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6-28 18:11:4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第6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7章)
【注释】①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②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小题1:指出“亲仁”与“贤贤”内涵及联系。
?             
小题2:儒家为什么把德摆在比文更重要的位置?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和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小题2:儒家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有么有学问,他的学问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观念。


本题解析:
小题1:“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的意思是只要能坚持向有才德的人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爱好享娱之心,奉养父母能尽心尽力,为君王办事能舍身为国,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虽然说不是在读圣贤之书,但我一定要说是在读圣贤之书。从这个意义来说“亲仁”就是“贤贤”。
小题2:孔子的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 “忠” “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0~14题。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也,为郡族姓。堪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日“圣童”。
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使送委输缣帛,并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收其珍宝,悉条例上言,秋毫无私。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孤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蜀郡计掾樊显进日:“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节选自《后汉书》)
小题1: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具船欲遁去暗地
B.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拜访
C.赏罚必信诚信
D.其仁以惠下施恩
小题2: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汉从之,乃示弱挑敌
B.见堪志操,常嘉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于是余有叹焉
C.成都既拔
D.郡界以静
君既为府吏?汝殁以六月二日?
小题3: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张堪虽出生于名门望族,不过从小就成了孤儿,尽管如此,他却把先父留下的数百万家财送给兄长的儿子。
B.张堪先是帮助吴汉打败公孙述,后又在孤奴开垦荒地,指导百姓致富,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才能。
C.张堪能审时度势,把握大局,在关键时候帮助吴汉出谋划策,进驻成都后安抚人心,受到百姓官吏的称赞。
D.张堪不贪慕钱财,不以权谋私,解甲去职时乘坐的辕车断折,显露出来的全是粗布被囊而已,确令人钦佩。
小题4:
将原文划线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
译文:?
(2)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
译文:?
(3)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译文:?
?
小题5:
本文叙述了张堪的生平简历和军事政治等方面的事迹,联系全文,突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个人品质?(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
.B
小题:
C
小题:
D
小题:
(1)张堪听说后,赶紧前往拜见了吴汉。陈说公孙述必败,不应退兵的计策。
(2)(他率领军队)追捕奸险狡猾的人,功劳赏罚非常分明,官吏百姓都乐意为他所用。
(3)正准备征召张堪,张堪不幸病逝。刘秀为他深深地哀悼、叹息,下诏书褒扬(他的功绩),并赏赐布帛100匹。tesoon
小题:
本文突出表现了张堪清廉不贪的个人品质。


本题解析:
小题:
到,前往)
小题:
A,副词,于是,就;副词,竟。B,代词,代张堪;语气词,也作兼词讲。C,时间副词,已经,或“……以后”。D,连词,因而;介词,在。)
小题:
错在“乘坐的辕车断折,显露出来的全是粗布被囊而已”,原文说的是乘坐的只是一辆断辕的破车,车上只有布被包袱而已。)
小题:
小题:
