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7:30:13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 “可游”、 “可居”种种,但“可游”、 “可居”胜过“可望”、 “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斗拱、飞檐的讲究,门、窗形式的自由多样,鲜艳色彩的极力追求,“重轩镂槛”、“雕梁画栋”,延续到近代,仍然如此。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题1:下列对“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在中国建筑中的体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也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保持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B.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
C.建筑物严格采用对称结构,以整体建筑群的这种结构布局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D.中国建筑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等都表现了中国建筑实用、理智的特点。
小题2:关于“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的原因,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供养神的庙堂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的主要建筑,中国的祭拜神灵就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
B.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那种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到进一步的贯彻,使得中国建筑强调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因素。
C.宫殿宗庙建筑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
D.国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建筑,只供崇拜顶礼之用。
小题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到宫殿宗庙中去,我们会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因为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构成这类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B.中国建筑同样体现了山水画“可望”、“可游”、“可居”、“可行”的精神,身在其中,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C.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中国建筑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
D.万里长城,没有任何严格对称町言,它盘缠万里,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所以不具备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美与丑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神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
“喂,小子!”一个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时他竟忘记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要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节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 (1)下列对小说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选文从卡西莫多奉命在深夜去抢劫爱斯美拉达,因为抢劫失败,被皇家卫队逮捕,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他渴求围观的人群给他一点水喝,却无人理睬。
B.在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给他水喝的人,正是天使一样的爱斯美拉达。爱斯美拉达的美丽深深震撼了外表畸形丑陋的卡西莫多,因为在他的内心也有和其他人一样的强烈爱心和感情。
C.面貌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爱上了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后来冒着生命危险将爱斯美拉达从死刑架上抢救了出来,但是,他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D.这是雨果第一部具有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的现实主义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
E.面貌丑陋而心灵高尚的人远比那些外表英俊潇洒而内心阴险狠毒、虚伪的人高尚和美丽。在这个故事里,人物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相互交织,外表和心灵相互分离。
(2)选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来描绘这一场面,小说中对众人围攻咒骂这一场面的描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文中四次写到伽西莫多的眼睛,请逐条分析他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斯梅拉达送水喝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生死攸关的烛光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性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这篇小说的高潮在?。根据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下面段落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⑥/⑦
B.①/②/③——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⑥/⑦
2、第⑤段中加点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
?;?
?(用原文中话回答)。
3、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又?的复杂心理。
4、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母子三人配合默契,他们采取的具体行动是:伯诺德夫人□□□□,□□□□(所填字数不超过所限的格数。下同。)大儿子杰克□□□□,□□□□;小女儿□□□□,□□□□。这些具体的行为描写,表现出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强烈的□□□□思想感情。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要更好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经。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跟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又会有何共同之处呢?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①,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节选自《肖邦故园》)
注:①蔚蓝的色调: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善用蔚蓝的色调表达幽远而深邃、宁静而安详的自然之景。
小题1:肖邦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2分)
小题2:“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是指什么色调?为什么这么说?(4分)
小题3:如何理解文中“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句话的含义。(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很少人有吃腻了豆腐的经验。作家梁容若回忆生长在沙土绵延的地方的情形,从小见惯了田里种的大豆,豆子出产多,豆子的加工品自然也多。豆腐是天天见、满街卖的东西,见惯看腻,无色无香,再加上家乡豆腐常有的卤水苦涩味儿,所以他从小就不喜欢豆腐。
到抗日时期,一个兵荒马乱的残冬深夜,平汉路的火车把他甩在一个荒凉小站上。又饥又渴,寒风刺骨,突然听到卖豆腐脑的声音。梁容若挤在人堆里,一连吃了三碗。韭菜花的鲜味儿,麻油的芳香,烧汤的清醇,吃下去直像猪八戒吞了人参果,遍体通泰,有说不出的熨帖,心想:“行年二十,才知道了豆腐的价值。”
他回忆说:“北平的砂锅,奶汤豆腐,臭豆腐,杭州的鱼头豆腐和酱豆腐干,镇江的乳豆腐,我都领教过,留有深刻的印象。有一次还在北平的功德林吃过一次豆腐全席,那是一个佛教馆子,因为要居士们戒荤,又怕他们馋嘴,就用豆腐作成大肉大鱼的种种形式,虽然矫揉造作,从豆腐的贡献想,真是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了。”
作家子敏说:“我对豆腐有一股温情,它甚至影响到我的处世态度。人跟人相处,你不能蛮横的要求对方的心情‘必须’永远是春天。朋友难免失言、失态、失礼、失约。那时候,只有像豆腐那样‘柔软’的宽厚心情,才能容忍对方一时的?过失。朋友相交,夫妻相处,如果没有‘豆腐修养’,很可能造成终身的遗憾。”
“豆腐原是很平民化的食品。对我,它不只是这样,它是含有深远哲学意味的食品。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
1.作家梁容若为什么“从小就不喜欢吃豆腐”,后来却“知道了豆腐的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家子敏从吃豆腐中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为什么要写两位作家吃豆腐的生活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