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时间:2019-03-15 23:54:3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请以“登高望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登高望远
朱益萍(教师下水作文)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登高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追求。因为,只有登高,你才能望见更多更远的风景;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
盛唐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高处看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奇异风景,那种壮观、大气与往日颇有不同。那种新奇的体验让他兴奋不已,让他豪气迸发,他的灵感和才情喷薄而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没有王之涣的登高,他能看到不同寻常的独特风景吗?如果没有远方独特风景的洗涤,他的灵感和才情会被碰撞出如此璀璨绚丽的火花吗?还会有王之涣的千古名句吗?
如果说王之涣的登高还只是一种旅游览胜的行为的话,那么陈子昂的登高则是一种追思怀古的态度。陈子昂满怀失意的心思登上燕昭王为求士而筑的金台--幽州台,想起燕昭王招揽天下贤人,燕国得以兴盛的情形,留下了让后人反复吟诵,常常感慨唏嘘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有报国为民的远大志向,他想登上生命的高台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惜时不遂人愿,他虽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很少被采用用。他虽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但又因忤上而被降职。他的生命一直在低处徘徊。失意人生并没有让他低头,也没有让他放弃对人生高远理想的瞭望,所以他才会去登幽州台。登幽州台,他不是旅游,也不是为了览胜,而是为了借古抒怀,为了表明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虽然自己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但在他冰冷的泪水中让人们感受他那颗渴望被重用的心的温度。
王之涣的登高望见了远方美丽的风景,收获了喜悦和感悟;陈子昂登高望见了远去的贤君,留下了失落和哀伤;杜子美登高望见了滚滚长江,浩渺洞庭,洒下了千古悲悯的痛苦老泪。
杜子美的《登高》之所以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不只是因为杜老先生给我们展现出了秋天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景象,也是因为杜老先生给我们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杜老先生的登高不只是登高处、高山、高楼,而是让自己的生命登上责任的高度,把一腔悲悯淋漓尽致得以呈现,是对国泰民安理想境界的追求。他一生都在践行这样的登高,终其一生努力追求“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国救民理想。这他的《登岳阳楼》的诗歌又一次得以体现。“亲朋无一字”他没有流泪,“老病有孤舟”他也没有流泪,而益想到“戎马关山北”的时候,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悯,只能“凭轩涕泗流”了。
一生都在攀登生命高度,一生都在遥望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把国家百姓置于头顶的诗人。可以说,他的生命因为登高有了让人仰视的高度,他的诗歌因为望远而有了沉郁厚重美丽,他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圣”。
王之涣、陈子昂、杜子美是一座座让我们仰止的高山,我们也许永远也登不上他们的高度,但我们可以经常遥望,可以一点一点靠近,给生命高远的激励和滋养,让生命不断茁壮成长。
2.登高望远
一叶障目,让人身陷其中,被痛苦的泥潭所左右,想要拔出却又无能为力;登高望远,凌生活之顶,鸟瞰世间的苦与乐,方能感受到人类一直追求的大幸福。
生活不是穷奢极欲的欢乐,同样也不是无边的痛苦。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把世间的苦与乐看得太过真切,以致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古时三国后主刘禅高枕无忧,居安而不思危,最后将盛汉基业毁于自己手中;而另一方面,有人把苦难看得太重,整日杞人忧天,却没有一点救国救民的豪气,最后抑郁而亡。
的确,愚蠢的人会这么做,但圣贤的人却绝不会如此。他们懂得将世间的苦与乐结合起来,享受那份苦尽甘来的大幸福。
李白因对朝廷的幻想进入了世俗,最后因痛苦之极而放弃了名利,享乐于山水之间,去感受那份“五月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大幸福;爱迪生同样也因对科学的幻想,踏入了实验室,在那里他忍受了失去耳朵的痛苦,但却享受到发明成功的大幸福。古今中外,只有那些勇于立于山巅的勇士们,才敢去俯瞰那些世俗之人在享受的快乐抑或是忍受的痛苦,最终将自己经历的一切总和起来,这便成为了一种幸福,一种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快乐不极欲的幸福,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大幸福。
相对于极端的快乐我们是痛苦的,同样相对于极端的痛苦我们是快乐的,当我们正烦恼于世间的苦与乐时,不妨来看看“他们”给我们的启示吧:
贝多芬失聪,但当他奏响那带着极端的痛苦与快乐的深沉而又平静的乐曲时,谁有能感受到那份痛苦与快乐交融的大幸福呢?孙膑失足,当我们阅读那份惊人的兵法时,谁又能感受他那份勇气与毅力来抵抗痛苦的大幸福呢?杜甫失时,当我们捧起那份传承了千年的名篇时,谁又能感受到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独怆悲国后解脱于世的大幸福呢?
