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21:25:07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无忌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文德皇
后即其妹也。
武德九年,隐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将害太宗,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于是奉旨密召房玄龄、杜如晦等共为筹略。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贞观元年,进封国公。太宗以无忌佐命元勋,地兼外戚,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其年,拜尚书右仆射。时突厥颉利可汗新与中国和盟,政教紊乱,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太宗召萧瑀及无忌问曰:“北番君臣昏乱,杀戮无辜。国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二途不决,孰为胜耶?”萧瑀曰:“兼弱攻昧,击之为善。”无忌曰:“今国家务在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庭,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太宗从无忌之议。突厥寻政衰而灭。
十七年,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御两仪殿,群官尽出,独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绩,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谬。”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如何?”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寻而太宗又欲立吴王恪,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
高宗即位,进拜太尉。
(节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五)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陈:陈述。
B.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投:扑向。
C.天下属心久矣。?属:隶属。
D.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辍:停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长孙无忌“有筹略:的一组是
①无忌贵戚好学?②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
③彼既已弱,必不能来?④若深入虏庭,臣未见其可
⑤所为如此,我心无谬?⑥无忌密争之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德九年,长孙无忌奉旨秘密召集房玄龄等人共同谋划,与尉迟敬德等九人在玄武门平定了李建成和立李元吉的叛乱。
B.长孙无忌深受太宗的尊重与信任,时常被允许出入太宗的寝室。太宗有不少大事都得到了
长孙无忌的帮助和支持。
C.是否对突厥作战,长孙无忌认为国家目前应该暂且按兵不动遵守信义,这样突厥很快就会因为政治衰败而灭亡。
D.长孙无忌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支持太宗立晋王的想法,并进一步指出晋王仁孝,百官也一定没有什么异议。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
译文:?
(2)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
译文:?
参考答案:
8.C
9.B
10.C
本题解析:8.C(“属”应为“归服”)
9.B(①介绍长孙无忌好学⑤是太宗的话)
10.C(前后内容无因果关系)
11.(1)国家不背弃旧交,就会失去攻打昏昧国家的机会;如果要攻打亡乱之国,又违背了同盟之义。(“违”“昧”“今”“乱、亡”“爽”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6分。)
(2)太宗想立晋王为太子,但因为不是按(长幼)顺序的限制,他犹豫不决。(“而”、介宾短语后置句式、“回惑”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长孙无忌,字辅机,是河南洛阳人。长孙无忌身为贵戚而喜好学习,博通文史,性情通达机敏,富于谋略,文德皇后就是他妹妹。
武德九年,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谋划将要谋害太宗,长孙无忌请求太宗抢先动手诛杀他们。于是奉旨秘密召集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共同谋划。六月四日,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九人,进入玄武门讨伐李建成、李元吉,消灭了他们。
贞观元年,进封齐国公。太宗因为长孙无忌是创业的元勋,又有外戚的身份,礼遇尤其丰厚,时常让他出入寝室。这一年,拜尚书右仆射。当时突厥颉利可汗新近和中原签约和好,内部政令紊乱,谈论政事的人大多陈述攻取突厥之策。太宗召集萧瑀和长孙无忌问道:“北番君臣昏乱,屠杀无辜。国家不背弃旧交,就会失去攻打昏昧国家的机会;如果要攻打亡乱之国,又违背了同盟之义。两种做法不能决定,哪一个更好呢?”萧瑀说:“兼并弱小的国家攻取暗昧的君王,攻击为好。”长孙无忌说:“国家目前正致力于休兵息战,等他们侵犯边地,才可以征讨出击。他们既然已经衰弱,一定不会前来。如果深入虏地,臣以为不妥。暂且按兵不动遵守信义,臣以为合适。”太宗听从了长孙无忌的意见。突厥不久因政治衰败而灭亡。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犯罪,太宗想立晋王为太子,但因为不是按长幼顺序的限制而犹豫不决。皇帝来到两仪殿,百官都出去了,仅留下长孙无忌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对他们说:“我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所作所为是这样,我心里没有依靠。”于是自己向床上扑去,抽出佩刀要自杀。长孙无忌等人非常惊恐,争着上前抱扶,取下佩刀交给晋王。长孙无忌等人问太宗想立谁,回答说:“我要立晋王。”长孙无忌说:“敬奉诏命。谁有不同意见的,臣请求杀了他。”太宗对晋王说:“你舅舅答应立你,你应该拜谢。”晋王于是下拜。太宗对长孙无忌等人说:“公等和我的意见一致,但不知舆论会怎么样?”长孙无忌说:“晋王仁孝,天下人诚心归服已经很长时间了。请求召见百官询问,一定没有异议。如果不是同声庆贺,就算臣辜负陛下罪该万死。”于是确立太子之事就定下来。不久太宗又打算立吴王李恪,长孙无忌暗自争谏,这事于是停止。
高宗即位,进封长孙无忌做太尉。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欧阳修读其赋,谓曰:“君辞气似沂公①,未可量也。”签书昭庆军判官,秩满②,当试馆③职,辞曰:“起家为官,本代耕尔,愿以守选余日,读所未见书。”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自太常丞当转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内铨④: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归报,神宗善之,以将知审官西院,判尚书兵部。
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为同进所忌。会治大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蕲州。
明年,以龙图阁待制起知郓州。上元⑤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
绍圣初,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⑥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纳之。
崇宁元年,抚定鄯、廓州。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将独谓:“兵机不可失,愿从之。”未几,捷书至。将以复河、湟,功转特进。
御史中丞朱谔取将旧谢章表,析文句以为谤,遂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言者不已,降资政殿学士,知颍昌府。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谥曰文定。(选自《宋史·许将列传》)
①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②秩满:官吏任期届满。③试馆:古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居住的场所。④流内铨:官职。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等事。⑤上元:即元宵节。⑥元祐:宋哲宗元祐元年,司马光为相,废王安石新法。后章惇、蔡京为宰相,称司马光等人为“元祐奸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荣:荣耀
B.及肄射,将先破的的:箭靶中心
C.吏籍为盗者系狱籍:逮捕
D.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举: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许将为官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君辞气似沂公,未可量也?②悉纵遣之?③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④将虽弗禁,其俗自息?⑤发人之墓,非盛德事?⑥遂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是北宋的状元,他写的赋深得欧阳修的赏识,认为许将赋的辞气可以和王曾相媲美 。
