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三)

时间:2019-06-29 18:01:5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作家是时代的产儿。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是的,在笔和剑并用的文艺复兴时代,就会有但丁、莎士比亚;在理性的光芒照耀着的启蒙时代,就会有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我国的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里,也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大作家的出现,往往不是孤立的。在他的同时,或稍前,或稍后,总有一批才华横溢的作家围绕着他,宛若群星之与北斗,相互辉映着,布成灿烂的星空。盛唐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在短短的五十余年里,不仅涌现了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的人物,而且有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岑参等优秀的诗人。正像李白所描写的:“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曼。”元杂剧的兴盛,也不是一两个作家的努力造成的,翻开《录鬼簿》,我们可以看到在元大都围绕着关汉卿和王实甫,集中了白朴、杨显之、纪君祥、康进之等许许多多才情豪健的剧作家,他们一时并出,各骋骥碌,终于掀起中国戏剧的高潮。
在一段时间内,以一两个大作家为代表,一辈优秀作家集中出现,形成文学创作的高潮;若干年后,又有一辈作家同时涌现,形成另一个高潮,这是文学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文学的繁荣,同社会经济的高涨、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很大的关系。譬如,宋代汴京和杭州的“说话”,元代大都的杂剧,它们的兴盛就是由城市经济的发展促成的。在战乱和饥馑的年代,也可能出现优秀的作家,但他们往往在前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就打好基础了。杜甫的多数作品写于“安史之乱”以后,然而之前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诗人。唐末五代,黄河流域战火不息,只有在比较稳定的西域和南唐,才可能聚集一批词人,发展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
文学的繁荣,还要有一种能够激励作家从事创作的艺术气氛。思想需要砥砺,艺术需要切磋,没有同时代的作家的互相启发、交流和竞赛,大作家的文思之泉也会枯竭。李白性格傲岸,但对比他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却十分钦佩:“吾爱盂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早期的诗歌,就处在李白浪漫主义的影响下,直到进入长安以后,他才形成自己的风格。白居易、元稹之间的唱和形成新乐府运动;苏轼对黄庭坚、秦观等人的培养和奖掖繁荣了北宋的诗坛。这说明文学的繁荣是多么需要一种良好的艺术气氛!
(选自袁行霈《时代、作家和文学繁荣》,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大作家产生条件的一项是(3分)?(?)
A.恩格斯告诉我们:文艺复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的时代。
B.一个时代文学的成就,取决于代表作家的水平,李白、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让盛唐短短的五十余年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C.白朴、杨显之等一批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围绕着关汉卿和王实甫,一时并出,相互辉映,布成中国戏剧灿烂的星空。
D.白居易、元稹相互唱和,砥砺切磋,营造了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形成影响极大的新乐府运动。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部文学史,大体上是由一个个文学创作的高潮汇合而成,这些高潮往往是由一辈又一辈优秀作家不断涌现而形成的。
B.杜甫的多数作品写于“安史之乱”以后,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他早期的作品,深受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
C.在社会生活比较安定、经济相对繁荣的西蜀和南唐,出现并发展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而在战火不息的黄河流域则不可能。
D.激励作家从事创作的艺术气氛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这一点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但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时代、作家和文学繁荣关系十分密切。时代造就了大作家,大作家又带领同时代优秀作家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B.笔剑并用的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光芒照耀着的启蒙时代,分别产生了但丁、莎士比亚、伏尔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也折射出时代的光辉。
C.繁荣了北宋诗坛的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相互启发、交流和竞赛,文思泉涌,佳作迭出,并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D.文学的繁荣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因此,战乱和饥馑的年代能为作家提供较多的素材,有利于优秀作家的产生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该句强调衡量时代文学成就的标志。
小题2:“"出现”理解有误。
小题3:原文是“有可能”,“有利于”分析有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18分)
穷人的风骨
马德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过头去看,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却不认识他。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但他迟迟不肯给我,还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了,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元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看着这些零钞。我当时突然有一种哽咽的感觉。十几年前我上高中时,父亲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给送钱去,冻得红裂的手心里攥紧的便是类似这样的一堆零钱,甚至里边夹杂着旧版的纸币。而今天的这一堆零钱当中,可能也有省下的柴米油盐的钱,可能也有父母得病了舍不得吃药的钱,也许有几块钱是刚刚卖了鸡蛋得来的,甚至有的还是借别人的,上面尚留有别人的余温;可现在,他都给他的女儿拿来了。我问:“少了多少呢?”“5元。”家长有些捶胸顿足,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的,怎么会少了呢?这该怎么办?”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了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还不断地上上下下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遗失在何处的5元钱。
那节课,我上得不好,脑海里总是浮现着家长找钱的着急样子,鼻子酸酸的。下课后,我也没有把钱给我的学生,而是直接回到了办公室。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的时候,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一点。我以为这个事就这样过去了。
不料一天上午,这位家长又找到我,有些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递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我这次给她捎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过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之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头尾,并且感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几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千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的事,就算了吧。”但家长却极认真的样子。半天推辞过后家长突然好像生气了,一把把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我突然想起了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这个世界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的灵魂活着的人不多。很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
(选自《中学生读写》,有改动)
19.小题1: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0.小题2:假如你就是文中的那位女生,在教室里看到了父亲火急火燎地摸自己的衣兜寻找的情景,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试写一段心理描写,不少于40字。(4分)
答:?
