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9:11:56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马周,博州荏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选自《贞观政要》)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奏之,事皆合旨 令:命令?
B.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累:多次
C.令直门下省 直:同“置”,安置?
D.此非臣所发意 意:意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甚获当时之誉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乃臣家客马周也
C.太宗怪其能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 位尊而无功
3.对于马周所任官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马周最初任的官是监察御史。?
B.马周曾由中书令舍人被提拔为中书令。
C.马周曾兼任中书令和太子左庶子之职。
D.辞去中书令后,马周担任吏部上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求贤若渴,对于自己看重的人能委于重任,十分信赖。
B.马周机敏善辩,办事谨慎周到,评论人物又能秉公直言,因此而官至吏部上书。
C.马周对太宗的心理十分了解,每次奏对,都能让太宗满意。
D.马周看问题全面深刻,能说会辩,亲近忠诚太宗,因此深得太宗赞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D
4.B
5.(1)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把他安置到门下省。
(2)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
(3)对我既忠诚又亲近,实在是凭他使时政平安康乐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小题1: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太子迟之迟:认为……晚了
B.终已不顾顾:顾惜
C.比诸侯之列比:并,列
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字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
A、慕大王之威?顷之未发?
B、又前而为歌曰?夜缒而出?
C、燕王拜送于庭?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荆轲有所待?失其所与,不知
A、夫晋,何厌之有?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敢以烦执事?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
?
(2) (荆轲)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
(1)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2)(荆轲)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学过的知识如《荆轲刺秦王》中的“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中顾就是回头的意思,此处根据上下文来推测,也应译为回头。
小题1:D都是“所”+动词结构。A的/凑足音节。B顺承/修饰。C介词到/介词向。
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小题1:例句与D项是定语后置句。A宾语前置B为表示的被动句。C状语后置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首先要确定关键词的含义,再联词成句,使之词达句顺。(1)关键词,踩分点:东封即使东面成为封地。肆译为扩张、阙为侵损。(2)关键词,踩分点:谢在此处为谢罪 、鄙为粗鄙、假借为原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人,晋司隶校尉成七世孙也。祖和之.父淡,善三礼,知名宋世。淡事宋竟陵王诞,诞反坐诛。
昭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为外祖所养。十岁,于朱雀航卖历日,雍州刺史袁顗见而奇之。顗尝来昭所,昭读书自若,神色不改。顗叹曰:“此儿神情不凡,必成佳器。”司徒建安王休仁闻而悦之,因欲致昭。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或有称昭于廷尉虞愿,乃遣车迎昭。时愿宗人通之在坐,并当时名流。
通之贻昭诗曰:“英妙擅山东,才子倾洛阳,清尘谁能嗣?及尔遘遗芳。”太原王延秀荐昭于丹阳尹袁粲,深见礼,辟为郡主簿,使诸子从昭受学。会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昭有其半焉。粲每经昭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室其人斯在,岂非名贤?”寻为总明学士、奉朝请。
齐永明中,累迁尚书仪曹郎。先是御史中丞刘休荐昭于齐武帝,永明初,以昭为南郡王侍读。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唯昭及南阳宗夬保身而已,守正无所参入,竟不罹祸。明帝践阼,引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权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常插烛板床,明帝闻之,赐漆合烛盘,敕曰:“卿有古人之风,故赐卿古人之物。”累迁尚书左丞。
梁武帝素重昭,梁台建,以为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兼御史中丞。天监三年,兼五兵尚书,参选事。四年即真。历位左户尚书,安成内史。郡自宋来,兵乱相接,府舍称凶。每昏旦间,人鬼相触,在任者鲜以吉终。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曰:“傅公善人,不可侵犯。”乃腾虚而去。
历秘书监,太常卿,迁临海太守。郡有蜜岩,前后太守皆自封固,专收其利。昭以周文之囿,与百姓共之,大可喻小,乃教勿封。县令尝饷栗,置绢于簿下,昭笑而还之。普通五年,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昭所莅官,常以清静为政,不尚严肃。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终日端居,以书记为乐,虽老不衰。博极古今,尤善人物。魏、晋以来,官宦簿 阀,姻通内外,举而论之,无所遗失,世称为学府。性尤笃慎,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其居身行己,不负暗室,类皆如此。后进宗其学,重其道,人人自以为不逮。卒,谥曰贞。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淡事宋竟陵王诞,诞反坐诛——坐:因犯……罪
B.深见礼,辟为郡主簿——辟:避开、躲开
C.王嗣帝位,放时臣隶争求权宠——嗣:继承
D.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饷:赠送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明傅昭品行高洁的一组是
[? ]
①会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昭有其半焉
②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
