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8:01:54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中国中产阶层的诞生和危机 李? 翔
? “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这种中间地位也最能使人幸福。他们既不必像下层大众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生活依旧无着;也不会像那些上层人物因骄奢淫逸、野心勃勃和相互倾轧而弄得心力交瘁。”在鲁滨孙克罗索扬帆远行之前,他的父亲苦口婆心劝他留下来,安分守己成为一名中产阶层。?
? 这是丹尼尔笛福1719年在《鲁滨孙漂流记》中写下的故事。似乎人人都喜欢中产阶层,无论政府、商家还是中产阶层本身。这个阶层被视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他们已经拥有的财产、名望和家庭让他们对社会安宁有着超过其他阶层的诉求,他们天性厌恶一切可能的不安定因素,是现状的维护者和变革的反对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消费社会中购买力的源泉—— 也就是说,他们是当下政府拉动内需和刺激国内消费最应该动员的人群。
? 因此,当中国最知名的社会学者在2009年8月表示,现在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已经占到总人口的22%至23%,并且仍然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时,人人都有理由感到安慰。在学者看来,中国的封闭型社会已经成长为开放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
? 或许我们确实目睹着一个新兴的中产阶层的诞生。年轻人用父母积攒下来的钱交了房子的首付,在大城市中买了房子,以同面积雨林的消逝为代价铺上了实木地板;他们购买了汽车,发动机油箱内燃烧着进口来的石油,同时让中石化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的十家公司之一;他们将自己每月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交给银行,以还房子车子的贷款,为此在公司内提心吊胆,怕被官僚制的机构、工作和世界抛弃。
? 这些新兴的中产阶层是社会的中坚阶层。他们渴求稳定、趋于保守,是社会维系平稳发展的最大保证力量-- 新兴的中产阶层宁肯到麦当劳门口排队买汉堡,也不愿意卷入任何大的社会动荡。
? 但是与此同时,在三年之前,来自日本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却提出了一个让热爱中产阶层的人不寒而栗的观念:中产阶层的消逝。他用最为简单的问题来询问那些偏好中产阶层的人:你自认是中产阶层吗?请自问三个问题:一、房贷造成你很大的生活压力吗?二、你是否不敢结婚或是不打算生儿育女;三、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让你忧心忡忡吗?”如果有任何一答案为是,你就会被踢出中产阶层的行列。
? 也就是说,也许我们还未迎来中产阶层的完全诞生,就已经目睹这个阶层自身陷入困境。大前研一将这种新的社会结构描述为“所得阶层两极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中产阶层社会的崩溃”。
? 如果我们真正想要一个中产阶层的社会,政府需要努力的正是去避免这种所谓的“中产阶层的消逝”。比如在回答大前研一所列的问题之中,中国中产阶层同样要面对的是房屋贷款问题和子女教育费用问题。政府应该努力去挤压存在于房地产和教育之中的费用泡沫。
? 同时,宽松的公司发展环境也是必要条件,因为大部分的中产阶层由“白领”和小型的私营企业主构成。总之,让更多人的收入增长速度同中国内地GDP的增长速度相吻合,而不要让他们恐惧于自己资产的增长速度甚至落后于通货膨胀带来的贬值速度。
1.下列有关中产阶层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产阶层是处于中间地位的”, 他们既不必像下层大众那样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生活依旧无着,也不会像上层人物那样心力交瘁。
B.中产阶层拥有的财产、名望和家庭让他们对社会安宁有着超过其他阶层的诉求,也让他们厌恶一切可能的不安定因素。
C.中产阶层是消费社会中购买力的源泉,是当下政府拉动内需和刺激国内消费最应该动员的人群。
D.现在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已经占到总人口的22%至23%,并且仍然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因此,中国的封闭型社会已经成长为开放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鲁滨孙的父亲用对比的方式揭示出中产阶级的优越性以劝止儿子出行。
B.中国的中产阶层还未迎来完全诞生,就已经崩溃。
C.中国年轻人购房购车的行为是其进入中产阶层的显著标志。
D.大前研一的三个问题实际揭示了当下中产阶层所陷入的困境。
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中,不属于(? )
A.政府当下应该努力挤压房地产和教育费用泡沫,避免中产阶层的消逝。
B.营造宽松的公司发展环境。
C.中产阶层为了不让自己的资产的增长速度落后于通货膨胀带来的贬值速度要努力工作
D.总体上要让更多人的收入增长速度同中国内地GDP的增长速度相吻合。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乡愁是一种家国情怀
余光中
