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6-26 18:18:1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每题3分)
现在“3G通信”快要成为人们口头禅了。所谓3G,其实它的全称为3rdGeneration,中文含义就是第三代数字通信。第三代数字通信与前两代相比,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为了实现3G提供的这些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3G通信的名称繁多,国际电联规定为“IMT-2000”标准。该标准规定,移动终端以车速移动时,其传输数据速率为144kbps,室内为2Mbps。但这些要求并不意味着用户可用速率就一定能达到2Mbps,因为室内速率还将取决于建筑物内详细的频率规范以及物管组织与通信运营商协作的紧密程度。
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3G通信的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分别是W-CDMA.CDMA2000和TD-SCDMA。其中W-CDMA标准主要起源于欧洲和日本的早期第三代无线研究活动,该系统在现有的GSM网络上进行使用,这一点对于通信系统提供商而言是颇具吸引力的,因为它们可以较容易地实现由2G向3G的过渡。CDMA2000系统主要是由美国高通公司提出的,它的建设成本相对比较低廉。TD-SCDMA标准则是由中国率先提出的。完成TD-SCDMA标准,是中国移动通信界的一次创举,也是中国对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作出的贡献。通过与欧洲.美国各自提出的3G标准的激烈竞争,中国提出的TD-SCDMA现已正式成为全球3G标准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已经进入世界领先之列。
3G手机和此前的手机相比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即使是对通信业最外行的人也可从外形上轻易地判断出一台手机是否是“第三代”:第三代手机都有一个超大的彩色显示屏,往往还是触摸式的。
3G手机除了能完成高质量的日常通信外,还能进行多媒体通信。用户可以在3G手机的触摸显示屏上直接写字.绘图,并将其传送给另一台手机,而所需时间可能不到一秒。当然,也可以将这些信息传送给一台电脑,或从电脑中下载某些信息;用户可以用3G手机直接上网,查看电子邮件或浏览网页;不少3G手机自带摄像头,这使用户可以利用手机举行电脑会议,甚至使数码相机成为多余的设备。
3G通信是移动通信市场在经历了第一代模拟技术的移动通信业务的引入,在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市场的蓬勃发展中被引入的。在当今Internet数据业务不断升温,固定接入速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3G移动通信系统也越来越受到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和普通用户的关注。?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3G手机”优点的一项是?(  )
A.日常通信质量高,而且能进行多媒体通信。
B.可以从电脑网络中下载某些所需信息,速度快。
C.能在触摸显示屏上直接写字.绘图,使用方便。
D.可以直接上网,查看电子邮件或浏览网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W-CDMA标准对通信系统提供商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它由2G向3G的过渡就比较容易。
B.我国率先提出的TD-SCDMA标准在与欧洲.美国各自提出的3G标准的激烈竞争中必将占有一席之地。
C.由于3G都自带摄像头,这让人们可以利用手机举行电脑会议,甚至使数码相机淡出市场。
D.由美国高通公司提出的CDMA2000系统具有建设成本相对比较低廉的优势。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源于欧洲和日本的早期第三代无线研究活动的W-CDMA标准能在现有的GSM网络上使用,这使它在市场竞争中可能占据一定的优势。
B.完成TD-SCDMA标准是我国移动通信界的一次创举,它使我国跻身于移动通信领域世界领先之列,将对我国通信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C.因为室内速率将受建筑物内详细的频率规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用户可用速率并不能达到相关组织规定的2Mbps这一标准。
D.随着当今lnternet数据业务的升温以及固定接入速率的提升,3G移动通信系统将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可能给运营商们带来丰厚的利润。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当然,我们将继续保留这个格言。但是,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在这里罗格先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改革、求变的精神,适时的提出新世纪奥林匹克新格言。究其文化内涵,它寄托了人们对奥运会的美好希望。指出了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运动员道德品质的要求。我们说,这是一个更加符合实际、更加人性化、更具有人文色彩的思维模式。倘若我们把新老格言放到现实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便会发现,新格言内涵更宽泛,人文色彩更强,是更高发展程度,具有更强现代化意识的体育理念。
