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9-06-29 19:44:3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素芭(节选)
  一天,在加尔各答的一座住宅里,素芭的母亲在仔细地为她梳妆打扮:把她的头发扎起来,编成发辫,在发辫上扎上彩带,给她戴上首饰——这样就破坏了她那自然的美。素芭的两眼在流着泪水。她母亲担心她会把眼睛哭肿,于是就狠狠地责骂她,但眼泪是不会顺从责骂的。
 新郎和他的朋友一起来相亲了。父母惶恐地忙碌一番,仿佛是天神亲自降临人间,为自己挑选祭畜来了。母亲在背后大声训斥女儿,致使素芭的眼泪加倍地流淌。就这样她被带到了来相亲的人面前。
  相亲的人看了好一会儿,说道:“还不错。”
  特别是当他看到姑娘啼哭的时候,就意识到:“她一定有一颗温柔的心。她今天在与父母分别的时候这样难过,那么将来对我也会是如此。”姑娘的眼泪只会提高她的身份,这就如同珍珠会提高海蚌价格一样。因此,他再也没有说什么。
  查过历书之后,在一个吉日良辰为他们举行了婚礼。素芭的父母把哑女交给别人之后,就回到乡下的家里去了,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新郎在西部地区工作。婚后不久,他就带着妻子到那里去了。
  没过一周,大家就知道了,新媳妇是个哑巴。如果谁还不知道的话,那也不是她的过错。她并没有欺骗任何人。她的两只眼睛已经述说了一切,可是并没有人能理解。她望着四周,说不出话来。她看不到懂得哑人语言的、从小就熟悉她的那些人的面孔。在这个小姑娘永远沉默的心中,发出了一种无休止的不可名状的哭泣,但是除了神仙再也没有谁能听到。
  这一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的察听,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1.文中划线的“父母惶恐地忙碌一番”和“他们踌躇满志”中素芭的父母为什么会“惶恐”和“踌躇满志”,请分别加以说明。
⑴“惶恐”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踌躇满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素芭哭泣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素芭因远嫁而哭得像泪人儿似的,可是她的父母把哑女交给别人之后,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这里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小说结尾“这一次,她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的察听,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是悲剧,有人认为是喜剧。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结尾这句话的含意的,试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⑴素芭的父母生怕相亲者看出素芭是个哑女而不要素芭,这样他们要卸掉素芭这个包袱的目的就达不到了。
  ⑵一方面把自己的残疾女儿——“累赘”终于嫁出去了,这对他们无疑是一种解脱;另一方面是“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2.为了欺骗别人,远离家乡和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哭。
3.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这里,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女儿因为残疾变成了亲人的负担,他们丝毫不关心体会素芭的痛苦,反而为自己的利益有了充分保障而踌躇满志,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不仅是素芭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
4.对这个结尾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这一次”就是指上文的素芭出嫁之事,素芭虽哑,但她有清澈的眼睛,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心灵,她可以观察世界,倾听世界,用眼神表达世界,能够与无言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和小动物亲密交谈。因此素芭能被她丈夫理解,素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另一种是“这一次”是又一次,含蓄的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写的轻松却有沉重无比.前文写素芭虽然是个哑女,但她有着比常人更善良更丰富的内心世界,许多人有着健全的器官,却未必好好利用,来观察,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素芭的眼睛会说话,会表达情感。可是如此善良美好的女孩,仍然不能摆脱被抛弃的悲剧命运,悲剧色彩更浓重。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最重要的是“以苦为乐”
——李连杰访谈(江月)
  李连杰的办公室里充满着“壹基金”的笑脸,他的T恤上有,房间里的海报上有,各种文件资料上有,张张笑脸让来访者感觉很亲切。李连杰说这个1OGO是女儿从几百张设计图中选中的。
  问:你一直在推广你的“壹基金”,即使是在推广自己的电影时,也不忘宣传“壹基金”。
  答:我一直把自己的四十岁作为一个分界线,四十岁之前我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要得到、要证明,证明自己能成为武术冠军,证明自己的电影与众不同,和对中国的文化、中国电影的推广。那时候做每件事情都是以“我”为出发点,现在反过来了。因为社会的现状让我有必要站出来做慈善,我不奢望得到任何回报。我一直说做慈善这件事需要勇气和坚持,因为既没有物质的回报,还要投入金钱和时间,还要受到别人的质疑。
  问:你有接受别人质疑的心理准备吗?