乡愁自古就有。《诗经》里有,《离骚》里也有,屈原是对整个家国的乡愁。乡愁分为好多层次:怀念故乡,如某县某乡某里,是地理意义的乡愁:一个人离开北京二十年后重新返回,虽然还是家乡,但人事已非,门前的老树不见了,长辈作古了,时光变幻,也引起乡愁;我们在太庙看到明朝的器物,是一种历史的乡愁。真正的乡愁,是立体的乡愁,是地理加历史的概念。
从古至今,乡愁是人人都不免的。只要一个人背井离乡去远方,就会有乡愁。中国地域广大,离乡背井的机会又特别多。但乡愁不一定是负面的情绪,积极地看待乡愁、乡思,也不一定要乡“愁”。一个人离开故乡到远方闯世界,可以扩大故乡的影响力。如果每个人都在故乡不动,到了外乡又恋恋于故乡,阻碍了故乡的发展,那也不太好。就像一棵树,叶子要拼命往上冲,接受雨露阳光,根要往下,越扎越深。发展很重要,守护也很重要。最要紧的是,人不要忘记故乡,而且为人一世,要让故乡以我们为荣。
对我个人而言,乡愁又是一种家国情怀。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我的乡愁是“大我”所面对的民族的乡愁。我本人生于南京,中学时代在四川度过,母亲和妻子是江苏常州武进人,父亲是泉州人。到底哪里是我的故乡呢?只能说是整个中国。所以我常说,我的生命在两岸之间,我不但是台湾大学的校友,也是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的校友。我这次来大陆是受北京电视台邀请参加网络中秋晚会,他们特意在网络微博上举办了个“乡愁体短诗大接龙”活动,请网友们以我的《乡愁》为花架搭棚,在上面插花,写跟中秋节有关的诗,这种形式很好。
在北京逗留不长的时间里,我受邀参观了近六百年历史的太庙,这座古殿老树构筑起的“时光隧道”令我浮想联翩。近年来大陆复兴了一些传统节日,我对此感到很乐观。在台湾,传统节日一向都是会放假的。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是整个民族的记忆。中秋跟亲情、家人团聚有关,这个时候,如果海峡对面有个人过来一起庆祝,也是很好的象征。香港已经回归,台湾还在海峡那边,到了中秋夜,大家一起怀乡思亲,将来时机成熟,能自然合为一家。苏东坡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想稍微改一下:但愿人长久,十三亿人共婵娟。
自1992年第一次回大陆,近二十年来,我已经往返两岸五六十次了,而且近年来大陆的游客、访问者来台湾交流的也越来越多。大学生成群结队去台湾,尤其是有一个“宋庆龄基金会”,促成了很多大学生去台湾交流。两岸文化交流一定是比较浅显的打头阵。改革开放之初,台湾的流行歌曲因为比较抒情、新奇,受到大陆的欢迎,邓丽君的歌就是很可贵的例子。当然,现在的文化交流在逐步深入,比如,胡适的读者越来越多,莫言的小说受到欢迎,台湾年轻作家骆以军《西夏旅馆》等实验性的小说也被介绍到大陆来。
风筝放得太远了,线要收回来。我想以后尽量回到书房,继续写作和翻译,以此促进两岸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我常说,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圆的半径就是母语。珍惜中国文化很好的方式,就是珍惜母语。母语存在一日,文化就不愁没有载体。两岸文化同源同种,共享一种母语。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以自身的努力把中国文化的半径拉得再长一些。(选自2010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乡愁分为好多层次,而屈原的乡愁是对整个家国的愁,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包含地理和历史的立体的乡愁。
B.从古至今,乡愁是人人都不免的。而中国最早的乡愁是从《诗经》和《离骚》开始的,那里面记载了当时最打动人的乡愁。
C.作者以乡愁为载体,所阐述的内容却是寄希望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发展壮大。
D.“到底哪里是我的故乡呢?”作者充满深情的一问,透露出了内心的一种无所依从感,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失落感。
E.整篇文章语言饱含深情,却又透露着深刻的哲思,读完以后既给人以情感上的愉悦,又给人以思想上的震撼。
(2)文中所提出的“乡愁”的概念与以往所说的乡愁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请结合文章的内容简要概括作者所说的“乡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两岸文化交流的事例,在文章的表达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整篇介绍的都是乡愁,而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却转入了对文化的叙述,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谈谈乡愁和文化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假如人类是“六指"
杨孝文
进化生物学家至今也不十分清楚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四足动物)为何每只手长有5根手指。如果我们拥有6根手指,那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怎样?或者说,额外的一根手指对我们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额外的一根手指能够让我们更轻松地完成一些任务,如演奏更复杂的乐器,提升打字速度,抓握物体时也更为牢固。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家克里夫·塔宾是专门研究脊椎动物肢体发育的,他表示:“更宽大的手能够让人成为更出色的篮球选手。不过,手的灵巧性基本上由拇指和食指决定,额外多出或者少一根手指并不会对手的灵巧性产生太大影响。”