其一,“更人性”是对理想的至高无上的人性观念的执意追求,如此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将得到完美的体现和高扬。英国诗人蒲柏说:“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就在于本身。”庞德认为:“人是目的。”这无论是从那一个角度来说都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所谓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观念,又主要指人的自由、人的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在人和奥林匹克运动关系上,人是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一种形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手段,手段一定要服从目的,以目的为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研究人的需要,研究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幸福,并不断把奥林匹克发展的战备和目标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只有这样,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才能永远具有生机和活力。21世纪人类已经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体育,将人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最高命题,其根本意义在于将人本价值取向代替“工具”的价值取向,从而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基于此,奥林匹克相应的提出了“更人性”的文化格言,从这个意义上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不仅如此,体育颂扬人性、关爱人生,要求社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更多的关注运动员离开奥运赛场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并为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搭建理想的平台。
小题1:下列对罗格适时提出新世纪奥林匹克新格言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格言寄托了人们对奥运会的美好希望,并赋予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以崭新的文化使命。
B.新格言内涵更宽泛,人文色彩更强,是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
C.指出了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运动员道德品质的要求。
D.对奥林匹克的格言而言,新格言是一个更符合实际、更人性化、更具人文色彩的思维模式。
小题2:关于人与奥林匹克运动关系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是目的,奥林匹克运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手段。
B.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战略和目标只有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才能永远具有生机和活力。
C.奥林匹克运动是对理想的至高无上的人性观念的执意追求。
D.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幸福。
小题3:对新格言中“更人性”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解决人的自由、人的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些根本问题。
B.提出“更人性”的口号是为了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真正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C.更人性是为追求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完美体现和高扬。
D.更人性的内涵包含要求社会更多地关注运动员退役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育将人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最高命题,意义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抛弃工具的价值取向。
B.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出发,奥林匹克提出的“更人性”的文化格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C.新格言的文化内涵是要真正实现人们对奥运会最高的美好希望。
D.新格言的提出不仅为运动员在奥运会的竞争中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也为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搭建理想的平台。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5分)?
