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6-29 19:15:2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
——代序兼记李文珍先生
冯骥才
  ①我已经第二次接到旅美画家王公懿的越洋电话了。她用恳切而感人的口气“逼”我为一本书写序。其实,不用她 “逼”我,我已经心甘情愿要为这本关于她的老师李文珍先生的书写序。
  ②今世之人,尤其年轻人,肯定不知道李文珍先生是谁。然而曾经受过他绘画教育者,却刻骨铭心地记得他。究竟承受怎样的大恩大德,才能够这样记住一个人?
  ③大约40年前,我经常和画友岳钦忠去李文珍先生家串门。他住在窄窄的宜昌道上一幢临街的小楼里。在我眼里他家那间四四方方10多平方米的客厅是一个小小的“美术沙龙”--当然不是真的沙龙。“文革”那时谁敢私设沙龙呀。不过是些常来的访者聊一聊艺术而已。他总坐在那张带扶手的椅子上抽着烟斗。无论谁进来或走掉,也很少起身。可能因为来到这小小“沙龙”的大多是他的学生。他在耀华中学任教美术,我不是耀华的学生,但我崇拜他。他那种带着浓重的后期印象主义影响的油画,在“文革”那个文化贫瘠而苍白的年代,叫我们这些求知甚切的年轻人,如沐清风,耳目大开。
  ④那时代的画儿全是好似吃了兴奋剂一样怒目挥拳的^造**形象。但在他的画里却都是我们身边的事物。日光下的河水、白雪覆盖的街道、葱茏或凋败的树木、默默行走着的路人,还有种种室内的“静物”……可是这些再寻常不过的事物却莫名地神奇与迷人;尤其餐桌上那个总剩着半杯茶水的玻璃杯,晶亮夺目得叫人惊奇。他赋予这些形象何种法术?是神秘的美还是生命?
  ⑤从今天的角度看,如果不是那个把日丹诺夫式的“现实主义”奉若神明的时代,——如果换做今天——李文珍一定是一位独立画坛的杰出的大家。可惜,他的才华被那些荒谬的岁月长久地埋没并搁置一边。
  ⑥然而,李文珍先生却不逢迎时尚,在寂寞中始终恪守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几十年里一直静静地躲在自己的心灵里作画。他那些凝重刚健又颇具灵气的心性之作,不可能挂在当时任何一个画展上,但他决不会为了世俗功利而矮化自己。这恐怕是那个时代一个有气质的艺术家仅能做到、又很难做到的。
  ⑦李文珍先生的个子虽然不高,腰板挺直而威风,鼓鼓的脑门下目光温和又镇定。虽然他是他的家庭艺术“沙龙”的主人,可说话不多。在他的“沙龙”里谈话很自由,或是谈论谁的画,或是对谁拿来一幅近作议论一番,或是说说笑话。李先生不喜欢长篇大论,对他的话我们却十分留意。他常常冒出一句话,一语破的,道中绘画某一本质。可是他从不教训式地把这些道理硬塞给我们,而是说出来叫人感悟。每每此时,我们都如获至宝。这是不是他的一种教育方式?
