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9-07-03 21:21: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4)题。(选做题)
汤显祖的理想王国
杨晓光
  他是戏剧家。一部水墨流香的《临川四梦》自问世起,便注定要惊世骇俗,成为传世经典。
  他是文学家。几百篇的诗文,或柔美,或铿锵。这些笔墨交织而成的华彩乐章诠释了一位真正的文人的千古风流。
  他还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好官。他不附权贵,爱民如子,用理想支撑起自己的信仰大厦。
  他,就是被后人誉为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汤显祖。
  公元1550年,汤显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少年聪慧,五岁就能毫不费力地对对子,十二岁即会作诗,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五岁就有了自己的诗集,正所谓“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不到三十岁,汤显祖文才已名播天下。
  二十六岁那年,怀揣着理想抱负的汤显祖从抚州出发,踏上了前往南京国子监游学的道路。对汤显祖而言,这是一段“一汪春水漾华年”的欢乐时光。烛光摇曳的开元寺里有他纵谈古今的身影,波光点点的水阳江上有他摇荡小船的欢情。醉里唱歌踏舞,月下赋诗赠答。此时的汤显祖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蟾宫折桂之门仿佛已为他洞开。
  然而汤显祖没有想到,此时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朽不堪,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炙手可热的首辅张居正为了遍招海内名士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也为使自己的儿子在进士考试中名列前茅,先后两次派人拉拢汤显祖,?声言只要肯同他合作,就让他高中状元。年轻的汤显祖,此时只要轻轻点一下头,前程便是一片光明。
  取得功名,是那个时代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夙愿!然而,面对这一巨大的诱惑,汤显祖没有低下高傲的头。在名利面前,他宁愿斩断浮华也要洁身自好。结果可想而知,在张居正当权的岁月里,汤显祖两次会试,两次落第。可倔犟的他从未感到后悔。直到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考中进士。但是他的凛然正气又让他与平步青云的政坛之路擦肩而过。
  公元1593年3月,春雨潇潇。通往浙江西南部的山路上,匆匆走来几名男子,走在最前面的就是贬官两年后由于政令调整而调任遂昌知县的汤显祖。经过十几年的宦海沉浮,汤显祖早已认清了官场的腐败,但这并没有泯灭他托庇功名,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小小的遂昌山城,满目云海树烟,四周层峦叠嶂。一年四季,姹紫嫣红,橙黄橘绿。不过,景色虽美,却因其地处浙西南山区,交通不便,地少田薄,赋寡民稀,乃至于“学舍、仓庾、城垣等作俱废”,“殆不成县”。面对这一切,汤显祖没有丝毫的退却!他满怀着一腔爱国忧民的热情,要把这座美丽却贫瘠的小城作为实现政治抱负和改革吏治的实验地。
  他推行教育,捐资励学。走马上任的第三天,汤显祖就实地察看教育设施。展现眼前的是,惟一的县学讲堂破败不堪,学生无所诵读,习射没有场地。兴县先兴教育。重建书院和射堂成了当务之急。经费不足,他把自己的俸银先捐献出来。五月破土动工,六月射堂建成,八月学舍落成,他亲自取名“相圃书院”,遂昌县也由此有了历史上第一所正式学校。在这里,常常可以看到他给学生授课并和师生共同讨论的身影。昔日破败的讲堂里,重新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他力行生产,奖励农事。他常常巡视山野村头,与采桑采茶耕作者为友,和他们亲切交谈,同食同饮。他努力减轻百姓的徭役,“缓征赋税”,并对朝廷搜刮民脂民膏的矿税进行抵制。汤显祖在遂昌苦干了五年,昔日的僻瘠之地很快兴旺起来。