山那边的景致
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今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上为什么要抛家别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和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未成行。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
“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问。
“随你叫好了。”老人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
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瞟着他看。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
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嗞”了一口。
“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是吧。”老人说。
“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词的话。“是吧。”老人却仍是极简洁地答了句。
看得出老人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也就不再顾忌什么,问:“大爷,山那边好么?”“好。”老人说。“怎么个好法?”我问。
老人忽地扭脸看着我。眼睛里,分明是一种嘲笑我问得奇怪的眼神。“就这么个好法。”老人挥手指了指四野,说。
我下意识地四下望了望,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他蹲着,和他一起看他的羊“咩咩”地叫着吃草,听他不时“嗞”他的葫芦。
天黑了,炊烟包裹的山庄里传来唤我回去吃饭的声音。我站起身,看了看仍蹲着的老人,说:“大爷,晚上住俺家吧。”
“不麻烦了。”老人说一句,却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
“晚上你怎么住?”我忍不住多了句嘴。
“羊怎么住,我怎么住。”老人指了指他那些勾头吃草的羊,津津有味地“嗞”了口葫芦。
老人住在山庄东边的一个破窑里。住了三五日,我走的那一天,他也走了。
老人赶着他的羊,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
坐上车,当车轮轧过钢轨,把我从乡间往城市运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想家里的景致。
乍然间,隔窗望见那牧羊老人仍在走,我忽然感觉到了一阵从没有过的凄凉。
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住他的景致吗?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同龄的伙伴不愿与“我”结伴去山那边看看,所以,“我”尽管对山那边充满好奇,但终未前往一探究竟。
B.山庄与山之间,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富有生机,清新宁谧,洋溢着“我”对故乡浓浓的喜爱之情。
C.“我”主动与老人搭讪,他不正眼看“我”,嘲笑“我”问得奇怪,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D.标题中的“山那边的景致”,既实指犊牯山那边的景致,又虚指人们曾经有过的一种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
E.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回答了“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询问: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不值得“我”去探寻。
小题2:小说一开始就写“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小题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寻根”,有人认为是“漂泊”,有人认为小说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8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荷
严阵
  自从北京下过第一场雪,我就一直思念着日坛公园那一池清荷。
  记得,夏天那时候,它给我的是一个梦,一个粉色、绿色和淡淡的青色濡染于一体的梦。没有风的时候,无数的粉色和无数的绿色,在水下阳光的间隙,形成了一点又一点一片又一片晶莹的多层次的令人无法言喻的静美;而当清风吹过或骤雨来临之际,它又会在坚挺而又柔韧的舞动中,将无数变幻莫测的缤纷色彩洒满池塘。每当这种时候,我便会感觉到:我面前的荷塘,不仅仅是一个荷塘。我面前荷塘里的荷花不仅仅是一池荷花,而是透过荷塘透过荷花,等待人们去发现去领悟的某些尚不为人知的东西。
  因此,我每去一次荷塘,便陷入一片沉思中。
  我越来越感觉到:荷塘中的每一枝清荷,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着一个自己的故事:他们都有自己的日日夜夜,他们都有自己的朝朝暮暮,他们都有自己的霜痕和雨迹,他们都有自己的风节和情愫。
  我越来越感觉到:虽然经历了阳光,深得阳光之明媚,但它并不张扬,并不招摇。虽然经历风雨,深知风雨之深浅,但它却从不陈述,从不倾诉。面对五光十色、车水马龙的世界,它选择的仅仅是一种淡出的沉默之美。
