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7:24:15
1、阅读题
参考答案:1.(1)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2)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有表现力。
2.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下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3.(1)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2)“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3)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4.(1)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甘果瓦误入乞丐小偷们聚居的圣迹区。按照圣迹区的法律,他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斯梅拉 达接受了甘果瓦的求婚,宣布愿意做他的妻子,婚期五年,但两人实际上只是名 义上的夫妻。(《巴黎圣母院》)
B.克罗德曾是一个虔诚的教士,一度恪守禁欲主义教规,但艾斯美拉达的出现在他死寂的心灵中引燃起熊熊的爱欲之火,他开始不停地跟踪艾斯美拉达,指使喀西莫多劫持她,并刺伤与之幽会的弗比斯,使艾斯美拉达因而被捕和判罪。他气急败坏,一再重复“谁也别想得她”,并最终使艾斯美拉达遇害。但事后不久他也跳楼而死了。(《巴黎圣母院》)
C.高家的丫头鸣凤,为了反抗被嫁孔教会长冯乐山的命运而投湖自尽。事后觉 慧悲痛地来到湖边。觉民劝他忘记此事,但觉慧却疯狂地拍打自己的胸膛,他认 为自己是杀死鸣凤的凶手,认为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也都是凶手。经觉民的劝解, 他不断地重复着“我是青年”,“我是青年”,语气由领悟而至怀疑而至坚定, 显现了年轻人在悲惨现实前的觉醒。(《家》)
D.高老太爷的病一直不见好,高家便求助于神的帮助,拜菩萨、祭天之后,便是捉鬼。捉了高老太爷病房里的鬼,还要捉高公馆所有房间的鬼。捉鬼捉到觉新的房间时,觉新却紧闭房门,将巫师等人挡在了门外。(《家》)
E.高老太爷六十寿辰时.冯乐山把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答应了。正与 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表示反对, 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 高老太爷 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怎么样,就要怎样做!” (《家》)
参考答案:B D
本题解析:B项,“但事后不久他也跳楼而死了”错,他是被卡西莫多从钟楼上抛下去的。D项,觉新应是觉慧。
点评:本题看似考小说的情节,其实也是对小说人物的考查。如B项,克罗德的死正体现了卡西莫多对艾斯美拉达的爱。D项,觉新有革新的一面,但他软弱,他习惯于逆来顺受,而觉慧与他不同,觉慧是典型的叛逆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和为贵”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述。“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浩瀚恢弘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思想形成得很早,而对其完整的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此,孔子是把“和而不同”当做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后人把它提升为一种文化精神,“和而不同”的内涵就远远超出了君子小人之辨了。
“和而不同”的含义之一,就是多样性的统一与协调,在文化精神上体现的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它既是一种君子之风,也是协调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的准则,同时也适用于处理国家、民族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内化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赋予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宏大气魄。无论是儒、道思想的互融互补,还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激相荡而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抑或是对我们形成强烈冲击的西方文化仍然能够被中华文化融合,都和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有很大的关系。今天,“和而不同”仍是各种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原则。诚如汤一介先生所言:如果我们希望中华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我们希望中华文化今后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就必须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域的文化,充分吸收他们优秀的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创造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文化。
“和而不同”的含义之二,乃指尚和而不盲目附和,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文化上则体现出刚健守正的固本精神。和而不排异,和而不苟同,孔子所言“当仁不让于师”此之谓也。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可以吸收融会各种异质的文化,但从来不会丧失自我,总是能够坚守民族文化的本位性,亦源于此。
“和而不同”的第三个含义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文化精神上则表现出生生不息的创造性。和则生,万物的创生都以和为基础。和是事物多样性产生的根本,如果“去和而取同”,那就会导致“以同裨同,尽乃弃矣”,绝对的同一,只会使万物丧失生机。“和实生物”,这也是老子的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有关万物创生的经典表述中,“三”通常被解释为“和”。和则生的观点,是儒、道两家的共同主张,如《管子》主张:“和乃生,不和不生。”《庄子》说:“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礼记》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则生,同则绝,和而不同,生生不息,从万物的产生到文化的发展,莫不如此。故《周易》言“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中华文化经数千年之演变,绵延不绝,总是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