③昭独廉静无所下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常插烛板床
④尤善人物,魏、晋以来,宫宦簿闻,姻通内外,举而论之,无所遗失。
⑤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日:“傅公善人,不可侵犯。”乃腾虚而去
⑥县令尝饷栗,景绢于薄下,昭笑而还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昭六岁时成了孤儿,他对父亲的死表现出的哀伤痛苦和成年人一样,后来被外祖父收养,十岁时,傅昭在朱雀航卖日历,雍州刺史袁顗看见他后很惊奇。
B.傅昭曾经担任南郡王的陪读.南郡王继承帝位后.南郡王从前的臣属跟他争相求取权利和宠幸,但他坚守正道而无可参劾,最终没有遭到祸患。
C.粱武帝向来看重傅昭,让他参与朝政讨论。傅昭曾在临海做太守,他引周文王和百姓共享园囿的典故,下令不要封闭蜜岩。
D.傅昭知识渊博明晰古今,见其了解历史人物,魏、晋以来,官吏、宗室、大家族的通婚情况,他说起求都没有任何疏漏,当时人称他为“学府”。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称昭于廷尉虞愿,乃遣车迎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自宋来,兵乱相接,府舍称凶。每昏旦间,人鬼相触,在任者鲜以吉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进宗其学,重其道,人人自以为不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B
4.(1)有人向廷尉虞愿称赞傅昭,虞愿于是派车迎接傅昭。
(2)郡从南朝宋以来,战争造成的祸乱不断发生,官府的住宅都不安全。每到夜晚至黎明之间,人经常碰见鬼怪,在那儿任职的官吏很少有善终。
(3)后辈们尊崇他的学术,重视他为人处事的原则,人人都觉得比不上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朝暾:刚出来的太阳。
谶语:指事前预测的话语。
B.汍澜:涕泣的样子。
连袂:同伴。
C.逆旅:旅馆。
资斧:路费。
D.綦贫:非常贫穷。
肥秩:肥缺,指很有油水的官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滕元发,字达道,东阳人。性豪隽慷慨,不拘小节。九岁能赋诗,范仲淹见而奇之。举进士,廷试第三,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孙沔守杭,见而异之,曰:“奇才也,后当为贤将。”授以治剧守边之略。
召试,为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谏院,……拜御史中丞。
京师郡国地震,元发上疏指陈致灾之由,大臣不悦,出知秦州。神宗曰:“秦州,非联意也。”留不遣。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兴公感动,将去,泣之而别。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在草间住宿)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瘗死食饥,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资贼,北道遂安。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历青州、应天府、齐、邓三州。会妇党李 91exam.org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未行,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遂上章自讼有曰:“乐羊无功,谤书满箧;即墨何罪,毁言日闻。”神宗览之恻然,即以为湖州。
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元发至之八月,边遽来告,请八将皆防秋。元发曰:“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若其不来,四将足矣”。卒遣更休。防秋将惧,扣阁争之。元发指其颈曰:“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九上章争之。
以老力求淮南,乃为龙图阁学士,复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赠左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章敏。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察贪残,督盗贼?督,责罚
B.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致,引来,招致
C.遂上章自讼?讼,诉讼,打官司
D.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敌,抵挡,抵抗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滕元发性格豪隽慷慨的一项是(3分)
①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②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
③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④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
⑤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⑥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范仲淹和孙沔看到滕元发都认为他是个有奇特才能的人,以后定将成为德才兼备的将领,在腾元发的“治边”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B.腾元发奉命担任地震灾区的安抚使,而对大量房屋坍塌,官员大都住在帐幕和草野中,人心浮动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成功安抚百姓。
C.滕元发在给皇上的奏章中,以乐羊与即墨遭受毁谤为例,说明自己遭人中伤与排挤,引动皇上的悲伤同情之心,于是让他到湖州任职。
D.滕元发对形势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时甚至不惜拼着性命来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威行西北,被称为著名将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
译文:
?
(2)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
译文:
?
(3)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
译文:
?
参考答案:
1.C(讼,争论,争辩)
2.C
3.A(文中没有范仲淹认为滕元发“后当为贤将”这层意思)
4.(1)百姓王颖有钱财被邻家妇女藏匿,经过几任府尹都没有获得正确的判决,(为……所,表被动。阅,经历,经过。直,正确的判决,公断。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2)刚好碰上后党李逢叛逆,有人乘机来排挤他,被贬到池州为官。(会,恰逢。刚好碰上。?因,乘机。黜,被贬,被贬黜。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3)(滕元发)辗转地方将近十年,还因先前的过错被降职(住)到筠州。(流落,辗转。以,因为。贬居,被降职(住)到。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