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7:38:01
1、阅读题
浪 淘 沙 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问题:词中三处运用对比,联系作者经历,分别说明对比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梦境与现实对比:表现对昔日“贪欢”的怀念和今天囚居的愁怨;
(2)“别”易见“难”的对比:表现破国被囚转眼之间,而故土故人消逝的无限悲哀;
(3)天上与人间的对比:表现由帝王沦为囚徒的厄运不可逆转的惨痛。
本题解析:题目非常具体,有如下信息:三处对比,内容,情感。围绕此答题即可。结合中学课本中的《虞美人·春花秋月》可知,李煜的这首词将眼前实景与联想到的往事(虚境)对比起来,体现国破被囚的悲哀。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小题1: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3分)
小题2:请赏析“当年万里觅封侯”的“觅
”和“泪空流”的“空”字。(4分)
参考答案:小题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小题2:“当
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再现了过去奔
赴抗金前线的勃勃英姿。一个“觅”字,写出了自信、自许和坚决执着的奋斗精神。呼应下句,匹马远征万里,一片卓英荦不凡之气。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说尽平生的失意。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回首人生,两
鬓繁霜;沉思往事,壮志未酬。“泪空流”的“空”字,表明
词人虽有抗敌报国的壮志
,却长期被投闲置散,所以流泪也是无可奈何;再是对“只把杭州作汴州”的政治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
抒发了作者的愤懑怨恨之情。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天仙子
宋·张先
序: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①嘉禾小倅:嘉禾,宋时郡名,今浙江嘉兴市。小倅:小官。倅,副职。②水调:曲调名。③流景:逝去的光阴。景,日光。④并禽:成对的鸟儿。这里指鸳鸯。
小题1:对全词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的上片写伤春之情。词人把酒听歌意在消愁,结果却酒醒愁未醒。春去尚有回归日,而大好青春却一去无返机了。
B.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终篇“落红”与开篇的伤春前后呼应,使上情下景,浑然一体。
C.“帘幕密遮灯”是写在花园里,因风大,灯火需要遮蔽。
D.下片描绘了庭院池塘之景,前两句写所见,鸟儿成双是爱情和美满的象征。“暝”是暮色,与上片的“午醉”相照应,交待了时间的推移,足见词人惜春恋春之情。
小题2:《后山诗话》云:“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世称诵之,号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句,意境高妙,历来为诗家称道。请对此句的妙处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1)①以静写动。(1分)②月亮是相对静止的,但云的动使诗人似乎看到月亮在动,一个“破”字赋予了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1分)花朵在风中摇曳,月亮时不时洒下清辉,映照花树,形成花影,就像是花在摆弄花影,一个“弄”字写出了花的摇曳多姿。(1分)③营造了一幅富有动感的的月下残花图。(1分)
(2)①拟人。(1分)②弄,弄影,花被风所吹动,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1分)③写出了花的动感,(1分)看似花无聊,找花影逗趣,实则表现了诗人的苦闷无奈。(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结构的把握。C项“写在花园里”不当,后有“明日落红应满径”一句,是诗人猜想风起后明日地上的场景,他并没有园中看见花落。
小题2:此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赏析诗句的妙处,可从诗句选景、所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炼字等方面切入。答题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第二步抓住诗句其中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可以从炼字(破、来、弄)赏析,可以从动静的角度来赏析,还可以从修辞(拟人)的角度赏析。
诗歌赏析:
张先(990——1078)字子野,淅江吴兴人。他精于诗词。曾官至都官郎中。
这首词前有一短序,可以成为解读此词的一把钥匙。小序中交待了作词的时间、地点和作者当时的身份,同时也交待了作者借病闲居,不想入俯。这两点说明当时忆经五十二岁的张先因性格孤傲,仕途失意,只做了个掌管文书的小吏。
这首词的上片写伤春之情。词人把酒听歌,所听之歌为水调歌。此歌是隋汤帝凿汴河时所制,其声韵悲切。词人把酒听歌意在消愁,结果却酒醒愁未醒。由此看来,词人伤春为表,伤已才是里。春去尚有回归日,而大好青春却一去无返机了。“几时回”,实际上是“伤己”之余的自问了。向晚临镜自照,青丝变白发,又怎能不渐生华年飞逝的怅惘之情呢?最终发出了往事不堪回首万事皆成空的慨叹!
下片描绘了庭院池塘之景,并借以烘托伤春伤己之情。前两句写所见,鸟儿成双是爱情和美满的象征。“瞑”是暮色,与上片的“午醉”相照应,交待了时间的推移,足见词人惜春恋春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字,这才是词中的“词眼”,是这首词中美学境界的焦点之所在。春之将去,残花尚且顾影自怜,对这美好的大自然充满了眷恋之情。这能不引起词人的思考吗?帘幕重重,灯影朦胧,人渐静而“风不定”。其中的“风”字又是本片中的关键词,是贯穿整个下片的。因为“风”起春寒,鸟儿才紧紧依偎;因为“风”散浮云,月亮才得以重现;因为“风”起,残花月下始弄“影”;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终篇“落红”与开篇的伤春前后呼应,使上情下景,浑然一体。
这首词有两个艺术特点。第一是感情激切,有一种郁结于胸的自伤和怅惘之情,不吐不快。
第二是“影”字传神。词人善于抓住“影”字来开拓美学境界。张先对“影”字情有独钟。据记载,当时人们送张先一个美称:“张三中”,谓能道得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也”。他自己却说:“何不曰:‘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风絮无影’,吾得意句也。”(后两影,有人传为“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
无独有偶,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煜《浪淘沙》中有“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他们之所以对“影”字钟爱有加,这得归因于我国古代诗词追求朦胧意象美的风格。张先深知如此,一个“影”字传神地写出了“花”的情趣,“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一份应该珍惜青春的美好感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来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真珠:即珍珠。②攲yǐ:斜靠着。③都来:算来。
1.这首词不直言秋而却使人知秋,请分析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家认为,下片写“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抓住秋夜、秋声、秋色和秋月等,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秋思。从夜静叶落写起,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又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意对即可)
2.作者写出了酌酒垂泪的愁姿,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肠已愁断,酒无由人,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愁更难堪,情更凄切。枕头斜倚,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这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双调]沉醉东风·村居
曹德
茅舍宽如钓舟,老夫闲似沙鸥。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方休。江糯吹香满穂秋,又打够重阳酿酒。
小题1:请简析前两句中“宽”和“闲”所蕴含的意思。(3分)
小题2:“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方休。”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宽”实际上是窄,以“茅舍宽如钓舟”来形容茅舍的窄小;(1分)“闲”的不是沙鸥,而是“老夫”,(1分)说明作者生活自由。(1分)
小题1:清江映白发,早降的寒霜使菊花凋零,作者借酒浇愁,(2分)流露出年华老去,青春不再的凄苦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简析前两句中“宽”和“闲”所蕴含的意思,关键要注意“简析”。
小题1:理解本题的情感,要注意关键词“白发”“黄花瘦”得出流露出年华老去,青春不再的凄苦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