1.下列关于“和而不同”文化精神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已超出了其作为君子与小人的评判标准。
B.“和而不同”表现在儒、道思想的互融互补、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激荡和对西方文化的融合上。
C.“和而不同”体现出刚健守正的固本精神,中华文化在吸收异质文化的同时,从来不会丧失自我。
D.“和而不同”在文化精神上表现出生生不息的创造性。“和”乃万物创生的基础,但一味同一,又只会使万物丧失生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华文化史上,“和而不同”造就了中华文化博大的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最集中的体现。
B.“和而不排异,和而不苟同”在文化立场上体现出刚健固本的精神。
C.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体现在多样性的统一与协调,它内化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
D.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说明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
3.下列对选段内容及写法的分析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和而不同”文化内涵的剖析,揭示出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实质。
B.“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内化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因此,它既表现为一种君子之风,也成为协调君臣、君民关系的准则。
C.文章列举了《庄子》《管子》《荀子》《礼记》中的话,意在表明和则生乃是儒、道两家共同的主张。
D.本文意在告诉人们,只有固守“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才能使中华文化不丧失自我,并且做到历久弥新。
参考答案:1.B
2.A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选考)
躲在书后面的孙犁
舒乙
作家不必像演员,尤其不必像明星。作家的名字可以很响亮;但是读者不认识他们,没见过他们,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他们有名,是他们的作品频繁地在杂志上、报纸上、书上出现。
作家是躲在书后面的人。最典型的要数孙犁先生。
孙犁从不出席各种热闹场合,甚至害怕照相。他是真正的深居简出。没见过新闻报道中出现过孙犁的名字,因为他拒不出席各类活动,整天整天地躲在家里写东西,频频地发表作品。这才是孙犁。晚年,到了实在不能写的时候,孙犁甚至不说话了。在病床上,他头脑清晰,但极少说话。在住院之前,差不多在20年里,孙犁连续写了10本新书!为这10本书,我参加过一次在“三联韬奋书店”举行的研讨会。与会者都为他复出后的高产而惊叹。晚年,他的文章越写越短,却居然写了10本。
中国优秀的老作家有一个特点,晚年复出后又掀起一个写作高潮,巴老如此,冰心如此,萧乾如此,孙犁也如此。因为写得好,这次高潮构成了他们一生中的第二个高峰,一点不弱于《家》、《寄小读者》或者《荷花淀》。
孙犁的《荷花淀》和《铁木前传》莫定了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级的作家地位。但是,他晚年的这10本书,却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伟人级的作家。
躲在这10本书后面的孙犁是一个心地善良、目光犀利、襟怀坦荡、敢说敢为、嫉恶如仇的真君子。他很像一座浮出海面的冰山,不显山,不显水,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可哪知道,海面之下竟是那么庞大,那么威严,那么厚重,也那么厉害。这种厉害,是一种痛快,一种淋漓尽致,一种不隐讳,一种一针见血。念孙犁的文章就有了一种难得的对他的崇敬感,因为他敢讲真话,敢抒己见,敢一语道破。于是躲在书后面的孙犁一下子就成了一座大山,巍峨的大山。你也因此而明白,他为什么不爱出头露面,不爱上镜,不爱出席公众场合。只因他不爱掩饰自己的观点。
孙犁,应该说,是中国最有学问的作家之一。他拥有大量的书,他念过大量的书。孙犁爱书如命。他爱书,爱寻书,爱买书,爱藏书,爱念书,爱谈书。更有甚者,他爱给书籍包书皮,打扮书,包装书,都亲手做。他还爱在书上题词,写好多话,信手写来,皆成文章。这样的书,是他的宝,也是他的象征,在众多的作家中,在这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冠军。
中国现代文学馆多次派人去拜访孙犁先生,去看他这些可爱的书,后来又去和孙家子女谈这些书的归宿和“孙犁文库”的未来。这些书上有孙犁的手艺,有孙犁的笔迹,有孙犁的思想,有孙犁的感情。它们是孙犁,孙犁是它们。必须善待这些书。未来的“孙犁文库”就是“孙犁博物馆”,是一个最有特色的中国现代文人的纪念馆。一旦成立起来,肯定,它最有中国文人味儿,既有文献性,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性。
想一想,一个解放区来的作家,一个南征北战的人,一个写过那么美的传世作品的人,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人,一个极有学问的人,一个惜书如命的人,放在一起,看似矛质,但确实扎扎实实地集于一身,岂不是天下一大奇观呜。
有一次,孙犁在他的藏书《西游记》上做了以下的书茂:“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缺,以安以宁。唯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温公惜书,不过如斯。“勿作书盆,勿为书痴,勿构泥之,勿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风,物有聚散,时损时增。不以为累,是高水平。”
这些话,是孙华先生的人生观。是一个大儒的人生观。是一个大作家的人生观。躲在书后的,竟是这么一个伟大的现代人。
他去世了,可是他的遗产够后人受用很久很久。想着想着,我的心境平静了下来。慢慢地、渐渐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勿作书盆,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表明孙犁不愿做书蠢、书痴,爱书却不信书,不为书中内容所束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B.孙犁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甚至人们没见过新闻报道中出现过他的名字,除了他整天整天躲在家里写东西之外,更主要是他不喜欢照相。
C.文章写到巴老、冰心和萧乾,一方面衬托孙犁晚年复出后掀起又一写作高潮,暗示其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级地位;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
D.孙犁是一个解放区来的作家,他南征北战,写过那么美的传世作品,紧跟时代步伐,极有学问,惜书如命,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矛盾体。
E.文章结尾“我的心境平静了下来。慢慢地、渐渐地”,不仅透露出作者对孙犁先生的崇高敬意,并且暗示了孙犁对浮躁的后辈的巨大影响。
