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23:00:21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颖士四岁属文,十岁补太学生。观书一览即诵,通百家谱系、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父旻,以莒丞抵罪,颖士往诉于府佐张惟一,惟一曰:“旻有佳儿,吾以旻获谴不憾。”
天宝初,颖士补秘书正字。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方父丧,不诣。林甫尝至故人舍邀颖士,颖士前往,哭门内以待,林甫不得已,前吊乃去。怒其不下已,调广陵参军事,颖士急中不能堪,作《伐樱桃树赋》以讥林甫云。史官韦述荐颖士自代,召诣史馆待制,颖士乘传诣京师。而林甫方威福自擅,颖士遂不屈,愈见疾,俄免官。林甫死,更调河南府参军事。
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已而禄山反,颖士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纳忽不用,叹曰:“肉食者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洧辟掌书,贼攻襄阳,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官兵守潼关,财用急,必待江、淮转饷乃足,饷道由汉、沔,则襄阳乃今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且列郡数十,人百万,训兵攘寇,社稷之功也。”洧乃按甲不出。亦会禄山死,贼解去。
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如李阳、李幼卿等数十人,由奖目,皆为名士。天下推知人,称萧功曹。尝兄事元德秀,而友殷寅、颜真卿。尝与(李)华、(陆)据游洛龙门,读路旁碑,颖士即诵,华再阅,据三乃能尽记。闻者谓三人才高下,此其分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莒丞抵罪抵罪:犯罪
B.怒其不下己下:谦恭待人
C.肉食者儿戏御剧贼剧贼:势力强大的贼寇
D.而友殷寅、颜真卿友:友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以旻获谴不憾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颖士往诉于府佐张惟一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洧乃按甲不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颖士聪明异常,四岁能文,十岁被录取为太学生。后来与朋友游览洛阳龙门,看路旁碑文,他读一遍即能成诵,记忆力明显高出他人。
B.宰相李林甫想见萧颖士,被萧颖士以守父丧为由拒绝;后来李林甫邀萧颖士到一朋友家见面,萧颖士前往却“哭门内以待”,可见他处事机智得体。
C.萧颖士对柳并说“胡人恃宠而骄,乱不久矣”,这表现出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萧颖士对源洧说的一番话,则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D.萧颖士天资聪颖,为人刚直,才能卓著,颇受“先进”的赏识。但也因为他的傲气和不屈,使得他连连遭贬,为此他痛悔不已。
小题4:把第I 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3分)
(2)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①这时,裴耀卿、席豫、张均都是前辈,器重萧颖士的才干,以平等之礼相待,从此萧颖士名扬天下。
②胡人得宠骄傲,不久就会作乱,洛阳也许要先陷入贼手。
本题解析:
小题1:友:以……为友
小题1:向/在
小题1:“为此他痛悔不已”说法有误
小题1:①“于时”“ 其”“ 由”②“ 负”“ 其”“ 陷”。 6分,各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译文:
萧颖士字茂挺, 梁朝鄱阳王萧恢的七世孙。颖士四岁能写文章, 十岁补为太学生。看书过目成诵, 精通百家谱系与文字之学。开元二十三年考中进士, 对策考试第一。其父萧旻, 做莒县丞时获罪,颖士向府佐张惟一投诉, 张惟一说:“ 萧旻有好儿子, 我因萧旻的事受责也不遗憾。”
天宝初年, 颖士任秘书正字。此时,裴耀卿、席豫、张均、宋遥、韦述等都是前辈, 器重萧颖士的才干, 以平等之礼相待, 从此萧颖士便名扬天下。宰相李林甫想见他, 颖士正为父亲服丧, 不去。李林甫曾到朋友家邀颖士见面, 颖士前往, 哭于门内等待李林甫, 李林甫不得已, 前往萧家吊丧后就走。怒怨颍士对自己不谦恭, 调他任广陵参军事, 颍士烦躁不能忍受, 做《伐樱桃树赋》以讽刺李林甫。史官韦述推荐萧颖士代替自己, 朝廷召他到史馆等候诏令, 颖士乘传车到京城。此时李林甫正专权, 作威作福, 颍士不肯屈从, 更加被忌恨, 不久就免官。李林甫死, 又调任河南府参军事。
安禄山恃宠放肆, 颖士暗地里对柳并说“: 胡人得宠骄傲,不久就会作乱,洛阳也许要先陷入贼手!”接着安禄山叛乱, 颖士去见河南采访使郭纳, 就防御计策进言, 郭纳忽视不用, 颖士叹息说:“ 高官们以儿戏态度抵御强寇, 真难办啊!”节度使源洧征召他为掌书记,贼军的一支部队进攻南阳, 源洧害怕了,想退守江陵,颍士进言说“: 官兵守潼关, 钱粮需用很急, 必待江、淮转运粮饷才够用, 而粮道经由汉江、沔水, 那么襄阳就是当今天下的咽喉要地, 一旦失守, 就会丧失天下。而且您现拥有州郡数十、人口百万, 练兵铲除贼寇, 是保卫社稷的大功啊。”源洧就按兵不出。适逢安禄山死, 贼兵退去。
