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一)

时间:2019-06-29 17:30:1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每题3分,共6分)
我们需要抗腐烂的西红柿吗
基因技术在植物栽培方面的应用,即绿色基因技术有一定的难度。随着基因技术合成药物的成功,基因技术方法应用于医学在社会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支持,然而植物基因技术却始终被侧目而视。从生态学的结果对于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威胁到借助基因技术方法达到的培育目标有无意义的讨论持续不断:我们需要抗腐烂的西红柿吗?根据2006年消费研究协会的调查,四分之三的德国公民强烈反对基因实验室的产品。赞同绿色基因技术的人,也可以用同样多的论点来反驳。例如,植物基因技术可以增加产量,并且使经济作物具有或加强对付虫害或者极端恶劣气候的抵抗力,既有助于取得更高的产量并降低收获时的损失,又有助于保护人类超负荷居住的地球上有限存在的自然资源和解决世界性的饥荒问题。
可以预见的是,除了医学之外农业可能是基因技术方法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市场研究者预言,到2010年的时候,农业生物技术的经济效益将上升到11亿欧元,其中美国将占有最大的份额。第一种被准许供人消费的通过基因技术改变的植物是被称为“福拉福·萨福”的抗腐烂西红柿。它是由美国卡尔根公司在1994年5月推向市场的。在这种西红柿中,通过精密的基因技术方法除去了一个控制成熟的基因。这个基因在西红柿自然成熟的过程中合成一种能够分解细胞壁的酶,以便使种子从成熟的果实中释放出来。没有这个基因的话,西红柿可以长时间地保持丰满、新鲜的表皮。从1996年2月开始,英格兰也以番茄酱和番茄泥的形式供应福拉福·萨福西红柿。
植物基因技术的第一次突破发生在80年代初,当时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改善了将基因技术应用于植物的可操作性。例如,植物细胞被一层稳定的细胞壁包围,逾越它并不那么简单。同样,从一个经过基因技术改变的单细胞培育出一颗完整的植物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科学家在自然界找到了自己的“老师”——一种名叫根癌土壤杆菌的土壤微生物。从最开始起,它的细菌基因就被长期地植入植物细胞中。如今,这种微生物作为多用途的运输工具,将外来基因植入某个植物细胞中。在一个被称为“重组”的过程中,通过基因技术改变的细胞长大成为一个全新的植物有机体。人们得到的是一株“转基因植物”,它除了自己原有的基因之外,还有一个能够给予它所需特征的附加基因。1980年,第一株通过细胞控制得到的转基因植物在科隆福革昌的马克斯普朗克育种研究所诞生。植物基因技术者最主要的目标要算是提高产量。他们借助分子生物技术试验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使之尽可能多地生成有用部分或者有用成分。它可以是淀粉、木头或者棉花的纤维。例如,美国的蒙萨托公司培育出一种转基因的土豆,这种土豆的块茎存储了特别多的淀粉。在它的细胞里添加了一种肠道细菌,即大肠杆菌的基因。对产量有直接影响的因素还包括植物抵抗虫害或者恶劣气候的能力,因此基因技术者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植对于此类应激因素反应不怎么强烈的植物,例如具有附加基因的烟草植物,即便在盐碱地也能够茁壮生长。人们还培育出对寒冷的敏感度较小的转基因植物。
原则上,转基因植物也可以合成出自然界植物体内从来没出现过的蛋白质。研究者的观点是有朝一日能够培植出可以降解塑料、制造生物塑料,或者含有合成疫苗和其他药物重要成分的转基因植物,那么到时候只要收割就可以了。
(摘编自艾伯哈特·麦兹格著,梅西译《生命的分子:神奇的遗传学》)
1.下列对于“抗腐烂的西红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福拉福·萨福”的抗腐烂西红柿是第一种通过基因技术改变的植物。
B.在这种西红柿中,通过精密的基因技术方法直接去除了一种能够分解细胞壁的酶。
C.“福拉福·萨福”的抗腐烂西红柿没有控制成熟的基因,所以可以长时间地保持丰满、新鲜的表皮。
D.继美国卡尔根公司之后,英格兰也向市场推出了“福拉福·萨福”西红柿。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80年代初,科学家们首次突破了植物基因技术,成功地将基因技术用于植物。
B.可以预见的是,除了医学之外,农业是基因技术方法最重要的应用领域。
C.根癌土壤杆菌的土壤微生物被植入其他植物细胞中,经过“重组”成为一个全新的 “转基因植物”。
D.“转基因植物”与正常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自己原有的基因之外,还有一个能够给予它所需特征的附加基因。



2、阅读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掉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此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进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和“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小题2: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
小题3: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小题4:文章结属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被看成一种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力量,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引发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上,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向了高峰。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
  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开始打破人们对科学的迷信。当原子弹造成的种种惨象通过媒体传播时。那些参与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陷入了深深地内疚之中。他们开始感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也存在着潘多拉拉盒子。
  20世纪后半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开端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逐渐成了科学舞台上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初,遗传密码被破译。1969年,DNA限制性的内切酶被发现。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保罗·伯格将猿猴病毒40(SV40)的DNA引入大肠杆菌并与其DNA重组,获得了一种新的带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SV40对鼠类动物具有致癌性,还可以在试管内使人的正常细胞转达化为癌细胞,因此伯格的重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大肠杆菌广泛存于人体肠道内,如果含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在人群间传播,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美国著名分子病毒学家罗伯特·普兰克了解了伯格的工作后,立即与他通电话,指出这种大肠杆菌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媒介,并建议他暂停此项研究。这使伯格特非常犹豫,他深知DNA重组技术的革命意义,但他也为此项研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担忧,在与其它生物学家讨论后,他毅然决定暂停此项研究。