  有谁能真正懂得荷在沉默中给世人带来这种犹知未知的意念呢?在它香艳满塘时,有人便争相跻身于它的花间,掠它之红,以红本身,有人更争相探身于它的叶下,借它之绿,以绿自己。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场秋风秋雨过后,昔日的荷塘边,便再也不见借助荷花之美去美化自己的那些季节的过客了。
  也许正因为游人的疏离,所以,每一年雪后,我总会想着日坛公园的那个荷塘,我想亲眼去看看它繁华凋尽之后的那种美,我想看看它金色的荷茎上依然高高擎着的那些莲蓬,看看它在雪中构建出的那些孤高的姿影,看看虽然碧绿落去但却依旧恋着它的那一池清水,看看那些继远去的游人悄然而至的似乎正痛惜地护着它的那些温柔的微笑的残雪。我想,在这种时候,它一定会给我带来另一个梦,一个在世事沧桑中用强劲不屈的笔触书写着自我的那个梦,那个虽然萧疏于雪霜之下却照样保持着依然故我的灵魂的那个梦。一个坚信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能够不负一池清水,重新以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使人重又耳目一新的那个梦。
  几年过去了,重又秋风,重又雪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到日坛公园。也曾通过匆匆破过的车窗,从公园门口向里张望过,但却一次也没有见过荷塘的影子。
  又是一年,初雪过后,恰逢天晴日明,我忽然想起我该到日坛公园去看看曾经把毕生芳华默默地倾注于早已将它忘却的忙忙碌碌的人世的那一池荷花了。可是当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那个荷塘边上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的一切却不由使我深深地失望了。这个旧时的荷塘里,除了一池清水和几点残雪之外,已经没有荷花的踪影了。
  诚然,我所以选择这个时候来,并非是为了看荷的绿叶和红花,而是为了看看荷在雪中的景象。我想寻求美在被众人忘却之后却依然存在的那种美,那种常常容易被别人忽视但却在灵魂中依然坚守的那种超俗之美和那种超美之美。
  一枝荷茎上擎着一朵花,一枝荷茎上擎着一团雪,这都是荷花之关,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但令我失望的是,我没有在日坛公园的荷塘里看到荷花的另一种美,我看到的仅仅是雪后荷塘里显得一片疏寂的水面上几片飘落的柳叶。
  为什么整个荷塘里连一枝残荷都没留下呢?答案很简单:这是这里的园林工作人员过于负责的辛勤劳动的结果。为了保持公园的整洁,入冬以来,他们已经把所有的残荷都清除了。
  此时此刻,我站在空空的荷塘边,静静地望着那一池清水,不由想到很多人生,很多世事,很多过去的人,很多过去的事,很多眼前的人,很多眼前的事。为什么我们还停留在只承认红花之美和绿叶之美的那个审美层次上呢?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那些历经风霜渐渐老去但却依然存在的残荷,那些依然伫立于风前,昂首于雪中,匍匐于冰下的残荷,也是一种美呢?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万籁俱寂中,这不也是一首诗吗?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黑白辉映下,这不也是一幅画吗?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不移不避,不离不弃,这不也是世上能够发人深思的一景吗
  我们应该知道:从盛开的荷到凋零的荷,它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整个过程。
  我们应该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
  因此,我希望:当明年雪后,再来日坛公园的时候,我不但能看到雪,还能看到雪下荷塘独有的那种发人深思的美景。(选自2011年3月2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1.通观全文,简要概括本文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语言表达艺术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指出作者在文中批评的两种现象,并结合全文所蕴含的作者的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清荷”为题,但写“夏日清荷”的文字很少。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我看舞蹈的美
  ①舞之美,是人的美。它是一种艺术,当然有艺术美,但它所假之物并不是声、色、字、词,而是天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因此它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美。它努力挖掘人的灵秀之气,给人一种高级的美感。我国第一个提倡使用模特儿的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说过:美的要素有二,一是形式,二是表现。人体充分具有这二要素,外有美妙的形式,内蕴不可思议的灵感,融合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的极致而为一体,所以为美中之至美。当我们看着舞台上那舞动着的美人时,她(他)举手、投足、弯腰、舒臂,那美的形态、身段、轮廓、线条,恰好表现了美的内蕴,美的感情,而不必借助什么道具。
