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8:11:49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第6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7章)
【注释】①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②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小题1:指出“亲仁”与“贤贤”内涵及联系。
?
小题2:儒家为什么把德摆在比文更重要的位置?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和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小题2:儒家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有么有学问,他的学问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观念。
本题解析:
小题1:“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的意思是只要能坚持向有才德的人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爱好享娱之心,奉养父母能尽心尽力,为君王办事能舍身为国,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虽然说不是在读圣贤之书,但我一定要说是在读圣贤之书。从这个意义来说“亲仁”就是“贤贤”。
小题2:孔子的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 “忠” “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0~14题。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也,为郡族姓。堪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日“圣童”。
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使送委输缣帛,并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收其珍宝,悉条例上言,秋毫无私。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孤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蜀郡计掾樊显进日:“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节选自《后汉书》)
小题1: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具船欲遁去暗地
B.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拜访
C.赏罚必信诚信
D.其仁以惠下施恩
小题2: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汉从之,乃示弱挑敌
B.见堪志操,常嘉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于是余有叹焉
C.成都既拔
D.郡界以静
君既为府吏?汝殁以六月二日?
小题3: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张堪虽出生于名门望族,不过从小就成了孤儿,尽管如此,他却把先父留下的数百万家财送给兄长的儿子。
B.张堪先是帮助吴汉打败公孙述,后又在孤奴开垦荒地,指导百姓致富,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才能。
C.张堪能审时度势,把握大局,在关键时候帮助吴汉出谋划策,进驻成都后安抚人心,受到百姓官吏的称赞。
D.张堪不贪慕钱财,不以权谋私,解甲去职时乘坐的辕车断折,显露出来的全是粗布被囊而已,确令人钦佩。
小题4:
将原文划线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
译文:?
(2)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
译文:?
(3)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译文:?
?
小题5:
本文叙述了张堪的生平简历和军事政治等方面的事迹,联系全文,突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个人品质?(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
.B
小题:
C
小题:
D
小题:
(1)张堪听说后,赶紧前往拜见了吴汉。陈说公孙述必败,不应退兵的计策。
(2)(他率领军队)追捕奸险狡猾的人,功劳赏罚非常分明,官吏百姓都乐意为他所用。
(3)正准备征召张堪,张堪不幸病逝。刘秀为他深深地哀悼、叹息,下诏书褒扬(他的功绩),并赏赐布帛100匹。tesoon
小题:
本文突出表现了张堪清廉不贪的个人品质。
本题解析:
小题:
到,前往)
小题:
A,副词,于是,就;副词,竟。B,代词,代张堪;语气词,也作兼词讲。C,时间副词,已经,或“……以后”。D,连词,因而;介词,在。)
小题:
错在“乘坐的辕车断折,显露出来的全是粗布被囊而已”,原文说的是乘坐的只是一辆断辕的破车,车上只有布被包袱而已。)
小题:
小题:
