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22:41:30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养狸述
(唐)舒元舆
野禽兽可驯养而有裨于人者,吾得之于狸。狸之性,憎鼠而喜爱①。其体趫②、其文班。予爱其能息鼠窃,近乎正且勇。尝观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吏)生致者,因得请归,致新昌里客舍。舍之初未为某居时,曾为富商家廪,墉堵地面,甚足鼠窍,日有鼠络绎然。某既居,果遭其暴耗。常白日为群,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或暂黾侻跧③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其穿巾孔箱之患,继晷而有。昼或出游,及归,其什器服物,悉已破碎,若夜时长留釭④续晨,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或知之,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予心深闷,当其意欲掘地诛剪,始二三十日间,未果。颇患之,若抱痒疾。
自获此狸,尝阖关实窦,纵于室中,潜伺之。见轩首引鼻,似有鼠气,则凝蹲不动。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狸忽跃起,张爪呀牙,划泄怒声,鼠党帖伏不敢窜,狸遂搏击,瞬视间,群鼠肝脑涂地。迨夜始背釭潜窥,室内洒然,予以是益宝狸矣。常自驯饲之,到今仅半年矣,狸不复杀鼠,鼠不复出穴。向之韫犊服物,皆纵横抛掷,无所损坏。
噫!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是以知吾得高枕坦卧,绝疮痛之忧,皆斯狸之功。异乎!鼠本统乎阴虫,其用合昼伏夕动,常怯怕人者也。向之暴耗,非有大胆壮力,能凌侮于人,以其人无御之之术,故得恣横若此。今人之家苟无狸之用,则红墉皓壁,固为鼠室宅矣。甘酿鲜肥,又资鼠口腹矣,虽乏,人智其奈之何?呜呼!覆焘(天地)之间,首圆足方,窃盗圣人之教,甚于鼠者有之矣。若时不容端人,则白日之下,敌得骋于阴私。故桀朝鼠多而关龙逢斩,纣朝鼠多而比干剖,鲁国鼠多而仲尼去,楚国鼠多而屈原沉。以此推之,明小人道长而不知用君子以正之,犹向之鼠窃而不知用狸而止遏,纵其暴横,则五行七曜,亦必反常于天矣。岂直流患于人间耶!
(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注】①爱:通菱,隐蔽。②趫:行动轻捷。③黾侻跧:黾(mǐn):勉强。侻(tuō):狡猾。跧(quán):蜷缩。④釭:油灯。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观虞人有生致者致:抓获、捉到
B.其穿巾孔箱之患孔:打洞,使动用法
C.某既居,果遭其暴耗暴:突然
D.予以是益宝狸矣宝:珍视,意动用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颇患之,若抱痒疾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B.①能凌侮于人,以其人无御之之术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①虽乏,人智其奈之何②路漫漫其修远兮
D.①故桀朝鼠多而关龙逢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我家”老鼠“恣横”的一组是(?)