  答:既然是刚刚起步,当然会面临一些质疑。“壹基金”是我帮中国红十字会来筹集的,不是我李连杰个人的基金。我现在是在搭建一个平台,用最简单的办法让人们知道只要每个月拿出一块钱,就可以通过红十字会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而且我们关注的主题是心灵层面,这本身就有互动性。
  问:但是,你的明星效应也使“壹基金”得到了广泛关注。
  答:我希望“壹基金”是从中国做起,从中国娱乐界做起,将来变成全球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责任。加“李连杰”三个字覆盖面和影响面相对会大一些,这样也可以跨越各国红十字会之间的界限,让更多的人参与“壹基金”。
  我希望能建立这样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平台,而且是从民间发起的,能够让大家感受到一种公民的责任感,做善事本来就是一种心理的互动。
  问:也就是说慈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也有心理和精神上的扶持,后者传达的是一种信念。
  答:我们国内还没有一个针对心理疾病和灾后心理调整方面的基金会,所以我们的“壹基金”就着重放在心理层面的援助。谁来关注这些受灾人群的恐惧心理,谁来帮助他们疏导悲痛的情绪,这是很重要的。
  我也经常单一个例子,人都是由两个层面主导的,一个是肉体,一个是精神。人们现在很注重美容、瘦身、保养、时尚等外在的东西,但是如果遇到挫折,情绪上有了问题,这些外在的东西也没有用。所以物质和精神要平衡,这一点人们关注还不够。
  全球每年得忧郁病和自杀的比率都在激增,这就像一个无形的杀手。尤其在中国,心理医生的数量非常小,我们的文化也没有把心理当作一种疾病来看待。即使有了心理病也不承认或者不敢说出来,所以,这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值得反思和探讨。其实,名人照样面对生活压力,我身边好多演艺界的朋友都有自闭症,我自己都有些自闭,会恐惧、恐慌。如果我们的“软件”不够,未来年轻一代就会出现问题。
  问:这方面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吗?比如美国目前有这方面的基金吗?
  答:没有,我们是开创性的。我一直在讲,从人的本性来看,人都是追求幸福、快乐的。传统的观念认为,人要有好的教育,好的学识、将来有好的工作,这都是以物质作为衡量标准的。但物质永远是相对的,不是永久的。就像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工资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多,这是欲望带动的欢乐。只有物质在支撑,人们都在享受物质带来的快乐。一旦物质与精神不平衡就会产生嫉妒、郁闷,我的理念就是人们满足了温饱之后能帮助别人,能够互相着想,社会才能和谐。
1.下列对李连杰“壹基金”的特点和对李连杰国际化视野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基金来源非常广泛,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每人拿出一块钱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B.设立的主题很独特,它关注的是人们的心灵,而且有施助和受助上的互动性。
C.在慈善事业上,他希望把“壹基金”变成全球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责任。
D.在人类问题上,他关注的是中国乃至全球日趋严重的物质和精神失衡形势。
E.在个人发展上,他认为职业向事业转轨是每个国际影星成长的必由之路。
2.李连杰在四十岁前后的人生定位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李连杰的“壹墓金”发展前景如何?并请探究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E
2.李连杰在四十岁前,是以自己为中心,以“我”为出发点的,他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四十岁后,是以他人为中心,以“他人”为出发点的,他要做慈善,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意对即可)
3.李连杰的“壹基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原因有三:
(1)它有必要性(利人)。全球尤其是中国,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而国内还没有心理层面的基金会,“壹基金”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2)它有可能性(利己)。“壹基金”具有心灵的互动性,人们在通过“壹基金”抚慰被帮助者的同时,也在享受着精神上的愉悦,从而使人们精神和物质的追求同步提升,避免失衡。
(3)它有操作性(易行)。简单的方法、微小的金额,降低了“壹基金”的门槛,使它能够有极广的参与面;而“李连杰”的明星效应,又扩大了它的参与面。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哀蝶
迟子建
  我童年时曾是扼杀蝴蝶的小妖魔。大兴安岭有一种俗称“大马莲”的蝴蝶,深紫色,羽翼上有一点点赤金的颜色,它比一般在花间蹁跹的蝴蝶要大上好几倍,雍容华贵,飞起来姿态娴雅,美得令人炫目。这种蝴蝶不大喜欢徘徊花间,它们通常是在林间的草地上翻飞悠游。我和许多女孩子那时最热衷的事便是用衣服罩住这种蝴蝶,将它捉到手中,它的羽翼在我的指间簌簌抖动的时候,我们便将它在掌心拍死,然后在蝴蝶的蛹上插一颗图钉,将它按到白纸棚的灯畔。晚上拉亮电灯,哗地一照,灯畔那一圈已死的蝴蝶便栩栩如生了。