颖士喜欢称道别人的优点, 以推荐引进后辈为己任, 如李阳、李幼卿、皇甫冉、陆渭等数十人, 由于萧颖士的奖掖品评, 都成为知名之士。天下推崇他能识别人才称之为萧功曹。曾以兄礼待元德秀, 而以殷寅、颜真卿为友。曾与李华、陆据游洛阳龙门, 读路旁碑文, 萧颖士一看便能背诵, 李华需读两遍, 陆据要读三遍才能完全记住。听说此事的人认为据此可以分出三人才学的高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官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节选自《三国志·孙登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简:选拔。
B.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略:简略。
C.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或者。
D.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捶:殴打。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②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
③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④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⑤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⑥从者欲捶之,登不听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登平易近人,身边人才济济。身为太子的孙登用平民的礼节对待下属幕僚,曾与他们同乘一车,同睡一床;被立为皇太子后,身边的人才更多。
B.孙登关心百姓利益,不扰民。他外出打猎,经常远远避开百姓良田,以免踩踏庄稼;休息时找空闲的地方,以免烦扰百姓。
C.孙登讲究孝道,对母亲恭敬、孝顺。对母亲派人送来的衣服,他一定先沐浴然后再穿,以表示恭敬;父亲要立他为太子,他则坚决要求先立生身母亲为皇后。
D.孙登关心国事,临终上疏颇有见地。孙登盛年而卒,死前上书孙权,对治国用人等多有忠恳建议,其中提出国家的政令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分)
(1)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
(2) 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5分)孙登不忍心处罚,只是把他叫来责备数落一顿,让他永远回家,并告诫身边的人不要再说这件事。
(2)(5分)奏疏是在他死后才呈报上去的,这让孙权更加悲伤和感慨,说起来就落泪。
本题解析:
小题1:或:有时
小题2:“待人接物”是指与人交往,第一句是对爵位的态度,第五句是他爱护农民庄稼,第六句是讲他处事。
小题3:“生身母亲”说法错,“登所生庶贱”,徐夫人是孙登的养母;“坚决要求”说法不恰当,孙登只是主张先立徐夫人为皇后。
小题4:第一句,每分句1分,句意顺畅1分。关键词“致”“数”“长”“敕”译错酌情扣分。第二句,第一分句2分,后二分句各1分,句意顺畅1分。关键词“绝”“闻”“摧感”“陨”译错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魏国在黄初二年,任命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孙登以有病为由推辞侯爵,没有接受。这一年,立孙登为太子,给他选置师傅,精选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作为他的宾客朋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人被选入东官,他们陪着孙登研读诗书,外出就跟着骑马射猎。……孙登接待他的官属,只是简单地使用平民的礼节,和诸葛恪、张休、顾谭等人有时同车而乘,有时共床而卧。.黄龙元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任命诸葛恪为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陈表为翼正都尉,这就是所谓的四友。谢景、范慎、刁玄等人都是太子的宾客,因此东宫号称人才济济。
孙登有时外出打猎,本来应当走便道,而他经常远远地避开良田,不去践踏庄稼,到了止息的处所,又选择空闲的地方。他就是这样不想烦扰百姓。他曾经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他身边飞过,手下的人便去寻找射弹丸的人。有一个人拿着弹弓,身上带有弹丸,大家都认为他干的。审讯他,他却不承认,手下的人想揍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一下,不一样,就把那人释放了。还有一次,孙登丢失了盛水金马盂,查出盗窃的人,是身的人干的,孙登不忍心给他处罚,就把他叫来责备数落—通,打发他永远回家,并告诫身边的人不再提这件事。