①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
②或暂黾侻跧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
③张爪呀牙,划泄怒声
④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
⑤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
⑥甘醴鲜肥,又资鼠口腹矣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在新昌里的客舍,以前曾经是富庶人家的粮仓,所以鼠患严重,到处都是老鼠洞,天天都有老鼠频繁出入。
B.作者为了彻底杜绝鼠患,曾经花了二三十天时间掘地找鼠洞,但终究没有成功,以致烦心不已,而患了痒病。
C.作者认为如果没有狸猫的存在,就算红墙白壁终究也会成为老鼠的家园,美酒佳肴终究也会进入老鼠的口腹。凭借人力,就是再劳累也没有抵御老鼠的办法。
D.文章结尾,作者用讽喻手法指出,若不任用君子来端正方向,就会如同老鼠盗窃时却不知道用狸猫遏止,放纵小人横行和暴戾,就会祸害人间。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暴:猛烈,严重?(亦可译为“残害”“糟蹋”)
小题2:①表反诘,哪里。?②音节助词。(A.若:像,如同。B.以:因为。D.则:表因果关系。)
小题3:③为狸之状;⑥是想象中的情景
小题4:只是“意欲”而已,实际上没有这样做;“若抱痒疾”是“如同患了痒病”的意思。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钓?台
七八岁时,过钓台,听大人言子陵①事,心私仪之。以幼,不许习险。前年到睦州,又值足有疾,且雨甚,不得上。今从台荡归,以六月五日上钓台也。肃入先生祠,古柏阴风,夹江滴翠,气象整峻,有俯视云台之意。由客星亭右,径二十余折,上西台,亭曰“留鼎一丝” , 复从龙脊上骑过东台,亭曰“垂竿百尺” 。附东台一平屿,陡削畏眺。一石笋横起幽涧,蹇仰恣傲,颇似先生手足。磴道中俱老松古木,风冷骨脾。此两台者,或当日振衣之所。空钩意钓,何必鲂鲤,吾不以沧桑泥高下也。
亭中祠中,俱为时官匾尽。夫子陵之高,岂在一加帝腹乎?人止一生,士各有志,说者谓帝不足与理。此未曾梦见文叔②,何知子陵?子陵诚高矣,而必求所以高在不仕,则蟠溪③之竿,将投灶下耶?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子陵薄官,许由薄皇帝,人不咏许由而但咏子陵者,则皇帝少而官多也。身每在官中,而言每在官外也。夫兰桂之味,以清口出之,则芳;以嗳气出之,则秽。咄咄子陵,生得七里明月之眠,死被万人同堂之哄,子陵苦矣。然则尽去其文乎?曰:“山高水长,存范仲淹一额可也。”(取材于王思任《王季重杂著》)
注:①子陵:东汉严子陵。少时曾与刘秀游学,刘秀即位后,他更名隐居。相传刘秀曾三次遣使相邀,才使得严子陵入京。 二人畅叙友情并同榻而卧,沉睡间,严子陵以一足压在刘秀腹上,刘秀毫不介意。②文叔:南宋新昌人,身处危世,仍思出仕报国。③蟠溪: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
小题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许习险 习:靠近
B.径二十余折 径:经过
C.蹇仰恣傲 恣:放纵
D.子陵薄官 薄:接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1
A.俱为时官匾尽既自以心为形役
B.何必鲂鲤大王来何操
C.尧让天下于许由,师不必贤于弟子
D.夫兰桂之味行李之往来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按照空间顺序描写登台的经过:由严子陵祠经客星亭上西台,转而到东台;后写由登台而引发的感慨。
B.作者写钓台柏树荫翳蔽日,冷风习习,古树沿江而立,青翠欲滴,意在突出严子陵祠周围环境的幽静、气氛的肃穆。
C.世人认为应把所有的匾额都废弃,只留范仲淹写的“高山水长” 即可,因为这四个字最能凸显严氏的清高品行。
D.本文借景抒情,以景写人,不仅为了赞颂严子陵的清高,更为了以严子陵为鉴,照出世间官宦们的种种丑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听大人言子陵事,心私仪之。以幼,不许习险。(4分)
译:?
(2)此两台者,或当日振衣之所,空钩意钓,何必鲂鲤,吾不以沧桑泥高下也。(4分)
译:?
