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20:57:17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回大宋汴京看繁华清明
张凤梅
节日是人们奖给自己庸常生活的礼品。情调别致的汴京人一年中安排的节很多,尤其隆重的是“三大节”:寒食、冬至和春节。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以冬至后105天为寒食,寒食第三天为清明。由于俩节日日期太近,汴京人都是混在一起过。
汴京过清明,民间有插柳、戴柳的习俗。寒食前一天称为“炊熟”,汴京城内,家家户户用面粉和红枣蒸制成飞燕状的枣馍,用柳条穿起来,插在门楣上,叫做“插柳”。这一天还要熬制杏仁大麦粥,制作馓子、麦糕、乳酪等大量食品,供寒食“灭火”后食用。寒食节三天不许做饭,这对于常年操持家务的家庭主妇来说,无疑是一年中最得劲的日子,故民间有谚语说“馋妇思正月,懒妇思寒食”。寒食节期间,各级“公务员”也放假七天,与民同乐,汴京城迎来了春节后的第一个“黄金周”。城内城外,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上坟扫墓、踏青游玩、休闲购物的人流,孟元老用“田野如市”来形容。人们采来杂花装饰轿顶,折来柳枝垂挂下来当轿帘,然后“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在青草地上蹴鞠(踢足球),进行放风筝比赛,秋千上是沐浴春风的少女。北宋诗人王禹傅写《寒食》诗曰:“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寒食节灭火,到清明时需要重新取火,所以皇宫每年都要举行“颁新火”仪式。仪式之前由宫中内侍用榆木钻火,先得火者,朝廷赏绢三匹、金碗一口。唐朝时,新火只是赐给近臣贵戚,宋朝皇帝宽厚仁爱,体恤下属,赐新火的范围扩大,凡是京官,皆得馈赠。大文豪欧阳修曾赋《清明赐新火》诗赞扬皇恩浩荡:“鱼钥侵晨放九门,天街一骑走红尘。桐华应候催佳节,榆火推恩添侍臣。多病正愁饧粥冷,清香但爱蜡烟新……”祥瑞的轻烟伴随着特权的荣幸,溢于言表。
画家张择端倾艺术之功,将汴京清明节的繁荣热闹尽收画中,绘就了不朽长卷——《清明上河图》。展开画卷,巍峨高耸的城楼,雄伟壮观的虹桥,舟楫相连的汴河,鳞次栉比的商铺,摩肩接踵的游人,无不演绎着汴京曾经的辉煌。(选自《大河报》)
1.下列有关“大宋汴京寒食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寒食节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三大节日之一。
B.大宋时寒食节在冬至后第105天。
C.与清明节相比,大宋汴京人更重视寒食节。
D.大宋汴京人的寒食节和清明节混在一起过。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大宋汴京寒食、清明民间习俗的一项是(? )
A.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插着用柳条穿起来的枣馍,这枣馍是用面粉和红枣蒸制成的,像飞燕的形状。
B.家家户户都熬制杏仁大麦粥,制作馓子等大量食品,用于寒食后食用,因为寒食节不准动烟火。
C.汴京城内城外,大街小巷,人们上坟扫墓、踏青游玩、休闲购物,非常热闹。
D.皇宫每年都要举行“颁新火”仪式。颁新火,就是皇帝把宫中钻木所得的火种赐给京官。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家庭主妇把寒食节当做一年中最舒适的日子,因为在节日期间,她们可以不必操持家务。
B.从寒食节开始,大宋汴京各行各业都放假七天,汴京城迎来了春节后的第一个“黄金周”。
C.采来杂花装饰轿顶,折来柳枝当轿帘,野炊,这是大宋汴京人过清明时的场景。
D.踢足球,放风筝,荡秋千。所有这些活动都被北宋诗人王禹傅写进了他的《寒食》诗中。
参考答案:1.D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儿的班主任
范子平
女儿换了班主任,回来就对我说,哎呀,俺班来了新班主任,教语文,可有意思了……
我打断话问她,这次考试成绩出来了没?你排第几?
