身份又一次掌管天雄军,契丹使者经过此地,(总是)先约束自己的丰马随从才敢过境,没有敢喧哗闹事的。当地百姓对他的施政很满意,为他画像而并为他立生祠供奉他。王提拔或退官吏,都不让人知道是他的原因。范仲淹曾经质问他说:“宣传提拔人才,这是宰相的职责。您的高尚品德中,唯独缺少这一项啊!”王曾回答:“作为执政的人,对人有恩德的事,想加到自己身上;那些得罪人的事让它给谁呢?”范仲淹对这番话深感佩服。
王曾天性端庄仁厚,相貌俊秀。在朝廷上,言谈举止有一定之规,平日里则不苟言笑,另人都不敢拿个人私事来求他。年轻时与杨亿都在皇帝侍从之列,杨亿喜欢开玩笑,同僚和朋友没有不被他玩笑戏谑的。等到与王曾交谈时,却说:“我不敢跟他开玩笑啊!"王曾平生生活十分简朴,有个老朋友的孩子叫孙京的来辞别,王曾留下他吃饭,饭后,用盒子送给他几卷信纸。孙京打开一看,都是别人写信后裁减下来的纸边。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王。②傥:假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齐让伯夷?让:责备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去:使……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②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参考答案:1.A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子,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若使(派)烛之武见秦君
B、公从(听从,同意)之
C、臣之壮也,犹(好像)不如人
D、许(答应)之
2、选出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越国以鄙远 鄙:把……作边邑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D、将焉取之 焉:哪里
3、对下列各句的点评有误的一项是
[?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站在秦的立场说话,引起秦王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B、“邻之厚,君之薄也”——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拉拢引诱之后,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4、下列两句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 ]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答应给他焦、瑕这两座城池 ②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B、①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②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①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答应给他焦、瑕两座城池 ②秦伯说道,与郑国人结盟
D、①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 ②秦伯说道,与郑国人结盟。
参考答案:1、C?
2、B
3、D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