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8:08:50
1、阅读题 读李翱文
欧阳修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识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是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 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中庸》之义疏尔疏:说明,注释
B.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隽:通“俊”,才智出众的人
C.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怪:责怪
D.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 贱: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作可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推是心,使光荣而饱/某所,而母立于兹
C.视予心之不然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可叹也夫/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写《读李翱文》,实际上是借李翱文表达自己的忧时之心,由李翱所处的时代联系到北宋当时的现状。
B.所谓读李翱文,主要是读李翱的《幽怀赋》,先写对李翱《复性书》《与韩侍郎荐贤书》的看法是为了铺垫。
C.文中将李翱与韩愈加以比较,主要目的是为了批评韩愈没有忧国忧民之心,作者的这一观点有失偏颇。
D.文末作者愤慨地说“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2分)
(2)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地这样说;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注意“穷时”的翻译)
(2)啊!假使当时的人们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朝哪能发生动乱和最终灭亡呢?(注意“易”的翻译)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怪,意动用法,应为以……为怪。
点评: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现象,也是常考点。在本题中,“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中的“怪”和“又皆贱远”中的“贱远”都是词类活用。怪,意动用法,应解释为“以……为怪”;贱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释为“职位低和被朝廷贬斥的人”。这些在文言实词的解释中一定要注意。
小题2:试题分析:A均为句末语气词;B并列关系/你的;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后置;D句末语气词/句中停顿。
点评:文言虚词的判断,关键还是这个虚词所处的语境,那就是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就如本题中的“之”字,就用法来说有作代词、动词、助词这三大类,具体是什么用法,那就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视予心之不然兮”中的“之”处在句子的主谓之间,那它就是助词,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小题3:试题分析:比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李翱的忧国忧民之心。
点评:做这类题是先将各选择肢在原文中找到,理解所找到的相关句子,根据文意,与选择肢进行比对,从而发现各选项的正与误。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小句要翻译好“穷时”这一关键词,“穷”是“陷入困境”之意,“穷时”就是时运不通、时运不济。第二小句要翻译好“易”这个关键词,“易”在这里是“改变”的意思。
点评: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常常是句子中的某个词成为翻译的障碍,这些关键词又是考试中的赋分点,所以翻译句子时,必须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句中关键词的破解,除了平时积累的一些知识外,关键还得靠句子的具体语境。
译文:我开始读李翱的三篇《复性书》时,心里想:这不过是给《中庸》做的注释。聪明人理解“性”的含意,不读《复性书》也知道应当使“性”恢复到中庸;愚笨的人即使读了《复性书》,也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复性书》不作也可以。又读他的《与韩侍郎荐贤书》,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述说求贤之事;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然而他把韩愈比作秦汉间好侠行义的一位豪杰之士,也算是善论人了。最后读了《幽怀赋》,然后放下书卷赞叹,赞叹后又读,不能停下来。遗憾的是李翱不生于今世,不能与他交往;又可惜自己没有出生在中唐,不能与他共同反复商讨他所提出的问题。
以往与李翱同一时代的所有人,行仁义之道而善于作文的没有谁赶得上韩愈。韩愈曾经写过一篇赋,不过是羡慕两只鸟的荣耀,感叹还没吃上一顿饱饭罢了。推究韩愈的心理,假如让他光显荣耀、生活宽裕,那就不再感叹了。象李翱就不是这样。他的《幽怀赋》说:“众人喧哗而纷纷退隐,都感叹年老和地位卑下;内省自己的心却不是这样,只担心行圣人之道还有不足之处。”又诧异李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用全天下的力量收复河北,为此而忧虑。啊!假使当时的人们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而代之以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的天下哪能发生动乱和最终灭亡呢?