(3)夫子陵之高,岂在一加帝腹乎?人止一生,士各有志,说者谓帝不足与理。(4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
(1)听大人们说起(严)子陵的事,心中暗自向往它。因为年幼,(大人)不让(我)到危险的地方去。
(2)这两台,或许是当日(先生)抖衣的地方,(虽然)是空钩(但)意在垂钓,为什么一定钓着鱼呢,我不会因为人随社会的变化做官或不做官而固执(地判别)谁高谁低。
(3)那子陵的清高,哪里在于一只脚放在黄帝的肚子上呢?人只有一生,有知识的人各有志向,评论的人认为即使是皇帝也不能说动他。(岂:哪里,止,只,仅仅;谓,认为。)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 解释错误,根据原文中上下句“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子陵薄官,许由薄皇帝”大意是许由轻视做皇帝,而子陵轻视做官。所以,薄,应为轻视。所以,选D。
小题2: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均为介词,被?B项,第一个何,代词,为什么;第二个何是什么?的意思;?C项,第一个于,介词,给;第二个于,比?D项,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选A。
小题3:此题要在对全文的内容和写作技巧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选项进行分析。C项“世人认为”说法与原文不符,应是“作者认为”。所以,选择C。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有:仪:向往; 以:因为;习:靠近;振:抖动;所:地方;泥:拘泥,固执。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七八岁的时候,(曾经)路过钓台,听大人们说起(严)子陵的事,心中暗自向往它.因为年幼,(大人)不让(我)到危险的地方去,(所以没有登临钓台).前年到睦州,又正赶上脚有病,而且雨下得大,没能够上去.现在从台荡回来,在六月五日上了钓台.(我)表情严肃地进入严子陵先生的祠堂,古老的柏树荫翳蔽日,冷风习习,古树沿江而立,青翠欲滴,气势严整峻峭,(好像)有俯视云台的意思.由客星亭向右,要经过二十多
回折返,上了西台,(有个)亭子叫“留鼎一丝”,(我)又从龙脊上翻越到了东台,(有个)亭子叫“垂竿百尺”.靠近东台一个平坦的岛,陡峭得(让人)不敢向远处看.一块石笋突兀地立在幽深的山洞里,仰起头态意妄为,高傲自在,很像先生(放在光武帝肚子上)的脚.登山的石路上全是老松古木,风冷得浸入骨髓心脾.这两台,或许是当日《先生)抖衣的地方.(虽然)是空钩(但)意在垂钓,为什么一定钓着鱼呢,我不会因为人随社会的
变化做官或不做官而固执(地判断)谁高谁低。
亭子中祠堂中,都被当时的官员们的匾额占满了。那子陵的清高,哪里在于一只脚放在皇帝的肚子上呢?人只有一生,有知识的人各有志向,评论的人认为即使是皇帝也不能说动他。这是不曾梦见(身处危世,仍思出仕报国的)文叔,又怎么理解严子陵呢?严子陵实在是清高啊,如果一定寻求他坚持清高的原因是在于不做官,那么蟠溪的鱼竿,将要扔到炉灶中(烧饭)吗?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严子陵轻视官位,许由轻视帝位,人们不歌咏许由却只是歌咏严子陵的原因,是皇帝少而官多啊。自身常常在官场之中,可是说话常常在官场之外。兰花和桂花的气味,用清洁的口气呼出,就是香的;用污秽的嗝气呼出,就是臭的。子陵啊子陵,活着的时候可以有七里明月下的宁静,死了却遭受万人在一个祠堂里的喧闹,子陵你苦啊。(既然)这样,那么把所有的匾额都废去吗?回答说:“山高水长,只存范仲淹这一个匾额就可以了。”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B、不出,火且尽(而且)
C、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即使)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隋大业末,刘武周乱,以为偏将。与宋金刚袭破(唐)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等。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金刚败奔突厥,敬德合余众守介休。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谕之,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
直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耶?”
窦建德营板渚,王命李勣等为伏,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建德兵出,乃稍引却,杀数十人,众益进。伏发,大破之。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
(玄武门之变后)王为皇太子。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太宗不怿,罢,召让曰:“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悔可及乎!”敬德顿首谢。
显庆三年卒,年七十四。谥“忠武”。?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1.致师:叫阵挑战。 ?2.眇:眼瞎。? 3.韩彭:汉初大将韩信、彭越。
小题1: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乃翼王出常以身翼蔽沛公
B.何相报速耶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乃稍引却却匈奴七百余里
D.任城王道宗解喻之王好战,请以战喻
小题2: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我终不以谗害良士斧斤以时入山林
B.其敢当赐其可怪也欤
C.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殿下亦焉用之哉则将焉用彼相矣
小题3: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单雄信者,贼骁将也
A.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蚓无爪牙之利
D.为天下笑者,何也?
小题4: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尉迟敬德“忠武”的一组是:(?)