  ②当然,舞台上的演员不同于画室里的模特儿。舞蹈除自然美外,更重艺术美,于是便要讲到衣饰。但这衣饰决不像旧戏那样给人套上死板的程式,也不像话剧那样过分地写实。它是绿荷上的露殊,是峭壁上的青藤;是红花下的绿叶,是翠柳上的黄鹂,是一种微妙的附着。它不过是为了揭示舞者美的存在,像几片白云说明天空的深蓝;它不过是为了衬托舞者美的形象,像流水绕过幽静的山冈。在舞台上作为外形之物,无论是先天的人体,还是后来补充的服饰,在形、体、色、质上都有极美的苛求,真可谓“四美具,二难并”,从而汇成为一种更理想、更美的“形”。为了表示飞动,西方艺术中有一种小天使,胖墩墩的孩子,两胁下却生出一对肉翅,显得十分生硬。这何如我们敦煌石窟里的飞天,窈窕女子,肩垂飘带,升起在天空。人着衣披带本是很自然的事,但这自然的衣着,顿使沉重的人体化为轻捷的一叶,潇洒、舒展、轻盈、自如,满台生风。人外形的美,内蕴的美,都因那轻淡饰物的勾勒与揭示而成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憧憬而挥发开来。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从这个角度观之,舞者真是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③再者,飘动的舞者,又决不是静止的雕像,所以造型美外,更讲情感。这便要借助音乐。本来,演员在那铃响幕启之前,是先在体内储满一汪情感的,上台后全待那乐声的煦风拂来,才摇曳荡漾,粼粼生辉。乐声之于舞,如松涛上的清风,如干柴上的火焰,如桂树林间的香馨,如钱塘江面的大潮。当我们耳闻乐声而目观舞台时,更多体味的已不是形、色、物、体,而是神,是情,是韵,是一种充蕴全场、流动飘浮、深幽朦胧的美,是一种逆接千古、延绵未来、辽阔久远的美。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当《康定情歌》飘过时,那冉冉的舞影,便是夏日给人小憩的阴凉,我们的心头一片静谧、惆怅,就像仰卧在康定草原上,看月亮弯弯。这时,长袖在台上飘动,音符在空中隐现,舞者所内蕴外观的美,一起随着乐声溶为一股感情的潮流,在观众的前后左右穿流激荡。对观众来说,现在已不是观看,而是在闭目听,凝神想,用心,用身,去与演员交流了。这时再看台上的演员,观众已经绕过直观而通过她心灵深处的那一泓秋水,在波光中照见了一个是她,但比她更美的形象。这便又是以神写形了。
  ④我们知道,在客观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美: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几何图形整齐组合的美;孩童天真烂漫的美; 中年精壮强健的美;老者深熟沉静的美;美术家的色彩线条美;音乐家的声音和谐美;连被一般人认为最刻板的自然科学,也有它的“工程美”;连最枯燥的哲学,也有它的哲理美。这些美都是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与条件下,乐而自得的。而舞蹈,是一种真正以生命自身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舞者,是一面镜,能照出各人的影;舞姿,是一阵风,能拂动各人的情;舞台,是一面大的雷达,能接收与反射各人的思想。当我们在大剧场里落座,四厨灯光渐暗,乐声轻起,台上演员翩跹起舞时,我们便一下获得了一种共同的美。你看她一笑一颦,一起一停,一甩手投足,挺拔、秀丽、高朗、愁忧,仿佛社会上一切美的物,美的情,这时全都聚在她的身上,成一团美的魅力。她早已不是她自己,而是一位法力无边的美神。她翻起人们的回忆,惹动人们的情思,牵动整个美的世界。这时平日里在你心中储存着的一切美好的形象,清风明月夜,风和日丽春,小桥流水,百鸟啭鸣,都会突然闪现在你的眼前,泛起在你的脑海。刹那间美的信息开始了奇妙的交流。
  ⑤本来,舞蹈就是因人内心情感的摇荡而不由得手舞足蹈。明月当空,花间的李白无亲自怜,便起舞清影,举杯邀月;大江上的曹操有雄兵百万,就横槊赋诗,酹酒江心。今舞者,正是从人们平常不自觉的动作中,抽出最美的,规律性的东西,以衣具饰之,以音乐和之,酿成一股酒香,反过来荡摇人的感情。所以,老者观舞,会生还少的乐趣;少年观舞,会陷入一片深沉;科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规律找到美的表述方式;哲学家在这里能为自己的哲理找到美的形象。怀素和尚观公孙大娘一舞而得书法之精妙,杜甫观公孙弟子之舞而有华章传世。人们与其说是在欣赏舞蹈,不如说是在发现与升华自己潜在的美的意识,美的素养。因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者,他们都是最有灵感的高级生命。虽说表演艺术中还有话剧,但它主要靠台词;还有戏曲,但它主要靠唱腔;还有电影,那便更要借助许多手段。只有舞蹈是纯靠人的外形与内蕴。它的美;实在是特别的。
1.作者认为,舞蹈的美“首先是-种自然的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它是绿荷上的露殊,是峭壁上的青藤;是红花下的绿叶,是翠柳上的黄鹂,是一种微妙的附着。)形象地表明了(? )
A.舞蹈与艺术的关系
B.舞蹈演员的人体与衣饰的关系
C.舞姿与形象的关系
D.舞蹈的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3.第②段中有多组对比,下列不属于对比的一项是(? )
A.舞台上的舞蹈演员与画室里的模特儿
B.旧戏、话剧中的衣饰与舞蹈中的衣饰
C.西方艺术的小天使与敦煌石窟的飞天
D.国画中的形神关系与舞蹈中的形神关系
4.用以下例句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不能用文中句子)。
  例句:当斗牛士的乐曲响起时,那狂热的西班牙舞步,便是催人上阵的鼓点,我们激动、昂奋,仿佛一场决斗就在眼前。当_____________,那____________,便是___________,仿佛__________。
5.第③段结尾说“以神写形”,从舞者的角度是指_______,从观众的角度是指_______________。
6.第④段中最能体现该段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⑤段中举“李白”、“曹操”两例说明______________;举“怀素”、“杜甫”两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的标题是“我看舞蹈的美”。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舞蹈的美表现在哪两方面?请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