女儿不接我的话,仍是一脸兴奋,说,俺班主任李老师可有意思哩!
我正色道,你已经高二,明年就高三,得订个计划,各门功课分数进展多少……女儿没等我说完就进了自己的房间。
慢慢地我还是发现了女儿的变化,比方说爱说话了,走路爱蹦跳了,对好多事感兴趣了……这应该没啥,青春期的女孩子嘛!但我关心的是,成绩有没有提高。
星期一下午按惯例是班会课。女儿放学回家,一脸的笑,说,班会课,班主任没讲几句,更没占住课堂时间让做作业、读课文。就是唱歌,唱民歌,也唱流行歌曲,还表演小品。女儿说,你不知道,李老师老歌新歌都会唱,顶上刘欢,顶上周杰伦……还演小品呢!李老师把领口一翻,表演街头流氓遇到便衣警察,可笑得很,全班开了锅!
我担心地说,得准备后年的高考,不能光寻开心啊!
女儿不屑,一边往里间走,一边说,爸你真的不懂……
语文课也传来新消息。那天讲曹禺的《雷雨》,李老师说,这节课你们都预习熟了,不用絮叨,我给你们唱唱电视连续剧《雷雨》的主题歌和插曲吧!女儿说,哎呀,李老师唱得好极了!全班同学不依不饶,拍手起哄要求再来一遍!后来,李老师表演《雷雨》,他又当周朴园又当鲁侍萍又当鲁大海,当谁像谁。要李老师演电视剧,肯定明星……
女儿说,作文课也轻松了。李老师说,课下咱各人自己练笔,课堂上咱轻松轻松!分组表演,演青春剧《课堂内外》。先自己报名。谁演金娜娜?谁演李毛毛?谁演那个不会扫地的王倩倩?我演那个忧心忡忡的徐老师……一堂课热闹得吵破天!女儿说,你看我满身的汗,现在都没落!
这样下去会成……我决定去找班主任谈谈。我到了学校,女儿的班正上英语课,琅琅的读书声整齐而洪亮,看不出啥问题。我到语文教研组打听,说李老师在学校后院杨树林。我经过操场沿小路到后院,渐渐听到悠扬的歌声,歌词倒是和我们有关:“我们是学生家长,心情像茅草一样,随风摇摆,不问成绩闷得慌……”声音好听,我不由得品味欣赏起来,一直到下课的钟声响起,我看表已12点,只好转身走出校门……
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教导主任给家长们发了表格,让给每一位任课教师打钩评价。有六个选项:1、非常满意,2、满意,3、比较满意,4、一般,5、不满意,6、极不满意,要求马上撤换。首先是对班主任的评价。我犹豫了,平心而论,女儿那样喜欢他们的班主任;再说女儿活泼了愉快了,对学习感兴趣了,应该有班主任的功劳。但这是正路吗?我左顾右盼,别的家长也都抓耳挠腮。我犹豫好半晌,终于在班主任后边的表格上,在“4、一般”后边打了个钩。忽然,我的肩膀被重重一推,一个宽脸中年女人恶狠狠对我说,还“一般”哩!再和稀泥就把孩子害惨了!这也是学生家长,她的心情我理解——怕孩子成绩吃亏呗!我看好几个家长都和她一样鼓着眼气呼呼的样子,只好把“4、一般”后边的钩抹掉,在那个“6、极不满意,要求马上撤换”后边打了个钩。然后,我立即起身,好像办了亏心事一样低着头走出教室,可是手臂被拉住了,一看是女儿。女儿一脸严肃问,爸,你咋评价我们李老师?我躲避着女儿的目光,吱吱唔唔说,随大溜呗……女儿好像不出所料的神情,问,自从李老师接任班主任,这几个月时间,我各方面咋样?我只好据实回答,我看你吃饭香甜了,爱哼爱唱了。女儿说,我现在学习兴趣大多了!李老师不主张排队,说对学生是无益的压力,可学校却非搞统考排队。俺班总成绩从全年级第九名升到第四名!全班人学得多轻松多高效!我上次成绩全年级196名,这一次98名!你说李老师是行还是不行?