(解答本题,应结合全文始终,紧扣“个人品质”理解分析。大意如此即可)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县人,是南阳郡豪门大族。张堪很早就成为孤儿,他把父亲留下的数百万家产让给堂侄。16岁时,他来到长安受业学习。他的品行超群,诸儒都称他为“圣童”。刘秀还是一介布衣的时候,看到张堪品行兼优,常常夸奖他。当刘秀登上皇位后,中郎将来歙举荐张堪,刘秀便征拜张堪担任郎中。经过三次调迁后,任谒者。刘秀派他转运积聚的布帛,并领骑兵七千,前往协助大司马吴汉征伐公孙述。在半道上又追任为蜀郡太守。当时吴汉的部队只剩下七天的军粮,因此暗地准备船只打算退兵。张堪听说后,赶紧拜见了吴汉。张堪对吴汉说,公孙述必败,不应在这个时候退兵。吴汉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故意示弱以引诱敌人。公孙述果然中计,率兵出城追击,而被斩首于城下。成都被攻占后,张堪首先派兵占据了城池,然后清查仓库,收其珍宝,并将它逐件记录,上报朝廷,没有半点遗漏。他还慰问、安抚成都的吏民,使蜀地的吏民十分高兴。张堪在蜀郡任太守前后两年,刘秀又调任他为骑都尉,后来他率领骠骑将军杜茂的部下士卒,在高柳击败匈奴,被任命为渔阳太守。在任期间,他率领军队追捕奸险狡猾的人,功劳赏罚非常讲信用(分明),官吏百姓都愿意追随他,为他所用。有一次,匈奴凭借一万骑兵入侵渔阳,张堪率领数千骑兵飞奔出击。最后大败敌军,边界地区得以安宁太平。紧接着他又在狐奴县开辟稻田8000多顷,鼓励百姓进行耕种,从而使老百姓逐渐殷实富有。百姓编成歌谣唱道:“桑树茂盛无旁枝,麦结双穗丰收时。张君治理郡中事,其乐融融不可支。”张堪在渔阳任职八年,匈奴不敢进犯边塞。光武帝曾召见各州郡主管考核官员的官吏,询问各地的风土人情及其前后守令贤能与否。蜀郡的计吏樊显进言道:“渔阳太守张堪昔日在蜀郡时,心地仁慈,爱护部下,他的威名足可以讨伐奸贼。在以前击败公孙述的时候,珍宝堆积如山,他掌握的财富,足可以使子孙享受十代。而他解职还都时,乘坐的只是一辆断辕的破车,车上只有布被包袱而已。”刘秀听后,叹息了好久,拜樊显为鱼復县长吏。正准备征召张堪,张堪不幸病逝。刘秀为他深深地哀悼、叹息,颁发诏书,褒扬他的功绩,并赏赐布帛100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从尹洙游游:游学
B.范仲淹以言事贬贬:批评
C.帝延问执政延:邀请
D.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第:只管
小题2:下列各组中,最能表现出欧阳修“切直”的一组是
①修贻书责之?②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③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④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⑤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⑥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因直言而遭不幸。欧阳修写书信指责范仲淹,而司谏高若讷把欧阳修的书信呈给皇上,因此欧阳修被贬官为夷陵令。
B.欧阳修不怕朋党之争。当初范仲淹被贬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为认为范仲淹正直而被放逐,被人称为“党人”。欧阳修也为此写出《朋党论》进献皇帝,来说明君子与小人的朋党之别。
C.欧阳修深得皇帝器重。当保州有战事,欧阳修以龙图阁直学士、河北转运使之职出征之际,皇帝还请欧阳修跨越职务给自己进言。
D.欧阳修屡遭邪党迫害。因欧阳修力挺杜衍等人,奸邪党人借欧阳修外甥女入狱之事网罗欧阳修的罪名,后又担心欧阳修被复用,便一再陷害他。
小题4: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5分)
(2)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四岁时候父亲离世,母亲郑氏,亲自教他学习,(因)家境贫穷,到了用荻草在地上书写学习的地步。(“诲”“以”“书”各1分,句意2分)(2)因此作为君王只应当(就应该)消除(辞退)虚假朋党的小人,任用真正朋党的君子,那样天下就安定了。(“为君”“但”“治”各1分,句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实词的理解必须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范仲淹以言事贬”的意思是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贬”译为“被贬职”。
小题2:题干要求选出“最能表现出欧阳修“切直”,审题干要求,抓住两点:一语欧阳修有关,二与“切直”有关。②因才能突出被选中,④侧面表现出的,⑥非欧阳修之。
小题3:根据原文“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欧阳修写书信指责的是司谏高若讷,而不是指责范仲淹。
小题4: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诲”译为教诲;“以”介词用的意思;“书”译为学习 书写。(2)“为君”译为作为君主;“但”译为只是;“治”译为安定。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 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1043) , 兼掌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 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 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 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 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
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 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到任二年又徙迁扬州、颍州。恢复龙图阁直学士官职,兼南京留守司事。小人皆恐惧欧阳修的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奸谋利的人。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使得欧阳修出京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令。升迁翰林学士,让他修撰《唐书》。
