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7:18:42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宫,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三公为真相知也。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知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
(4)所忧者气峻而骄( )
2.下面句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蕲:蕲县,地名。②狱掾:狱中看守官。
1.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学书不成 书:识字,写字
B.又不肯竟学 竟:竟然
C.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
D.毋妄言,族矣 族:杀尽全族的人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划线字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②足以记姓名而已
③梁以此奇籍
④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A.两个“以”意义相同,“奇”和“少”活用现象也相同。
B.两个“以”意义相同,“奇”和“少”活用现象不同。
C.两个“以”意义不同,“奇”和“少”活用现象也不同。
D.两个“以”意义不同,“奇”和“少”活用现象相同。
3.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是楚国的名将。
B.项梁因为杀人,躲避到了吴中。经司马欣的周旋,才得以免罪。
C.项羽学习“书”、“剑”、“兵法”,都没有学成。
D.吴中的士大夫都比不上项梁,所以项梁能成为徭役、丧葬等大事的主办者。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1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2,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1未遑(huáng):没有闲暇。2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属:连缀,写)
B.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秀才:才学优异)
C.乃短贾生曰。(短:说坏话)
D.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适:到……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廷尉乃言贾生年少;今君乃亡赵走燕。
B.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相如因持璧却立。
C.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填然鼓之
D.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忌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使文帝夜半前席。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反对分封,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否则将兴起灾难。
第Ⅱ卷(共120分)
完成下列各题。(共36分)
小题4:文言翻译、断句。(共10分)
1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4分)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4分)
3请用“/”线给下列文言语段断句。(2分)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选自《颜氏家训》)
4、阅读题 渔 父
《楚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对下列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原既放——放,被放逐
B.形容枯槁——形容,身体
C.宁赴湘流——赴,投入
D.鼓枻而去——鼓,敲打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渔父见而问之——渔父莞尔而笑
B.是以见放——安能以皓皓之白
C.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凝滞于物
D.而能与世推移——不复与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两句描写出屈原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B.渔父说的“圣人”应指的是“老、庄”一类的人,可见渔父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C.屈原用“新沐……必振衣”两个比喻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屈原衬托出“渔父”这一个高蹈遁世的隐士形象。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
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兄弟六人。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作而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府君曰:“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共兄里、系、年、貌为零丁。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卒无所遇。
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遇士人,占之,问:“君何所求?”府君曰:“吾为寻兄至此。”士人曰:“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舂陵,今之道州。君入道州,定知消息。”府君遂至道州。彷徨访问,音尘不接。
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此吾乡之伞也。”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
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而曰作:站起来
B.踪迹殆遍,卒无所遇卒:最终
C.觉而以为不祥觉:睡醒
D.以视府君,爱恶顿殊视: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雷府君“挂念兄长”和“为找兄长历尽险阻”的一组是(?)
A.①魂祈梦请卜之
②踰十年不归
B.①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
②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
C.①见伞而心动
②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
D.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
②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
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当他历尽艰辛
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
C.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
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
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宵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
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