交谈着我已经被女儿拉进教室。女儿把那张评价表又找回来,说,爸,你改改,抹了,在这一点打钩!——女儿的手指坚定不移地点着“1、非常满意”那一栏。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的题目是《女儿的班主任》,然而统观全文,班主任始终没有露面。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不但没有削弱班主任的形象,反而使这一形象更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为读者留有想象这一人物形象的余地。
B.女儿对新来的班主任如此感兴趣,正是由于班主任李老师的方法迎合了不爱学习、爱轻松热闹的学生群体的心理,所以,家长的担心也就不属多余。
C.文中写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家长会,下发对班主任满意度测评表。作者这样写除了有构成情节高潮的用意,还包含了对这种测评方法的合理性的质疑。
D.班主任李老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打成一片,在无形中调整了学生心态,显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E.文章倒数第二段,不得不通过女儿之口,以班级和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来证明李老师是行的。这再次说明,教学成绩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唯一标准。
小题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根据提示作答。 (6分)
答:①对待女儿前途:
②对待女儿成绩:
③对待班主任的新教法:
④对待传统教学:
小题3:女儿对班主任李老师态度的递进性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请按情节顺序的概括,给出文章内容中的具体表现。(6分)
答:①欣赏
②佩服
③支持维护
小题4:对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女儿”,也有人认为是“班主任”。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加以说明。(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1:①望女成凤;②片面追求孩子成绩;③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缺少理解和认识;④尽管迷惘,但固有教育观已发生动摇。
小题1:①欣赏——班主任李老师可有意思了②佩服——没有占班会时间,会唱会演③支持维护——引导家长正确评价班主任(6分。意思贴近即可)
小题1:“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观念的偏激和陈旧
“女儿”——受教育者对改变现行教育方法的期盼和认同
“班主任”——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大胆的探索
本题解析:
小题1:选A给3分,选D给2分,选C给1分。B“迎合”此类“学生群体”不合文意;C实则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测评;E“成绩”是“唯一标准”错解文意
小题1:此题考查形象分析,此题已经降低了难度,因为已经给出了四个角度,“根据提示作答”。6分,答对3点即给满分。意思贴近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结合“欣赏”“佩服”“支持维护”找出有关情节。
小题1:首先确定你同意何观点,再“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加以说明”,选择人物并提出相应的主题(下面提供,3分),结合文章情节进行分析(略,5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随着西风渐进和社会发展,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大一统的几世同堂的家庭结构正越来越受到猛烈冲击,日益分化瓦解。当今的中国,特别是在城市中,以夫妻和一个小孩为基本形式的小户型正日益增多,并且逐渐成为整个社会中家庭结构的主流。
在全世界范围内,几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状况也正在不断的改变,三四口之家、单亲家庭、独身者越来越多。
对于这种家庭数量增多的现象,一向是看法不一。有人将之当作是个性得以张扬的社会文明和进步;也有人对此感到担忧,认为这是亲情日益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日益严重的表现。
最近,家庭数量增多现象的反对者阵营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家庭数量的增加是环境保护的大敌。
据世界有关组织统计,1985年至2000年间,每年住宅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住宅增长率为每年百分之1.1,而人口增长率为每年百分之1.8。与每一户住宅的平均居住人数从1985年的5.7个下降为2000年的4个这样一种情况相反,住宅数2000年却比1985年多了1亿5千5百万,预计到2015年还可再增加2亿3千2百万。统计还表明,甚至在那些出生率呈负增长的国家,例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在2000年,也是一方面人口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住宅需求量却一年比一年大幅度增长。
小家庭数量的增加导致住宅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因为建造更多的住房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消耗更多的木材、石头、玻璃、水泥以及其他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而在住宅内部,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和一个三口之家所使用的电器的数量和所消耗的能源是差不了多少的。比如说,一个有着十至二十口人的大家庭通常情况下也只是使用一台电冰箱、一台洗衣机、一台电视机,但如果这个家庭后来分成四个小家庭,那么,这些家用电器就需增加到四套。无形之中,就大大增加了电力的消耗,使得发电厂要加大发电量。电厂在增加发电量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的科学家说,人们都希望通过控制人口的出生率来达到减少环境压力的目的,在这方面的工作也确实达到了一定效果,但是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都被更加快速的家庭数量的增长所抵消了。
小题1:家庭变小变多的主要原因是(?)