多出一根手指的最大影响应该是在数学方面。如果人类的每只手拥有6根手指,现在的计数系统将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我们之所以采用l0进制,人类学家认为这与我们拥有l0根手指有关。阿拉伯数字的英文“digit”同时也有手指的意思。如果人类拥有12根手指,那么l2进制将是最自然的一种选择,10进制则完全无法想象。
人类在数学、语言或者音乐方面的很多成就,都是在人类文明采用一种最自然的表达方式之后实现快速进步的。美国人类认知研究专家马克·查齐兹举例指出:“我们的阅读能力取决于字母的形状。字母的形状逐渐演化成看起来最自然的一种形态,能够强化我们的视觉——物体——识别系统,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我们处理语音的能力源自于语音进化成一种非常自然的形态,即听起来像我们所在自然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声音。”同样,l2根手指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数学能力。毕竟12要比l0更为复杂。我们的大脑选择何种计数系统将对我们的数学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额外的手指被视为一种出生缺陷,名为“多指畸形”,这是一种遗传错误。自然选择并没有“惠及”额外的手指,使其永久存在,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额外的手指并没有赋予人类任何进化优势。如果人类一定要拥有第6根手指,这根手指一定从腕部长出,作为额外的一个拇指。这是数量极少的六指四足动物的一种标准形态,例如熊猫。熊猫的最小手指远侧长有一根与拇指类似的“手指”,它是腕骨的延伸,帮助熊猫抓握竹子。
塔宾提出了一项理论,解释动物王国的每肢五指(趾)原则,他将这一原则称之为“肢体定律”。肢体定律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源自于计算机网络的节点原则,用于预测基于身体大小的最佳肢体数量。根据这一定律,如果肢体相对于身体来说较长,最理想的肢体数量为6个(例如昆虫);如果相对较短,数量则越多越好(例如千足虫)。如果将手指视为手部的肢体,这一肢体定律同样适用。考虑到手指需要拥有适当的长度,才能轻松弯向手掌,人类的理想手指数量显然是5根。所以说,5根手指是进化的结果,是最理想的手指数量。
神经学家弗兰克·威尔逊曾对手与大脑的关系进行几十年的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权威。在他看来,6根手指显然“太多”。现代假肢工程研究显示,机械手无论是3根还是4根都能拥有和5根手指一样出色的性能。他说:“如果要在4根和6根手指之间做出选择,我一定会选择4根。”
(摘编自《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关于“额外的一根手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额外的一根手指能演奏更复杂的乐器,提升打字速度,抓握物体时也更为牢固,总之,对某些事情,完成起来会更轻松。
B.额外的一根手指能使手掌更为宽大,这对某些体育运动项目会有作用,如篮球,更宽大的手能让人成为更出色的选手。
C.额外的一根手指对手的灵巧性产生不了影响,这是因为手的灵巧性基本上由拇指和食指决定,和手指的多少没关系。
D.额外的—根手指可能引起数学上的变革,会将10进制,改变为l2进制,这对人类的数学能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额外的一根手指是一种遗传错误,被视为一种生理缺陷,因为这个额外的手指并没有赋予人类任何进化的优势。
B.如人类一定要拥有第6根手指,这根手指一定从腕部长出,作为额外的一个拇指,但自然选择从来没让第6根手指存在。
C.长有额外的一根手指是极少数量的四足动物的一种标准形态,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比如,熊猫就长有这样的“手指”。
D.假肢工程研究显示,机械手只需3根或4根就具有出色的性能。根据这个研究可以说明,人类不需要额外的一根手指。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3分)
A.数学计数采用10进制,这与人类拥有10根手指有关,这个说法符合人类文明采用最自然的表达方式的人类学理论。
B.“肢体定律”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人们根据这个方程式利用计算机技术验算出人类的理想手指数量是5根。
C.如果将手指视为手部的肢体,根据塔宾的“肢体定律”,手指需要拥有适当的长度才能轻松弯向手掌,人类的理想手指数量显然是5根。
D.神经学家弗兰克·威尔逊通过对手与大脑之间关系的几十年的深入研究,得出了人类拥有6根手指并不是很理想的结论。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画的气韵
中国画的“气韵”之说,始自六朝南齐人物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六法为: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采是也;经营位置是也;转移模写是也。从此,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画根本性审美标准,谢赫是人物画家,人物画之“韵”来自于所谓魏晋风度,也即当时的人伦鉴赏标准,指一个人的情调、个性,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而这种美流注于人的形相之间,从形相中可以看得出来的,把这种神形相融的韵,在绘画上表现出来,即是“气韵”的“韵”。
