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6 00:48:15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57岁的何大妈晨练时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妈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却被老伯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一下他的行为。大妈的女儿得知此事,在网上发帖质疑老伯的救人目的,该帖引来网友热议。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对材料内容与含义的理解作文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材料作文。材料讲述了一位82岁的孙老伯做了好事请求表扬遭到质疑的故事。材料表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待见义勇为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下社会多元的价值观、道德观。考生作文或对弘扬见义勇为精神进行思考,或由此上升为对价值观、道德观的探讨,均视为符合题意。
材料内容丰富,含意很多:
1赞美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以教育、感染更多的人;
2现代社会越来越提倡、包容和尊重多元价值取向,应尊重孙老伯的“留姓名”和“表扬自己”;
3否定为名救人行为,不能为了得到表扬才去见义勇为,让“见义勇为”变味;
4思考见义勇为观念变化,反思见义勇为者高龄化背后的深层原因;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批评大妈的女儿不知恩图报、不懂得感恩,反而质疑救人目的的自私和浅薄,人要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等均属题意范围。
以下为新闻事件回放:?救人者———见义勇为的孙老伯
“我要求找媒体报道此事,不是为自己的名声。现在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了,看见人处于危难的时候肯伸出手搭救的人不多了,所以,有必要把这样的事情宣传一下,教育一下旁观的年轻人。”
救人的老伯姓孙,连云港灌云人,今年82岁,1944年参加新四军,1953年抗美援朝之后被分来杭州工作。老伯特别强调,他不是第一个跳进池中的人。“我是第二个跳进池中救人的。第一个跳进池中的也是一个老头,年纪比我还大,84岁了。”
孙老伯告诉记者,他要求媒体报道此事,不为自己的名声。“让我寒心的是,当时在场那么多比我年龄小的人,他们都没去救,结果还是我们两个80多岁的老头跳进池里。唉——现在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了,看见人处于危难的时候肯伸出手搭救的人不多了,所以,有必要把这样的事情宣传一下,教育一下旁观的年轻人。我自己都80多岁的人了,要那个名声做什么用?”
对于那些怀疑他救人是为财的人,孙老伯说:“我是退役军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现在每月七七八八加起来收入过万,你说我还需要什么财?她(指何大妈)说要登门谢我,肯定是要带点礼物送过来,说实话,我不需要。”“你们小同志,不了解我们,不知道我们这代人的想法。”孙老伯表示,理解一代人要把他同他所处的年代联系起来,“我经历的历史塑造了我的世界观,我的世界观指导我的行为。我只是想通过宣传我的事情感染更多的人。我没想到这一举动引来那么多的误解。”
针对当今社会好事难做、好事不做、做了好事有后顾之忧的现象,孙老伯指出,在这种氛围下,做了好人好事就越需要多报道。
被救大妈——要向组织汇报我想不通
被救的何大妈表示,对于孙老伯所表达的弘扬见义勇为的思想,她是赞同的。“我们当初通电话的时候他也说过,是想为大家树立个榜样,好让大家都学习他的精神,提高社会风气。我觉得这个没什么错。”但是大妈对于老伯要求上电视,并让大妈向组织汇报救人一事的做法还是想不通。
何大妈表示,最近她的身体一直不是太好。“等我腿脚方便了,肯定要去谢谢他的。”
被救大妈的女儿——“雷锋做好事不留名”
何大妈的女儿韩女士,是改革开放后接受新教育的第一代,有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原则。谈起孙老伯求表扬的事,韩女士对此一直不满,“本来私下拎些礼物过去谢谢他挺好的,哪有这样来求表扬的?”