(解答本题,应结合全文始终,紧扣“个人品质”理解分析。大意如此即可)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县人,是南阳郡豪门大族。张堪很早就成为孤儿,他把父亲留下的数百万家产让给堂侄。16岁时,他来到长安受业学习。他的品行超群,诸儒都称他为“圣童”。刘秀还是一介布衣的时候,看到张堪品行兼优,常常夸奖他。当刘秀登上皇位后,中郎将来歙举荐张堪,刘秀便征拜张堪担任郎中。经过三次调迁后,任谒者。刘秀派他转运积聚的布帛,并领骑兵七千,前往协助大司马吴汉征伐公孙述。在半道上又追任为蜀郡太守。当时吴汉的部队只剩下七天的军粮,因此暗地准备船只打算退兵。张堪听说后,赶紧拜见了吴汉。张堪对吴汉说,公孙述必败,不应在这个时候退兵。吴汉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故意示弱以引诱敌人。公孙述果然中计,率兵出城追击,而被斩首于城下。成都被攻占后,张堪首先派兵占据了城池,然后清查仓库,收其珍宝,并将它逐件记录,上报朝廷,没有半点遗漏。他还慰问、安抚成都的吏民,使蜀地的吏民十分高兴。张堪在蜀郡任太守前后两年,刘秀又调任他为骑都尉,后来他率领骠骑将军杜茂的部下士卒,在高柳击败匈奴,被任命为渔阳太守。在任期间,他率领军队追捕奸险狡猾的人,功劳赏罚非常讲信用(分明),官吏百姓都愿意追随他,为他所用。有一次,匈奴凭借一万骑兵入侵渔阳,张堪率领数千骑兵飞奔出击。最后大败敌军,边界地区得以安宁太平。紧接着他又在狐奴县开辟稻田8000多顷,鼓励百姓进行耕种,从而使老百姓逐渐殷实富有。百姓编成歌谣唱道:“桑树茂盛无旁枝,麦结双穗丰收时。张君治理郡中事,其乐融融不可支。”张堪在渔阳任职八年,匈奴不敢进犯边塞。光武帝曾召见各州郡主管考核官员的官吏,询问各地的风土人情及其前后守令贤能与否。蜀郡的计吏樊显进言道:“渔阳太守张堪昔日在蜀郡时,心地仁慈,爱护部下,他的威名足可以讨伐奸贼。在以前击败公孙述的时候,珍宝堆积如山,他掌握的财富,足可以使子孙享受十代。而他解职还都时,乘坐的只是一辆断辕的破车,车上只有布被包袱而已。”刘秀听后,叹息了好久,拜樊显为鱼復县长吏。正准备征召张堪,张堪不幸病逝。刘秀为他深深地哀悼、叹息,颁发诏书,褒扬他的功绩,并赏赐布帛100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从尹洙游:游学
B.范仲淹以言事贬:批评
C.帝问执政延:邀请
D.言之,毋以中外为间第:只管
小题2:下列各组中,最能表现出欧阳修“切直”的一组是
①修贻书责之?②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③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④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⑤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⑥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因直言而遭不幸。欧阳修写书信指责范仲淹,而司谏高若讷把欧阳修的书信呈给皇上,因此欧阳修被贬官为夷陵令。
B.欧阳修不怕朋党之争。当初范仲淹被贬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为认为范仲淹正直而被放逐,被人称为“党人”。欧阳修也为此写出《朋党论》进献皇帝,来说明君子与小人的朋党之别。
C.欧阳修深得皇帝器重。当保州有战事,欧阳修以龙图阁直学士、河北转运使之职出征之际,皇帝还请欧阳修跨越职务给自己进言。
D.欧阳修屡遭邪党迫害。因欧阳修力挺杜衍等人,奸邪党人借欧阳修外甥女入狱之事网罗欧阳修的罪名,后又担心欧阳修被复用,便一再陷害他。
小题4: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5分)
(2)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四岁时候父亲离世,母亲郑氏,亲自教他学习,(因)家境贫穷,到了用荻草在地上书写学习的地步。(“诲”“以”“书”各1分,句意2分)(2)因此作为君王只应当(就应该)消除(辞退)虚假朋党的小人,任用真正朋党的君子,那样天下就安定了。(“为君”“但”“治”各1分,句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实词的理解必须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范仲淹以言事”的意思是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贬”译为“被贬职”。
小题2:题干要求选出“最能表现出欧阳修“切直”,审题干要求,抓住两点:一语欧阳修有关,二与“切直”有关。②因才能突出被选中,④侧面表现出的,⑥非欧阳修之。
小题3:根据原文“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欧阳修写书信指责的是司谏高若讷,而不是指责范仲淹。
小题4: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诲”译为教诲;“以”介词用的意思;“书”译为学习 书写。(2)“为君”译为作为君主;“但”译为只是;“治”译为安定。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 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1043) , 兼掌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 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 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 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 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
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 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到任二年又徙迁扬州、颍州。恢复龙图阁直学士官职,兼南京留守司事。小人皆恐惧欧阳修的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奸谋利的人。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使得欧阳修出京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令。升迁翰林学士,让他修撰《唐书》。
