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6-26 17:03:2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对《琵琶行》诗句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A项人物未出场露面,应是个人感受,并非直接刻画。对于课内所选的经典作品,无论内容还是表达技巧平时学习时要好好落实。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立,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w.&
【注】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出峡,先是漂泊湖北,后转徙湖南,大历四年正月由岳州到潭州。写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诗人仍留滞潭州,以舟为家。
(1)本诗颈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2)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农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本诗与刘禹锡的《乌衣巷》都写到了燕子,燕子的形象在两诗中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1)颈联以燕子自比,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诗人凄楚,悲怆的漂泊之感。
w.&(2)杜诗中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刘诗中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题目。(8分)
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白朴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小题1:请赏析开篇一二句的景物描写。(4分)
小题2:请结合诗句分析小令中的“渔父”形象。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料渲染四种景物,颜色交错,色彩明艳,点染出一幅绚丽无比的秋江图(2分),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点明“渔夫”活动的背景,同时“渔父”在这一背景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活动也寄寓其中,令人遐想,从而引出下文。(2分)
或答:作者选用了黄芦”、“白苹”、“绿杨”、“红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浮萍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的绚丽无比的秋江图(2分),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点明“渔夫”活动的背景,同时透露出一种宁静、愉悦的心绪,为下文进一步表现渔父做了铺垫。(2分)
小题2:自由自在:作者先言“却有忘机友 ”,再申明忘机友便是白鹭沙鸥,借点水而飞鸥鹭,表现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1分)
品性高洁,厌弃尘世:写渔父在澄明的秋江上,和鸥鹭相与忘机,便烘托出他性格的高洁,也从侧面表明他对尘浊的厌弃。(2分)
反叛传统:“不识字 ” 三字,掷地有声。强调渔父不识字,可以无忧无虑,可以傲视王侯,正是要表现识字的知识份子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和叛逆。(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可先从一二句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关键词,然后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分析其景物描写特点,再答出这种手法有何作用即可。由“黄芦”“白苹”“绿杨”“红蓼”等意象可知,作者从颜色的角度,描绘秋江风景的色彩绚丽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要从交代人物活动场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为下文做铺垫等方面作答。优美的秋江风景自然渲染了一种宁静、愉悦的气氛;由对下文的“渔夫”的描述可知,前两句景物描写起着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小题2:从这首曲子所描写的内容看,属于以景写人,侧重的往往是人的心情,作者描写的秋江风景绚丽无比,自然烘托的是愉悦、轻松自由的心情。由“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可知,作者视白鹭沙鸥为朋友,由此得出他喜爱自然宁静的环境,表现了他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也从侧面衬托出他厌弃尘世的污浊。“傲”表现出渔夫高洁孤傲的性格;由“不识字”“傲”可体会出作者的对现实生活的反感。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 题。 (8 分)
春日
[南宋]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小题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 分)
【小题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小题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逆”“私”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逆”“私”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逆”“私”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既然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草、田园人格化,表明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自然得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结合着“幽情”所在的具体语境分析,“韶光大半去匆匆”很明显是对青春时光逝去的感叹;“招魂”一词表现了南宋及百姓处于危机之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对词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里作者用两个动作写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意欲沙场立功却无用武之地,空有一番雄心壮志而无处施展,内心极为苦闷、急切和悲愤。
B.“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作者写此情景,意在控诉侵略者恣意妄为的侵略行径。作者正气凛然,言语犀利,体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感。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D.“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这里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乘醉听萧鼓”,写的宴酣之乐,“吟赏烟霞”,写的山水之乐,这里既表现了官员的儒雅风流,也衬托了山水的美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应该意在批评人们居然忘记了国恨家仇。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