在了解了孙老伯求表扬的用意之后,韩女士还是觉得“难以理解”。她认为孙老伯在记者面前说的和对她们母女在电话中说的不一样,比如,对记者讲他不是第一个跳进池中救人的,而对她们讲的时候说是第一个去救人的。虽然她承认了老伯的救人行为,表示感谢是应该的,但还是坚持“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想法——“我就是不想让他曝光。”
做了好事请求表扬——重庆曾经有过
2008年10月19日,在江北区红旗河沟长途汽车站当清洁工的廖光明来到本报接待室,讲述了他头天晚上在汽车站救助一名犯病晕倒的妇女的事,并主动提出“想上报纸”。
老廖说,他今年50岁,入党27年,当过兵。30多年前他就开始做好事,做过大大小小的好事数不清,拾金不昧、帮人搬运、抢救病人以及灭火救灾等等。“都说做好事不留名,我年轻时就最怕别个表扬我。但是现在我都当外公了,所以从前年起,我就开始主动找记者,找他们报道一些我做的好事,想有更多人来做好事。”
做了好事该不该要求表扬?记者在候车室做了个小调查,多持反对意见。一位女乘客说,应该大力表扬做好事的人,但自己去争表扬,她做不出来。一位男乘客说,要是做一件好事就要表扬,那要怀疑他的动机,要是做了一辈子好事,他不说别人也会知道。
重庆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对老廖的做法却表示肯定。他说,高调做好事是雷锋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正像今天我们宣传奥运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的行为一样。“表扬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赞赏,跟运动员喊‘为我加油’是一个道理。”
我有话说———重庆衡信律师事务所律师唐用强
孙老伯见义勇为后要求表扬没有什么不妥。以这样的方式起到一种示范作用,我认为是一件好事。
个人赞同观点
勇于在他人遇到危险的时候救人,这样的好人好事值得大力宣传和弘扬,此举本无可厚非。但却遭到被救老人女儿的质疑和网友的热议,这不能不说出人意料。难道八旬老人救人真的象被救老人女儿想的那样,有什么目的吗?如果有,决不是什么功利目的,他的要求无非是想唤起人们见义勇为的意识,弘扬一下做好人好事的社会美德。
就象老人所说的那样,他已经八十多岁,收入不少,不需要博取什么好名声。作为一个“曾经”的老兵,老人始终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唤起更多的人,投身改善社会风气之中。
当现在社会风气日益急转直下的环境下,看客不断增多的时候,能伸出援手的人越来越少。八旬老人奋不顾身的行为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教育和宣传素材,能够对社会进步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对老人的要求提出质疑,并声称自己吃了闷亏的被救老人女儿,其本身的所作所为说明在关键时是不会这样做的,并自以为是地认为老人救人的目的不纯,只能暴露出她的自私和浅薄。退一步讲,老人在被救老人落水后,不顾年事已高和自己的安危救人,这已说明一切了。再有疑问,不仅不厚道,也不地道。
试想,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能有多少人能够有勇气挺身而出?在以利益为价值尺度的社会里,有些人想到的首先是这样做值不值?该不该?正因为如此,八旬老人的行为才值得称道,要求虽然含有苦涩但无可厚非。
评价一个社会现象必须要考虑到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当一个耄耋老人出现在救人现场救人时,其他人干啥哪?当老人提出宣传时,人们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和看法?这一个个问题,不都在拷问着我们。我们不能苛求老人的无奈之举,其实这个要求也没有什么不当之处。社会进步不应是一个时髦的词语和漂亮的口号,而应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这个角度认识这个问题,要求媒体宣传并无不可,而且还应大张旗鼓地宣传,从而营造弘扬社会公德的良好风气和环境。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印度)泰戈尔
“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意大利)朗根尼西