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 别号醉翁, 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陗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闲言事,辄听,完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中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闲,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延尉殊。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卻。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猎,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盎素不好晁错,两人未尝同堂语。及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藏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丞史未应,晁错犹与未决。人有告袁盎者,盎惧,以窦婴进说,上诛错。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无治《尚书》者    治:研究
B.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受:传受
C.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   别:离间
D.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   案:拷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还,因上便宜事相如因持璧却立
B.力未有以伤敛赀财以送其行
C.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
D.乃先请,为儿所卖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晁错“擅权”和“欲报私仇”的一组是
A.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
及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
B.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
即夜请闲,具为上言之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
D.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
抵罪,诏赦以为庶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凭着文学见长当了大常掌故,孝文帝时晁错看天下没有治尚书的人,就自费到济南去学习《尚书》,学成后“得幸太子。”
B.晁错多次上书,述说削弱诸侯之事,以及一些法令的更定,但是孝文帝就是不听,不过,却提拔他做了中大夫。
C.晁错与丞相申屠嘉不合,丞相借内史府另开大门之事奏请皇上把晁错交给廷尉治罪,晁错得知消息,当夜到皇上那说明原委,皇上没有因此治他的罪。
D.晁错削减诸侯土地,更定法令制度,引起了诸侯对他的攻击,他的父亲也因此而自杀身亡。吴楚七国^造**,就是以“诛错”为借口的。
小题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认为晁错之死,是“变古乱常”。
B.晁错在诸侯^造**时,急于报私仇,私仇未报,反以亡躯
C.晁错擅权,独断专行,终致吴楚七国^造**。
D.对法令的多所变更,在太史公看来那是“变古乱常”。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译:?
②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译:?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C。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小题:①太子常称善晁错的计谋策略,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重点词:善、好;②请求(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土地,没收他们封地四边的郡城。重点词:请、枝郡。


本题解析:
小题:受:接受,引为学习。
小题:A因:于是,就;连词。 B以:表目的关系,来,用来;连词。 C乃:却;乃:就,意义不同。D为:表被动,介词。
小题:“莫敢难”说明其擅权,别人怕他;“欲请治”说明想报私仇,除掉袁盎。
小题:是“太常”派晁错去学习尚书,不是“自费”。
小题:“擅权”与“七国^造**”之间不是因果关系。
小题:无
附译文:
晃错是颖川人,在轵县张恢先生住处学习申、商刑名的法术,凭着文学见长而当了太常掌故。晃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孝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有一伏生是秦朝时的博士,研究《尚书》,年龄已九十多了,因为年老,无法征召他,就诏令太常派人去他那里学习,太常派了晁错到伏生住所学习《尚书》。学成归来,就征引称述《尚书》,上书陈说方便适宜的计策。孝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晁错凭着他的辩才,为太子所宠幸。太子家称他为“智囊”。孝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述说削弱诸侯的事,以及可加以更定的法令。上书几十次,孝文帝都没有采纳,但是却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升迁他做了中大夫。当时,太子常称善晁错的计谋策略,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内史.晁借常常好几次请求赐予闲静时私下陈说一些事情,每每被听取。他所受的宠爱超过了九卿,更定了不少法令。丞相中屠嘉心里感觉很不顺,却没有力量来诋毁他。内史的官府在太上庙内垣外的空地中间,大门开在东边,出入很不方便,晁错就新开了两个门从南边进出,其中一个门开在了上庙内垣外空地的墙上。丞相申屠嘉知道了这件事,大为恼怒,想就这次晁措的过失为奏疏,上陈皇帝诛杀晁错。晁错听到了风声,就夜里赶到景帝面前,请求赐予闲静时间,一五一十地向皇上禀明。丞相上奏,就告晁错擅自凿开庙墙为门,请求皇上把他交给延尉杀了。皇上说:“这不是庙墙,而是庙内墙外空地中间的墙,不致于能犯法令。”丞相谢罪。罢朝后,丞相愤怒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了他再上奏,没想到他竟然先上奏了,反而被这小子给卖了,实在是大错特错啊!”