B.许将在郓州任职时反对让为盗者皆尽入狱,并将他们全部释放。此后百姓无人犯法,就连那些喜欢聚众谤言朝政的士人,也不再非议朝政。
C.契丹大举进犯代州,并派遣使者要求宋朝割让代州。而当年应该出使辽国的官员由于惧怕不敢前往,于是许将主动请缨,毅然出使辽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D.御史中丞朱谔用许将过去章表中一些语句据此诬陷许将诽谤朝政。徽宗将许将贬为河南知府,朱谔又进谗言,许将又被免除资政殿大学士,任颖昌知府。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5分)
(2)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万一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办法驳斥他们,就会伤害国家的体面。
(2)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品德崇高的人应做的事。”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A、荣:羡慕? C、籍:登记? D、举:率领
点评:本题所选词语皆为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常见实词中的词,符合考纲要求。这也提醒考生对考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必须全面掌握,这是基础。
小题2:试题分析: ①是谈其文章,不是谈为官才能;⑤反对宰相的做法,并不是为官的才能;⑥只是陈述其为官的经历,并没有体现其才能。
点评:这是一道文本信息归纳题,文言文信息的归纳整理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本题中“为官”就是限制条件。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故意忽略题干中的限制条件而扩大答题范围。比如本题中的①⑤。所以考生在平时做题时要注意题干信息。
小题3:试题分析: 原文“以命将”,由此可见,并不是许将主动请缨。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
小题4:试题分析: (1)“有以”为固定结构,有……用来……,如“项王未有以应”;“折”为使动,意译为“驳斥”,如“相如廷折之。(2)“以问将”是“以之问将”的省略;“发”为“打开”之意,如“发掘”。
点评: 本题的第二句重点考查省略句。省略句是文言考试中常考的句式,但在一个句子中考查两处省略的情况不太多。可见省略句的重要性。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下划线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顾计不知所出耳
?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①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②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D.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课内文段阅读:请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题。(24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七)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八)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十三)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九)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三十五)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十)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是(?)?(4分)
A.退而省其私吾日三省吾身
B.学则不固奢则不逊,俭则固
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回虽不敏,请事诸语矣
D.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克己复礼为仁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4分)
A.其不可者拒之生而知之者,上也
B.于人何所不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D.学则不固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小题3: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嘉善而矜不能”的“善”相同的一项是(?)(4分)
A.无友不如己者
B.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C.不耻下问
D.贤贤易色
小题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4分)
A.异乎吾所闻
B.非也,予一以贯之
C.其何以行之哉
D.莫我知也夫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每小题4分)
(1)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翻译:?
(2)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翻译:?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A
小题5:(1)对人恭敬而合乎礼,这样就不致遭受耻辱;依靠自己亲近的人,那样才可靠。
(2)这和我听到的不一样:君子尊重贤人,也能够容纳普通人;赞美好人,也同情平庸的人。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项,“敏”均为聪明、聪敏的意思。A项,“省”,前者为“观察”;后者为“反省”。B项,“固”前者为“巩固”;后者为“鄙陋寒酸”。D项,“复”前者为“实践诺言”;后者为“恢复”。所以选C。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项,前者表示疑问。后者表示反问。A项,“者”都是“……的人”。B项,“所”字都是和后面的动词短语组成“所字结构”。D项,“则”都是“就”的意思。所以选C。
小题3:此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善”和“贤”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A项,“友”名词作动词,交朋友。B项,“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C项,“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所以选D。
小题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式与用法,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A项,介宾结构后置,“乎吾所闻异”。其他几项都是宾语前置句。如B项“一以”;C项“何以”,D项“我知”。所以选A。
小题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远”、“因”、“宗” “众”、“嘉”、“矜”。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美善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
务多务审其所谓。(《荀子·哀公》)
参考答案:(4分)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美善/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答对两处给1分)
本题解析:断句步骤总结:1. 通读,凭语感断,先易后难;2. 抓词语,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③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3. 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4. 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5. 找名词(或代词)。名词或代词往往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即可确定停顿。6. 找顶真。顶真是古汉语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句子往往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主语,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兼语句。7. 依总分。文言文的句子,也有总分式的,我们可据此判断停顿。8. 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准确地断句。比如行政事务、名物制度等。
【参考译文】
所谓士人,即使不能彻底掌握治国的原则和方法,但必定有所遵循;即使不能尽善尽美,但必定有所操守。因此他了解知识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的知识;说话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说的话。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