“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德国)普朗克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写作题 青春的心灵是敏感的。生活中的一个人、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事、一个具体的物件、一种声音……学习中,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文学形象……都能让你平静的心湖泛起涟漪,甚至涌起惊涛骇浪。让你思接千载,感慨万千;催你奋进、促你升华……
请以“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写记叙文。②要有故事,有感想,有真情实感。③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④不少于800字。⑤书写要规范、整洁。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写命题作文,对题目的解读是行文的关键。就本文而言,有三个词语至关重要:
一是“你”。“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写人,可以实写,写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写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也可以虚写,写历史上的某位名人,写读书的感悟、思想的升华。写物,可以是某个物件,也可以是某篇作品。不管写什么,都要以“人”和“物”为媒介拓展引入,来叙写自己认识的加深,抒发自己人生的感悟。
二是“拨动”。这里的“拨动”,是“感动”、“触动”还是“震动”?应该说都有可能,但以前两者为最佳。显然,“拨动心弦”,应是内心真挚情感的一次充溢,是个人思想认识的一次升华。因此,“你”要选择正面、积极的人和物。
三是“我”。题目明确规定“拨动”的是“我”的“心弦”,这个“我””就是写作者本人,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交代“拨动了我的心弦”的原因,记叙的事件要相对详细,并有起伏波澜;然后要突出“拨动心弦”后的感受,也就是人生的感悟相对要具体,而不能蜻蜒点水,点到即止。
示例一: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
人世间,有一种情,只有默默的付出,不需要任何的回报,这边是亲情;人世间,有一种爱,不期望天长地久相伴,只求时刻挂念,这边是母爱。母爱深明大义、柔中有刚。当你啼哭于襁褓时,母爱是温馨的怀抱;当你呀呀学语时,母爱是耐心的教导;当你远行时,母爱是声声的呜咽;当你取得好成绩时,母爱是激动的泪花;当你病卧在床时,母爱是布满血丝的双眼;当你沾染恶习时,母爱是苦口婆心的劝勉;当你如履薄冰时而屡教不改时,母爱是撒在你伤口上疼在她心上的那把盐。然而,我们是否也为父母做些什么呢……
我的老家在农村,从小在那儿长大,离家三年了,真想念家乡啊!真想回家看看,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想念家乡的人们,想念家乡的那些从小在一起玩的伙伴们,他(她)们是否还好……正想回到家乡,去看看家乡现在的样子,正想回到和伙伴们嬉戏打闹的那个少年,真想回答母亲的怀抱,去听母亲抱着我唱的歌谣……记得有一次,那时我还小,又是一个晴朗的天气,我和伙伴们出去玩了,母亲在家做饭,那是春天,天上的小鸟唧唧喳喳的叫着,我和伙伴们出去打鸟玩……上午回到家,老远就看到我家的厨房屋顶上的烟筒冒着烟,想必妈妈已经做好饭了,我高兴的跑到厨房,看到妈妈正弯着腰坐在石凳上烧锅,妈妈的动作显出吃力的样子,我着急跑到母亲的声旁,说:“妈妈,我来烧锅吧!”母亲说:“好吧,我去洗菜,你小心点!”母亲起来时,竟一时没有站起来。饭出锅时,香喷喷的饭菜摆在我面前。吃饭时,妈妈一个劲的给我上碗里长菜,我说木让母亲多吃些肉,妈却说:“妈妈不爱吃肉。”吃过饭后,我忽然看见母亲在锅里吃紧剩下的那一点点菜!几乎每天母亲都是这样,我那时真想哭!……
那年夏天,有一天晚上,天气非常地热!晚上我又和往常一样热的加上蚊子咬的我怎么也睡不着觉,蚊子总是在我耳边嗡嗡地叫着,我用手拍打它,可是,无论我怎么拍打,拍了过一会它还飞过来,往复这样,就在我烦躁不安的时候,忽然间一阵凉风吹来,如同在秋风里那样,非常凉爽,我轻轻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妈妈向往常一样拿着那把蒲扇为我带来的凉风,妈妈几乎每天都是这样!而自己却汗流浃背……
秋天,天渐渐凉了,我家外面落的满地树叶,树上哗哗的落着,落着,像是树叶在哭泣!哭泣将要离开妈妈的怀抱!这时。我看见脚下的一片片树叶,鼻子一酸,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远方,妈正在左摇右摆的走着,显出很吃力的样子,我急忙跑过去帮妈,妈说我帮不上忙,那时我发现,妈妈老了!