A.西风渐进,社会发展,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B.几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状况正在不断地改变。
C.单亲家庭、独身者越来越多。
D.亲情日益淡薄,极端个人主义者日益严重。
小题2:对“家庭数量的增加是环境保护的大敌”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住宅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
B.亲情日益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日益严重。
C.小家庭数量的增加导致住宅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受
到更加严重的破坏。
D.家庭数量增加,大大地增加了电力的消耗,电厂在增加发电量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小题3: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1985年至2000年间,每年住宅数量的增长超过了人口数量的增长,增长数分别为百分之1.1和百分之1.8。
B.每个住宅的居住人数从1985年的5.7个下降为2000年的4个,与住宅数的增加这一情况正好相反。
C.在那些出生率是负增长的国家,例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一方面人口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住宅数却一年比一年大幅度增长。
D.据世界有关组织的统计,住宅数2000年比1985年多了1亿5千5百万,预计到2015年还可再增加2亿3千2百万。
小题4: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控制人口的出生率达到减少环境压力的目的,已经取得了令的结果。
B.要真正解决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只要把控制人口增长和控制家庭数量增长结合起来就行。
C.家庭变小变多也是环境压力增加的原因之一,要减少环境压力须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如控制人口增长和控制家庭数量增长等多方面进行努力。
D.人们通过控制人口出生率来达到减少环境压力的目的被更加快速的家庭数量的增长完全抵消了。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本题解析:
小题:A(B、C、D均不全面,均只是家庭变小变多的一方面原因。)
小题:B(与环境保护无关);
小题:D(A,不是增长数,而是增长速度;B,少了“平均”二字;C,少了“2000年”的限制)
小题:C(A “令人满意”不合原文;B只是问题一方面;D“完全”说法绝对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擀面杖的故事
①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却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去以新换旧。 ?
②有一次他为了“磨”出一根他看上的擀面杖,在一个村子耽搁了大半天。而他进村的时候,不过是想画些钢笔速写。这样,画速写用去二十分钟,“磨”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而看热闹的村人越发以为那家的擀面杖是个稀有的宝贝,便撺掇着主人将价格越抬越高。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两百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擀面杖买下。我没有问过父亲这值不值,我知道“喜欢”这两个字的价值有多高。 ?
③那年初秋,我随父亲去太行山西部写生,他在一户人家发现了中意的擀面杖。照我当时的看法,这根擀面杖其貌不扬,木质也一般。但也许正是它那种不太圆润的样子吸引了父亲,他小声对陪同我们前来的镇长说了买擀面杖的意图。镇长说这也叫个事儿?这也用买?先拿走,回头我让人上供销社给他们送根新的来!