王安石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人亦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正苦恼于快乐抑或极至享受快乐时,我们不妨登上生活的高峰,去看看自己曾经历的痛苦与快乐,解脱出来,享受那份生活所带来的大幸福。
3..登高望远
题记: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是谁在暗夜里点亮心灯?
是谁在风雨后送来彩虹?
是信念,是我们登上高峰的信念。我们希望看到彩虹,所以必须历经风雨;我们希望看到山尖最美的日出,所以必须登山;我们希望寻找世间最瑰丽的风景,所以必须远足。因为我们有所希望,所以我们必须付出。
人们总是相信,世间最美丽的风景总是隐匿在不为人知的密林深处。古人留有“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的诗句;今人留下探索原始天坑、原始森林的足迹。不论是古人的记录还是今人的实践,都向人们昭示着:无限风光在险峰。
世间最美的风景不仅隐藏在险远之处,更藏匿在每一个探索者的足下和心里。路是被人踩出来的,理想是靠不懈的追求实现的,美好的生活也是因艰辛的努力而得来的。人类在探寻美丽风景的征程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足迹:从欧洲封建王室开辟新航路到中国明朝徐霞客游遍湍流峻岭,从西方的《马可波罗行记》到东方的《水经注》都留下了人类为追求梦想而留下的足迹。他们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的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最终他们站到了高处,看到了远处。他们不仅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更提升了人类历史的高度。
要望远必须登高,但是登高却不一定可以望远。中国古代的甘英出使大秦,因为陆路不同,虽然他经历了两次共计数十年的艰苦的跋涉,但最终并未到达大秦,并未完成国君交予的使命。后来,大秦派使者从水路到达了中国,这才实现了中国与大秦的交流与往来。两者同样都付出了努力,甚至前者的努力更为艰辛,但收获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望远的愿望想必人人都有,登高的决心或许也人人都有。但最终可以成功的登上高处,望见自己心中神往的风景的人就不多了。因为,望远不仅需要登高的决心和毅力,更需要登高的技巧和方法。
人们应该记住: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本题解析:
审题指导
1、从作文题目的内涵上看,这道题属于寓意型命题,即“登高”与“望远”既有表面的意义,也有其比喻、象征等隐含意义。针对寓意型命题,则要理解清楚题目的寓意是什么,它可以比喻什么或象征什么。
2、从作文题目的结构上看,这道题属于关系型命题,即“登高”与“望远”是两个概念,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针对关系型命题,首先要理解清楚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因果,还是条件?是目的,还是互补?
