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7-03 21:24:0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柳州罗池庙碑
韩愈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曰:“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则我非人。”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凡有所为,于其乡闾,及于其家,皆曰:“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莫不忖度而后从事。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或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先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
  尝与其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谓曰:“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及期而死。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欧阳翼等见而拜之。其夕,梦翼而告曰:“馆我于罗池。”其月景辰,庙成。大祭,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
  明年春,魏忠、欧阳翼使谢宁来京师,请书其事于石。余谓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
  柳侯,河东人,讳宗元,字子厚。贤而有文章,尝位于朝,光显矣,已而摈不用。?(选自《昌黎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贫以男女相——质:抵押。
B.于是民业有——经:合乎常规。
C.余谓柳侯生能其民——泽:恩惠。
D.已而不用——摈:摈弃。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柳宗元治绩显著的一组是(? )?
A.动礼法——乱易整,步武
B.莫不忖度后从事——仲尼厄作《春秋》
C.我侯至——何至自沉溺缧绁辱哉
D.馆我罗池——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州罗池庙是柳州当地人民为纪念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而建造的庙宇。
B.柳宗元到柳州做刺史,爱护百姓,注重教化,兴利除弊,只用了几年时间就使当地秩序井然。
C.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写柳宗元生前死后的当地有关他的传奇故事,从而表现对他的景仰之情。
D.韩愈在本文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柳宗元?仕途不顺的同情和对朝廷对之摈弃的愤慨,颂扬了他在柳州所展示的政治才华。
4.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凡 令 之 期 民 劝 趋 之 无 或 后 先 必 以 其 时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D
4.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或后先∕必以其时。
5.(1)?柳侯在治时柳州时,不轻视百姓,以礼法晓谕民从。
 ? (2)以前,百姓贫困,常以子女抵债,时间久了无力赎还,就被收为奴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悉厘而革之?厘:整理。?
B. 为《学规》俾守之?俾:并且。
C. 单车屏徒从?屏:使……退避。?
D. 有短朱熹者?短:诋毁,指摘。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A. 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箪瓢屡空,晏如也
B.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 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 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所著书皆行于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 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 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 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1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
(2)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
(3)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


参考答案:【】 10. B
11. D
12.D
13.?(1)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值:逢,遇;岁:一年;全活:得以保全性命)
(2)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惮:害
怕;引去:弃官离去;所部:所管辖的境内)
(3)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没:死;训:训?诂、解释;立:设立、建立)


本题解析:【】?10.俾:使。
11. A项前一个是表现朱熹的年轻有为,后一个表现朱熹的安贫乐道;B项前一个表现朱熹耿直、倔强的性格;C项后一个表现朱熹高尚的气节。
12. 不是“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而是“含混隐晦”。
13.无
【文言文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ān)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曰:“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越国以远——鄙:把……当做边邑
B.焉用亡郑以邻——陪:陪伴
C.朝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又欲其西封——肆:扩张、延伸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1]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2],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3]。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4]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5],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释:[1]?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下文的正德八年系公元1513年。[2]生女、子:此指生了双胞胎。[3]加健:更加费劲。[4]姁[qú渠]姁:和蔼亲切。[5]?缉纑:搓麻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家人画工画/延:聘请。
B.孺人桂/讳:忌讳。
C.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馈赠。
D.有光七岁与兄有嘉入学/从:堂房亲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二子肖母也/众人皆醉我独醒,是见放
B.孺人吴家桥/臣进退,实为狼狈
C.中夜与妇泣/后六年,余久卧病无聊
D.世有无母之人/屈原放逐,赋《离骚》
3.下列对原文的鉴赏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家中的“老妪”好心办了错事,为了帮助母亲避孕,让她喝了民间避孕偏方,从此失声变哑。
B.归有光的母亲何氏,世居吴家桥,娘家富有,却热爱劳动,生了许多小孩后也不停地干活。
C.本文虽名为“先妣事略”,但材料极为丰富,作者对母亲生前的琐事都记得清清楚楚,娓娓道来,情真意切。
D.《先妣事略》和《项脊轩志》一样,都是借助写生活中的琐事表达自己的感情,文中没有一处直抒胸臆的笔墨。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A
4.(1)对待佣人有恩惠(很慈爱),佣仆即使被责打了,背后(事后)也不忍心责怪她。
  (2)我很想奉命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3)院子里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死的那一年亲手栽植的,现在已经高高地站立着,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