④这家当时只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妇女,当她得知我们要买她的擀面杖时,显然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她说其实那不是地道的擀面杖,那年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这时镇长不由分说一把将擀面杖抓在手里,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说这擀面杖归他了,他让妇女到镇供销社拿根新的,账记在他身上。妇女仍显犹豫,却终未敌过镇长的意愿。一出她的院门,父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反悔。
⑤我们随镇长来到镇政府,在他的办公室聊天。我们的聊天被一阵高声叫嚷打断,原来是刚才那家的闺女前来讨要擀面杖了,她满头热汗,一脸愤怒,很响地拍着巴掌:“把我那擀面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擀面杖(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还给我!”镇长上前想要制止她的大叫,说我们又不是白要,不是让你娘去供销社拿新的么。但这女儿显然不吃镇长那一套,她“哼”一声冷笑道:“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点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我和父亲只感到很惭愧。毕竟这其貌不扬的擀面杖是一户人家用惯的家什,用惯的家什,确能成为这家庭的一员。那么,我们不是在“掠夺”人家家中的一员吗?我父亲不等这女儿再多说什么,赶紧从屋里拿出擀面杖交给她。谁知这女儿接了擀面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来,有点像一个铆足了劲儿挥拳打向顽敌的人突然发现打中的是棉花;又仿佛她并不满意这痛快简便的结局,愣了一会儿,她才攥着擀面杖骑车出了镇政府。
⑥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我知道他要说起一个名叫走马驿的山村。两年前他就在那儿看上了一根擀面杖,却未能得手。两年之间他又去过几次走马驿,并且间接托了朋友,每次都是败兴而归。但父亲在概念里早已把那擀面杖算成了他的,有时候他会说:“走马驿还有我一根擀面杖呢。”
⑦我经常把父亲心爱的擀面杖排列起来欣赏,它们长短参差着被我排满一面墙,如管风琴一般,使我的精神沉着、专注。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每一根擀面杖,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正是这些凡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取材于铁凝的同名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父亲购买擀面杖的原则是“有意思”,而什么是“有意思”,父亲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出。
B.第②段一个“磨”字,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买擀面杖的波折,突出了父亲对擀面杖的喜爱。
C.④⑤两段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了两个刁钻泼辣的农村妇女形象。
D.在第⑥段中,父亲买擀面杖而未得,还经常念叨,含蓄地说明父亲有心胸狭窄的一面。 E.全文通过写父亲三次买擀面杖的故事,说明擀面杖虽是“俗物”,却有着不俗的生活?精神。
2.在文章最后,作者说擀面杖“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小擀面杖,在作者笔下寄寓了丰富的情感和意蕴。除了擀面杖以外,你是否也注意到了某种传统的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擀面杖来源于生活,它是生活和时代的见证者;擀面杖记录着农村劳动妇女的艰辛、勤恳和对生活的热爱;擀面杖也是世道人心的忠实记录者;擀面杖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精神追求,珍视它,人心就会去除浮躁,变得沉静、踏实,生活就会真实,充满智慧。(意思对即可)
3.“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加拿大]里柯克
我们决定为“母亲节”举行一次特别庆祝。我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它使我们大伙儿都体会到: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
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或别的盛大的节日一样隆重,我们决定用鲜花点缀房间,在壁炉上摆些格言。我们请母亲安排格言和布置装饰品,因为在圣诞节她是经常干这些事情的。
两个姑娘考虑到,逢到这样一个大场面,我们应该穿戴得最最漂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新帽子。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了一番,使它们显得挺好看。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带活结的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这个节日的纪念品。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似乎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合适。