  ⑧他不是那种用自己个人化的模子翻制学生的教师。尽管他有很执著的个人画风,却从不强迫学生学他的画。他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气质,循循善诱地把一个个独特的个性融入美的法则,化为彼此迥异的艺术。这样的艺术教育最难得,需要教师的艺术视野宽阔,并善于启发。其实这才最符合艺术的本质。因为艺术的生命就是个性。成就艺术首先是发现个性和完成个性。记得20世纪60年代,位于北京的几座国家级美术学院年年录取的新生中都有天津耀华中学的学生。他们都是李文珍的门徒,其中不少学生后来都成为很好的画家。然而,这些成功了的学生们更懂得老师的价值,不甘心老师只是一位出色的艺术教育家,还要为他在画坛找到理应得到的位置。
  ⑨在“文革”刚刚过去的1980年,他的学生们就自发地在天津解放路上的艺术展览馆举办“李文珍暨学生画展”。以众星捧月的阵式,将老师簇拥其间。我曾为那种情与义而感动,撰文相助。当时,李文珍先生还在世,如今李文珍先生已仙逝多年,身在天南地北的学生们又聚在一起,执意为老师再出一本图文并茂的画集,并纷纷写文章忆往事而尽心声。在1980年,这些学生都正当盛年,如今多已年近花甲。依我看,1980年那次展览所努力的是为老师讨回艺术的公道,此次则是对恩师的一种悠长而不灭的怀念。今日怀念皆缘于昔日的情谊。但愿这样纯正的艺术和这种美好的情感,能为更多的人感知。(选自《“本色人生——画家教育家李文珍”画集》,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观全文,李文珍先生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结合文章内容,解释题目“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探究李文珍先生的教育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百元钞票
  临近中午时分,益民市场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卖菜的,卖肉的,卖凉粉的,卖豆腐的,各样的摊主都来了精神,叫卖声,讨价声,吵闹声,嘻笑声,嗡嗡地汇成一片。
  一位40岁左右的男人,口里叼着香烟,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市场上,男人的前边是一14岁左右的男孩。“小子,前边走,不要东张西望,不要胡说八道。”男人指着男孩的鼻子说,男孩一声不吭。男人姓王名辉,是益民市场的管理员,男孩与男人长得有点儿像:一样的浓眉,一样的大眼,一样的高鼻梁,一样的厚嘴唇。
在肉案前
  “唉哟,老王,您早。”卖肉的张师傅远远地向王辉打招呼,又看一眼男孩,满脸堆着笑,“老王,您真有福气,儿子都这么大了,一看就是一脸福相。您来得正巧,今天的猪肉好着呐,来称个两斤。”说着,张师傅已割下一块精肉,装入塑料袋,塞进男孩子手中。“不是病猪肉吧?”王辉一脸正色。“哪能呐,自打上一次受了您的教育,我早改正啦。”王辉从裤兜里摸出一张100元的钞票,这钞票已无边无角,污迹斑斑,破烂不堪。张师傅接过钞票,装模作样在钱袋里摸了摸,又将那百元钞票还给王辉,为难地说:“老王,实在对不起,今天碰巧没零钱,下次吧!”“好,下次吧。”王辉哼了哼。 “老王,您走好。”张师傅眼睁睁地看王辉离去。
在鱼摊前
  卖鱼的是一对小夫妻,丈夫称鱼,妻子收钱,忙得不可开交。“新鲜的黄河大鲤鱼,快来买哟。”小伙子两手是水,满脸是汗。“就那一条!”王辉指着水里最大的一条鱼说。小伙子称了鱼,头也顾不得抬,随口说:“不多不少3斤2两,每斤6元,19元2角,免掉零头,凑个整数。”王辉又从裤兜里摸出那张百元钞票,年轻女人接过钞票,口里喃喃道:“这钱也太破了,还能花吗?”边说边找零钱。听到女人的话,小伙子心里一怔,抬起头,急忙从女人手里夺过钞票,陪着笑脸说:“原来是王大哥,她有眼不识泰山,您来光顾小摊,是兄弟的荣幸,兄弟感激不尽。今天碰巧没有零钱,下次吧。”小伙子边说边将钞票塞进王辉的裤兜里。“侄儿念书费神,鱼头补脑,以后常来。”说着又将一条鲤鱼塞进塑料袋。鲤鱼的尾巴一甩,水滴溅了王辉一脸,王辉狠狠地拍了鲤鱼一巴掌,愤愤地说:“不受好气的东西,我让你不老实!”小伙子惊慌的双眼望着王辉离去。?