  蝴蝶的美是靠羽翼的震颤来传达的,而它的死亡也是由此带来的。折断它的羽翼,它便丧失了传达美的能力。艺术的羽翼同蝴蝶一样是华美而脆弱的。比如一幅名画,它可以在欣赏它的人面前呈现丰满辉煌的羽翼,给赏画的人以一种心灵的沟通和震动,但同时,一把意外的大火会使它化为灰尘。比较而言,陶器的羽翼才算最为坚硬,无论风吹日晒雨淋,都无法伤害它的本质,即使深埋地下,陶还是陶,所以陶才最能成为中国的象征,才经久不衰。
  我曾经异想天开,认为应该把伟大的艺术品放入坟墓保存。因为展览大厅明亮的光线会使一幅画改变颜色,人的混浊的呼吸会伤害画的神经。但是如果创造艺术是为了让它进坟墓的话,那么人类又如何进行艺术的传达呢?又如何进行精神的交流呢?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我们无法得到梵高身上的一片指甲,但他的向日葵却比地球上所有开放的向日葵都灿烂、明亮和忧伤;我们无法得到柴可夫斯基的一根头发,可他的音乐的羽翼将在漫长世纪的空中低回,并且深深地感染着一代一代的人。所以我不再做把艺术品放入坟墓的梦想。我们庆幸人类的先知,他们创造了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等的艺术形式,他们向我们传达了已逝世纪的辉煌与宁静,喧嚣与平和,他们艰难地扇动着艺术的羽翼,告诉我们战争、和平、瘟疫、繁华、颓败等等人类曾经历过的一切,我们承受并延续着这一切。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梵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因为艺术的羽翼既长久又脆弱,它很可能在飞向某一个世纪的途中而彻底消失在茫茫宇宙中,创造这艺术的人的名字也一同沉沉地消失。但这些担忧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总会有艺术的羽翼会飞向未来的天空,它仍能给人带来生存以外的惊喜和慰藉。如同童年时我在苍茫的暗夜中哗地拉亮电灯,能看到那圈美丽的蝴蝶一般。我曾写过一篇悲观的文章《谁为这个世界送葬》,说是大地上翻飞的画卷、四散的书籍、破败的琴和空旷的建筑为这个世界送葬。当一颗流星最后一次划破天幕,它会看到大地上我所设想的壮观场景,没有比这种送葬更动人的了。
  这种杞人忧天的想法其实缘自内心深处对艺术深深的痴迷和渴望,也可视为对自己精神追求的一种激励。于是,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成了我深信不疑的一个真理。人死后暴露出的白骨是那么千篇一律,可人的心灵创造出的艺术光华却又是那么斑斓夺目。这样想来,艺术的确是完善人生的一种途径了。
  当我按住蝴蝶,当它的羽翼在我指间轻轻颤动,我还会扼住它的呼吸吗?虽然我知道蝴蝶不经我的手早晚也会成为泥土的一部分,但现在我的心还是为二十几年前的过失而颤抖了。能够让羽翼震颤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不然那羽翼又有何用?静止千年的美,也抵不上飞翔一瞬的美更动人心魄,因为后者是一种流光溢彩的美。所以我深深祈祷艺术的羽翼不要轻易被人折断,让它自由地颤动并且深入人心吧。同时,我也愿意在这遥远的北国,深深地向着极北的童年生活领地鞠一躬,哀悼那些毙命于我掌心的蝴蝶。(选自《我的世界下雪了》,有删改)
1.“人是渺小的,艺术却是巍峨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4段《谁为这个世界送葬》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哀蝶”为题,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埃及的金字塔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永久纪念碑,也可能再过几万年没人会知道梵高、莫扎特、海明威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纪仍被视为伟大的人物”,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问:对比手法。
  第二问:①从内容上看,伟大如凡高、柴科夫斯基也不能留下哪怕是指甲、头发之类的,但是他们所能创造的艺术作品却可以传承下来。
  ②从表达上看,这样对比行文,强化了“艺术的羽翼飞向未来的天空”、“能给人带来生存以外的惊喜和慰藉”的观点。(意思对即可)
2.①内容上:深化主题。虽然这是杞人忧天,但是恰恰强化了作者的“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的观点。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所说的“艺术的羽翼”脆弱,开启下文的“艺术会为这个世界送葬”的观点(意思对即可)
3.①作者为美丽的蝴蝶之死而哀伤;
  ②作者为自己早年扼杀蝴蝶的行为而歉疚;
  ③作者为“艺术的羽翼”可能折断而忧虑,呼吁人们关注、保护、发展、创造艺术。(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不同意。
  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文明的代表作,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体现了人类的高度,即使金字塔自身会烟消云散,“金字塔”也会永存;凡高、莫扎特、海明威是文艺领域的精英,已经经过了时间长河的淘洗,其价值是普世,肯定会如日月般高悬天空。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艺术杰作、艺术家自身的内蕴会不断被开掘,其厚重感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示例二:同意。
