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9-06-29 17:47:4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谇,不可堪。隐蓄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归,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 “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 师言:“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①劬(qú):劳苦。②夏:亦作“援”,木名。③欻(xū):忽然。④劙(lí):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蓄甘脆诚——饵:给……吃
B.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
C.兄故弱,能多樵——恶:不
D.汗交不少休——颐:脸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家——乃实告
B.将作——复尔
C.不辞还——裂其衣束之
D.群扶归——欲劙颈塞责耶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参考答案:1.C
2.C
3.D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乙】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小题1:下列各句中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必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题2:下列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B.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其处智勇,可谓兼矣!
C.相如虽驽,畏廉将军哉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
D.蔺相如持璧睨柱欲发使送武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将相和”中,舍人的一番话从侧面烘托了蔺相如能忍能让的性格,突出了他心胸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
B.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C.蔺相如本是宦官头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一种不平衡的心理。
D.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不满,而他善于作比,委婉劝解,他的话传至廉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4分)
(2)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以国家利益为先以个人私仇为后。
(2)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才是难事。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负”是使动用法,其余和例句一样是意动用法
小题1:D项“方”都是“正”的意思。A项经、由/趁机。B项主谓之间,取独/代词,代智勇C项难道/只有。
小题1:错在“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上。廉颇的意思是蔺相如仅仅凭借“口舌”立功的,没有自己攻城野战的功劳大,并不是一点都不承认蔺相如的功劳。
小题1:(1)“所以”“先、后“的意动用法,一个1分,句意 1分。(2)处1分。每个句子1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赵方,字彦直,衡山人。淳熙八年举进士,调蒲圻尉,疑狱多所委决。授大宁监教授,俗陋甚,方择可教者亲训诱之,人皆感励,自是始有进士。知青阳县,告其守史弥远曰:“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刑罚无差,是刑罚中教化。”人以为名言。 ?
  进秘阁修撰、知江陵府、主管湖北安抚司事兼权荆湖置司。时金逼于兵,计其必南徙,日夜为备。荆门有东西两山险要,方筑堡其上,增戍兵以遏其冲。金樊快明谋归宋,追兵至襄阳,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金人遁去。金人围枣阳急,方遣宗政、再兴等援枣阳,仍增戍光化、信阳、均州,以联声势。已而枣阳守赵观败金人于城外,再兴、宗政至,与观夹击,又败之,枣阳围解。方申饬诸将,当遏于境上,不可使之入而后拒之于城下。时麦正熟,方遣兵护民刈之,令清野以俟。再疏力陈不可和者七,战议遂定。?
  方料金人数不得志于枣阳,必将同时并攻诸城,当先发以制之。命宗政出师向唐,再兴向邓,戒之曰:“毋深入,毋攻城,第溃其保甲,毁其城砦,空其赀粮而已。”宗政进破湖阳县,擒其千户赵兴儿;再兴破高头城,大败金兵,遂薄邓州。唐州兵来援,迎败之,降者踵至。已而金兵至樊城,方命再兴阵以待之,方视其师;金人三日不敢动,遂遁。 ?
  俄得疾,进徽猷阁学士、京湖制置大使。归还,力疾犒师,第其功上之。病革①,曰:“未死一日,当立一日纪纲。”引再兴卧内,勉以协心报国。贻书宰相,论疆场大计。寻卒。赠银青光禄大夫,累赠太师,谥忠肃。 (节选自《宋史·赵方传》) ?
  [注]①革:通“亟”,指病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择可教者亲训之     诱:教导 ?
B.增戍兵以其冲       遏:扼守 ?
C.扈再兴以百骑之      邀:邀请 ?
D.方命再兴阵以待之,方其师 视:检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已而枣阳守赵观败金人城外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
B.时金逼于兵,计必南徙   教吾子与汝子,幸成 ?
C.勉协心报国        五亩之宅,树之桑 ?
D.与观夹击,又败      明日,徐公来,孰视?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方指挥作战有方的一组是(? ) ?
①方择可教者亲训诱之,人皆感励?
②方筑堡其上,增戍兵以遏其冲?
③方遣宗政、再兴等援枣阳,仍增戍光化、信阳、均州,以联声势?
④再疏力陈不可和者七,战议遂定?
⑤毋深入,毋攻城,第溃其保甲,毁其城砦,空其赀粮而已?
⑥引再兴卧内,勉以协心报国 ?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方在做蒲圻县尉期间,解决了许多有疑问的案件,并在此期间针对大宁风俗鄙陋的情况,重视教化,挑选可教的学生亲自教导,人们都受到了感励,从此才有进士。 ?
B.在金人南侵时,赵方一方面派兵在荆门东西两山险要处修筑堡垒,增兵把守,另一方面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骑兵截击,杀敌千余人,金兵败走。 ?
C.在宋与金的交战中,除了赵方深谋远虑,运筹帷幄,检阅军队,亲临指挥外,其部下孟宗政、扈再兴等人的通力合作、英勇善战也功不可没。 ?
D.赵方是南宋主战派的代表,他曾上疏极力陈述不能和金人讲和的理由,即使得病以后,他仍然勉励扈再兴忠心报国,写信给宰相论述边疆大计,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刑罚无差,是刑罚中教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时麦正熟,方遣兵护民刈之,令清野以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州兵来援,迎败之,降者踵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B?
4.A
5.(1)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刑罚无差错,这是执法中的教化。?
? (2)当时麦子正熟,赵方派兵保护百姓收割,下令坚壁清野等待敌人。 ?
? (3)唐州金兵来增援,被扈再兴打败,来投降的金兵接踵而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囷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来源:91exam .org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而之者,上也——知:知道,有知识
B.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贫困
C.不丘之好学也——如:像,赶得上
D.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狂妄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知之者
②困不学,民斯为下矣
古、敏以求之者也
仁不好学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B.居!吾语女
C.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4.翻译下列语句。
(1)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把自己归为他所划分的四等人中的哪一等?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C
4.(1)喜欢古代文化、勤勤恳恳地追求学习的人。
  (2)一味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
5.第二等。因为他“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5分)
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②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
③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
④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小题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
小题2:以上选段中,孔子认为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的原因是什么?关于言与行,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君子说话要谨慎,但做事要勤快(行动要敏捷)。(2分)
小题2:孔子认为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他们深以(自身)做不到为可耻(1分)。孔子主张应该先行后言(1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1分),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本题解析:
小题1:翻译时注意“讷”解释为谨慎,“敏”解释为敏捷。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小题2:抓住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与“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来体会,就能品味出关于言与行,孔子所提出的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