  但是,DNA重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实验室不断取得新突破。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1974年7月,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伯格等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联名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因为“伯格信件”的倡议,1975年2月,16个国家的140位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尽管基因重组技术会促进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门对此做了一个题为《DNA争论: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
  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选自《环球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
A.伯格信件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74年7月联名发表的一封建议信。
B.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无法预知的后果。
C.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
D. “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时间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中称科学为一种新的“偶像”,这是对在欢呼中登上神坛的科学的批判。
B.DNA重组技术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C.杰出的科学家主动停止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D.加州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分子生物学革命产生的生物新类型。
3.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他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反对它自己并不意味着反对它的全部,而是反对它有悖于科学伦理的部分。
B.只是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类的科学研究,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C.防止科学技术在运用中对人类造成危害,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D.新科学反对旧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某留美人士在接受提问“美国人为什么这么不喜欢中国人?”时答道:“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这话大体不错。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而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宗教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
中国人缺少宗教情怀不假,但不信教并不等于什么也不信。事实上,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方面的分量并不低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
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其所经历的艰苦思想过程,使它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比如,“孝”知“以孝治天下”观点的提出,就反映出在信仰问题上的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先儒们早就发现,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必然植根于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在这个过性中,“孝”正是最中心的环节。处于文明早期阶段的人类没有“孝道”这一说,相反历史上许多游牧种群都有歧视老人的风俗,时至今日,西方发达世祭的伦理秩序中,下一代也仍然排在上一代之前。这种对下一代的关爱,是和动物的本能完全一致的,只有“孝”却是反其道而行——它是一种和动物本能逆向的理念。能够在这点上取得突破,推而及之,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这就叫做“百善孝为先”。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确实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
在中国历史上,道德信仰的众多原则的实践远非至善至美。不过,只要国家大体安定,文化建设总还是统治者不可或忘的大事,道德教化也就得到有效的传承,有时候甚至表现出强大的力量,足以媲美于各种宗教。为信仰献出生命并不是宗教徒的专利,相反,近代以来许多为实现政治理想而慷慨赴死的事例与宗教毫无联系,但为理想而不惜生命的原则是一致的。
上面是对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方面的正面评估,是一种积极的说法。而要做到客观公允,它消极的另一面也不能回避。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道德信仰的状况常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一个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又较容易受到蛊惑,因而其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令人厌恶现象的原因之一。而在权力场中,无论是谄媚逢迎的瞒心昧己、虐杀无辜,或者是垂涎财富的崇洋媚外、惟利是图,内涵虽然不同,嘴脸一样丑恶。而且,从表面看来,其来源和过程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能够按照当权者的意志接踵而至,一夜之间便蔚为风气。这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地区发生过猛烈的碰撞,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是一个相当漫长而惨烈的过程,时至今日,巴尔干人民还在饱尝这一惨剧留下的苦果。相对他们而言,中国人倒该是有福的了,在这里所谓“坏事变好事”的逻辑得到了证明:不是吗?如果我们也十分执著于某种信仰,那中国和世界今天会是何等模样?