  社会在发展,埃及的金字塔可能会有与主流审美观不合拍的时候;“江山代有人才出”,凡?高、莫扎特、海明威等人自然会被其他人替代。毕竟,“艺术的羽翼”是脆弱的,容易折断的。而且,社会渐趋浮躁,人们的审美营养会淡薄,会改变,上述艺术作品、艺术家的美不能延续也是很有可能的。(观点表述清楚,分析合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书与电影都是文学的载体。今年的电影市场依旧是正增长,可图书市场的实体店头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弄得出版界有些心慌,尤其担心实体书店的存亡。其实电影尽管增长了,但电影院多数时候还是挺空的,几个人看个包场并不鲜见,许多电影看几眼想退票也没门儿,郁闷的大有人在。
电影界全年拍了大几百部影片,绝大部分悄没声地寿终正寝了,只几部有市场又有影响,最大的黑马是一部叫《泰囧》的影片,几乎把电影界一年的钱都赚到自己腰包里了,让同行眼红;出版界下半年依靠瑞典人帮忙,把诺贝尔文学奖发给莫言,致使11月份虚构类畅销书前30名中莫言包揽了25名,这个数字是莫言的喜剧,中国文学的悲剧
最近在与人闲聊中做了如下调查,看过莫言小说的人谁能说说情节,答曰几乎一致,记不住,看不下去;看过《泰囧》的人谁能说说感受,答曰也几乎一致,瞎笑一场,看不看两可。于是我有点儿失望,作为2012年的最大的文化现象,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文学已在我们的生活中远去,变得模糊不清,象这几天华北地区的雾霾,久久不散,算不上污染,也没有情调。文学本是文明生活中的精神享受,可今天的人们精神上多为躯壳,《泰囧》的公众屈从,莫言的公众盲目,清晰地昭示着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悲剧
(选自马未都博文《精神悲剧》,有删节)
小题1:博文中,作者对文学有怎样的看法?(5分)
小题2:作者说“这个数字”是“中国文学的悲剧”的依据是什么?(4分)
小题3: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结合材料,简述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文学应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文学应为公众提供精神享受。
小题2:优秀文学作品数量稀少;盲目跟风阅读风气太盛。
小题3:多出贴近生活的精品;引导公众追求精神享受;提升公众欣赏水平;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本题解析:
小题1:本文段针对文学和电影的关系,表达自己对二者现状的思考。对于文学,作者原文中有“文学本是文明生活中的精神享受”,故这句可以作为答案。
小题2: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分析和概括作者的观点。这个题的答案就在前后文中,前文提到优秀的作品少,后问题到“莫言的公众盲目”,答案就是这两条。
小题3: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解答此题,既要联系文段,联系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又要联系自身的认识和生活阅历,还要联系社会现实、社会环境等。要观点鲜明,论据有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住,非礼也。”中国人是礼义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选自《文学报》1986年8月21日)
1.本文中作者所提出的“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否一样?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四段中说“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最后又说“贡献于全人类”,请简要分析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认为我们要强调“拿去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有一定的区别。本文中的“拿来主义”是指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是指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本文中的“拿来主义”是针对“拿去主义”而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针对“送去主义”而言。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
2.如果我们能够“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我们才能够谈“贡献于全人类”;如果我们不能“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也就谈不上“贡献于全人类”。目前,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很有限,我们就必须“拿来”,并作艰苦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我们的文化,以“拿去”给全世界,贡献于全人类。(意思对即可)
3.(1)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
  (2)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3)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虽有成就,但与西方相比发展较慢,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4.本文语言朴实平和,娓娓道来。而《拿来主义》却言此意彼,语锋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