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6-28 17:54:5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二、三两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处土卢岵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两联远近角度不同。二联写的是树、石、泉、沙,为一路所见,是近景。三联写的是雨中的山峰、入云的山路,为远望所见,是远景。两联展现了山居景象幽僻清静、阔大深远的特点。
(2)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小题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2)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3)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小题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本题解析:
小题1: 本诗大意为:岁暮之时,边地战事又起,但没有谁能主动请缨,为国分忧,壮士有心报国,却又无人能识。最后一句“寂寞壮士心”是对全诗的总结。
小题2:“烟尘”“鼓角”都是借代的手法;“请缨”是用典,学生学过“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谁请缨”与“敢爱死”形成对比。结合各种手法的基本用法与诗句内容就可归纳出答案要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小题1:诗中有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请找出来。(3分)
小题2:第三联中“穿”、“数”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绪或心境?(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答对两个给1分,共3分)
小题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2分)。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2分)。(意思答对即可。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通读全诗,理解其中意象的含义,只要该意象的含义和时间相关即是。比如本诗中的“清秋” “落叶”反映出所处的季节是秋季,“日暮”是指傍晚,“月初白”“流萤”“孤灯”是指晚上,这些意象均和时间有关,并反映出时间的变化。
小题2:理解“穿”“数”二字所表达的情感,要联系本诗分析“穿”“数”二字分别涉及的对象和背景,本诗中的“穿”是指在“落叶”中穿“数”,且是“独行”,因而可看出诗人孤独、走来走去、徘徊的情绪; “数”是指“数”“流萤”,且是在“闲坐”时。因而可看出诗人此时苦闷无聊的心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浣溪纱
苏轼①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②。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③时,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①苏轼作此词使任徐州知州,词中的"使君"指作者本人。②茜罗裙:红色的罗裙。③赛神:也叫迎神赛会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
(1)苏轼在本词中描写了自己访察农村时看到了什么场景,请概括说明。(2分)
(2)词中有两处生动的细节描写,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这样写的效果。(4分)


参考答案:(1)本词描写了农村生活的两个场景:①听说使君前来,村民尤其是少女们争着围观的热闹场面。(或者"村民尤其是少女们看使君的热闹场面",1分)②村民们迎神赛会的热闹场面。(1分)(意思对即可。)
(2)可以选①"相排踏破茜罗裙"写少女们为了"看使君"连心爱的"茜罗裙"被拥挤的人群踏破也顾不得,(2分)烘托出场面的热闹,也反映了"使君"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2分)
也可以选②"道逢醉叟卧黄昏"描写了一位老翁也许因为多喝了几盅,竟然卧倒在路旁,(2分)生动地表现了村民们迎神赛会喜庆丰收的感情。(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归嵩山作①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③。
[注]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小题1: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小题2:这首诗的情感写得很有层次,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情感变化。(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拟人。②这两句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③表现诗人归山时悠然自得之情。(拟人手法、解释其运用、思想感情各1分。)(以下答案可酌情给分: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表示归隐的坚决态度。)
小题2: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感又趋向冲淡平和。(答出一点1分,答出二点3分,答出三点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赏析手法的题目,题干已经指出方向,是修辞,答题时结合诗句作具体放入解释,然后 答出效果。
小题2:这是一道诗歌情感的探究的题目,诗歌的情感要结合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探究,注意注释中的“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和诗中的“闲闲”。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