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 别号醉翁, 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陗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闲言事,辄听,完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中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闲,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延尉殊。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卻。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猎,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盎素不好晁错,两人未尝同堂语。及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藏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丞史未应,晁错犹与未决。人有告袁盎者,盎惧,以窦婴进说,上诛错。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无治《尚书》者 治:研究
B.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受:传受
C.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 别:离间
D.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 案:拷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还,因上便宜事相如因持璧却立
B.力未有以伤敛赀财以送其行
C.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
D.乃先请,为儿所卖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晁错“擅权”和“欲报私仇”的一组是
A.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
及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袁盎受吴王财物
B.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
即夜请闲,具为上言之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
D.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
抵罪,诏赦以为庶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凭着文学见长当了大常掌故,孝文帝时晁错看天下没有治尚书的人,就自费到济南去学习《尚书》,学成后“得幸太子。”
B.晁错多次上书,述说削弱诸侯之事,以及一些法令的更定,但是孝文帝就是不听,不过,却提拔他做了中大夫。
C.晁错与丞相申屠嘉不合,丞相借内史府另开大门之事奏请皇上把晁错交给廷尉治罪,晁错得知消息,当夜到皇上那说明原委,皇上没有因此治他的罪。
D.晁错削减诸侯土地,更定法令制度,引起了诸侯对他的攻击,他的父亲也因此而自杀身亡。吴楚七国^造**,就是以“诛错”为借口的。
小题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认为晁错之死,是“变古乱常”。
B.晁错在诸侯^造**时,急于报私仇,私仇未报,反以亡躯
C.晁错擅权,独断专行,终致吴楚七国^造**。
D.对法令的多所变更,在太史公看来那是“变古乱常”。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译:?
②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译:?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C。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小题:①太子常称善晁错的计谋策略,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重点词:善、好;②请求(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土地,没收他们封地四边的郡城。重点词:请、枝郡。
本题解析:
小题:受:接受,引为学习。
小题:A因:于是,就;连词。 B以:表目的关系,来,用来;连词。 C乃:却;乃:就,意义不同。D为:表被动,介词。
小题:“莫敢难”说明其擅权,别人怕他;“欲请治”说明想报私仇,除掉袁盎。
小题:是“太常”派晁错去学习尚书,不是“自费”。
小题:“擅权”与“七国^造**”之间不是因果关系。
小题:无
附译文:
晃错是颖川人,在轵县张恢先生住处学习申、商刑名的法术,凭着文学见长而当了太常掌故。晃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孝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有一伏生是秦朝时的博士,研究《尚书》,年龄已九十多了,因为年老,无法征召他,就诏令太常派人去他那里学习,太常派了晁错到伏生住所学习《尚书》。学成归来,就征引称述《尚书》,上书陈说方便适宜的计策。孝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晁错凭着他的辩才,为太子所宠幸。太子家称他为“智囊”。孝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述说削弱诸侯的事,以及可加以更定的法令。上书几十次,孝文帝都没有采纳,但是却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升迁他做了中大夫。当时,太子常称善晁错的计谋策略,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们都不喜欢晁错。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内史.晁借常常好几次请求赐予闲静时私下陈说一些事情,每每被听取。他所受的宠爱超过了九卿,更定了不少法令。丞相中屠嘉心里感觉很不顺,却没有力量来诋毁他。内史的官府在太上庙内垣外的空地中间,大门开在东边,出入很不方便,晁错就新开了两个门从南边进出,其中一个门开在了上庙内垣外空地的墙上。丞相申屠嘉知道了这件事,大为恼怒,想就这次晁措的过失为奏疏,上陈皇帝诛杀晁错。晁错听到了风声,就夜里赶到景帝面前,请求赐予闲静时间,一五一十地向皇上禀明。丞相上奏,就告晁错擅自凿开庙墙为门,请求皇上把他交给延尉杀了。皇上说:“这不是庙墙,而是庙内墙外空地中间的墙,不致于能犯法令。”