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6:52:24
1、阅读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异域遐陬,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日,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其实不至,而皆有侈心焉。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后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选自《文法津梁》上册,有删改)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韩)琦早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怒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宋嘉佑、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韩琦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节选自《宋史·韩琦传》)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行乎利害之涂——涂:通“途”,道路
B、而天下共挽留之,莫释也——释:释手,放弃
C、方其寓形于一醉也——寓形:寄托形骸
D、韩琦所为诚善——诚善:诚实善良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放鹤、招鹤之歌的作用是,使文章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3、单选题 与例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单选题 为下列例句加粗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 ]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阅读题 (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袁州州学记
〔宋〕李觏①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②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③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北隅。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瓦壁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④且有日,旴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逢圣君,尔曹得贤官,俾⑤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诞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有改动)
【注释】①李觏(1009—1059),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②祗:恭敬。③尼:通“泥”,停止,阻止。④舍菜:开学典礼。古代初入学时,用芹藻之类的植物礼敬先师,称为舍菜。⑤俾: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相旧夫子庙相:视,察看
B.庖廪有次廪:粮仓
C.草茅危言者危 :危害
D.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徼:通“邀”,要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乃营治之东北隅
当立者乃公子复苏c. 教道之结人心如此
蚓无爪牙之利?则诞礼乐以陶吾民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叙述袁州学馆建造经过,并阐述了作者对立学兴教重要作用的看法。针对皇帝下令州县立学,有的地方官员积极响应,把设立学馆、兴办教育当做一件大事来抓;也有的地方官阳奉阴违,阻碍重重教化无法推行。
B.陈侁通判觉得旧有的夫子庙太狭窄,不适宜改建为学馆,于是决定在东北角上建造新的学馆。作者记叙营治学舍的过程,并无称道之语,但对陈通判办学雷厉风行的赞赏之意已在不言之中。
C.作者分析认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从而加速了秦的灭亡;而汉武帝、汉光武帝努力发扬儒家学说,醇厚的风俗教化一直延续。
D.本文风格庄重高古,凝厚质实;议论切中时弊,逻辑性强;结构上前后对比,形成映衬,颇见作者深邃、严谨的思想风貌。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3分)
(2)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3分)
(3)今代逢圣君,尔曹得贤官,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