在瓜摊前
  ?“哟,王大兄弟,来啦!”卖瓜的中年妇女一脸和气。 “哪儿产的西瓜?”王辉吐掉嘴里的半截香烟。“河南瓜,刚上市。”中年妇女边说边捡起一个大西瓜往男孩怀里塞。“好小子,跟你爹一模一样,多喜人哟。”中年妇女摸摸男孩的头,亲昵地说。王辉的手又伸进了裤兜,去掏那张百元钞票,中年妇女赶忙按住王辉的手说:“这是哪里话,大热天的,王大兄弟忙了一上午,也不正是为我们服务吗?吃个西瓜,应该。”王辉和男孩走远了,中年妇女的脸上还挂着笑容。
  走出市场,王辉对男孩说:“小子,这下看清了吧,我这张钞票,给人,都没人敢要。你小子,小小年纪不学好,胆大包天,竟敢伸手来偷。今天,谅你是第一次,就放你一马,往后好好学着点,像我一样,做个好人。”男孩用心地点点头。
1.文中划线处的两次描写的作用。
(1)开头一段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王辉的百元钞票进行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以下句子揣摩人物心理,分析其作用。
(1)张师傅眼睁睁地看王辉离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伙子惊慌的双眼望着王辉离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年妇女的脸上还挂着笑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辉对男孩最后的教诲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男孩用心点头,又该如何揣摩他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的评价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除了讽刺王辉之外,也讽刺了“男孩”不学好,众商贩弄虚作假、阿谀逢迎等丑态。
B.本篇情节安排颇具匠心,那个男孩,开始读者也和商贩一样,以为是王辉的儿子,最后才知是被他抓住的小偷,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本篇构思巧妙,以“小偷”与“权要”作对比,他们都白拿别人的东西,但身份不同,结果迥异,突出深化了主题。
D.本篇讽刺性强,男孩偷王辉钞票,他说是“不学好”,他白拿别人东西,,还要教育男孩“像我这样,做个好人”,极富讽刺意味。
E.本篇刻画人物主要采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语言朴实无华,在客观叙述中直接流露作者自己的爱憎态度。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袁绍是一个不讲诚信的人,他假意和公孙瓒联合,派公孙瓒打下翼州。但翼州攻下以后,袁绍不但不分给公孙瓒,反倒背信弃义,乱箭射死公孙越,并派文丑杀公孙瓒。后公孙瓒幸遇赵云,被其救下。
B.孔明随鲁肃来见周瑜,周瑜、孔明心中早有主意,却都故意言降以刺激对方。鲁肃深知两人意图,不予置辩。孔明故意念了曹操的《铜雀台赋》,曲解其意,说曹军乃是为了“二乔”而来,激起周瑜大怒,请求孔明相助,共破曹操。
C.陆逊击退魏兵,被吴王拜为辅国将军主持军务。魏国欲和东吴联手进攻蜀国,东吴佯为答应,坐观其变,结果魏国很快被蜀国击退。此时,蜀吴两国互遣使者往来,又恢复了友好关系。曹丕闻之大怒,率兵伐吴,却被徐盛用火攻烧得大败而归。
D.诸葛亮葬于阳安关附近的定军山。钟会夺下了阳安关,是夜,诸葛亮在定军山显灵,告诫钟会蜀汉气数已尽,劝钟会进川之后,不要乱杀无辜。钟会听其言,在军前立出一支白旗,上书“保国安民”,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E.魏军兵临蜀国城下,刘禅开门归降,蜀国宣布灭亡。司马炎起兵伐吴,吴军全面溃败,孙皓效法刘禅,宣告投降。其后司马昭中风而死,儿子司马炎逼曹睿禅位,改国号为晋,魏国宣告灭亡。至此,三国归晋,天下统一。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昌华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季羡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启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一部《春秋繁露》”。
张中行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写了“负暄三种”、《顺生论》等。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茂。
他的“负暄三种”自1986年始每隔4年出一本。《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中行遂“暴得大名”。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
张中行是从燕赵大地走出来的学人,世事沧桑却丝毫未能改变他敦厚、淳朴的本色。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
张中行虽埋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侧身陋巷,而能“思入风云”。他讲“顺生”,但“不偏不党,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者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像仓库。一把破藤椅的扶手用塑料绳绑扎着。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糊着报纸。
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莱,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如其人。从行文上说,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他长于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为一缕缕哲思,融入他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
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摄生治世之道、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斯言诚哉。
对他的文,周汝昌先生也有贴切的评论:“你从他的文笔看得出,像他论砚一样,那是外有柔美,内有刚德。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
小题1: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有哪些理由? (3分)
小题2:这篇传记的细节描写相当传神,请选择一处加以分析。(6分)
小题3:张中行八十终于成名,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条简述。



5、阅读题  科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呼吸被污染的城市空气对健康的危害可能比遭受核辐射更严重,这是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得出的结果。
英国研究者在对1945年日本原子弹爆炸以及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核辐射影响进行分析后指出,这些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可能还不如吸入被污染的城市空气、被动吸烟、过度肥胖等更常见问题的危害性严重。这项研究发表在3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国医学期刊《公共健康》上。
核辐射后果没那么严重?