明确1:“登高望远”,表面的含义为: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但立意肯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含义,而要去挖掘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中的“登高”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修养、道德、人格等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望远”则可以理解为由此带来的更高的理想、目标、思想境界,更宽广的胸怀、抱负和人生境界。结合古往今来名人“登高望远”的事例,来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今天的社会现实,写出因“登高”而“望远”的独特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
【以上寓意在立意时,任意确立若干组即可,如登上“知识”的高处,我们可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明确2:“登高”与“望远”之间,可以理解为条件关系: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或者要想望得更远,必须登得更高。也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因为“登高”,所以能“望远”,或因为期待“望远”,所以需要“登高”。
还可以理解为目的关系,“登高”是为了“望远”,或者为了想望得更远,我们就要登得更高。
【三种关系任意选择一种立意。】
审题提示
任何类型的作文在审题立意过程中都不可忽略下面三个要素: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办。
只是在具体的作文中以上三个要素各有侧重,但不可缺漏。
【本道题目的立意适合从“是什么”的角度突破。即登上什么高处,我们将会在哪一方面“望得更远”。】
审题技巧
(一)添加语素,化大为小
(二)虚实结合,化实为虚
(三)审清题眼,化暗为明
(四)把握内涵,化繁为简
(五)由表及里,化隐为显
审题示例
第一组立意: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四面湖山收眼底,一腔豪情砺壮志。
第二组立意:
1、登上群峰的高处,我们可以极目远望;
2、登上修养的高处,我们可以至诚至善;
3、登上人生的高处,我们可以高瞻远瞩。
第三组立意:
1、只有登高,你才能欣赏到更多更远的风景;
2、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
3、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
第四组立意:
1、凌生活之顶,鸟瞰世间苦乐,感受超脱的幸福;
2、凌人生之峰,俯看巨细得失,感受淡然的幸福;
3、凌命运之巅,睥睨否泰变迁,感受恒定的幸福。
第五组立意:
1、登高望远是一种态度,给予我们蔑视困难的信心;
2、登高望远是一种动力,给予我们进取奋进的力量;
3、登高望远是一种追求,给予我们迈向成功的阶梯。
第六组立意:
1、登高望远,突破云遮雾障,极目无限风光;
2、登高望远,历经艰难困苦,方显英雄本色;
3、登高望远,收获成败得失,成就美丽人生。
第七组立意:
1、登上信念的高峰,我们希望“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2、登上成功的高峰,我们希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上生命的高峰,我们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在一座香火旺盛的寺庙里,有一位年岁已高的住持。他想在退休之前,选出一个能担当大任的继承人。条件是每人去南山打一捆柴,谁打的柴最多,谁就是住持。
  去南山的路上有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是必经之路。渡河无桥,即便是用船或竹筏,也无法摆渡,他们只好空手而归。
  看着弟子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老和尚不禁摇头叹息,难过不已。
  就在准备放弃测试时,一个最小徒弟站出来说:“师傅,这不能怪我们,去南山的路被急流阻断,无法渡河,我们只能选择返回。不过,并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弟子在回来的路上发现了一棵苹果树上剩下最后一个苹果,把它摘了回来。说完,他从口袋里拿出苹果,递给了老和尚。接过苹果时,老和尚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不久,老和尚就将住持的位置传给了那个徒弟。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要力求写得深刻、充实、有文采。所写内容不得脱离材料的含义和范围,不得宿构。要书写清楚,出现错别字扣分。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作家刘墉曾回忆过这样一段经历:还是学生时代的某一阵子,由于好久没动笔,再拾起笔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作品进步了。他以这件事请教老师,老师说这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在这段不动笔的时间中,你有了新的领悟;一是因为长久的荒废,使自己的眼光降低了。”从此,每当感到自己有进步的时候,他都会以这两点去反省,这进步是真的进步,还是自己的准点降低了。
试以“准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1)文体自选;(2)题目目拟;(3)立意自定;(4)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这里的“准点”实际上也就是生活工作中我们常说的标准和要求。从刘墉的话中我们读到的显然是一种不容分说的高标准、高要求。从这一角度去立意,去设计,自然是最为理想的,但换一个角度和方向,我想,大概也应该是不错的吧。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问题的世界,问题无所不在。它是那样的神秘而又复杂:宇宙、自然、生命,战争、饥饿、疾病。它是那样的贴近:学习的问题、生活的问题、交往的问题、情感的问题、前途的问题……
请以"问题"为话题,选取某一个角度,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字数在800个以上。?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这道文题很有启发性,旨在唤醒人们的生存意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安静、和平、健康的生活环境,这才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思:如何探索宇宙的奥秘,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如何防止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地球村永远阳光灿烂,生机盎然;如何避免战争,使人们免受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如何解决温饱问题,使人们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如何使人际交往充满真诚;如何改变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可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生发开来,要从中提炼出具有人生价值的东西,使人们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生存空间。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 ③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