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7:03:25
1、单选题 对《琵琶行》诗句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
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A项人物未出场露面,应是个人感受,并非直接刻画。对于课内所选的经典作品,无论内容还是表达技巧平时学习时要好好落实。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立,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w.&
【注】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出峡,先是漂泊湖北,后转徙湖南,大历四年正月由岳州到潭州。写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诗人仍留滞潭州,以舟为家。
(1)本诗颈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2)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农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本诗与刘禹锡的《乌衣巷》都写到了燕子,燕子的形象在两诗中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1)颈联以燕子自比,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诗人凄楚,悲怆的漂泊之感。
w.&(2)杜诗中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刘诗中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题目。(8分)
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白朴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小题1:请赏析开篇一二句的景物描写。(4分)
小题2:请结合诗句分析小令中的“渔父”形象。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选取“黄”“白”“绿”“红”四种颜料渲染四种景物,颜色交错,色彩明艳,点染出一幅绚丽无比的秋江图(2分),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点明“渔夫”活动的背景,同时“渔父”在这一背景里怎样活动,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活动也寄寓其中,令人遐想,从而引出下文。(2分)
或答:作者选用了黄芦”、“白苹”、“绿杨”、“红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浮萍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的绚丽无比的秋江图(2分),展现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点明“渔夫”活动的背景,同时透露出一种宁静、愉悦的心绪,为下文进一步表现渔父做了铺垫。(2分)
小题2:自由自在:作者先言“却有忘机友 ”,再申明忘机友便是白鹭沙鸥,借点水而飞鸥鹭,表现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1分)
品性高洁,厌弃尘世:写渔父在澄明的秋江上,和鸥鹭相与忘机,便烘托出他性格的高洁,也从侧面表明他对尘浊的厌弃。(2分)
反叛传统:“不识字 ” 三字,掷地有声。强调渔父不识字,可以无忧无虑,可以傲视王侯,正是要表现识字的知识份子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和叛逆。(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可先从一二句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关键词,然后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分析其景物描写特点,再答出这种手法有何作用即可。由“黄芦”“白苹”“绿杨”“红蓼”等意象可知,作者从颜色的角度,描绘秋江风景的色彩绚丽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要从交代人物活动场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为下文做铺垫等方面作答。优美的秋江风景自然渲染了一种宁静、愉悦的气氛;由对下文的“渔夫”的描述可知,前两句景物描写起着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小题2:从这首曲子所描写的内容看,属于以景写人,侧重的往往是人的心情,作者描写的秋江风景绚丽无比,自然烘托的是愉悦、轻松自由的心情。由“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可知,作者视白鹭沙鸥为朋友,由此得出他喜爱自然宁静的环境,表现了他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也从侧面衬托出他厌弃尘世的污浊。“傲”表现出渔夫高洁孤傲的性格;由“不识字”“傲”可体会出作者的对现实生活的反感。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 题。 (8 分)
春日
[南宋]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小题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 分)
【小题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小题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逆”“私”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逆”“私”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逆”“私”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既然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草、田园人格化,表明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自然得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结合着“幽情”所在的具体语境分析,“韶光大半去匆匆”很明显是对青春时光逝去的感叹;“招魂”一词表现了南宋及百姓处于危机之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对词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里作者用两个动作写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意欲沙场立功却无用武之地,空有一番雄心壮志而无处施展,内心极为苦闷、急切和悲愤。
B.“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作者写此情景,意在控诉侵略者恣意妄为的侵略行径。作者正气凛然,言语犀利,体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感。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氛。
D.“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这里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乘醉听萧鼓”,写的宴酣之乐,“吟赏烟霞”,写的山水之乐,这里既表现了官员的儒雅风流,也衬托了山水的美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应该意在批评人们居然忘记了国恨家仇。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