①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
②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
③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④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
⑤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
⑥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迟敬德作战勇猛,曾打败过唐军。归顺秦王后有人怀疑他谋反,将他抓了起来,要杀他。秦王不仅下令放了他,还送给他一些金银。
B.尉迟敬德将隐太子收买自己的事告诉了秦王,秦王断定对方不会就此罢休。果然后来又发生了尉迟敬德被人行刺和遭诬陷等事情。
C.尉迟敬德自恃功高,在一次侍宴时为了座次而大打出手,惹得唐太宗十分不满,事后对其进行了重重的责罚。
D.这篇文章通过救王驾、擒王琬、拒收买、闹御宴等情节,多角度来表现人物性格,将尉迟敬德这一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活。
小题6:下面这个语段未加标点,请用“/ ”断句。(3分)
朕 观 汉 史 尝 怪 高 祖 时 功 臣 少 全 者 今 视 卿 所 为 乃 知 韩 彭夷 戮 非 高 祖 过 国 之 大 事 惟 赏 与 罚 横 恩 不 可 数 得 勉 自 修 饬 悔 可 及 乎
小题7:翻译下列两个句子:(6分)
(1)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
(2)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朕 观 汉 史 /尝 怪 高 祖 时功 臣 少 全 者/ 今 视 卿 所 为/ 乃 知 韩 彭夷 戮 /非 高 祖 过 /国 之 大 事 /惟 赏 与 罚/ 横 恩 不 可 数 得/ 勉 自 修 饬/ 悔 可 及 乎 ?(评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小题1:(1)隐太子等于是在高祖面前说尉迟敬德的坏话,高祖要杀了尉迟敬德。秦王在高祖面前据理力争,尉迟敬德才得到赦免。(“谮”:说坏话。“固”:坚决。补充省略的部分。各1分)
(2)秦王对我实在是有再生之恩,正要拿生命来报答他的恩情。(生:使动用法。方:正要。徇: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引申为“报答”。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相:动词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A翼:掩护/像鸟张开翅膀? C却:后退/打退? D喻:开导/比喻
小题1:焉:何,为什么? A 以:因为/按照? B. 其:怎么/难道? C.因:于是/依靠
小题1:与例句皆为判断句。 B 介词结构后置? C 定语后置? D 被动句
小题1: ①说明尉迟敬德归顺了秦王。⑥说明他居功自傲、粗鲁。
小题1: 太宗只是责备,没有处罚。
小题1:略
小题1:略
附:文言文翻译
尉迟敬德,名恭,是朔州善阳人。隋朝大业末年,刘武周作乱,让他做了偏将。与宋金刚一起击败了永安王李孝基,活捉了独孤怀恩等。唐高祖武德二年,秦王在柏壁作战,宋金刚兵败逃往突厥,尉迟敬德集合剩余的队伍据守介休。秦王派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招降他,于是和寻相献城投降,跟从秦王一起攻打王世充。后来寻相反叛,诸将怀疑尉迟敬德将叛乱,把他抓了起来。屈突通等人对秦王说:“尉迟敬德为人剽悍骁勇,现在抓了他,猜疑和叛乱之心已经结下,不赶快杀了他,后悔就来无及了。”秦王说:“不能这样。尉迟敬德若是一定反叛的话,难道会在寻相(^造**)之后吗?”于是放了他,领他到自己的卧室内相见,对他说:“大丈夫凭义气相许,小的嫌怨不值得放在心上,我终不会因谗言而害了忠良。”于是赐给他一些金银,说:“你若是一定要离开,把这些作为你的盘缠吧。” 这一天秦王等在榆窠狩猎,恰逢王世充亲自率兵数万来挑战。单雄信,是王世充的猛将,骑马直接奔向秦王,尉迟敬德催马大喊着横刺过来,单雄信从马上掉下来,尉迟敬德于是掩护着秦王撤退,又率领士兵回来作战,大败王世充军。秦王看着尉迟敬德说:“近来大家都认为你会背叛我,我唯独确保你,并没有其他意思,可为什么报答我这样快呢?”