  1598年,又一个春雨潇潇的季节。看透了朝政腐败的汤显祖,决意弃官而去。消息传到遂昌,老百姓自发整装北上,苦苦挽留这位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好官。扬州码头,汤显祖挥泪写下“富贵年华逝不还,吏民何用泣江关。清朝拂绶瞧行李,稚子牵船云水间”的诗句,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辞官回家的汤显祖,潜心创作他的“临川四梦”。此时的汤显祖,虽已是一介平民,但仍念念不忘“山也清、水也清、官也清、吏也清”的社会理想。他满怀激情地将这个理想写入了一个个的“美梦”,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美丽画卷。
  尽管汤显祖所处的黄昏时代最终无法让他的理想变成现实,但凝聚在他众多作品中的思想,以及他所坚守的信念,依旧穿越漫长的岁月时空,呈现出摄人心魄的美丽。四百年过去了,汤显祖的“美梦”,依然持续地温暖着我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04月25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调任遂昌知县的汤显祖并没有完全认清官场的腐败,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遂昌采取了一系列利民措施,如“推行教育、捐资励学””“力行生产,奖励农事”等。
B.“他满怀激情地将这个理想写入了一个个的‘美梦’”,“?汤显祖的“美梦”,依然持续地温暖着我们”,两个句子中“美梦”,含义完全相同。
C.“这些笔墨交织而成的华彩乐章诠释了一位真正的文人的千古风流”一句的意思是汤显祖的诗文是精彩的,体现了汤显祖作为一位流传千古的文人的才华。
D.年轻的汤显祖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对蟾宫折桂充满信心,他绝对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成为上层统治集团谋求私利的牺牲品。
E.炙手可热的首辅张居正死后,科举考试的风气得以转变,汤显祖也得以考中进士,但他的凛然正气又让他屡屡失去被提拔重用的良机。
(2)文章主体部分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汤显祖的事迹?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                     ?
(3)试分析文章1-4自然段在写法上的特点及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                     ?
(4)汤显祖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水乡的日子
史良高
只有把小船撑到蓬蓬勃勃的茭草深处,头顶只剩巴掌大的一方天空,而你一伸手就可以随意地采菱摘莲时,你才有资格说你到了真正的水乡。
水乡的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一座小小的村庄笼罩在一片水雾与绿荫之中,周围都被一汪绿水紧紧地包围着,泱泱漾漾的河水就从一家家的门前窗下流过。早起盥洗梳头,蹲在伸到水中的麻石上,河水就是一面清澈的镜子。长长的麻石又和女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吧嗒!吧嗒!”的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一条条麻石上响起,把那一个又一个黎明濯洗得晶亮晶亮。
