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五)

时间:2019-06-26 16:38:3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
B.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
C.非能水也水:游泳
D.今之众人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蚓无爪牙之利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皆出于此乎
C.吾尝终日而思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分)
??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风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B.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C.以其后名之曰”/故:缘故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9分)。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出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时越王兵败,支党余两千人论死,仁杰疏曰:“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有诏悉谪戍边。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民为立祠。突厥入赵、定,时民多胁从于贼,贼已去,惧诛,逃匿。仁杰上疏曰:“愿赦河北,一不问罪。”诏可。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初,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故卒复唐嗣。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仁杰谏曰:“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后由是罢役。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有诏之原:追究根源
B.郡人碑以颂勒:刻
C.故复唐嗣卒:最终
D.既农时,是为弃本失:耽误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平恕忠直的一组是?(?)
①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②仁杰奏不应死
③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④驱民保城,修守具
⑤愿赦河北,一不问罪?⑥既失农时,是为弃本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狄仁杰体恤百姓,契丹攻陷冀州,他坚持让百姓回家种田:武则天想造佛像,他以误农时、弃根本为由加以劝阻。
B.狄仁杰敢于直言劝谏。权善才、范怀义误用斧头砍伐昭陵的柏树,高宗很生气,要杀他们,狄仁杰上奏直谏,高宗免去二人的死罪。
C.狄仁杰忠于唐室,在立太子的关键问题上,他用招募勇士这件事把武三思和庐陵王做了对比,让武则天明白了人心所向。
D.狄仁杰能力出众,黜陟使阎立本惊异他的才干,推荐他做大理丞,他一年就决断了大量积压的案件,受到人们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
(2)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陛下的法律本来就有差别,犯人不该死而处死他们,为什么呢?
(2)适逢狄仁杰被来俊臣诬陷,守卫逐渐松懈,就求笔写信,放进棉衣内


本题解析:
小题1:原:原谅,赦免
小题1:①子光所为,使狄仁杰免死,无忠直。④前刺使作为。⑥无平恕。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文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的理解。其中D阎立本没有推荐。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首先确定关键点:(1)固,至,致,何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2)为所结构,构,浸,弛,丐各一分,然后再整理成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他被小吏诬告,黜陟使阎立本召见讯问,为他的才能惊异。后来升任大理丞,一年中决断积压的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余人,当时人们称赞他公平宽恕。权善才,范怀义因误用斧头砍伐昭陵的柏树而犯罪,高宗下令杀他们。狄仁杰奏称他们不该被处死,皇帝生气的说:“这是使我成为不孝之子,我一定要杀了他们。”狄仁杰说:“陛下的法律本来就有差别,犯人不该死而处死他们,为什么呢?如今误伐一棵柏树而杀死两位臣子,后世人们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主呢?”皇帝情绪平静了,于是免去了他们的死罪。左司郎中王本立依仗恩宠肆意妄为,狄仁杰弹劾上奏他的罪行,皇帝下诏原谅他。狄仁杰说:“陛下怜惜有罪的人,使原有的法律受损,我愿意先被贬斥,作为群臣的警示。”王本立抵偿其罪。狄仁杰出京担任宁州刺使,抚慰戎族部落,郡中百姓刻碑来赞颂他。当时越王兵败,余党两千多人该判死罪。狄仁杰上书说:“这些人都不是本性恶劣,只是受牵累犯了错。”皇帝下诏让他们全部戍守边塞。适逢狄仁杰被来俊臣诬陷,守卫逐渐松懈,就求笔写信,放进棉衣内, 对监狱吏说:“天气正热,请交给家中拆除棉絮。”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信诉冤,于是免于死罪。万岁通天年间,契丹攻陷冀州,狄仁杰被提拔担任魏州刺使。前任刺使惧怕敌人来到,驱谴百姓保卫城池,修缮守城器械。狄仁杰到任后说:“敌人在远处,为何自己先使百姓疲劳?万一敌人前来,我自己处理这件事,何必预先劳烦你们呢?”全部把百姓放回到田间,百姓为他建立祠堂。突厥入侵赵州,定州,当时百姓很多都被胁迫跟着做坏事,贼人离开后,百姓害怕被杀,都逃跑藏起来了。狄仁杰书说:“希望赦免河北百姓,都不问罪。”皇帝答应了。武则天想立三思为太子,拿这件事情问宰相,众人都不敢回答。狄仁杰说:“匈奴侵犯边境,陛下让武三思招募勇士,过了一个月还不到千人。庐陵王代替他,不足十天就五万人。如今要继承皇位,非庐陵王不可。”当初,李昭德多次请求迎还太子,但是武则天都不答应,唯有狄仁杰常以母子天性来劝说,所以最终恢复了唐朝继承人。武则天想要造大佛像,估计费用数百万钱。狄仁杰劝谏说:“物品不会从天而降,最终由土地产出。不损害百姓利益,又从哪里得到呢?已经耽误农时,是放弃根本。”武则天因此罢除了这次劳役。圣历三年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余冠之岌岌兮,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这里都是用做动词。
B.芳与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光泽;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未远/复路: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
D.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虽:即使;惩:惩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注】①挟:倚仗。
(1)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1分)
(2)孔子和孟子“交友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4分)


参考答案:(1)(1分) 要结交益友(或:交友重品德)
(2)(4分) 孔子认为交友要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就有益;而结交谄媚、伪善、夸夸其谈的朋友则有害,(1分)这是侧重交友时对朋友品性的要求,可以在择友时更谨慎,交到益友。(1分)孟子认为交朋友,一要平等,不能依仗自身的优越条件,(1分)这是侧重交友时对自我的要求,也有助于交到更多益友。(1分)


本题解析:本题的考查要点一是明确内容即孔子、孟子的关于朋友认识的话,结合所学《论语》《孟子》选文知识作答。两段提到的对交友的标准明确可以看出一个字“德”, “友直,友谅,友多闻”“友也者,友其德也”这是他们的原则,同时也可以分析不同之处。
【附】《孟子》选文参考译文:
与朋友相交,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依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依仗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