(2)为什么说孙犁是躲在书后面的作家?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观全文,说说躲在书后面的孙犁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犁在他所藏《西游记》的书蔑中写道:“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勿作书蠢,勿为书痴。……不以为累,是高水平。”孙老先生爱书可见一斑。你对此有什么认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读书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为人淡泊,不爱出席各种热闹场合,有名却不被人们认识。②著作颇丰,晚年身体不好,话虽不多,但复出后又掀写作高潮。③从书中所袒露出来的态度和孙犁对书的态度可见他的为人。(意对即可)
(3)①潜心写作,深居简出;②心底善良,襟怀坦荡,敢说敢为;③惜书如命,又不为书所累。(意对即可)
(4)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像孙犁一样爱读书,把读书当做我们的习惯。学会读书,不读死书,死读书;
①孙老性情淡泊,安宁处世,但对于书,却爱之如命;
②孙老爱在书上题词,表现出孙犁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感情。
③孙老不拘泥书本内容,不尽信书本。(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社会论文阅读
用文化感染世界?
日前,国务院讨论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以及文化软实力再次成为一个热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一规划的出台,十分具有针对性。
过去,在我们的想象中,金融系统是强大无比、坚不可摧的,没想到,一次危机就证实了它其实脆弱无比。相反,那些看起来“柔软”的文化以及文化产业,这个时候却焕发出强大的力量。
文化的建设,文化的输出,是在诠释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如果不重视文化实力的展示,而一味地享乐,追求物质的满足,这样的民族当然是没有前途的。对于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国来说,在下一轮的全球竞争中,如何保证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我们除了要让世界认识“中国制造”的能量,也要让他们认识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我们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声音传播出去。只有这样,中国才不是单一的中国,也不仅是物质中国。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创造新的文化形象。如果我们一讲到弘扬中国文化,就只知道向国外派曲艺团体去演出,那能把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充分表达出来吗?显然不行,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大众文化的输出。
我们有些文化工作者还没意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发展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文化产业的主力恰恰不是精英文化。文化总是要表达共性的东西,既然有很多人喜欢,那么,这种文化即便不是你所喜欢的,你也要学会尊重。有尊重,文化才有多元的发展空间。
文化形象的创造需要亲和力。文化是用来交流的,而交流最适合的载体就是形象。日本、美国的一些文化符号之所以能渗透到中国小孩心里,正得益于此。可惜,我们现有的文化产业在一些人的思想观念里还停留在宣传说教的阶段,不去研究受众心理,不重视文化形象的独创性,这样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怎么能抗衡外来文化?
此外,我们还需要正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开放更多的文化空间,同时容忍更多文化之间的差异,给文化一个更开放的天空,相反,就可能丧失一次文化发展的良机。我们还需要建设有影响力、有感召力的文化传播平台。假如我国也有几个像默多克新闻集团那样的大的传媒集团,有数十家、数百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中国的声音想不传播得更响、更远,都难。
小题1:下列关于用文化感染世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如果不重视文化实力的展示,那么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现在文化的建设,文化的输出,是在诠释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
B.平常看起来“柔软”的文化以及文化产业,在任何时候都能焕发出强大的力量。
C.我们不仅仅要让世界认识“中国制造”的能量,也要让他们认识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D.要想我们中国不是单一的中国,就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声音传播出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中国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但在下一轮的全球竞争中,如何保证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这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B.向国外派出曲艺团体去演出,是不能把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充分表达出来的。
C.国务院讨论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以及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第一次成为一个热点。
D.日本、美国一些文化符号之所以能渗透到中国小孩心里,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形象有亲和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在世界舞台上诠释中国的形象,展现中国的民族精神,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大众文化的输出。
B.要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就要大力发展大众的文化、通俗文化和精英文化。
C.要想使文化有多元的发展空间,我们对自己不喜欢的文化也要学会尊重。
D.要想使中国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能抗衡外来文化,就要去研究受众心理,重视文化形象的独创性。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2:
小题3: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