夏天的许多日子,我都是静静地坐在河边看太阳从水中升起,躺在水边的竹榻上数天上的点点繁星。我和伙伴们从水边摸来螺蛳,砸碎坚壳,放在竹篮里钓虾,那些贪吃的大虾便一个个成了我们盘中的美味。有了兴致的时候,祖父就划着小船,穿过一片清悠悠的河面,去不远处的一个河湾。那时,我便和大人一起兴高采烈地采摘青乎乎的莲蓬和水淋淋的菱角。有时也打荷叶,然后和大人一起运到岸上晒干打捆。偶尔一阵狂风吹来,荷叶们便快活地飞到天空中跳起了迪斯科,我们这些伢们便纷纷去追,跑着、跳着、抓着,把笑声抛撒得满满一河。荷叶们后来都到了镇上的供销社,成为包装红糖与咸盐的“包装纸”。河里有一种叫“高苗”的东西,其实就是茭白开花后结成的米,细细长长,形状如梭,颜色像红红的玫瑰。将“高苗”捋回晒干,磨成粉,粉是红的,做成粑,锅里便是一朵朵盛开的玫瑰。揭开锅盖,那水乡植物特有的清香由不得你不口水四溢。以至我后来走遍大江南北,再也没有寻到过这种东西。祖父把船停在河心的那一刻便开始钓鱼。祖父钓鱼很特别,他将竹篙在水中击打几下,就有鳊鱼、鲫鱼、草鱼黑压压地来了,祖父从茭草上捋下一把“高苗”撒向鱼群,接着将一粒“高苗”迅速地穿到钩上,刚一下钩,就被一尾大鳊鱼死死咬住。不上一袋烟工夫,准能钓上三条五条。
水乡的孩子没有不玩水的,也没有不会水的。白天摸鱼捉蟹,扎猛子,玩狗刨,把黝黑的肚皮漂在水面,一个个没命地疯,回到家里就难免有个头疼脑热的。于是在夜幕四合的时候,就有踮着小脚的奶奶手里拿着一件小孩的衣物什么的来到河边喊骇。喊骇一般叫的是乳名:“伢子耶,莫骇噢,快些回家去吧——”那拖得长长的尾音时常从沉寂的河面一直弥漫到村庄的角落。
也许因了水的滋润,岸边那一丛丛芦苇总是显得特别的茂密鲜活。我常常与小伙伴们钻进苇丛挖甜甜的芦根,打鲜嫩的芦叶,用自制的芦枪打“游击战”,有时也用芦笛吹起一支支跑调的歌曲。秋风中的苇花如絮似雪很有诗意,软软的,柔柔的,四处飘荡。水乡人说那是一位痴情女子的魂。那时节,村庄的屋顶、树梢、田野和河面上,到处游荡着那痴情女子洁白洁白的魂,不过,没有人感到害怕与讨厌。不经意间,一年的秋天就这样地过去了。
水乡还是水鸟的天堂,水乡人也离不开水鸟。河边的水草里、稻田里时常见到水鸟的窝,水鸟的蛋,有时还有刚出壳的雏鸟。没有人捡它、碰它,谁家不懂事的孩子要是招它惹它,准会遭到大人一顿训斥。他们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大自然中的生命。一窝窝小鸟长大后远远地飞走了,飞到河里,然后亮起悦耳的歌声。水乡人最能理解百鸟争鸣的含义,那是水鸟们回报大自然的一场场露天音乐会!干活累了,坐在田垄地边抽根烟,听着那水鸟的欢唱是一种享受;心情快要下雨时,听着那水鸟的欢唱是一种慰藉。从水鸟的鸣叫中,水乡人知道什么时候刮风下雨,什么时候插田收割,甚至,还能从鸟语中揣测到年成的丰歉。
水乡的日子已经是几十年以前的事了,水乡的水早已远离了水乡的乡民。水乡人早已习惯了在稻田里种藕,在池塘里养鱼,飞絮的芦花成了诗人笔下的浪漫,欢快的鸟语悄悄走进往日的梦乡。提到过去的日子,水乡的人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世界变化快呢!我听了,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广州日报》2011-09-29
小题1: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小题2:文章第三段两次写祖父,请结合该段的结构思路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4分)
小题3:“水乡的人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世界变化快呢!”这句话表现了水乡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小题4:本文写了水乡生活的几个片断,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史铁生和他的“爆肚主义”
对于史铁生,我没有能力描绘一个尽善尽美的形象,就如同对他的作品。我也无法像一个崇拜者那样,把他仅仅看成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或一个身残志坚的英雄。我所能介绍的,是另外一个史铁生,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在北京一个大杂院中一间普普通通的平房里活动着的史铁生。
如果说他有什么特别的话,最突出的要算是嘴馋并且胃口好。他喜欢所有好吃的东西,对文学的迷恋都远不如对吃的迷恋更甚。患尿毒症住院,高烧连日不退,大有活不下去的危险,他躺在病床上,想的全是吃。有的人馋,但苦于吃不下,他可总是来者不拒。煮好的茶鸡蛋放在桌上,他能连续吃六个而不觉得满足;买来的豆腐丝,还没等做成菜,他就一撮一撮全抓着吃了。无奈,怕他吃坏了,他父亲只好像防猫或防老鼠一样把吃的东西紧着收起来。他常给我这个不正宗的北京人讲街头挑担、夜晚叫卖的旧景,还每每感叹北京小吃的今不如昔。看到他托着碗吃炒肝时的那个香劲儿,那种有滋有味的模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精于品味北京小吃的美食家的形象。
