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7:38:01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登楼感怀①
于 谦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小题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小题1: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8分)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小题1】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一点2分】
【小题2】(4分)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答对一点给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具体的诗句分析首联采用的手法,并答出其表达效果。“通宵又彻明”描写滞雨的通宵未歇,故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从侧面衬托了作者通宵未眠的情形,从而把作者忧愁之深之久表现出来。“百忧如草”,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很明显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比喻的一般性作用为生动形象的表达描述对象的特点或情感,故可结合着作者的忧愁来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结合着关键词句分析,由注释1可知,作者恃才傲物、仕途颇不得意。“心关桂玉”写出了诗人的生活艰难之愁;“早鸦飞不散”“寒鼓湿无声”写出了诗人命运的不顺利之愁;“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表现出了诗人青春年华逝去,而事业无成之愁。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小题。(8分)
寒食还陆浑别业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注]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住处,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小题1:“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两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4分)
小题2:诗歌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两句以顶针手法,先重复“伊川桃李”,“ 正芳新”又承第二句“今始发”,具体表现山中迟来的春色。接着“寒食”句回应诗题。清明寒食节,能够远离京洛尘世的喧嚣,在山间别墅中度过春夜,本来已经很使人舒心畅快,更何况还有酒助兴呢?这两句绘出了寒食山中的迷人春夜,和诗人此刻举杯独酌、无所拘羁的自我形象。
小题1:诗的前四句处处围绕洛阳与陆浑山庄的不同来对比描写,写洛阳的花团锦簇,杨柳婀娜,是为了映衬山中明月清晖、桃李花发的幽雅,表现自己对清静山间的喜爱;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现心境,语言形象性和概括力极强。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小题1: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起句先以洛阳的春意盎然与山中的姗姗来迟的春天对衬。“花如雪”,以雪喻花,形容洛阳满城飞花、春光四溢的美景,“今始发”三字,反衬出山野与闹市之别。一方面山间气候偏冷,花开较迟,另一方面也说明京洛风尘,热烈繁嚣,而陆浑山中,则清幽得多。起笔二句,似平铺直叙,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诗人洋溢在心底的欢欣轻快的感情。接着,“旦别”句,写诗人清晨离开洛阳时在河桥一望,春风拂面,杨柳婀娜,在叙述事件的同时,融入洛城风光;“夕卧”句,则承第二句而发,补叙陆浑山中超凡脱俗的清幽景色。这一联对仗工稳,“ 旦别”对“夕卧”,点出诗人朝发夕至的行迹;“杨柳风”、“桃李月”,以都市繁华春色与山中水滨的月色清晖相对,极富诗情画趣;尤其一“月”字,既句中的夜“卧”字,又渲染出几分清寂离俗的环境气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悼亡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遣悲怀
唐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①,自嫁黔娄②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③,泥④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⑤,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释: ①元稹的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此以谢安最偏爱侄女谢道韫之事为喻。
②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作者以此自比。 ③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④泥:软缠,央求。?⑤藿:豆叶。
(1)这首诗的首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和颈联所表现的妻子形象有何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总领颔联和颈联。
(2) 关心、体贴丈夫;甘于贫贱,与丈夫相濡以沫。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