六朝以后,原来作为人物画背景的山水景物终于成为绘画的主要表现对象。山水画勃兴,产生了唐末荆浩的《画山水录》,荆浩将谢赫的“六法”分析、整理,提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六法”之“气韵”与“六要”之“气、韵”实际上打通了人物画与山水画的界限。当代学者伍蠡甫在《中国画论研究》一书中解释:气——画家有度物取真的认识力或审美水平,它便随着笔墨的运使而指导着创作全程——这个贯彻始终的“心”力或精神力量,称为“气”;韵——风韵、韵致的表现,时常是隐约的、暗示的,并非和盘托出的。
中国诗歌、音乐、书法等皆讲究韵,当代学者刘承华先生在其《中国音乐的神韵》一书中指出,“韵”是中国艺术最高之美,相对于“意境”,它是更加贴近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的审美范畴。中国古琴的音迹是抛物线型的,抛物线型音迹不可分析、解剖,其运行轨迹牵引着你去追寻、去探究、去捕捉,但又总是捕捉不到,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正是在这种追寻、探究和捕捉中获得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
刘承华先生关于古琴音迹的论述使我们想到了中国书画的“线条”,“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但是“线条”里有“气”有“韵”,线条运行过程中的方圆粗细、浓淡燥湿、转折顿挫、中锋侧锋等等讲究中都暗含“阴阳”互补之道,虽然我们通常认为“线条”对应于水墨画中的“笔”(用笔),但实际从广义上讲,以毛笔或其他工具运墨、用墨时,还是构成“线条”,因为一块块的“墨”连袂一气就是朦胧起伏的线条,因此是谓“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线条”如同音乐中的抛物线音迹一样本身就有“韵”——通向玄远,同时这种以水墨构成的线条本身在色相表现上又颇具“气韵”——通过运笔的各种讲究,再加上中国画坚持以水墨为正宗,以“墨”的色相以示玄远、深微,三种条件加起来,我们可得出结论:中国画在艺术精神上是以“韵”为旨归的。因为“韵”通向“抛物线”(线条)所指引的玄远之境,韵是气的依归。
古人认为“气韵”难求,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墨,即在轮廓中点染渲晕;发于笔,干笔皴擦,力透而光自浮;发于意,我欲如是而如是,疏密多寡,浓淡干润,各得其当;发于无意,凝神注想,流盼运腕,不意为是,而忽然如是。虽然这儿“气韵”生动效果的取得,有难易程度上的区别,但它实在是要求一幅作品的方方面面皆不得马虎、草率,因为从“气韵”兼举所对应的东方式的宇宙创化论的立场上来看,“六法”、“六要”,甚至更多的新生的表现手法本身都必须遵循“气韵”兼到的创造原则,按照石涛的“一画”理论,“一画落纸,众画随之”,可是如果“一画落纸”,中间在用笔、用墨、物象、布局、题款、用章任何一方面,一个局部出了问题,也就破坏了整幅作品的“气韵生动”的格局,最要命的是创作主体在起笔绘写之前,并没有掌握那“一画之洪规”,那么他下笔以后,一笔不到,笔笔皆不到,则无可救药。
(选自2011年7月30日《美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六朝以前,山水景物不是绘画的主要表现对象,通常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在画中出现。
B.国画的一个根本性的审美标准是“气韵生动”,其说法出自六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
C.画家作国画时,要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把表现对象的风韵直接地、明显地表现出来。
D.广义上讲,不仅水墨画重点 用笔构成线条,用毛笔或其他工具运墨、用墨时,也构成线条。
E. 古人认为作画在一笔落纸之后,其余笔画可随意布置,以创造出“气韵生动”的格局。
小题2:下列关于“韵”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人物画之“韵”是指流注于人的形相之间的情调、个性,含有清远、通达、放旷等美的特质。
B.“韵”是中国艺术的最高之美,和“意境”一样,都是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的审美范畴。
C.水墨画中的“线条”如同中国古音乐中的抛物线音迹一样,本身就有通向玄远的“韵”。
D.当代学者刘承华先生认为,中国画在艺术精神上是以“韵”为旨归的,韵是气的依归。
小题3:国画重视“气韵”,从哪里看得出来?(4分)
小题4:为什么古人说“气韵”难求?(4分)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之”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应。久之,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至南海,夸之①于唐僧:“此何难之②有?”唐僧曰:“汝之③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④乎?”
A.①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B.②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C.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④人称代词,可译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