21.小题3:文章的题目是“穷人的风骨”,文中的“风骨”指的是什么?(4分)
答:?
22.小题4: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在语言上和结构上都有许多可以品评的地方,试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表达了“我”对这位家长和他的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我”十分同情并打算尽力帮助他们。因为“我”曾有过与他们相同的际遇,而“我”已经是一位老师,富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
小题2:(示例)我心中一酸。爸爸,你不辞辛苦,风里来雨里去,为的是女儿能读书长见识,变成穷山沟的“金凤凰”;女儿一定会努力,决不辜负您的期望。
小题3:父亲的角度:耿直坚强(或:正直坚韧);自食其力,决不贪占别人的便宜(不随便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顽强支撑家庭(有困难自己扛)。子女的角度:懂得生活的艰难(或:懂得父母供养的不易)。
小题4:(提示)本文语言平实、朴素,妮娓道来。结构上卒章显志,先叙后议,篇末升华。(具体鉴赏略)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1.老人自己的处境已十分艰难,还在担心那几只动物的安危,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倒数第三段主要对老人进行了动作描写,找出运用的典型的几个动词,并说说运用这些动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自己艰难逃难,生死未卜,还担心那几只动物的安危,说明了老人心地的善良与慈爱。
2.撑、摇晃、仰、坐,这一连串的动作,突出了老人的疲惫不堪、行动艰难。形势非常危险,而老人行动不便,在战乱中老人的命运实在让人担忧。
3.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老人真切的祝愿,但愿老人能安全无恙,这也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兵”的军营
  ①在英德的大山深处,一座神秘的军营里,20年前部队早已撤离,是谁还在天天吹响嘹亮的军号?
  ②1.70米左右的身高,黝黑的脸膛儿上有一双锐利明亮的眼睛,身穿一套橄榄绿军装,腰系皮带,头戴钢盔,骑一辆军牌摩托车,威风凛凛地巡逻,这就是郭孔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老郭管理守护的军营坐落在东水村再角山山麓,周围是连绵的丘陵和参差错落的村庄。
  ③老郭一家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当时部队的一处连部,周围种满了瓜菜果木,一株高高的白杨树上悬挂着一个高音喇叭;院子大门两边插着两面红旗,旁边的宣传栏上用粉笔写着“进军营,讲文明,讲礼貌”的标语以及每天播放军号的时间;院子正中的木桩上插着一面鲜艳的国旗。当地群众说,老郭每周都要举行一次奏国歌、升国旗仪式,有时只有他的一家人参加,有时附近的村干部和村民也自发前来参加。总之,这里的一切设施和氛围,都保持着部队的习惯,从而使周围的村民群众强烈地感觉到:部队还在身边。
  ④谈起对部队和军营的情结,老郭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他的家就在军营附近的郭屋村,军营的前身是解放军某部一个炮兵团,军号伴随着他成长,郭孔孙从小就耳濡目染人民子弟兵严明的纪律和拥政爱民的优良品质。当时部队的一个连与郭屋村联系着,部队的领导喜欢郭孔孙的聪明能干和做事的责任心,把他抽调到部队做木工电工,他一干就是十多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部队撤离驻地,郭孔孙跟随部队在外多年。
  ⑤到20世纪80年代末,部队委派他回到驻地看守军营,每月发给他600元生活补贴,郭孔孙于是带着老婆孩子住进了军营,开始了他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工作及生活。
  ⑥一晃十五六年过去了,郭孔孙从英姿勃发的青年步入不惑之年。他的儿女们大都在外面结婚成家,儿女劝父亲放弃这份清贫艰苦的工作,随他们到城里生活,郭孔孙婉言辞谢了。为了补贴家用,郭孔孙夫妻俩在住所的周围耕田种地种果木,饲养鸡鸭,把军营打扮得绿意盎然,充满了鸟语花香。郭孔孙说,他最难忘怀的是部队战友的到来。每年的下半年,一批批曾经在这里服役的指战员千里迢迢地来这里回访参观。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故地重游,吃上两顿老郭为他们做的饭菜,走一圈他们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地方,聆听着昂扬激越的军号广播,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无限的感慨。这些回访的战友离开时几乎都说:“老郭,放军号,为我们送行!”