窦建德的军队驻扎在板渚,秦王命令李勣等作为伏兵,亲自手持长弓,令尉迟敬德拿着矟,攻打窦建德的营垒,大声地叫阵挑战。窦建德的兵出来,秦王于是领兵稍微后退,杀了数十个敌兵,众多的敌兵越发向前。埋伏的军队冲出,将窦军打得大败。当时王世充兄长的儿子王琬在窦建德的军中作使者,乘坐着隋帝用过的马匹,铠甲华丽齐整,出入于军队中在众人面前夸耀。秦王发现后,问:“谁能够把他捉过来?”尉迟敬德请求与高甑生、梁建方三人一起骑马前往,活捉了琬,牵着他的马回来,贼兵不敢追赶。
隐太子李建成曾经用书信招他来,赠给他一车金器。尉迟敬德拒绝说:“秦王对我实在是有再生之恩,正要拿生命来报答他的恩情。现在我对殿下没有什么功劳,哪敢承受这样的重赐?如果私下里答应您,就会怀有二心,图利而放弃了忠心,这样的人殿下又哪里会任用他呢?” 太子愤怒而停止了收买他。尉迟敬德把这事告诉了秦王,秦王说:“您的忠心就像山岳一样,即使积蓄成斗的金银(送您),又怎么能改变它呢?可是这恐怕不是自保的方法。”巢王李元吉果然派猛士来刺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打开屋门安然地躺着,刺客来到后,竟然不敢进屋。隐太子等于是在高祖面前说尉迟敬德的坏话,高祖下令要杀了尉迟敬德。秦王在高祖面前据理力争,尉迟敬德才得到赦免。
(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成为了皇太子。当时因受隐太子、巢王的牵涉而获罪的有一百多家,财产都将被没收,人都将被收入官籍(为奴)。尉迟敬德进谏说:“作恶的只是两个人,现在已经除掉了,若是再穷究余党的罪,这不是取得安定的办法。”于是这些人全都获得赦免。
曾经在庆善宫陪同皇上喝酒,有人排列在他的前面,尉迟敬德说:“你有什么功劳,(竟然)坐在我的前边?”任城王李道宗出面解说,尉迟敬德勃然大怒,挥拳将李道宗的眼几乎打瞎。太宗不高兴,宴会结束,召他来责备说:“朕看汉史,曾经奇怪汉高祖身边的功臣少有全身而退的。今天看到你的所作
所为,才明白韩信、彭越被杀,并不是高祖的过错。国家的大事,只在奖赏与处罚,意料之外的恩惠不能够多次得到,自己多加勉励,不断地修正错误,否则将来后悔还来得及吗?”尉迟敬德叩头向太宗谢罪。
显庆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谥号“忠武”。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也。刘璋时为绵竹令,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成都既定,
先主领益州牧,以诗为督军从事,出为牂牁太守,还为州前部司马。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诗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黄忠的字),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
后群臣议欲推汉中王称尊号,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成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建兴三年,随诸葛亮南行,归至汉阳县,降人李鸿来诣亮,亮见鸿,时蒋琬与诗在坐。鸿曰:“闲过孟达许,适见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尽不信冲言,委仰明公,无复已已。”亮谓琬、诗曰:“还都当有书与子度(孟达的字)相闻。”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刘璋的字)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亮默然不答。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竞与达书曰:“往年南征,岁末乃还,适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托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蒋琬秉政,以诗为谏议大夫,卒于家。
(选自《三国志?蜀书》)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都既定,先主领盖州牧?领:兼任。