有一次聚会是难忘的。那是1985年初春,大家聚在一起各自谈了许多趣闻轶事。当然,席间最中心的话题是谈吃。羊肉片的价格蹿着往上涨,使这几个酷爱吃涮羊肉的大为惊慌。对于涨价,铁生的哲学是,如果不打算“戒”掉,最好抓紧吃,否则明年还涨。午餐结束了,大家仍然谈兴未减,话题转到写作、往事、社会,最后谈到人生。因为铁生爱吃爆肚,我家又离北京最有名的“爆肚王”很近,他便把他的观点命名为“爆肚主义”。他说,只要是喜欢,吃爆肚和登珠穆朗玛峰给予人的享受是一样的,尽管在别人看来登山很苦很危险,就像不喜欢吃爆肚的人认为那很膻很脏一样,对于本人却是一种享受。之所以说登山并不比吃爆肚更为高尚,是因为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某种满足——英雄欲和食欲的满足,这种满足使人愉快,这种愉快正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自我实现。运用什么方式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固然有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只有在特定的社会范畴里才具有道德的意义,而就人的意义来讲,任何选择都应该受到尊重,因为事实上它们是同等的。
我之所以描述那次聚会,是因为那次谈话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至少,它使我进一步了解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他本人不是一个“爆肚主义者”,也不是一个登山的英雄主义者,写作才是他得以自我满足的手段。但他的自我满足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寻找的喜悦,用他的话来说,写作是为活着寻找理由。重要的是“找”,而不在乎是否找得到或找到的是什么
所以,确切地说,他活着,而且快乐,是因为他在写,而不是因为他写得成功。就像他在爱,在恨,在悲伤,在欢乐一样,他在用笔完成生命的过程。
(选自徐晓《半生为人》,同心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史铁生是一位身残志坚、才华横溢的作家,他嘴馋并且胃口好,把吃当作一种自我满足。
B.文章第二段用几个细节来写史铁生好吃嘴馋的特点,目的只是为了引出下文他对“爆肚主义”观点的表达。
C.1985年初春的那次聚会之所以是难忘的,是因为它使作者进一步了解到史铁生是一个“爆肚主义者”,他对吃的迷恋甚于对文学的迷恋。
D.写作是史铁生得以自我满足的手段,他把写作与生命联在一起,写作成为他活着的理由,写作过程就是他寻找自我满足的过程。
E.文中划线句子“重要的是‘找’,而不在乎是否找得到或找到的是什么”,表明史铁生注重的不是写作结果而是写作过程给他生命带来了意义。
小题2:史铁生的“爆肚主义”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4分)
答:
小题3:史铁生是一位作家,文章却对写作之事谈之甚少,主要围绕“吃”来写。请结合全文,谈谈这种写法的作用。(6分)
答: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红海的一幕
孙福熙
太阳做完了竟日普照的事业,在万物送别他的时候,他还显出十分的壮丽。他披上红袍,光芒万丈,云霞布阵,换起与主将一色的制服,听候号令。尽天所覆的大圆镜上,鼓起微波,远近同一节奏的轻舞,以歌颂他的功德,以惋惜他的离去。
景物忽然变动了,云霞转移,歌舞紧急,我战战兢兢的凝视,看宇宙间将有何种变化;太阳骤然躲入一块紫云后面了。海面失色,立即转为幽暗,彩云惊惧,屏足不敢喘息。金线万条投射云际,使人领受最后的恩惠,然而他又出来了。他之藏匿是欲缓和人们在他去后的相思的。
我俯首看自己,见是照得满身光彩。正在欣幸而惭愧,回头看见我的背影。从船上投射海中,眼光跟了他过去,在无尽的远处,窥见紫帏后的圆月,岂敢相信他是我的影迎来的!