说到这里,再回到开篇的问题:美国人为什么不喜欢中国人?那位留美学者的答案“没有信仰”
云云,便很值得怀疑。
小题1:下列关于“信仰”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资源的稀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这使得中国人缺少信仰。
B.为信仰献身不是宗教徒的专利,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道德教化表现出的强大力量足以媲美于各种宗教。
C.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内的统治地位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没有给其他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间和条件。
D.道德信仰易受时代环境左右,在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其坚定性往往比不上其他宗教信仰。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体现出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从这一点上讲,先儒们“孝”的观念的提出,可谓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
B.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之所以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相当高的层次,正是因为它经历了艰苦漫长的过程。
C.中国历史上,在国家基本安定的情况下,统治者总会重视文化建设,道德教化也会得到有效传承。
D.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极的一面。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不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也许缺少宗教信仰,但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信仰并不逊色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所以,宗教对于一个民族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B.“百善孝为先。” “孝”道得到推行,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今天,我们仍然应该推行“孝”道。
C.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道德信仰有其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崇尚宗教,仍应加强道德建设。
D.中国和平安宁,而巴尔干地区还在饱尝漫长而惨烈的改宗斗争,这表明道德信仰优于宗教信仰。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拉丁文中有一句名言:“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这句话有不可磨灭的真理。
从前有许多迷信和神秘色彩附丽在“天才”这个名词上面,一般人以为天才是神灵的凭借,与人力全无关系。我以为与其说“天才”,不如说“资禀”。资禀是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只有程度上的等差,没有绝对的分别。所谓“天才”不过是在资禀方面得天独厚,并没有什么神奇。莎士比亚和你我相去虽不可以道里计,但他所有的资禀你和我并非完全没有,只是他有的多我们有的少。除白痴以外,人人都多少具有文学所必需的资禀。不单是了解欣赏,创作也还是一理。
就资禀说,人人本都可以致力文学;不过资禀有高有低,每个人成为文学家的可能性和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就有大有小。近代心理学家研究资禀,常把普遍智力和特殊智力分开。普遍智力是施诸一切对象而都灵验的,特殊智力是施诸某一种特殊对象而才灵验的。对于某一项有特殊智力,我们通常说那一项为“性之所近”。一个人如果要专门做文学家,就非性近于文学不可。如果性不相近而勉强去做文学家,成功的固然并非绝对没有,究竟是用违其才;不成功的却居多。世间有许多人走错门路,性不近于文学而强作文学家,耽误了他们在别方面可以有为的才力,实在很可惜。“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一句话对于这种人确是一个很好的当头棒。
但是这句话终有语病。天生的资禀只是潜能,要潜能现为事实,不能不假人力造作。好比花果的种子,天生就有一种资禀可以发芽成树,开花结实;但是种子有很多不发芽成树开花结实的,因为缺乏人工的培养。种子能发芽成熟开花结实,有一大半要靠人力,尽管它天资如何优良。人的资禀能否实现于学问事功的成就,也是如此。天才愈卓越,修养愈深厚成就也就愈伟大。李白、杜甫对于诗不能说是元天才,可是读过他们诗集的人都知道这两位大诗人所下的功夫。西方大诗人像但丁、莎士比亚等,也没有一个不是修养出来的。
(选自朱光潜《谈文学》)
1、“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中的“造作”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A.自我修养? B.坐等其成? C.别人吹捧? D.一蹴而就
2、第三自然段引用“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一句,目的是要说明
A.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学家,天生的资禀并非决定的因素。
B.性不近于文学而能成为文学家的成功例子并非绝对没有。
C.由于资禀有高有低,因此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学家。
D.虽然在文学上的成就有大有小,但人人都可以致力文学。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若论与生俱来的资禀,伟大的莎士比亚与一般人并没有很大的差异。
B.除白痴外,每一个人都具有文学创作所必需的资禀并能成为文学家。
C.李白、杜甫并无诗人的资禀,但靠后天的努力,都成为伟大的诗人。
D.一个人如果性不近于文学却要勉为文学家,结果只会耽误他的才能。
4、与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A.只要有思想感情,每一个人都可以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
B.文学家不是天生的,但是如果没奋天分,则很难成为文学家。
C.李白、但丁之成为大诗人,不是靠资禀,而是靠后天的修养。
D.资禀的优劣、付出的多寡,往往与成就的大小构成正比关系。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1/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