丞相谢罪。罢朝后,丞相愤怒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了他再上奏,没想到他竟然先上奏了,反而被这小子给卖了,实在是大错特错啊!”丞相终于发病而死。晁错因此愈发显贵,升迁为御史大夫,于是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土地,没收他们封地四边的郡城。奏折上呈,是上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议,没有人敢非难这一建议。只有窦婴与他争辩,因此与晁错有了嫌隙。晁错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鼓噪着攻击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从颖川赶来,对晁错说:“景帝刚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事,想侵占削减诸侯的力量,疏离人家的骨肉,而被别人纷纷议论。都埋怨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晃错说:“事情本来就是这样,不这样做,天子就不受尊崇。宗庙就不安稳。”晁错的父亲说:“这样下去,刘氏家族安稳了,然而晁氏家族可就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终于饮药自杀了,临死前说:“我不忍心看到祸患降临到我的身上。”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真以诛杀晁错为借口起兵^造**。等到窦婴袁盎进谏陈说,景帝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斩了。袁盎一向不喜欢晁错,两人从来没有同堂说过话。等到晁错做了御史大夫,便叫官吏拷问袁盎收受吴王财物之事,追究治罪。诏令下来,赦免袁盎为庶人。吴楚^造**的消息传到京城,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受吴王许多金钱,专门替他隐藏,还说吴王不会^造**,如今果然反了,我想请求皇上治他应该知情之罪。”丞史没有同意,晁错也犹豫不决。有人把这事告诉了袁盎,袁盎害怕了,就通过窦婴进谏陈说,皇上就杀了晁错。
太史公说:“晁错当家令时,屡次进言都不被采用,后来专权,变更许多法令。诸侯首先发难,晁错不急着匡辅挽救这危机,却想报私仇,反而因此遭了杀身之祸。常言道“变更古法乱常理,不死就亡”,莫非就是说晁错这等人的吧!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宓①,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祖父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宓曰:“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宓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称之。
大同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宓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处省去内容为《陈情表》)武帝览之,曰:“宓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宓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宓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宓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宓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③指,左迁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节选自《华阳国志·后贤志》)
【注】①李宓:《蜀志·杨戏传》(裴松之注)、《昭明文选》《晋书·孝友传》均作“李密”。②大同:指魏灭蜀。③荀:荀勖,字公曾,颖阴人,入晋后领秘书监,进光禄大夫,官终尚书令。张: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西晋大臣,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 治:研习,研究
B.州辟从事,尚书郎 辟:开辟
C.吴主及群臣称之 称:赞许
D.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 指:通“旨”,旨意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具体表现李宓孝顺祖母的一组是( )
①事祖母以孝闻
②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
③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
④为兄供养之日长
⑤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
⑥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宓出使吴国时,吴国国君与群臣议论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他却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得到父母的供养时间要长。
B.李宓是西晋文学家,其父早亡,母亲改嫁,全赖祖母刘氏养育成人,他对祖母也十分孝顺,为了尽孝,他曾多次拒绝出仕。
C.征西将军邓艾聘请李宓为主簿,想与他相见,可他没有前往;晋武帝十分赞赏李宓的诚挚,曾下令郡县拨给他赡养祖母的衣食用度。
D.李宓性格直爽诚信,不会委屈己意而奉承别人,因行事不合荀勖、张华的旨意,曾被贬为汉中太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A
4.(1)他因为考虑到祖母年纪大了,就一心想着和颜悦色地奉养老人,所以拒绝了州郡的任命,只是在家里讲学,挂牌教授学生。
? (2)河内郡其余几县盗贼骚扰,却不敢逼近温县,追击盗贼的人也不敢路过温县境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