B.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戚:忧伤。
C.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指:指责。
D.适见王冲从南来?适:恰好。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派费诗授予关羽前将军的封号,关羽认为自己的职位落后于黄忠,很是生气,所以不肯接受官职。
B.费诗在劝关羽接受封号和劝刘备不要自立时,都举汉初历史为例,但结果却大不一样,关羽接受了劝告,而刘备却将其贬官。
C.在对待孟达一事上,费诗和诸葛亮的观点截然不同,费诗认为孟达是一个反复小人,不值得与他来往,而诸葛亮却没有听从费诗的进言,还给孟达写了一封信。
D.孟达得到诸葛亮的信后,多次与诸葛亮互通书信,准备背叛魏国,魏国派司马懿征讨孟达,诸葛亮因孟达没有坦诚之心,不去救他,孟达被灭。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3分)
译文:
(2)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3分)
译文:
(3)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C
10、A
11、(1)那些创立帝王业绩的人,所用的人决不只一个。
(2)诸葛亮看待问题有始有末,终究不会这样做。
(3)这实际上是刘封欺负你,以至于伤害了先帝宽容部下的义气。
本题解析:
8.C(指:通“旨”,指皇上的意旨。)
10.A(关羽生气不肯接受官职的原因并非认为自己的职位落后于黄忠,而是认为黄忠年老,不愿与他同列。)
11.关键词:
(1)立,所用,一
(2)见顾本末
(3)斯足下?义
附[参考译文]
费诗字公举,犍为郡南安人。刘璋时任绵竹县令,刘备攻打绵竹时,费诗首先率领全城的人投降。成都平定后,刘备兼任益州牧,任命费诗做督军从事,出任样舸太守,后又回成都任州前部司马。刘备当上了汉中王,派遣费诗拜授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听说黄忠为后将军,生气地说:“大丈夫终究不和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费诗对他说:“那些创立帝王事业的人,所用的人决不只一个。以前萧何、曹参与汉高祖刘邦从小就是朋友,而陈平、韩信都是因逃亡而后来归顺的,论他们在朝中的排列,韩信居于最上,没听说萧何、曹参对此而有怨言。今天汉王因一时的功劳,对黄忠施加恩宠。但恩义的轻重难道会和您一样吗!并且汉王与您如同一体,休戚与共,福祸同当,我认为您不应当计较官号的高下,不应把爵禄的多少放在心上。我不过是一个使臣,奉命而行的人,如果您不肯就任,让我就这样回去的话,我会对您的举动感到惋惜,恐怕您将来要后悔!”关羽十分感动,省悟后,立即接受这一任命。
后来大臣们都议论要推举汉中王刘备称帝,费诗上疏说:“殿下因为曹操父子逼迫汉帝,篡名权位,所以才风尘万里,招集军民,准备讨伐奸贼。今天大敌没有消灭,却自己先称帝,恐怕人们心中会对您的动机有所怀疑。过去汉高祖和楚霸王约好,先消灭秦国的人为帝王,等到平定了咸阳,擒获子婴时,高祖还仍然能辞让,何况今天殿下还没走出门庭,就准备自立吗?我的确不希望殿下采纳群臣的意见。”因此而违背了刘备的旨意,降职沩永昌从事。建兴三年,跟随诸葛亮南征。回到汉阳县时,投降过来的人李鸿拜见诸葛亮,诸葛亮接见他时,蒋琬和费诗在坐。李鸿说:“近来经过孟达那里时,刚好碰见王冲从南边来,讲起过去孟达去留的问题,您对他非常痛恨,准备杀死他的妻子和孩子,幸亏刘备不听您的意见。孟达说:‘诸葛亮看待问题有始有末,终究不会这样做。’我们完全不听王冲的话,相信和仰仗您,不再会有什么变化。”诸葛亮对蒋琬和费诗魄:“回到成都后应当写封信给孟达让他知道。”费诗进言说:“孟达这个家伙,过去跟从刘璋就不忠心,后来又背叛先帝,这种反复无常的人,怎么值得给他写信呢!”诸葛亮默然不答。诸葛亮想引诱盂达为外援,最终还是给孟达写信说:“去年南征,年底才回来,不久前和李鸿在汉阳相会,得知一些你的消息,慨然感叹,因而想起你平时心志,难道只是空求虚荣,喜欢做背离的事吗?孟达呀,这实际上是刘封欺负你,以至于伤害了先帝宽容部下的义气。加上李鸿说王冲编造瞎话,说你能够体谅我的用心,不听王冲的挑唆。追忆平生的友情,情思依依向东遥望,所以写给你这封信。”孟达接到诸葛亮的信后,几次往来书信,言辞中表示准备背叛魏国。魏国派遣司马懿征讨他,很快消灭、杀掉了孟达。诸葛亮也因为孟达没有忠诚之心,所以也不去救他。蒋琬执政后,任命费诗为谏议大夫,费诗死在家中。
本题难度:一般