研究发现,从风景优美的苏格兰高地城市因佛内斯搬到污染严重的伦敦市中心对健康的损害比选择生活在有核污染的切尔诺贝利隔离区更厉害。
l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导致200万人遭到核泄漏的威胁,9000人因为长期辐射而死亡,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核事故。1945年,发生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导致20多万人死亡。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核泄漏事件以及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遭受核辐射的后果并没有之前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研究者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终生吸烟者由于这种坏习惯可能平均损失1O年寿命,而那些在35岁时极度超重的人(体重指数BMI在40以上)可能平均损失4年到10年寿命。体质指数(BMI)的计算方式为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与此相反,那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在1500米高辐射区遭受到高辐射后只平均损失2.6年寿命。而如果跟一个吸烟的伴侣住在一起,那么这个被动吸烟者死于心脏病的风险增加1.7%。与之相比,居住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伦敦市中心的死亡风险比住在因佛内斯增加了2.8%。
主持这一研究的英国生态学专家史密斯说:“暴露在核辐射下的幸存者的平均折寿程度比由于严重肥胖和主动吸烟导致的寿命损失小得多。”
史密斯曾在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2日,他在伦敦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过,史密斯承认这一研究存在局限性,因为他没有研究更广泛的社会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因素,而后两者对健康的影响可能更大。“尽管空气污染指数很高,但是生活在切尔西和肯辛顿两个区的人在英国是平均寿命最长的。”史密斯指出。
(选自《广州日报》2007年4月4日)
7、根据原文,下列对核辐射、吸入被污染的城市空气、被动吸烟、过度肥胖对人体的危
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生吸烟者由于这种坏习惯可能平均损失10年寿命。
B、那些在35岁极度超重的人(体重指数BMI在40以上)可能平均损失4年到10年寿命。
C、那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在高辐射区遭受到辐射后平均损失2.6年寿命。
D、居住在伦敦市中心因吸入被污染空气的死亡风险比住在因佛内斯增加了2.8%。
8、从原文看,下列对“城市生活常见问题危害大过核辐射”的相关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呼吸被污染的城市空气对健康的危害远比遭受核辐射更严重。
B、吸入被污染的城市空气、被动吸烟、过度肥胖等比遭受核辐射受到的危害更严重。
C、研究者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终生吸烟者和那些在35岁时极度超重的人平均损失的寿命远高于那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受到高辐射后损失的平均寿命。
D、城市空气污染危害大过核辐射这一结论没有研究更广泛的社会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因素,因而是不正确的。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泄漏事件以及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遭受核辐射要比在城市吸入被污染的空气更幸运。
B、如果跟一个吸烟的伴侣住在一起,那么这个被动吸烟者死于心脏病的风险会有所增加。
C、居住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伦敦市中心的死亡风险远比住在那些原子弹爆炸的高辐射区更高。
D、因为空气污染指数很高,所以生活在切尔西和肯辛顿两个区的人在英国是平均寿命最长的。
10、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风景优美的苏格兰高地搬到污染严重的伦敦市中心对健康的损害比生活在有核污染的切尔诺贝利隔离区更厉害。
B、暴露在核辐射下的幸存者的平均寿命损失程度比所有严重肥胖和主动吸烟者的寿命损失小得多。
C、史密斯曾在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所以这一研究结论是现实的、客观的。
D、切尔西和肯辛顿两个区的空气没有被污染,因而这两个区的人在英国是平均寿命最长的。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