然而李翱幸好没有出生在当今之世,看到今天发生的事情,那么他的忧虑更严重了。怎么今天的人不知忧虑呢!我在世上,见的人很多了,倘若有一个象李翱那样忧虑国事的,又都是职位低和被朝廷贬斥的人,与李翱相同;其他得意做官的人,一听到有谁讲忧世的话,不是把他看做狂人,就是把他看做傻子,不是发脾气,就是笑话他。啊!身在其位而自己无忧国之心,又禁止别人,让人都不忧虑国家之事,可叹啊!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之:这些;贤:才干)
C.惑之不解(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教育)
D.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行李之往来
B.为之奈何/人不敢与忤视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伤长者之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
重修定王台碑记?清·夏献云
湖湘人尚气节,风俗敦厚。虽乡愚僻壤,谈某也忠、某也孝,辄勃然色动。盖其崇根本,渐摩成化久矣。而其千古不磨者,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一宅一台,岿然独存。
云以同治九年庚子奉命来湘。光绪二年,修贾太傅祠成,议修定王台,有志未逮。今年春,郡绅李君兴谟等以重修请。官绅俱有同志,立斥白金二千有奇,不日蒇③事,焕然一新。
考《汉书》,景帝二年,封子发为长沙王。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与程姬有共太后之称,唐姬并无封号。而相传定王筑台,有云望程唐二母者,有云望唐母者。《长沙县志》称双女墓,地不可考。亦从《水经注》、《方舆胜览》、《楚宝》、《通志》拾遗言,望唐姬为是。宋朱、张夫子登台有诗,元许有壬始言定王之孝。《楚宝》言定王载米博长安土筑台,以志思亲,说必不谬。《北海碑》言:“炎汉太宗,长沙清庙。”光武中兴,肇祀舂陵,李碑⑥足补祀典之阙,亦文人尊崇之意耳。蓼园⑦见任昉《述异记》,尤为孝思之证云。又考,宋时台为长沙学宫,今祀仍旧制。
窗牖洞开,风景殊胜。隙地复蓼园旧迹,台侧得泉曰古涧泉。泉旁为东涧草堂,迤南为望云山馆。有池有馆,杂植花竹,足以备流连,志景慕已。
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明伦尚孝,风俗之良。不忍薄于其亲,则必有忠爱其君者。云从政湖南,涓埃无补,见斯邦化行俗美,而知彝⑧伦秩叙之有由来。登斯台也,其必有闻风兴起于百世下者矣。是为记。
【注释】
①定王台:为古代长沙名胜,传为西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所筑。相传刘发来长沙后,思念其母,派人运米去长安,再将长安的土运来长沙,筑一高台以登临望母。
②宅:贾谊故宅。
③蒇:完成。
④北海碑:即麓山寺碑,唐李邕作。
⑤肇祀舂陵:肇,开始。舂陵,湖南宁远县西北,刘发之子刘买封于此,称舂陵侯;光武帝刘秀即为刘买后裔。
⑥李碑:即李邕的麓山寺碑。
⑦蓼园:定王刘发宫殿中的一处苑囿。
⑧彝:常道,法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莫著于长沙定王 ?著:显著,昭著
B.议修定王台,有志未逮 ?逮:达到,实现
C.言定王载米博长安土筑台 ?博:增加,丰富
D.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 ?饬:整治,整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云以同治九年庚子奉命来湘?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B.①谈某也忠、某也孝,辄勃然色动?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C.①不忍薄于其亲,则必有忠爱其君者?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而知彝伦秩叙之有由来?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3.下列陈述和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湖湘一带的人由于崇尚为人的根本,久之而成风习,故即便是偏僻地方的愚鲁之人谈及忠孝,也会神情激越。
B.作者奉命来到湖南后,先修整了贾太傅祠,但定王台的重修不太顺利,后在一些地方绅士和官员的支助下才了却心愿。
C.长沙王刘发的母亲因出身微贱,故而得不到景帝的宠爱,她与程姬表面上虽然都有太后的称呼,但实际上并没有分封。
D.关于定王刘发修筑高台的目的,历来有多种说法,作者以《水经注》《楚宝》等典籍为据,认为应该是为了遥望唐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斥白金二千有奇,不日蒇事。
(2)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
(3)明伦尚孝,风俗之良。
参考答案:
1.C
2.D
3.C
4.
