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6-28 19:27:1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 (2)已:罢免。 (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 (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②犹吾大夫崔子也
(2)阅读上面《公冶长》选段,简述孔子是怎么评价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4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秋之未,至于战,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下至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度共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安定)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脸面)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如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苏轼《三苏文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靡衣玉食靡:轻软。
B.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类:大抵。
C.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少:缺少。
D.不知其将噬人噬:咬。
小题2:比较下面两组句中加点的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散而归田亩
皆安归哉
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
使不失职
A两个“归”字相同,两个“使”字不同
B两个“归”字不同,两个“使”字相同
C两个“归”[了相同,两个“使”字也相同
D两个“归”字不同,两个“使”字也不同。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吾考之世变世变:指世上的事变。
B.此四者不失职失职:指失业。
C.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蠢迟钝。
D.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布褐:指富人穿的衣服,引申为安闲的生活。
小题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下至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B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C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D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



3、阅读题  庆,字更兴。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
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辨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与。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周文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周文逾怒曰:“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周文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周文默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北史·柳庆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都兵郎中除:授官
B.昔于公断狱无私:偏私、私心
C.今欲伏首:率先
D.实不敢死爱:吝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将杀之,非其罪朝臣咸知,莫敢谏
B.庆大集僚吏度我至军中,公
C.臣有不争者不忠但惧公不明之君耳
D.可赐茂家钱帛,旌吾过 若加以桎梏,后独何脱之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柳庆机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
②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
③庆辞气不挠,抗声曰
④乃复施免罪之牒
⑤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
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⑤⑥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庆自幼聪慧大度,博览群书,深受朝廷器重,被朝廷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同时兼任其他要职。
B.惩治孟氏,突出体现了柳庆不畏权贵、严明执法的可贵精神,在他的威慑下,贵戚不得不收敛淫威。
C.破获劫案过程中,柳庆通过眼线获取了盗贼的名单,掌握了充分的证据,从而成功破案。
D.柳庆辞气不挠,冒死进言,终于使周文“悟而赦茂”,虽未救及,但凸显了他敢于直谏的臣子形象。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养后母孝谨。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母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张欧免,以弘为御史大夫。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于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选自《史记·列传第五十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毁:毁坏
B.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倍:通“背”,违背
C.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谢:道歉

1,3,5


D.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拟: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孙弘“城府颇深,善用心机”的一组是(?)
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
②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③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
④后母死,服丧三年
⑤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⑥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皇帝派公孙弘前往视察,他了解了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
要求皇帝废置边郡,没有得到皇帝批准。
B.公孙弘生活节俭,盖布被,少食肉;每次在朝廷上商议事情,他总是开陈其端,让
皇帝自己选择决定,自己从不当廷争论。
C.公孙弘曾与大臣们有约,但到了皇帝面,却背弃先前的约定而顺从皇帝,汲黯因此
责备公孙多诈而无情实。
D.元朔年间,朝廷开通西南夷,东边设置沧海郡,北边修建朔方郡,公孙弘屡次进谏,
希望停止做这些事情,武帝答应了他。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2分)
(2)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4分)
(3)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节选自《明史·曹端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画地以之父质:问       
B.年荒振劝:勉励
C.明圣学修:研究,钻研   
D.端亦高其谊行:行动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曹端“至孝”的一组是(?)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芳《辨惑编》后,对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了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不仅是他的为政公廉,更主要的是他作为人师,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2分)
?
(2)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3分)
?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