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8:11:49
1、阅读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令三日一栉沐,全活甚众。又善辩疑狱。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其非盗,竟辩出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入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和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①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②而已。儒惭而去。中官③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④。”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明史》)
【注】①宪体:御史的本分职事。②袭:量词,指成套的衣服。③中官:宦官。④印券:盖有官印的凭证。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泣谢,从之?谢:感谢
B.师儒竞劝?劝:鼓励
C.继宗榜曰?榜:告示
D.继宗遗以菱芡、历书?遗:赠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上已知其人矣?②吾其还也
B.①儒惭而去?②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C.①御史杖人至死者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
D.①若比启稽核,则有司事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杨继宗“清廉刚正”的一组是( ?)
①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
②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
③继宗察其非盗,竟辩出之。
④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
⑤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
⑥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D.①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对囚犯讲人道,按时提供饮食,还叫他们洗浴,体现出一种悯民爱民的思想,与古代许多官吏的残酷苛刻、草菅人命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他又善断疑狱,避免了很多冤假错案。
B.杨继宗大兴社学,并注意落实到实处,尽管他的“罚其父兄”的做法看似不很合理,但这一罚却功在百姓,利在百姓。
C.杨继宗本来生性“刚廉孤峭”,一般人难以接近,但他对学官却礼貌有加,待之以宾客之礼。他作为地方长官能尊师重教也是当地“社学大兴”的原因之一。
D.杨继宗廉洁清正不爱钱财,这正是他敢于公开批评御史孔儒胡作非为,敢于抵制宦官敲诈勒索的力量来源,汪直说“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意思是说明朝上下官吏除了杨继宗之外全都腐败透顶,这既是对他的赞美也是对时政的批评。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
译文:?
⑵师儒竞劝,文教大兴。
译文:?
⑶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
译文: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实欲携贰其徒贰:离间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贼:残害
C.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
D.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2分) (?)
①自是外户不闭?②巩先期区处猝集?③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④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 而食有余?⑤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⑥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觉得非常不平。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曾巩疏远了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2)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因为
B.至杀不辜人也——辜:罪
C.亦以明死生之大——明:表明
D.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如:到……去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后面的题目。
端沐赐,卫人,字子贡。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隙,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注】①高、国、鲍、晏:人名,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与回也孰愈 愈:胜过
B.其城薄以卑 卑:低矮
C.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封:被封爵
D.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恣:肆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以教常,何也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B.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5分)
译:?
⑵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5分)
译:?
小题4:从第四段看,子贡给田常的建议是什么?田常接受子贡的建议是出于什么考虑的?请简要概括。(4分)
?
小题5: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5、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
B.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素悍勇而轻齐
B.遂成竖子之名
劳苦而功高如此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其孰能讥之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3: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小题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
(2)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3分)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