起初,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徐夫人对孙登从小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妒嫉被废黜,住在吴郡,而步夫人最受宠。步夫人有赏赐,孙登不敢推辞,只是恭受而已。徐夫人派人来,凡赐给他的衣服,他必定沐浴之后才穿上。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他推辞说:“本原确立,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当先立王后。”孙权问:“你的母亲在哪儿?”孙登回答说:“在吴郡。”孙权听了,沉默不语。
孙登立为太子总共二十一年,他三十三岁去世。临终前,他上书说:“……我私下听说下面部县有不少地方荒芜残败,百姓生活物品匮乏,非常困苦,奸邪祸乱萌生,因此法令频繁增加,刑法更加苛刻。我听说治理政事要顺从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眼下确实有必要和将相大臣们仔细地选择合乎时宜的政策,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适当地取消一些劳役,以顺应百姓的愿望。陆逊对时政忠诚勤勉,献身忧国,尽心为公,有不谋私利的气节。诸葛瑾、步骘为国尽忠,通晓治国的体制。可以让他们献出有益于国家和百姓的办法,除掉苛刻烦琐的政策,爱护养育兵马,安抚慰藉百胜。五年以后,十年之内,远方的人归顺,近处的人尽力。不用打仗,一统天下的大事就可以确定。..希望陛下留意听取采纳我的意见,我即使死了,也还象活着的时候一样。”在他咽气以后,奏章才呈报上去,孙权越发悲伤和感慨,说起来就眼泪。……孙登的谥号被定为宣太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慷,畏越,莫敢仰视。
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粱王。
十年秋,陈旆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①。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遣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选自《史记·彭越列传》,有删节)
[注]①彭越此时被封为梁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期旦日日出会——期:约定
B.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引:拉出
C.使人让梁王——让:知会
D.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掩:突袭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彭越见识与才能的一组是(? )
①两龙方斗,且待之
②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
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
④彭越乃悉引兵垓下,遂破楚
⑤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⑥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遣患
A.②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①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越曾经做过强盗,秦末时社会动乱,豪杰并起,彭越没有急于起事,而是耐着性子,择时而动。
B.彭越虽然归附了刘邦,但显然也有自己的打算,并不打算完全听命于刘邦,所以刘邦才采用了留侯张良的计谋,以利诱之,彭越才助刘邦消灭了项羽。
C.少年们推举彭越为首领,彭越为了立威,在第二天集会时找借口杀掉一个不服从自己的人,一下子就震住了大家。
D.彭越被贬蜀州,路上遇到吕后,本想求吕后替自己求情,却没有想到吕后反而劝刘邦彻底消灭彭越,以绝后患。这显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C
4.(1)泽中年轻人聚集了一百多,前去追随彭越,说:“请你做我们的首领。”彭越辞谢说:“我不愿和你们一块干。”
(2)您能拿出这些土地答应分给二人,这两个人很快就可以招来;即使不能来,事情发展也不一定会怎么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广德湖记
[宋]曾 巩
鄞县张侯①图其县广德湖,而以书遗予曰:愿有记。
盖湖之大五十里,而在鄞之西十二里。其源出于四明山,而引其北为漕渠,泄其东北入江。凡鄞之乡十有四,其东七乡之田,钱湖溉之;其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舟之通越者皆由此湖,而湖之产,有凫雁鱼鳖、茭蒲葭菼、葵莼莲茨②之饶。淳化二年,民始与州县强吏盗湖为田,久不能正。至道二年,知州事丘崇元躬按治之,而湖始复。咸平中,赐官吏职田,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顷为之,既而务益取湖以自广。天禧二年,知州事李夷庚始正湖界,起堤十有八里以限之。
