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6-29 19:25:3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小题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1: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本题解析: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下片写别后之思。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说明此虽之后,他的心象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象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真是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小题1:这首诗的景物描写有远景有近景,有虚景有实景,请分别指出,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5分)
小题2: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受到宋神宗支持,司马光竭力反对并于四年退居洛阳,直到十五年后哲宗即位才复出。这首诗写于退居洛阳之时,那么,这首诗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吗?请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远景:南山?近景:葵花?虚景:柳絮?实景:南山、葵花。这些景物,互相映衬、烘托,形象鲜明,境界恬静,令人怡然陶醉在初夏美景中。(5分)
小题1:联系写作背景可知,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后两句所表白的便是诗人自己的情感态度:我不是那随风飞扬的柳絮,自然不会人云亦云附和王安石,我的一片忠贞爱君之心犹如一株向日的葵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景物描写,注意远景,近景,虚景,实景等。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答:? ?


参考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②。
  [注]①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②《小单于》:乐曲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通过写边关“听”乐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
B.《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高诗尾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
D.李诗三四两句写秋风中传来了《小单于》的曲调,就连塞鸿也为之陶醉,盘旋不度。
(2)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并联系其他你熟悉的某一诗句,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这两首诗起笔一句都写了边塞秋景(或郡写了边关寒霜满地的情景),都和第二句的边关明月共同构成了听乐的氛围(或都渲染了听乐的气氛),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含蓄地表达了征人身处边关的孤寂之情。(意思对即可)
   示例一:都用“霜”字点明了描写的时节和环境,秋意寒霜, 91exam.org营造了悲凉之感,也都写出了写作的地点和背景,写出了戍边战士的心情。用意象含蓄表达了愁绪,意味无穷。
   示例二:都以“霜”字开头。这样写能够介绍当时所处的时节,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借着“霜天”的景象,更有助于作者抒发内心的感情,表现诗歌的主旨。(意对即可)
(3)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约定的含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团圆和思念(愁思、怅恨)。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但诗人们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②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③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
 ④月是美的象征。
 ⑤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不设统一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神子 赋梅寄余叔良①
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
了,缘太早,却成迟。?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
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②有谁知。
[注]①是作者在江西带湖赋闲时所作。余叔良,辛弃疾的友人。②冷澹:清冷炎泊。?
(1)作者笔下的梅花有什么样的特点?(3分)
(2)从“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有谁知”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4分)


参考答案:(1)傲雪凌霜,岁末争春,欲开未开,白里透红。
[3 分。答出一点 1 分,两点 2 分;三点 3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示例一:
作者认为,为人处世不应过于清高淡泊,否则就不能得到别人的赏识。
示例二:
作者认为,为人处世应该保持高洁,即使不被别人赏识,也要坚守不变。
[4 分。意思符合其中一个示例,即可给4分。如只解释句意(“我醉后乱语,请梅花不要记
恨,过于清冷淡泊,有谁来欣赏?”或“我醉后乱语,请梅花不要记恨,一身的清冷淡泊,却没人知晓。”)给 2 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