天生丽质,羞见人世,他启幕轻步而上,四顾静寂,不禁迟回。海如轻绒的地毯,依微风的韵调而抑扬吟咏。薄霭是紫绢的背景,衬托皎月,愈显风姿。青云侍侧,桃花覆顶,再返时候,他预备他灵感一切的事业了。
我渐渐的仰头上去,看红云渐淡而渐青,经过天中,沿弧线而下,青天渐淡而红,太阳就在这红云中间,月与日正在船的左右,而我们是向正南进行——海行九天以来,至现在始辨方向。
我很勇壮,因为我饱餐一切色彩;我很清醒,因为我畅饮一切光辉。我为我的朋友们喜悦:他们所瞩望的我在这幅有壮丽与优秀的大宇宙中了!
水面上的一点日影渐与太阳的圆球相接而相合,迎之而去了,太阳不想留恋,谁也不能挽留;空虚的舞台上唯留光明的小云,在可羡的布景前闪烁,听满场的鼓掌。
月亮是何等的圆满啊,远胜珠玉。他已高升,而且已远比初出时明亮了。他照临我,投射我的影子到无尽的远处,追上太阳。月亮是太阳的返照,然而他自有风格,绝不与太阳同德性。凉风经过他的旁边,裙钗摇曳,而他的目光愈是清澈了。他柔抚万物,以灵魂分给他们,使各个自然的知道填入诗句,合奏他新成的曲调。此时唯有皎洁,唯有凉爽,从气中,从水上,缥缈宇内。这是安慰,这是休息。这样的直至太阳再来时,再开始大家的工作。
                  (选自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
1、本文描写的“一幕”实际上是哪两种景象?试用一句话来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4分)
2、文章在描写两种景象时,除了拟人之外,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6分)
3、在高明的作家那里,文学的想象,有时表现为大胆的创造,把空无的写成实有的,从而产生一种虚实相生的效果。试从文中举出一例,并加以说明。(4分)
4、本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是否相同?试分别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加以概括。(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奸臣
安勇
岳小湖第一次带秦松回家时,岳忠良正坐在桌子边,守着半导体听《岳飞传》。岳小湖把秦松推到他面前,满怀期待地喊了一声爸,说,这就是小秦,秦松。岳忠良从秦松的头看到脚,又反过来从脚看回头,眉头就皱成了一个大疙瘩。秦松毕恭毕敬地把手里的礼物递过去,礼貌地叫了声伯父。岳忠良没接东西,鼻子里哼了一声,站起身,拂袖而去,把秦松晾成了一根呆木头。半导体里的说书人“啪”一拍醒木,吓得他浑身一抖。这时,岳忠良去而复返,秦松以为有了希望,讪笑着喊声“伯父”。岳忠良抓起桌上的收音机,又冷冷地哼了一声。 那天,一直到秦松离开,就再没见到岳忠良。
几天后,秦松心事重重地问岳小湖,你爸他,是不是看我不顺眼?岳小湖听他这么问,就笑成了一团,说,我爸说你长得像奸臣,将来要变成秦桧。
当天晚上,秦松对着镜子看了自己半个钟头,到底也没弄明白他和奸臣究竟有什么关系。但从此,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一年后,在秦松和岳小湖的婚礼上,岳忠良借着酒劲,拍拍秦松的肩膀说了四个字:好自为之!秦松咬咬牙,在心里回了句: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
秦松为了尽量远离奸臣,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都小心翼翼循规蹈矩,表现得特别出色。不时地,秦松会问岳小湖,你爸还认为我会变成奸臣吗?岳小湖的回答每次都一样,我爸说了,你迟早有一天要当奸臣。
秦松的表现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不久就提拔他当了科长。秦松把喜讯带回家,岳小湖很兴奋,岳小湖的母亲也很兴奋,两个女人张罗着要庆贺一下。岳忠良却面沉似水,冷冷地说,这不是什么好事,秦桧也是个当官的,可陷害忠良,祸国殃民。
五年后,秦松当处长时,表现得很平静,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但岳忠良仍然不依不饶,自言自语地说,官越大越危险,路还长着呢,从量变到质变,只是时间问题!