所以冬天,母亲经常关节疼,身上疼,母亲过于劳累!母亲头发白了,白发在风中轻轻地飘着,飘着,飘出我一脸泪花,飘出我有一段回忆……
在我心中,母亲是世上最伟大、最无私、最好最好的母亲!
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
示例二: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
“那一天,知道你要走,我一句话也没留……”耳畔又响起了这支优美的歌。然而,我的心在颤抖,在流泪。您知道吗?我好想对你一声:“爸爸,对不起!?那一天,在车站,您提着沉重的行囊,眼圈红红地望着妈妈和我。我知道,您是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但您终究什么也没有说,带着依恋,带着关爱,也带着一丝遗憾,您默默地走了,融入了南下打工者的队伍中。?您不是我的亲生爸爸。自从爸爸去世后,妈妈既要供我们姐妹俩读书,又要承担家里的农活,实在是忙不过来。是您,伸出了援助之手,义无反顾的走进了我们家。然而,我从来没给过您一个笑脸,即使您无微不至的关心我,我也总认为那是假的。也不知道是谁说过,继父母对子女都是先好后坏的,所以,我处处防备,处处留心,就怕您也会是那样的人那。?
您走后,曾写过不少回信。信中,您问的最多的总是我,问我的学习情况,问妈妈缺我的零花钱没有,叮嘱我要好号学习,安慰妈妈不要为您担心……可是,不懂事的我,竟没有给您回过一封信,甚至连您具体在哪做事都不知道。?记得上周星期三,气温急剧下降,而我返校时只穿了件夹克,眼睁睁的只有受冻的份儿。妈妈来了,递给我一件漂亮的呢绒短装。当妈妈告诉我这是您南下前用妈妈让您买新衣服的钱给我买的时候,我愣住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扪心自问:我是不是错了??
想想您来我们家以后的日子,我管我对您多么的物理和仇视,您都不曾有丝毫的介意。您宁愿自己穿的破烂不堪,也要省下钱来为我添置新衣。您不嫌我们家穷,也不怪家里欠下的一屁股债,您总是任劳任怨,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您这次出去打工,也是为我下学期的学费。而我呢?您走的那天,连句问候的话都没有。我好恨我自己,恨我的偏执顽固,恨我的不懂事理。?
爸爸,在这里,借着这支歌,我想给你捎去最真诚的问候:“您在他乡还好吗?要多多保重身体!”
点评:本作文指向性不明显,审题有较大难度。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作文题(70分)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密切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生活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首先,所给材料部分,由自然界的绿色(实)过渡到生态环保的绿色生活的时尚理念(虚)。可见,下笔选材时,呼应时代主题,写生态、环保、新鲜、健康、原生态、能再生、低污染、低成本等可持 续发展的设想、措施、行为,践行绿色生活,才最切题。其次,“绿色生活”还有另外一个拓展方向,其关键在于敏锐把握“绿色”的多重含义。“绿色” 是植物的颜色,有生命和希望的含义,有“健康”、“和平”之意,绿色生活可以是生机勃勃的生活,充满激情的生活,也可是和谐的生活等,在这些具体的方面,又可以展开无限联想和想象。再次,绿色生活,可以是理想中的生活。今人在希冀,古人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在思考,世人也都在追求。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不就是孟老先生一生追求的“绿色生活”吗?再如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向世人揭示的“绿色生活”等。总之,无论是现实中的“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的时代号召、“创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抑或是古人的竹林生活;无论是梦想还是践行着,都可以入文。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7年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9月21日,35岁的兹韦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工作组发现,奇迹生还。其余三人遇难,一人失踪。
据中俄搜救工作组一线指挥员,武警新疆总队第五支队政委周腊合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条件恶劣(白天温度30摄氏度以上,夜晚零下5摄氏度以下),地理环境复杂,在没有任何吃的条件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好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身体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请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标题自拟,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参考立意:?健康的体魄创造奇迹?用丰富的经验,打造奇迹的大门
改变成就人生奇迹?体魄· 奇迹 ·人生
经验,奇迹大门的金钥匙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