早饭后,我们做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之外的安排,我们准备雇一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一番。母亲一向是难得有这样一种享受的,因为我们只雇得起一个女佣人,在家里母亲几乎就得整天忙个不停。如今乡下正是风光明媚的时节,要是让她驱车游逛几十里,度过一个美好的早晨,这对她来说可真会是莫大的享受。
但是,就在当天早晨,父亲有了一个新主意,与其让母亲坐在汽车里逛来逛去,倒不如带她去钓鱼更妙。父亲说,出租汽车么,雇了一样得花钱,我们何不利用它又游玩又开到山上有溪流的地方去钓鱼哩。就像父亲说的,如果你要去钓鱼,前面就有个明确的目标,能提高你的兴致。
我们大伙几都感觉到,对母亲来说,有个明确的目标会更好些;再说,不管怎样,父亲昨天刚好又买了一根新钓竿,这就更自然而然地使他想起钓鱼来了。
这样,我们便为这次旅行做好了一切安排,我们让母亲切了些夹心面包片,为了怕我们肚子饿,还准备了一顿便餐。母亲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收拾齐全,放到一只篮子里,准备上车。
唉,车子到了门口的时候,不料汽车里面看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宽敞,因为我们没有把父亲的鱼篓、钓竿以及便餐估计在内,显然,我们没法儿都坐进车里去。
父亲叫我们不必管他,他说他留在家里也很不错,而且他相信他能利用这段时间在花园里干点活儿,不过,当然我们全都觉得,让父亲留在家里可绝对不行;特别是,我们都知道,他果真留下来的话,准会闯祸。安娜和玛丽姐妹俩倒也都乐意留下来,帮着女佣做中饭,只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她们买了新帽子不戴一戴,未免大使人扫兴。维尔和我本来也愿意退出,但不幸的是,我们在准备饭菜上,却是一点忙也帮不上。
到最后,决定还是母亲留下来,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反正母亲不喜欢钓鱼,而且尽管天气明媚,阳光灿烂,但室外还是有点儿凉,父亲有些担心,要是母亲出门,她没准会着凉的。
于是我们向母亲欢呼了三次之后就开车出发了。母亲站在阳台上,从那里瞅着我们,直到瞅不见为止。父亲每隔一会儿就转身向她挥手,后来他的手撞到车后座的边上。
我们把汽车开到美妙无比的山冈中行驶,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父亲钓到了各式各样的大鱼,维尔和我也都钓了,不过我们钓的鱼都不及父亲钓的那么多。至于那两个姑娘呢,在我们乘车一路去的时候,她们碰到不少熟人,还遇到几个熟识的小伙子,便在一块儿聊起来。这一回,我们大伙儿都玩得痛快极了。
我们到家已经很晚,母亲猜到我们会回来得晚,她把开饭的时间推迟了,热腾腾的饭菜给我们准备着。可是首先她不得不给父亲拿来手巾和肥皂,还有干净的衣服;接着,她又去帮女孩子们开饭。我们便在最最豪华的筵席上坐下来,有烤火鸡和圣诞节吃的各种各样的好东西。吃饭的时候,母亲不得不屡次三番地站起来,去帮着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
这顿饭吃了好长的时间,真是有趣极了。吃完饭,我们大伙儿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亲说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也总得迁就她才行。
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
总之,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
1.为母亲过节日的活动母亲却没有参加,请概述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父亲叫我们不必管他……”这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
(1)父亲每隔一会儿就转身向她挥手,后来他的手撞到车后座的边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觉得她眼里含着泪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章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末“我们”得到的“最大的报偿”你如何评价?根据文意,写出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回报母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子女和父亲的自私,母亲的任劳任怨。 (意对即可)
2.①引出下文母亲留守的结局,推进情节发展。
②通过写子女们自找理由,以求心安的种种表现,与开头为母亲庆祝的动机形成矛盾,揭示了子女们的自私,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嘲讽。(意对即可)
3.(1)夸张的动作描写,讽刺了父亲的自私与虚伪。
(2)以语言和神情描写,表现母亲以子女、家人的幸福为自己幸福的内心世界,歌颂母爱。(意对即可)
4.①能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
②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反思,触动读者的情感;
③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④能使故事情节更为简洁、内容更为集中。(意对即可)
5.子女们保证了自己郊游,却排斥了母亲;母亲没有获得本来允诺的享受,却忙碌操劳了一天。对于这一切,子女没有一点惭愧,相反,却感到这是对母亲的奉献。孩子心目中的“最大的报偿”,却是对母亲的“最大的剥夺”。回报母爱,就应该少一点“自我”,多从母亲的角度考虑;爱母亲就应该从实际行动做起。(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