多年来,不管身在何处,秦松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像刀子似的盯着他看,时时刻刻都让他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开始他没明白怎么回事,后来终于想清楚了,是岳忠良给他下的奸臣结论始终在监视着他。岳忠良的手好像就悬在他的头顶上,手里拿着一顶写着奸臣的帽子,如果他稍不留意,这顶帽子就会扣到他的脑袋上。
又是几年后,秦松当了局长。但他越是不断的升官,岳忠良就越是认定他离奸臣又进了一步,甚至岳忠良还倚老卖老装糊涂,不时地把秦松的名字喊成秦桧。有时候岳忠良不理秦松,模仿说书人的语气对着空气来一句:秦桧,你这个奸臣!
秦松局长多年来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每次只要心里稍微动一点坏念头,耳朵边就能听到有人喊他秦桧。那声音沙哑低沉,还带着点幸灾乐祸。秦松每次都是咬咬牙,战胜了诱惑,暗自说一句: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秦松当了二十五年官,始终清正廉洁,金钱美女都不沾边儿。
秦松五十三岁那年市里发生了一桩大案。一位副市长跳楼身亡,紧跟着一大批领导干部纷纷落马。全市八大局有六个局长被撤职查办,秦松是幸免的两人之一。秦松得知这一结果后没有喊司机,跑着去了医院。八十高龄的岳忠良,像枯木头似的已经在医院躺了一个月。秦松拉着岳父的手涕泪横流,说,如果不是你老人家用特殊的方式警告了我二十八年,现在我就……
岳忠良又奇迹般地活了两年后去世。在临死之前,秦松问他,现在你承认自己看错人了吧?我秦松是个好人,不是奸臣。岳忠良盯着秦松看了很久,用尽最后的力气,说了最后一句话:没看见你变成秦桧,我死不瞑目!说完,就睁着眼睛离开了人世。
岳小湖遵照父亲的遗嘱,把骨灰盒摆在了她和秦松的家里。遗嘱里还有句话,她没敢告诉秦松----就算死了,我也要看到这家伙变成奸臣的那副嘴脸!
料理完岳父的丧事后,秦松就办理了退居二线的手续。不再做领导的秦松每天都有很多时间,不时地他就会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问,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两次写“秦松咬咬牙”,写出了秦松强烈地证明自己的愿望以及他坚持的毅力,也为后面写秦松能保持一生清廉做铺垫。
B.文中写岳忠良时用了“面沉似水”“倚老卖老”“幸灾乐祸”“像枯木头似的”等词语,及“哼”“拂袖而去”等动作来表现他的“冷酷”和对女婿的“挤兑”,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秦松能始终保持廉洁之身的秘诀是什么?----监督的力量!一个偏执的岳父,以终其一生的刻薄,成就了一个谨慎为官的女婿。
D.文章在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冷酷严厉的“岳父”形象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深远的思考:人需要监督,社会也需要监督!
E.文章在老人之“言”与秦松之“行”的拧拗之间展开,看似有悖情理,让人对老人的偏执啼笑皆非。但事实上,包裹在“岳父”冰冷外衣里面的刻薄,才是大爱。
小题2:小说开头写岳忠良听《岳飞传》有何作用?(6分)
?
?
?
小题3:“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秦松都已格外谨小慎微了,岳忠良为何还这么认定秦松是奸臣?(6分)
?
?
?
小题4:小说结尾秦松“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句,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请问你认为他们俩谁对谁错?说说你的看法。(8分)
?
?
?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