①一下子扩展(或“凑足”)白银有二千余两,没过多久事情就完成了。
②由于母亲出身微贱没有受到宠爱,所以他就被分封到低湿贫困的地方为王。
③明确伦常崇尚孝道,这是风俗中优良的(民风)。
本题解析:
1.博:求取,换取,换运
2.A以:①介词,在;②介词,按,按照。B也:①语气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②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C则:①连词,那么,就;②转折连词,却,可是。D之:①②皆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
3.本题考查信息筛选,错在无中生有或曲解文意,文中并无此信息。“并无封号”不是没有分封,而是没有封号
译文:
湖湘地方的人崇尚气节,民风敦厚。即使是穷乡僻壤的愚鲁之人,谈到某某忠义、某某孝顺,往往神情突变、感动奋发。大概是这里的人尊崇为人根本,浸染磨砺后,形成一种风气很久了。那千古以来不可磨灭的人,忠义方面没有比贾太傅更显著的,孝道方面没有比长沙定王更有名的,一幢贾谊宅,一座定王台,岿然独立在湖湘大地上。
我在同治九年(庚子年)奉命来到湖南。光绪二年,修整贾太傅祠的工作完成了,就商议重修定王台,但心愿没有实现。今年春上,地方绅士李兴谟君等人拿重修之事请求(政府)。官府里和绅士中都有心愿相同的人,一下子就凑足白银二千余两,没过多久事情就完成了,定王台面貌焕然一新。
查考《汉书》的记载,汉景帝二年时,分封他的儿子刘发做长沙王。因为刘发母亲出身微贱,没有受到宠爱,所以他就被分封到低湿贫困的地方为王。他的母亲与程姬都有太后的称呼,但唐姬并没有封号。相传定王刘发修筑高台,有的说是为了遥望程唐二位母亲,有的说是为了眺望生母唐姬。《长沙县志》提到过“双女墓”,但地方已经不能查考了。从《水经注》《方舆胜览》《楚宝》《通志》等典籍里查考那留下来的记载看,遥望唐姬应是正确的。宋代朱熹、张栻两位夫子登临定王台时写有诗作,元朝许有壬最先提到定王的孝思。《楚宝》记载说定王派人运米到长安,再换运来长安的土修筑高台,以表示思亲之情,这种说法一定没错。《北海碑》记载说:“炎汉太宗,长沙清庙。”光武帝刘秀中兴后,开始到湖南舂陵祭祀先祖,李邕的北海碑足以弥补祭祀大典的缺失,也表达出文人骚客尊敬崇尚的心意。有关蓼园的记载见于任昉的《述异记》,修建蓼园更是刘发孝思的证明。又据考证,宋代时候定王台曾做了长沙学宫,现在我们仍照原来的构建情形祭祀。
如今明窗大开,风景特别优美。再在空地上恢复蓼园的原貌,高台侧旁有一道细泉叫作古涧泉。泉流旁边是东涧草堂,向南是望云山馆。这里有泉池,有山馆,又交杂种植着花草竹木,足够当作流连停憩之所,可以在此表示崇敬仰慕之意。
整顿好秩序法纪,是把守一方土地的官员的职责;光大伦常崇尚孝道,这是风俗中优良的民风。不忍心对父母无情无义的人,那一定会忠于爱戴他的君王。我在湖南从政的这段时间,一点点贡献都没有,看到这地方教化流行、风俗纯美,就明白这里的伦常秩序法度纲纪大有来由。登上这个高台,那一定会在百世之后再听闻到这种遗风而人心振奋。这些聊当作记。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 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 属:连接。
D.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
A.至阵而乱行者,斩/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B.及归,公又请殿将/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至阵,士卒帖然/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D
4.(1)军人敢于依仗诏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再整治。句中关键得分点为“挟”、“诏”、“复治”
(2)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秘密而重要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句中关键得分点为“因”、“典”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