  ⑦“我会一直坚守下去的,”郭孔孙坚定地说,“直到部队规定的退岗年龄!”
  ⑧郭孔孙管理守护的军营有四个点,相距一二十公里,横跨东华、横石水两个镇,营地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并有大量的竹木。要把这些房地物产管护好,是一件艰巨而繁重的工作,为此,郭孔孙倾注了全部心血。
  ⑨首先是必须保证每天三次的广播时间,每天的广播时间分别为早上五时半,中午十一时半,傍晚五时半,每次三四十分钟,不管是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必须做到依时准确,十多年来,他几乎没有错过一次。因此,附近的村民和学校师生都把军营的广播作为作息上课、校对钟表的依据,军号广播响起,就知道是什么时间了。
  ⑩其次是必须保证部队物产的完整,郭孔孙每三天骑着摩托车四个点巡逻一次,每次来回至少需要两个小时。(有删改)
(1)下面对本篇通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个军营,曾经有大批的军人在此服役,在此挥洒汗水,现在,无论是设施,还是氛围,都一直保持着部队的习惯。
B.在文章正面描写的老郭每周举行一次的升旗仪式中,他的家人甚至村干部和村民有时都会自发来参加,这些着实让我们感动。
C.老郭在此地驻守,自己认为最难忘怀的就是每年的下半年会有大量的军人来此地参观,来聆听昂扬激越的军号广播。
D.就是因为老郭风雨无阻地准时准点地每天进行三次广播,附近的村民和学校才把广播作为时间依据,甚至作为校对钟表的依据。
E.老郭为军队付出了许多心血,他所代表的军人对军队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充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都会为之动容。
(2)通讯的首段中说“一座神秘的军营”,作者为什么称这座军营为“神秘的军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背景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人物形象,这篇通讯交代了有关老郭的哪些背景资料?这些资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篇通讯的人物描写手法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请结合本篇通讯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①20年前部队早已撤离,还是有人天天在吹响嘹亮的军号,准时进行广播,准时升旗。②在这个军营里,只有老郭一个兵。③这个军营里没有战事,只有管理守护军营,进行广播和巡逻这样琐碎而单调的工作。(意对即可)
(3)①交代了他从军的经历,使读者清楚地了解老郭对军队感情深厚的原因。②交代了他驻守军营的原因,突出了老郭不畏艰苦的精神。③辞谢了儿女们的好意,突出了老郭的坚守精神及对军队的深厚情感。(意对即可)
(4)正面描写:①外貌,如军人的打扮;②动作,如骑摩托车巡逻;③神态,如幸福而自豪的表情;④语言,如“我会一直坚守下去的”。突出了老郭坚守军营的精神。侧面描写:①环境,如军营的设施、氛围;②群众介绍老郭的升旗仪式;部队战友的回访;干部村民自发前来参加升旗仪式;村民、学校把军号广播作为时间的依据。侧面突出了老郭坚守军营的精神及对军队深厚的情感。启示:本文多样性的人物描写方法启示我们写作时要学会多角度地塑造人物,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人物,力求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梧 桐 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
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样想来也就释然了。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4分)
?
小题2:文章的第③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
小题3: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
小题4:本文结尾处,作者借“梧桐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请你用自己的话作简要的阐述。(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新桐初乳(或者“春尽夏初,梧桐生叶”)②绿树成阴(或“夏季时分,绿树成阴”)③梧桐叶落(或“秋冬时节,梧桐叶落”)(一点1分,两点2分,答全三点给4分)
小题2:极力写了梧桐树的叶子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2分)。这样写既为下文写“眼看见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蓄势(2分),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作铺垫(2分)。
小题3:发现“新乳”、“绿叶成阴”时亲切、欣喜;看见“梧桐叶落”时无奈、伤感;领悟自然、人生和艺术真谛时平静、释然(每点2分)。
小题4:拥有梧桐的人未必能理解和欣赏它,自然和艺术也是这样。(2分)形式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2分)(如只照抄“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给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抓住第②段开头“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第③段开头“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第④段开头“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这几个句子中明显带有时间词的句子来分析即可。
小题2:环境描写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应想到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蓄势这样的术语。具体解答可抓住第④段最后“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这个关键句子来揣摩。
小题3:解答时可抓住第②段中“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中的“乐见”,第④段中“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中“悲哀”,第⑤段最后“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样想来也就释然了”中的“释然”这些富含感情色彩的句子,就可把握住作者的情感。
小题4: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很明确“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据此可探讨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形式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