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22:48:26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庄子?养生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3分)
译文:?
②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4分)
译文:?
(2)庄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超,字世瑜,琅邪临沂人,汉城阳景王章之后也。(1) 章七世孙封临沂县慈乡侯,子孙因家焉。父和,为琅琊国上军将军。超少有志尚,为县小吏,稍迁琅琊国记室掾。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恒亲侍左右,遂从渡江,转安东府舍人,专掌文檄。相府建,又为舍人。于时天下扰乱。伐叛讨贰,超自以职在近密,而书迹与帝手笔相类,乃绝不与人交书。时出休沐,闭门不通宾客,由是渐得亲密。以左右勤劳,赐爵原乡亭侯,食邑七百户,转行参军。
中兴建,为中书舍人,拜骑都尉、奉朝请。时台阁初建,庶绩来康,超职典文翰,而畏慎静密,弥见亲待。加以处身清苦,衣不重帛,家无儋石之储。每帝所赐,皆固辞日:“凡陋小臣,横窃赏赐,无德而禄,殃咎足惧。”帝嘉之,不夺其志。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常年赋税,主者常自四出诘评百姓家赀。至超,但作大函,村别付之,使各自书家产,投函中讫,送还县。百姓依实投上,课输所入,有逾常年。入为中书通事郎。咸和初,遭母忧去官,衰服不离身。(2) 朝夕号泣,朔望辄步至墓所,哀感路人。
及苏峻谋逆,超代赵胤为左卫将军。时京邑大乱.,朝士多遣家人入东避难。义兴故吏欲迎超家,而超不听,尽以妻孥入处宫内。及王师败绩,王导以超为右卫将军,亲侍成帝。帝时年八岁,虽豳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温峤等至,峻猜忌朝士,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后王导出奔’超与怀德令匡术、建康令管旆等密谋,将欲奉帝而出。未及期,事泄,峻使任让将兵入收超及钟雅。帝抱持悲泣曰:“还我侍中、右卫!”任让不奉诏,因害之。(3) 及峻平,任让与陶侃有旧,侃欲特不诛之,乃请于帝。帝曰:“让是杀我侍中、右卫者,不可宥。”由是遂诛让。及超将改葬,帝痛念之不已,诏迁高显近地葬之,使出入得瞻望其墓。追赠卫尉,谥日忠。超天性谦慎,历事三帝,恒在机密,并蒙亲遇,而不敢因宠骄谄,故士人皆安而敬之。
(节选自《晋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于时天下扰乱,伐叛讨贰?贰:离心,背叛,这里用作名词。
B.时出休沐,闭门不通宾客,由是渐得亲密?渐:逐渐,慢慢地?
c.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寻:不久?
D.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遇:遇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①以左右勤劳,赐爵原乡亭侯②而超不听,尽以妻孥入处宫内
B.①峻猜忌朝士,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②故士人皆安而敬之
C.①寻出补旬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 ②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
D.①家无儋石之储②虽幽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超在做舍人时,因为自己的笔迹与皇帝的相似,所以从来不与别人有书信往来,每逢休假时也闭门不出,不接待宾客。
B.刘超家里非常清苦,可每逢皇帝赐与他东西,他都坚决推辞。皇帝对他大加赞赏,但却不改变自己的做法,仍然赏赐给他。
C.刘超在句容任上时,改变以前主者亲自估评百姓家财的做法,让百姓自报家产,这样所征收的赋税反而比往年多。
D.苏峻叛乱时,刘超和匡术、管旆等秘密商议带着皇帝逃跑,没到日子,事情泄漏,被苏峻的部将任让捉去杀害了。
3、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则耻师焉,惑矣
③其皆出于此乎
④吾未见其明也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4、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8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建光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与为盟。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俊大举。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是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无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乃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箫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蜀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于永安病笃?笃:(病)重
B.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申:实现
C.亮自表后主曰?表:表明,表白
D.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案:察看,考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乃治戎讲武,以俊大举?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7.联系全文看,下列对原文最后一段议论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诸葛亮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政治才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B.作者告诉人们,要治理好国家,管理者就应当做到律令严明、赏罚公平。
5、阅读题 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尽心下》
【注】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辞浅近,听者容易入耳;含义深远,教育价值自然就大,孟子把它作为“善言”的标准是很有道理的。
B.孟子所谓的“善道”有两条标准,一是理解掌握不难,二是施行运用的作用广大。
C.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注重自身的修养,从主动替别人耕田这样的小事做起,他就具有了君子的操守。
D.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很多,对自己的要求却很低,这是世俗之人的通病。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句话与上面的选段表达了什么相同的道理?请简析。(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