丞相终于发病而死。晁错因此愈发显贵,升迁为御史大夫,于是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土地,没收他们封地四边的郡城。奏折上呈,是上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议,没有人敢非难这一建议。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与晁错有了嫌隙。晁错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鼓噪着攻击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从颖川赶来,对晁错说:“景帝刚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事,想侵占削减诸侯的力量,疏离人家的骨肉,而被别人纷纷议论。都埋怨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晃错说:“事情本来就是这样,不这样做,天子就不受尊崇。宗庙就不安稳。”晁错的父亲说:“这样下去,刘氏家族安稳了,然而晁氏家族可就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终于饮药自杀了,临死前说:“我不忍心看到祸患降临到我的身上。”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真以诛杀晁错为借口起兵^造**。等到窦婴袁盎进谏陈说,景帝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斩了。袁盎一向不喜欢晁错,两人从来没有同堂说过话。等到晁错做了御史大夫,便叫官吏拷问袁盎收受吴王财物之事,追究治罪。诏令下来,赦免袁盎为庶人。吴楚^造**的消息传到京城,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受吴王许多金钱,专门替他隐藏,还说吴王不会^造**,如今果然反了,我想请求皇上治他应该知情之罪。”丞史没有同意,晁错也犹豫不决。有人把这事告诉了袁盎,袁盎害怕了,就通过窦婴进谏陈说,皇上就杀了晁错。
太史公说:“晁错当家令时,屡次进言都不被采用,后来专权,变更许多法令。诸侯首先发难,晁错不急着匡辅挽救这危机,却想报私仇,反而因此遭了杀身之祸。常言道“变更古法乱常理,不死就亡”,莫非就是说晁错这等人的吧!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宓①,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祖父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宓曰:“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宓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称之。
  大同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宓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处省去内容为《陈情表》)武帝览之,曰:“宓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宓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宓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宓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宓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③指,左迁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节选自《华阳国志·后贤志》)
【注】①李宓:《蜀志·杨戏传》(裴松之注)、《昭明文选》《晋书·孝友传》均作“李密”。②大同:指魏灭蜀。③荀:荀勖,字公曾,颖阴人,入晋后领秘书监,进光禄大夫,官终尚书令。张: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西晋大臣,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左传》,博览五经  治:研习,研究
B.州从事,尚书郎      辟:开辟
C.吴主及群臣之       称:赞许
D.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  指:通“旨”,旨意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具体表现李宓孝顺祖母的一组是(  )
①事祖母以孝闻
②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
③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
④为兄供养之日长
⑤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
⑥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宓出使吴国时,吴国国君与群臣议论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他却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得到父母的供养时间要长。
B.李宓是西晋文学家,其父早亡,母亲改嫁,全赖祖母刘氏养育成人,他对祖母也十分孝顺,为了尽孝,他曾多次拒绝出仕。
C.征西将军邓艾聘请李宓为主簿,想与他相见,可他没有前往;晋武帝十分赞赏李宓的诚挚,曾下令郡县拨给他赡养祖母的衣食用度。
D.李宓性格直爽诚信,不会委屈己意而奉承别人,因行事不合荀勖、张华的旨意,曾被贬为汉中太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A
4.(1)他因为考虑到祖母年纪大了,就一心想着和颜悦色地奉养老人,所以拒绝了州郡的任命,只是在家里讲学,挂牌教授学生。
 ? (2)河内郡其余几县盗贼骚扰,却不敢逼近温县,追击盗贼的人也不敢路过温县境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