至张侯之为鄞,则湖久不治,西七乡之农以旱告。张侯为出营度,民田湖旁者皆喜,愿致其力。张侯计工赋材,择民之为人信服有知计者,使督役而自主之,一不以属吏,人以不扰,而咸劝趋。于是筑环湖之堤,广倍于旧,而高倍于旧三之二。鄞人累石堙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谓之碶。于是又为之益旧,总为碶九,为埭二十。堤之上植榆柳,益旧总为三万一百。又因其余材为二亭于堤上以休,而与望春、白鹤之山相直,因以其山名。山之上为庙,一以祠神之主此湖者,一以祠吏之有功于此湖者。以熙宁元年十一月始役,而以明年二月卒事。既成,而田不病旱,舟不病涸,鱼雁茭苇、果蔬水产之良皆复其旧,而其余及于比县旁州,张侯于是可谓有劳矣。
是年,予通判越州事。越之南湖,久废不治,盖出于吏之因循,而至于不知所以为力,予方患之。观广德之兴,以数百年,危于废者数矣,由屡有人,故益以治。盖大历之间,溉田四百顷,大中八百顷,而今二千顷矣。则人之存亡,政之废举,为民之幸不幸,其岂细也欤?故为之书,尚俾来者知毋废前人之功,以永为此邦之利,而又将与越之人图其废也。
(节选自《曾巩文集》,有改动)
【注】 ①张侯:名峋。“侯”是士大夫之间的尊称,相当于“君”。②茭蒲葭菼、葵莼莲茨:均为水生植物,可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凡鄞之乡十有四 凡:一共
B.而与望春、白鹤之山相直直:面对
C.既成,而田不病旱病:缺点
D.而其余及于比县旁州比:相邻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治理广德湖的措施的一项是(3分)( )
①其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 ②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顷为之 ③知州事李夷庚始正湖界 ④鄞人累石堙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 ⑤于是又为之益旧,总为碶九,为埭二十 ⑥以熙宁元年十一月始役,而以明年二月卒事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记湖记人并行,始终围绕湖的兴废展开叙述,条理清晰,显示了作者的叙事功力。
B.张峋安排使用人力的方式独特:让百姓自己决断施工进程,并命令属下参与监督管理。
C.广德湖经过张峋的治理,物产恢复了原有的状况,灌溉田地的面积也超过了从前。
D.作者赞赏张峋创新益旧的举措,仰慕其勤政爱民的美德,表达了有志兴废除弊的意愿。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是筑环湖之堤,广倍于旧,而高倍于旧三之二。(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人之存亡,政之废举,为民之幸不幸,其岂细也欤?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于是(人们)修筑了环湖的堤坝,宽度比旧堤坝增加了一倍,高度比旧堤坝增加了三分之二。(意思正确、语言通顺,1分;“广”译为“宽”,1分;“于”译为“比”,1分)(2)那么,(有才德的)人的有无,政事的废兴,关系到百姓的幸福与否,这难道是小事吗?
(意思正确、语言通顺,1分;“举”译为“兴办”,1分;“细”译为“小事”,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在C项中,“病”字后带有“旱”这一宾语,显然是动词,意为“担心”。
小题2:①是说广德湖的功用,②是说盗湖为田的破坏行为,⑥是说治理广德湖的时间,都不属于措施。
小题3:“并命令属下参与监督和管理”与原文不符,原文中说“一不以属吏”,其中“属”为通假字“嘱”,意为“托付”,而且,从前文看,已有“使(村民)督役而自主之”的提示。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划10处)(5分)
示子朔
阅儿信,谓一身备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昔司马子长云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励也。
——《襟霞阁主人重刊?晚明百家尺牍?(郑淑云)写心集》
参考答案:
阅儿信,谓一身备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昔司马子长云/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励也。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乃、待、反、以、是、吾”,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翻译:
人的这一生时常会遭遇三种困顿:拥有强烈的用世才华,却遇不到好的平台和机遇;以一颗诚挚宽厚的心待人,却没有交到值得交的好朋友;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常反省,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司马迁也是如此,若不是穷困苦于不得志,也就没有激发后来著书立说之大志,史记流传千古了。即使人生的际遇如此,也未尝没有好处。孩子你要多读书以之自励(不要放纵自己呀)!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