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9-06-29 19:25:3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马嵬四首(其二)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赏析】这两首诗都是咏史诗。前者是诗人夜晚住宿在秦淮河畔,听到歌声的感触;后者则是诗人在去陕西赴任的途中,路过当年唐明皇被迫赐死杨玉环的马嵬坡时,联系时势所引发的历史性思考。前者主要关注的是社会,而后者更偏重民生。?
1.两首诗都引用了古代的诗歌,请从表层与深层意义两个角度分析它们各自在诗里的作用。?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泊秦淮》中景物描写的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典”可以使诗句内容含量增大,请从这两首诗中任意找出两处,并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后庭花》也就是《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伴随着陈的灭亡,它也就成了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在这首诗中指的是寻欢作乐,而并不是实指这支曲子。《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的一首长诗,内容讲述的是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在这里指的是帝王的爱情。(意对即可)
2.首先这句诗点明时间(“月笼沙”),其次诗句中营造的苍凉的意境符合当时作者的心境,便于下面的抒情。(意对即可)
3.两首诗中共有四处用典。《泊秦淮》中“隔江”一方面照应“亡国恨”,同时又指当年隋兵已经在江北岸,而陈后主却依然沉湎于声色之中。《马嵬四首》(其二)中“人间亦自有银河”化用牛郎织女的传说。(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王湾《次北固山》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诗眼?生动地描述了江潮涨后的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诗眼是‘平’‘失’‘悬’三字,生动地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阔,是一幅绝妙的画图。表现出诗人胸怀的宽阔,表达了征途顺利的喜悦之情。


本题解析:(回答时应这样考虑:“平”、“失”两个字写出水势,“悬”则写出了旅途顺畅,从所描绘的画面看,境界开阔,这是要首先想到的,然后依照情景交融回答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回答问题。(8分)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中,为辰、虔二州
刺史。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小题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题目中能提示全诗内容的词语是?。(2分)
小题2: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小题3: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七言绝句(七绝)?别(2分
小题1: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
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3分
小题1: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
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
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诗歌常识的认识。四句的为绝句。八句及以上为律诗。还分为七言或五言。第二问可从题目中提取。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人选取了柳条藤蔓、黄莺等意象,用他们的依依难舍来表达自己的离情。所以很有特色。答题时可先写出其用何手法,并结合诗句举出事例,并写出其表达了何种情感。
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这两个字的传神之处在于其蕴含拟人修辞,更好的表达情感。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具体描述其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颈联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其中的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1分)②“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2分)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首尾呼应(1分)
(2)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凄凉”,摹声绘色,突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烘托了作者伤感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任选两处即可,每处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游湖
〔宋)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小题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哲理。(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小题1: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阴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一个“蘸”字,形象地描绘出桃花映水的姿态。写景传情,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小题1: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柳阴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这暗点了题目中的“游”字。体现出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揭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同时说明事物消长变化,意蕴深刻。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